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redaFiala,NicoleHaitzinger,RosemaryHinde,DanielleKhleang,HellyM寫的 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 和DeeReady的 貓給你:受用一生的禮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和大田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鍾延麟所指導 林宸逸的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2021),提出1960年代 美國 藝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革開放、宣傳政策、文藝管理、文藝體制、文學、電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林浩立所指導 陳智培的 彈性的身體:臺灣大溪地舞舞者的跨文化體現 (2021),提出因為有 舞蹈、彈性、跨文化、體現、身體、南島、太平洋、大溪地的重點而找出了 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60年代 美國 藝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

為了解決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作者FredaFiala,NicoleHaitzinger,RosemaryHinde,DanielleKhleang,HellyM 這樣論述:

21世紀亞洲當代表演於跨文化及跨領域實踐的新視野讀本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     「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   「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

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

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   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   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

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

1960年代 美國 藝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講堂」 是「《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新單元,每月推出一集,每集一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更廣闊的影像世界。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在「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①「PhotoGrids」, Sol LeWitt, 1977(Harris Press)
https://mcachicago.org/Collection/Items/1977/Sol-Le-Witt-Photo-Grids-1977
②「Then & Now」, Ed Ruscha, 2005(Steidl)
https://steidl.de/Books/Then-Now-0814233344.html

美國是當代攝影書歷史中不可不談的國家,不僅從創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出版者到機構經營者,都建構起當代攝影書的世界,真正意義上認識攝影書可以作為創作的實踐,而兩位觀念藝術重要的先驅者,更將觀念藝術的想法帶入書本之中。攝影是記錄常規事物的媒介,書籍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物品,將藝術的觀念透過攝影的視覺呈現,置放在書籍自身的結構與系統運作之中,由攝影的記錄特性過渡到書籍的翻閱動態。Sol LeWitt 曾說,書籍自身即是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複製品。

主講/蔡胤勤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鄭宇辰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影像講堂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為了解決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作者林宸逸 這樣論述: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

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

貓給你:受用一生的禮物

為了解決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作者DeeReady 這樣論述:

★★★給眾貓奴的幸福備忘錄★★★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評價   ●從一封邀請函開始   這是達西與蒂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位愛貓人的心聲。達西此刻是一隻老貓了,她回憶著自己身為一隻貓是如何得到幸福的?原來從小她學習12個習慣,這些習慣讓她與「我的人」蒂一起過著快樂無比的貓生。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我的人生歷練成就了我的世界。」,而蒂從達西的12個習慣中,成就了自己的世界。人跟貓學習,獲得比貓還要多的祝福,這是本書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本書是「愛貓和主人合著」,達西以第一人稱述說貓科動物的智慧,蒂則是分享達西如何引導她超越物種,得到更充實、更充滿愛的生活。尤其對渴望、失落、傷害、心痛、

關懷、同情和承諾等情感的爬梳,足夠引起所有與貓共生的人強烈共鳴。   貓愛你,也希望你全心全意地愛他,本書文字柔美,讀起來既感人又催淚,表達的不只是貓和人類的生命智慧,也是愛的真諦。   ●培養自己的獨特性   貓族天生就比人類有智慧,即使再有智慧的人,也沒有貓來得聰慧。達西貓可是花了十七年,一點一滴把自己的天賦發揮極致,沉默不語的溝通技巧、高深莫測的眼神、練習搖動尾巴的方式、優雅大方上廁所……無論任何動作都展現自己完美無瑕的一面。難怪人類寧願臣服為貓奴。但我們身為「人」,我們個人的獨特性又是什麼呢?   ●相信自己的直覺   貓族不能忍受什麼?他們是「直覺」勝於一切的動物,他們非常自豪

