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月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65年 月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靈鳳寫的 葉靈鳳日記(全三冊) 和馮幼衡的 張大千120周年紀念套書(共二冊):《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 1950-1983》、《張大千參考書目選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羲之堂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郭雅雯、張謙允所指導 高鈺淳的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2020),提出1965年 月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玄關、入口空間、臺日住宅型式、居住文化、變容過程。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夏春祥所指導 黃龍興的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獄中日記、症候式閱讀、微觀史學、公共展演的重點而找出了 1965年 月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65年 月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葉靈鳳日記(全三冊)

為了解決1965年 月曆的問題,作者葉靈鳳 這樣論述:

  葉靈鳳,原名葉蘊璞,江蘇南京人。生於一九○五年,一九二五年加入創造社,一九三○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在上海參加《救亡日報》工作,一九三八年廣州失守時適在香港,未能北返,遂在香港定居,直到一九七五年病逝。   葉靈鳳的著作主要有小說、散文和隨筆,也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又是著名藏書家,對香港史地中外文收藏尤其豐瞻,對香港歷史風物深有研究。其讀書小品雅淡雋永,知識與趣味共融,自八十年代輯為《讀書隨筆》三冊以來,一直深受國內外讀者喜愛。   葉靈鳳的生平,難以擺脫與魯迅之恩怨,及香港淪陷期間曾為日偽機構工作的問題。《葉靈鳳日記》簡略而真摯的剖白,為其最

後三十年行事提供耐人尋味之線索。   葉靈鳳是內地與香港文化界知名人物,一生傳奇多彩。一九三八年來香港,在這裡度過三十七年時光。此日記一套三冊(兩冊文字與一冊圖集),收錄了他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日記,是經年累月的記憶,是時間的見證,真實展現一位文人大家的讀書、寫作及編輯生活;加上盧瑋鑾及張詠梅老師的箋和注,讓讀者了解到那些年香港的文藝脈絡與社會情態,簡直是本土社會與文化發展變化的縮影。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之研究

為了解決1965年 月曆的問題,作者高鈺淳 這樣論述:

臺灣承載外來文化的移入與殖民,於食衣住行皆表現出多樣性的發展,尤以住宅型式更為顯著。從早期傳統住宅的合院建築與街屋,並於日治時期接收日本融合西方文化的住宅思維,再到國民政府時期引進西方集合住宅的建築概念,臺灣住宅型式的脈絡交織中國、日本與西方的建築樣式與住居思維,經歷融合、分離、改變,構成現今臺灣住宅的樣貌。本論文將玄關視為一種外來形式,再進一步分析如何變容成為符合本地生活的空間樣貌,主要以中國及日本二地對臺灣玄關空間的影響為分析重點。藉由回顧1945年以前及1945年以後臺日住宅型式的特徵,從中窺探玄關的起源以及演變過程,並以臺日現代住宅共29例個案研究,比較現今玄關之使用狀況及臺日二地玄

關之異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訪談及觀察法並濟,試圖解明玄關空間的變化脈絡。研究得致的結果可以歸納以下四點:1. 玄關未正式出現前,日本的土間、式台及臺灣的影壁、凹壽、軒亭最為接近玄關的表現,本論文視為臺日玄關之前身。日本現代住宅中仍可見土間的存在,式台於案例中雖已日漸式微,但是高低差踏階的表現及隱身的送迎意義仍是日本現代住宅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徵及住居精神。而臺灣則因住宅型式大幅度改變,現代住宅中已不復見凹壽與軒亭,而影壁在現代住宅則轉化為隔屏及端景牆面的設計。2. 玄關空間的存在是領域性的呈現,傳統住宅的合院及街屋時期,領域性意識不深,直至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玄關現形,才為國人帶來入口

空間的公私領域分界之概念以及穿脫鞋文化。爾後國民住宅,空間配置發展前後幾經演變,直至1984年才確定玄關之必要性,並於1993年訂立玄關空間標準尺寸為1.5~2.25平方公尺。3. 臺日二地玄關空間的最大差異為高低差的有無,雖然日治時期日式住宅現形於臺灣,亦帶入日本居住樣式,臺人接受了在玄關穿脫換鞋的思維與行為,但入口高低差的住宅特徵在臺灣現代住宅中並未深植。4. 玄關正式出現於臺灣現代住宅以來,早期為玄關定義「出入」、「應門」與「通行」的功能,其後儲藏與緩衝機能成為玄關規劃的重點。然而透過研究調查,通行、穿脫鞋以及收納機能等已不足以滿足現代人所需,更多居住者關注於生活動線的使用需求以及透

