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芳怡寫的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 和台北市建築世代會,Jr.GangArchitecturalLab的 2020 ADA 新銳建築獎 特輯 Vol.05【中(繁)英對照】:關鍵界線 Critical Line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陳貺怡所指導 郭宥蕙的 從張恩滿創作中談族群身分認同 (2021),提出2022 台北雙年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恩滿、族群認同、後殖民主義、原住民藝術、原漢衝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Maravillas, Francis所指導 LEORA JOY JONES的 展演人類世:2018及2020台北雙年展與(後)自然政治 (2021),提出因為有 人類世、視覺藝術、台北雙年展、生態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2 台北雙年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2 台北雙年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

為了解決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作者林芳怡 這樣論述:

  「對我個人來說,建築展覽是充滿挑戰與學習興味的專業課題與活動。」──林芳怡   本書作者林芳怡曾以媒體人、藝術行政及策展人等多重身分,數度參與於國內外舉辦的台灣建築展覽,基於對建築展覽的熱情與期待,林芳怡將自身參與的經驗及觀察,在2009年寫成論文著作《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開東合西」(1985年)以來的案例研究》,並於2022年重新編輯出版為《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一書。   建築展覽是發表宣言或建立建築思潮與風格推演的平台與媒介,歷史上重要的建築展對當時與其後的建築發展經常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展覽透過作品發表、評論、出版、媒體等周邊活動與建築專業圈

密切互動,進而產生影響,形成專業界間的競爭或合作關係;展覽就像是建築事件或知識生產的動能引擎,推動著建築圈不斷創新前行。   書中選取的建築展覽案例主要針對台灣現(當)代建築之設計與創作藝術,以建築、都市等空間環境範疇為核心議題,始自1985年底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建築師聯展「開東合西—台北/東京建築師聯展」,終於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共計18件國內展覽案例,10件國外參展案例,為1985至2008年間所舉辦的台灣建築展覽進行基礎資料整理,歸納分析其發展歷程與趨勢轉變,並為台灣建築展覽的未來發展提出可能之建議。   作者收集台灣1985至2008年間相關專業雜誌之建築展覽報導內容,展

訊新聞、展覽活動報導、策展內容自述、展覽評論與延伸活動(如座談會等)之記錄刊載,以及刊載展覽一手基礎資料的展覽圖錄、相關網站與參考書籍,做為文獻與案例之參閱來源。並以訪談方式針對重要展覽與事件的關鍵人物進行口述記錄,了解各別展覽計畫或事件之執行過程、部分緣由或企圖。   研究總結出三點結論:一、台灣建築展覽與策展之演變過程與檢討,包括建築師自我角色的認知與轉變、「策展」概念與「策展人」的興起、展覽議題與意識的轉變、展覽形式與手法的轉變、展演空間與機會的全面開拓、展覽衍生出版的多元化與蓬勃。二、建築獨立策展在台灣之展望,說明了台灣建築展覽命定必然的獨立策展,還有建築獨立策展的挑戰與展望。三、台

灣未來建築展覽之策劃、推動、執行之建議,包括應鼓舞建築人對展覽的熱情、推動機制與相關支援系統,並須真實面對展覽是另一個專業,應虛心學習相關技術。  

從張恩滿創作中談族群身分認同

為了解決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作者郭宥蕙 這樣論述:

在全球化與後殖民主義盛行的當代社會中,形成了現今移居頻繁的社會現象,族群認同逐漸成為了人人開始思考的重要議題。本論文透過原漢藝術家張恩滿的創作來回應後殖民主義中產生的族群認同危機,自幼父母離異的她隨著父親居住在遠離台東家鄉的台北城市,在八八風災後開始了她復返的路徑。  從17世紀開始,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族群便開始經歷不同政權的殖民與統治,藝術做為一種反映世界脈動的方式,也在原住民藝術流變的進程中被顯現出來。隨著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崛起,原住民藝術家也開始反思何謂原住民藝術?該如何在藝術創作中找尋認同?  張恩滿的作品圍繞在蝸牛、地圖、部落與原漢衝突等議題,透過替蝸牛尋根與紀錄飲

食文化,呈現出殖民痕跡與文化脈絡;離散的身體在地圖中不斷移動,深入部落回應母系文化的召喚;運用田野調查與社會參與的手法,將原漢衝突的議題帶入作品中,呈現出社會中的文化對立與矛盾。在張恩滿的作品中除了看見流動的族群認同之外,也創造出超越原漢對立的解殖樣貌。

2020 ADA 新銳建築獎 特輯 Vol.05【中(繁)英對照】:關鍵界線 Critical Lines

為了解決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作者台北市建築世代會,Jr.GangArchitecturalLab 這樣論述:

  本書收錄了2020年第五屆ADA新銳建築獎的入圍與得獎作品,並反應了這兩年來台灣年輕的建築創作者在公共或私人作品設計上的轉變與趨勢。他們努力挑戰由傳統或習慣所界定的空間與社會界線。從學校、聚落、辦公室、住宅、到房間裝置,以作品探問了建築上關於「線」的位置、意義、及其所代表的可能性,同時展現了多層次的台灣新世代建築風景。 本書特色   本書為2020第五屆「ADA新銳建築獎」的最新作品集,收錄台灣年輕世代的最新力作。「ADA新銳建築獎」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獎,由台北市建築世代會自2012年發起,邀請45歲以下、不拘國籍、不限於擁有建築師執照的建築從業人員,以座落在台

灣的建築設計或裝置作品參賽。獎項兩年舉辦一次,首獎獎金達50萬元,它旨在鼓勵年輕建築師展現原創思維與前瞻性,並藉此深化專業視野。  

展演人類世:2018及2020台北雙年展與(後)自然政治

為了解決2022 台北雙年展的問題,作者LEORA JOY JONES 這樣論述:

在過去約十五年期間,針對藝術在促進社會和生態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恰逢藝術展覽、氣候災難大量增加,同時人們也愈來愈認識到藝術在人類世時代,可為不同生活方式和推動變革開闢新視野的潛力。由於生態危機是我們時代的明確議題,許多策展人和藝術家正在探究物種生存與所有生命形式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方式。台北雙年展反覆地在多個展覽中,將環境主題作為核心。 透過對兩屆台北雙年展的批判性分析,本論文探討藝術及展覽在應對當前生態危機中的作用:2018 年《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和 2020 年《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本研究聚焦在兩屆雙年展所採取的各種策略,而這些方法質疑了人性對人類/

自然分界的傳統理解。藉由文獻研究與質性研究,包括實地考察和訪談,以及對雙年展中關鍵作品的案例研究分析,本論文彰顯了這兩屆展覽處理當前生態問題的方式,並強調了自然去殖民化的必要性。建立在此基礎上,本論文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焦慮、挑戰,以及藝術和展覽的變革潛力,以評估藝術展覽如何推動變化、激發希望,並以富有教育和務實的方式,探索我們星球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