,直覺就是他們的格調。但我們人類呢?蒂的經驗是有一個朋友,為了挑選家中的壁紙,挑了三年還沒有結果!達西告訴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才能看到我們真正的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吧。   ●為所愛安排回憶   我們最難忘的記憶是什麼?覺得被愛,被重視,被誇讚或受到尊敬?你有從同伴中聽到「我喜歡你說的這個故事」「我喜歡你的夢想」「你真有創意」「你的手真靈巧」嗎?聽到這些讚美你的心情是什麼呢? 本書特色   【從與貓相知相惜的12個習慣中,得到人生幸福的啟示】   ★愛有一種魔力,不需任何代價,愛就能讓我們變得特別。   ★發覺你自己的願望,夢想它有一天會成真。只要肯作夢,願望總有一天會實現。   ★只

有保持心情寧靜時,才能聽清楚內心真實的聲音。   ★在悲傷的同時,不要忘了緬懷曾經相聚時的美好時光。   ★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好好享受今天。我們會變得更有幽默感,生活中也充滿更多喜樂。 國外迴響   這是本獨一無二的纖細好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年輕人、老人,狗、馬和雪貂的愛好者,以及優質文學的愛讀者。總之,你不必愛貓,就能愛這本書。__英格・威爾茲,兩隻堅貞犬科薩姆森和費思的同伴   就像他們的第一本書《貓咪不要哭》,這本也會讓你愛不釋手!我打算一遍又一遍地讀。作者瑞迪強調達西是合著作者,我完全相信。他們的關係非常了不起,我很高興他們能夠分享。__法蘭・費雪, 《Fishducky’s

Fables》作者   任何愛過並失去過珍貴貓科動物伴侶的人,都會對達西回應人類愛的恩賜所付出的溫柔和感激之情,產生最強的回應。__《貓迷雜誌》   瑞迪寫了一本書,幫助人們理解動物和人類之間可能存在的紐帶。她的書特別説明那些為失去伴侶動物而悲傷的人,或者那些與生病的動物生活在一起的人。__《動物權利聯盟新聞》   讀《貓咪不要哭》能幫助那些為失去寵物而悲傷的人們,本書則是歌頌生命,而非死亡。Dul達西的愛情故事是一段關係,講述愛如何成長、擴張和持久,如何給予並接受愛。__《聖保羅先鋒報》

彈性的身體:臺灣大溪地舞舞者的跨文化體現

為了解決1960年代 美國 藝術的問題,作者陳智培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索臺灣的大溪地舞舞者如何在跨文化的情境中透過身體感知並體現大溪地的彈性特質,進而理解與重新定位在自身社會文化中的位置。1956年大溪地舞從百餘年的基督教禁令下解禁復興後,相繼在美國、墨西哥、法國、日本等海外地區風行,各地的Heiva(大溪地舞比賽)活動也開始舉辦。大溪地舞在臺灣的發展已超過十年,目前在台灣有教大溪地舞蹈的舞團大致有六個,除了平時的教學表演外,Heiva i Taiwan(台灣大溪地舞蹈比賽)也在今年邁入第七年。每年的競賽不只聚集台灣各地的優秀舞者進行競賽,來自國外的鼓團與舞者也會前來擔任評審或上台表演,是進行跨文化交流與連結的盛會,也可以見證大溪地舞在台灣的盛況。為了

理解這群台灣的大溪地舞舞者為何想要持續學習大溪地舞這個來自遙遠太平洋島嶼的舞蹈,本研究以台灣第一個專門教授大溪地舞的舞團Te Natira‘a為研究對象,親身參與舞蹈課程、表演、比賽、以及舞團所舉辦的交流活動,並與其中以女性為主的老師與學員進行深度訪談,試圖理解其學舞經歷與生命故事,觀察與分析舞者如何重新模塑她們的身體、從身體體現出大溪地文化特質、並且在學習大溪地舞後產生生活上的轉變。本研究指出,台灣的大溪地舞舞者學舞的過程中,在身體技藝、南島連結、性別以及自我這幾個面向中,深刻感受到大溪地舞的彈性(flexible)特質。此彈性特質使她們在原本單一、僵化的身材、性別、族群身分認同、與他者的互

動關係等框架能夠中取得平衡,並且看見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