過生活化的表現來呈現住家玄關空間的樣貌。居住文化是影響空間與習慣的一大關鍵因素,空間成就習慣,習慣進而成就空間,玄關空間的需求日新月異,伴隨著不同的居住者,即產生不同的使用者行為。本論文透過研究玄關的形成及演變脈絡,從無到有再到普遍性的存在,現今玄關已呈現一種個人化的表現,並發展出符合臺灣本地文化的空間語言。

張大千120周年紀念套書(共二冊):《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 1950-1983》、《張大千參考書目選錄》

為了解決1965年 月曆的問題,作者馮幼衡 這樣論述:

  張大千120週年紀念套書(共二冊)   ★《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 1950-1983》   ★《張大千參考書目選錄》   10 / 12 與香港同步新書發售   《從古典到現代──張大千的藝術 1950-1983》   重點聚焦在張大千海外時期的作品。張大千在現代藝術上最大的成就是晚年的潑墨潑彩,無論從風格創新性或影響力的角度而言,張大千都遠遠超越了同輩中的任何藝術家。這次作品的挑選係以 1950 年之後各階段分期具有說明性或代表性作品為主,除了將每件作品的研究作概括性論述之外,並將其繪畫藝術的脈絡作綜合性的分析;也挑選少部分1950年以前摹古集大成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以說明

張大千一生藝術風格的發展進程。   本書在性質上為展品圖錄,前半部是〈張大千的古典與現代〉導言,後半部是作品賞析。特別延請到精研大千先生藝事的馮幼衡博士來撰寫展覽圖錄。馮教授曾任張大千中、英文秘書多年,美國普林斯敦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又師承著名藝術史學者方聞先生,具有豐厚的學經歷背景。她有幸能親炙張大千,對張大千「無一筆無來歷」的藝術表現及創作理念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對大千先生藝術生活的探究,所見所聞的第一手近距離接觸與觀察,都是無可取代的經歷,突顯了這本書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   《張大千參考書目選錄》   結合著名的張大千文獻收藏家吳文隆,分享其近四十年的藏珍。吳文隆被公認為全球收藏大

千資料最多且最全的第一人,建立巨量的藏書庫,「藏書大千」從臺灣到全世界,追尋張大千歷年展刊、畫冊入手,再延伸至相關書籍。   全書以編年的方式呈現,圖文對照,堪稱為目前市面所出版發行當中最詳盡的張大千參考書目。此一文獻資料問世,對於研究學者、或是書畫愛好者而言,提供了按圖索驥的重要索引,特別是部分十分珍貴的版本皆為首度曝光,極其難得,對於研究張大千藝術的朋友來說,深具閱讀參考價值。  

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

為了解決1965年 月曆的問題,作者黃龍興 這樣論述:

這是一份試圖闡述與釐清轉型正義的論文寫作,研究的期待看向未來,但探索的對象則包含過往與現在。受到微觀史學的啟發,政治受難者個人的獄中日記是作者據以理解白色恐怖時期與考察現在記憶的檔案依據;同時也是作者運用症候式閱讀的起點,更是作者對於今日各種人權活動策展與過往事件公共展演的關鍵基礎。論文重新檢視與反思在軍事戒嚴體制下,特別在1960末到1970年末,中國國民黨政府持續推行政治、社會與文化各面向的改造運動,訂定日常生活規範,並由憲警人員執行取締與糾正工作,給予人民全面監控的權力展現,共匪∕匪諜成為當時「想像中」的異己與他者。而在情治單位綿密地情蒐與偵防下,等待辨識的個體如何進行抗爭?論文為回應

上述問題,探討政治受難者陳中統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何會被逮捕、監禁?在獄中他又為何∕如何反抗?成為我們考察、檢視的具體案例。整個研究著重個別的與具體的事實,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遼闊地域、長時段和大眾的宏觀過程,而將獄中日記做為一種再現/見證白色恐怖歷史的檔案,重新建構政治受難者的歷史記憶。而如何在今日敘述過往事件與經歷的理論議題,與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開展活動策展的實踐困惑等,也在探索過程中被觸及。結論指出〈陳中統獄中日記〉的具體意義有四:一、刻畫政治受難者在獄中的反抗、妥協、堅持、怒吼與喜悅,揭示生命力的具體面貌;二、記錄臺灣在國際地位的變化,關心國家未來的命運;三、揭露監獄管理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審慎

無情的身體治理技術;四、描繪管理者欠缺同理心與建構自我圖像的各種情境。這些探討都難以在官方檔案中獲得與瞭解,也是本論文在轉化檔案認識、引入理論詞彙討論後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