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金平均匯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美金歷史匯率十年也說明:現鈔買入 現鈔賣出 即期買入 即期賣出 2022‑05‑05 29.1 29.77 29.45 29.55 2022‑05‑04 29.12 29.79 29.47 29.57 2022‑05‑03 29.125 29.795 29.475 29.575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張元晨所指導 涂蕙蘭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台幣對美金遠期外匯的避險策略 (2021),提出2021美金平均匯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避險策略、外匯風險、遠期外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財務管理系 周建新所指導 王銘甫的 台灣電子零件製造商匯率避險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外匯避險、曝險部位、報酬率、平均數、標準差、單位風險報酬率、夏普值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1美金平均匯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即時/歷史匯率查詢 - 中國信託則補充:中國信託提供美元、日圓、人民幣等多種外幣幣別之匯率參考,不代表實際交易匯率,實際交易匯率以交易時,本行所提供之匯率為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1美金平均匯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冠肺炎疫情下新台幣對美金遠期外匯的避險策略

為了解決2021美金平均匯率的問題,作者涂蕙蘭 這樣論述:

台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長期保持在相當高的水準,顯示台灣與全球經濟的高度連結,然而匯率的波動卻容易對進出口商的績效造成影響。在新冠肺炎發生後,全球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因此,面對經營環境重大變化,進出口商應思考如何擬定有效外匯避險策略,管理外匯風險。本研究模擬台灣進出口商在2017年1月到2021年10月間9種外匯避險策略的成效,固定避險比例,包括完全不避險、25%避險、50%避險、75%避險及100%避險,與經星期效應調整後固定避險比例,包含完全不避險,25%避險,50%避險及75%避險等策略,運用新台幣對美金即期外匯與30天、60天、90天及120天遠期外匯,計算平均每日現金流量、標準差與變

異係數,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後,進出口商的最佳外匯避險策略,研究結果顯示:若將固定避險比例與經星期效應調整後固定避險比例視為同一類型避險策略,對進口商與出口商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2017/1/3至2019/12/31),均以避險比例25%(30天遠期外匯),及避險比例50%(60天、90天和120天遠期外匯)避險策略為最佳;而疫情發生後(2020/1/2至2021/10/29),皆以避險比例25%(30天和60天遠期外匯),及避險比例0%(90天和120天遠期外匯)避險策略為最佳。最佳避險策略確實在疫情前後有所改變。依星期效應(星期一新台幣兌美元較弱勢,星期四新台幣兌美元較強勢)對固

定避險比例做出避險比例調整後,其避險績效並未明顯較無星期效應避險比例調整的固定避險比例為佳。

台灣電子零件製造商匯率避險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2021美金平均匯率的問題,作者王銘甫 這樣論述:

本文以本國電子零件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外匯避險工具搭配避險部位及避險時間,對案例公司外幣匯兌損益之影響。研究期間自2019年至2021年止,共計3年,透過CMoney之資料庫取得各年度資料,並從案例公司每月之自結資產負債表科目,先計算出美金曝險部位,後以曝險部位採取(1)曝險部位30%金額避險與(2)曝險部位50%金額等二種避險規模,避險時間分別為(1)一個月、(2)二個月及(3)三個月期間,使用(1)即期匯率、(2)遠期外匯及(3)外幣融資等三種工具,搭配出不同的避險組合。本文以執行避險後產生匯兌損益績效之報酬率、平均數、標準差、單位風險報酬率及夏普值來衡量避險績效。實證結果發現,在避險規

模方面以接近曝險部位50%金額之避險績效表現較好,避險時間方面以三月期間之避險績效表現較好;避險工具方面以外幣融資之避險績效表現較好;從總體來看,在三個月的時間對美金曝險部位50%的金額,以外幣融資工具執行避險的組合,對案例公司之外匯避險績效為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本文研究結論將有助國內企業採用適當之避險策略,在面對匯率波動時能維護其經營績效。關鍵字:外匯避險、曝險部位、報酬率、平均數、標準差、單位風險報酬率、夏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