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雅儒寫的 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和AnthonyReid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李建良所指導 郭哲銘的 論檢察偵查權、國會調查權與人民調閱權間之三角習題—以偵查資訊為中心 (2020),提出2002年 大事回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偵查資訊、偵查不公開、國會調查權、被告閱卷權、知的權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清文所指導 林子世的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建國運動、台灣地位未定、解殖的重點而找出了 2002年 大事回顧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02年 大事回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蓮花再生的臺灣精神:林央敏的族群.地方.宗教書寫

為了解決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作者楊雅儒 這樣論述: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

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2002年 大事回顧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即將邁入2018年的尾聲,回顧這一年有許多娛樂圈的大事件,舉凡SHE17周年音樂會合體後10月宣布出走老東家華研,各自成立新公司、陳意涵懷孕且在七夕情人節當天,與《16個夏天》導演男友許富翔登記結婚……,回顧這些女星,小編記憶還停留在當年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沒錯,當年人不可貌相單元、校花搜查線…可是挖掘出許多大明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那些拍過VOGUE專題影片且在出道前上過我猜的其中8位女星,來看看平時她們如何讓自己保持在一個永遠完美的狀態!或許…勾起你的回憶還可以搜尋一下她們過去上節目的模樣喔!

00:05〈無厘頭美少女-2000年〉賴雅妍
打造下睫毛捲翹濃密
01:29〈不思議!醜女大翻身-2003/10/4〉安心亞
運用頭髮髮色打造漂亮秘訣
02:33〈超迷人!漫畫美少女-2002/08/10〉陳意涵
喜歡運動綜合格鬥
03:51〈超人氣店花-2008年〉邵雨薇
傳授最愛2種塗口紅懶人法
05:27〈笑顏美少女〉李佳穎
用眼影棒畫出咬唇妝
06:55〈夢幻國中美少女〉夏于喬
擺脫下唇過厚深唇線,展現黃金比例的完美唇型
09:46〈無厘頭美少女-2000年〉Hebe田馥甄
10個自問自答
12:11〈捷運美少女-2000年8月〉林依晨
幸福快問快答

更多 :http://bit.ly/2Jhfmg0

------------------------------
【 其他熱門主題推薦 】
▷ 祕技片:女星變美&化妝包 ► http://bit.ly/2vWUYMS
▷ 時尚:穿搭、精品 ► http://bit.ly/2FfFvbi
▷ 瘦身:瘦腿、塑腰、練翹臀 ► http://bit.ly/2f7qFHW
▷ 名人:每月封面人物 ► http://bit.ly/2iGe94s
▷ 美容:保養 / 彩妝技巧 ► http://bit.ly/2fns0cP
▷ 73個快問快答+歐美明星搜包 ► http://bit.ly/2yKtwDj
------------------------------
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馬上訂閱傳送門 → http://bit.ly/2eoVk7R

--------------------------------------------
【更多VOGUE TAIWAN】
+ Web:http://www.vogue.com.tw/live/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 Twitter:https://twitter.com/Vogue_Taiwan
+ LINE:voguetaiwan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bit.ly/2eoVk7R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
--------------------------------------------
※台灣VOGUE 隸屬Condé Nast Interculture Group,相關國外影片皆是由國外授權提供給台灣使用,台灣VOGUE 秉持服務網友,讓更多中文語系觀眾可以看到國際影片和中文字幕,所以在此頻道上傳推薦給大家,也請喜歡我們頻道的各位可以訂閱我們的頻道,我們會繼續努力帶來更多的內容給大家

論檢察偵查權、國會調查權與人民調閱權間之三角習題—以偵查資訊為中心

為了解決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作者郭哲銘 這樣論述:

偵查資訊所涉及之利益十分複雜且多元,在一方面,由於犯罪偵查作為國家刑罰權發動的起點,故偵查機關基於偵查行為所掌握之刑事案件資料,與國家之公共利益顯然關係密切;而在另一方面,檢察官之偵查決定又將控制刑事案件裁判的入口,進而影響被告是否會受到法院審判定罪,與個人之基本權利之保障更是息息相關。 刑事訴訟法第245條第1項明文規定:「偵查,不公開之。」由此可見,在我國現行法制下,偵查資訊原則上並不對外公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刑事訴訟之目的已不再是唯一的價值,原本不公開之立法設計逐漸受到各種價值的挑戰,例如:國會調查權、被告閱卷權及人民知的權利,各項利益的維護如何在現今的法律秩序下取

得一個平衡?檢察官於面對各個利益團體請求時又應如何處理?目前司法實務上多將偵查資訊區分為偵查中或偵查終結,而異其公開之範圍,是否妥當?學理上對此眾說紛紜,於個案中更是爭議極大。 觀察我國現行實務之運作,於請求主體為立法院及人民時常發生調閱範圍之爭議,因此,本文嘗試分別以立法院、人民兩大權利主體切入,分析立法院、人民請求檢察官提供偵查資訊之法理基礎及應有界限,並對目前司法實務之處理模式提出個人意見。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為了解決2002年 大事回顧的問題,作者林子世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經驗,以「主體的生命經驗所再現的心理境遇與社會結構意義」為探究的立基點,梳理台灣特殊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而探討:1. 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緣由為何? 2. 成為一位自決建國實踐者有怎樣的生命經驗? 3. 其生命經驗凸顯出什麼樣的心理社會意義?本研究邀請三位自決建國實踐者進行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以敘事研究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分析方法,形成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敘事,並歸納出研究結論如下:一、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緣由:(一)公民責任;(二)台灣主體性意識;(三)價值信念;(四)「他者」的推波助瀾;(五)行有餘力。二、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一)實踐形式

的侷限性;(二)自決建國是眾多社會議題的核心;(三)對「國家正常化」的批評;(四)台灣社會怪現狀;(五)人際影響;(六)行為的轉化。三、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凸顯的心理及社會意義:(一)觀點群體;(二)社會情懷;(三)情緒困擾;(四)政治汙名;(五)「政治出櫃」的風險;(六)語言召喚存在;(七)轉化學習;(八)壓迫的多重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