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歐陽覺亞,麥梅翹寫的 粵謳釋讀 和侯坤宏的 論戰後臺灣佛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然衰落,你現在還會聽粵語歌曲嗎? - 人人焦點也說明:1960年代和粵語的碎片真正的記錄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香港粵語電影非常流行,現在叫做「粵語殘片」。這些香港影星已經被賣到了東南亞等地。而譚炳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博揚所出版 。

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敬介所指導 陳怡津的 臺灣現代民歌(1970-2000)中現代詩入歌現象研究 (2021),提出60年代歌曲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民歌、歌詞、現代詩、修辭。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江玉玲所指導 陳楷郁的 從內特爾的涵化論述探討陳泗治作品的音樂實踐 (2021),提出因為有 內特爾、陳泗治、涵化、融合、在地音樂的重點而找出了 60年代歌曲香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70年代歌曲香港– 60年代西洋歌曲 - Swingm則補充:70年代歌曲香港– 60年代西洋歌曲 ... 但隨著70 年代,台灣國語歌曲的入侵、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興起,樂團熱潮退燒不少。 直至1982 年,黑鳥樂隊的靈魂人物郭達年,他創辦的《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60年代歌曲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粵謳釋讀

為了解決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作者歐陽覺亞,麥梅翹 這樣論述:

  粵謳是清朝中葉自上世紀中期,盛行於省港澳的曲藝說唱形式。源自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民間歌詠,由招子庸、黃魯逸等文人整理創作而成。其以粵語吟唱,曲詞半文言半白話。內容風格多樣,或纏綿悱惻,或嬉笑怒罵,亦有慷慨激揚關懷社會之作,可謂雅俗共賞。     本書由粵語語言學家歐陽覺亞先生和古漢語語法學家麥梅翹先生編著而成。收錄粵謳代表作368首,兼收南音、廣東俗話詩,對字句、寫作背景加以闡釋解讀,並整理歸納這些嶺南民間文學寶庫裏的粵語語料。     這是近年以來,香港第一本系統整理、研究粵謳這一粵語文學形式的著作。

60年代歌曲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敖包相會 2.我的花兒 3.小河淌水 4.手挽手 5.草原之夜 6.鳳陽花鼓 7.太陽出來喜洋洋 8.曲蔓地 9.三十里鋪
蘋果副刊2007年"老闆黎智英學唱歌,引來一陣騷動,消息走漏,全因為他老師宣佈告別舞台,即將作最後演出,而他就是香港第一代男高音林祥園。林老師桃李滿門,星光熠熠,奚秀蘭、謝霆鋒、周潤發、劉嘉玲、吳君如、李嘉欣、黎姿、朱茵、周海媚……數不盡的徒子徒孫中還有旁聽的黃霑。當我們聽到從門內傳來肥佬黎「牙牙學語」的歌聲,我簡直像聽到了「蘋果歌劇團」的夢幻交響曲,充滿娛樂,亦非常企業精神。
滿以為古典音樂人一定嚴肅古板,誰料林老師竟是無比滑稽好玩,身世更充滿傳奇,在年長一輩心中,他其實就是「香港巴伐洛堤」。在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的一把足以唱穿管弦樂團的聲線,直是西洋歌劇和民族歌曲闖進香港的橋樑,65年初演《蝴蝶夫人》嶄露頭角,69年他再憑《茶花女》奠定一代男高音的地位,與當年的女高音江樺成舞台上的才子佳人。70年代初他卻放下一切,攜妻遠走羅馬音樂學院深造聲樂及歌劇,老師對他說:「除非你答應把自己歸於零,從頭開始,我才肯教你。」兩年後他憑《愛情甘露》,使得羅馬歌劇院簽他做後備演員,但其老師直言平生未見過台上出現東方面孔,冷板凳有機會坐你一生一世!結果,他選擇了香港。70、80年代的香港便是林祥園的天下,自資監製中國喜歌劇《被出賣的新娘》、《第一百個新娘》。至92年因怕了共產黨「再度逃亡」移民加拿大,但他在72年成立的「林祥園學生合唱團」卻一直活躍至今,凡35年。"

臺灣現代民歌(1970-2000)中現代詩入歌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作者陳怡津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音樂與詩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歌詞就是音樂與文學激盪下的產物,本文將剖析臺灣現代民歌時期(1970-2000年)的時空背景下,現代詩入歌的特殊現象。臺灣從1970年代因政治環境陷入定位窘境,民族思潮湧起;以及社會情況,因外來文化衝擊,知識階層遂生發民族探尋的意識;繼而影響樂壇發展——流行歌曲退潮,民歌應運而生;至於詩壇情況,則因文學傳統失根,鄉土文學論戰發起,本文即從此四大面向講述臺灣現代民歌的脫胎與變種,進而暸解現代民歌由萌芽、醞釀至發展的概況。此外本文將以楊弦將余光中詩集譜曲入歌為開端,至李泰祥將鄭愁予、向陽、洛夫、羅青等眾多現代詩人作品譜曲入歌為巔峰;進而探究詩人們作品中譬

喻、映襯、誇飾、象徵、轉化等修辭在歌詞上的應用。同時釐清現代詩與歌詞間本質上的相同處,諸如兩者源頭相同、講求節奏、情志諧和、具有音樂性、繼承抒情傳統等特色。也分析現代詩與歌詞在語言、意象運用、服務受眾、視覺形式、題材、情感渲染性上的差異性。最後探究現代詩與歌詞間的交互作用、越界書寫及兩者應該如何相互借鑒並革新的意義。

論戰後臺灣佛教

為了解決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作者侯坤宏 這樣論述:

  本書以「論戰後臺灣佛教」為題,評述二戰以來臺灣佛教的發展與變遷。全書分五部十五章:除導論性之「通觀與前奏」;也由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四個不同「層面」論述戰後臺灣佛教;並從「人間佛教」與「佛教正義」、「兩個議題」;與「臺灣佛教」有關的五位人物;冷戰以來「臺海兩岸佛教關係」等不同角度,全面梳理「戰後臺灣佛教史」。   本書所呈現的,是作者對「戰後臺灣佛教」的反思性觀察,書中強調吾人應當關懷「臺灣佛教史」,研究時要具有足夠的「批判意識」,如此方能展現具有「實踐意義」的「臺灣佛教史研究」。

從內特爾的涵化論述探討陳泗治作品的音樂實踐

為了解決60年代歌曲香港的問題,作者陳楷郁 這樣論述:

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Bruno Nettl,1930-2020)分別於1978、1985、1986年的論述中,述及涵化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現像是,非西方國家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引入的影響,而產生音樂風格的變化,並認為這是20世紀世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事件之初,大多是西方傳教士帶著西方文化來到異地,造成在地音樂和西方音樂風格的混合。有鑑於此,本文以臺灣早期作曲家陳泗治(1911-1992)為核心,從他的作品、書信,以及其學生的訪談,探討從西方傳教士來臺,經日治時期,再到戰後時期,陳泗治一生所處的不同殖民時代。文中分別以1. 鋼琴曲【幻想曲—淡水】2. 宗教歌曲【讚美頌】及【西面頌】,以及他唯

一創作的3. 室內樂【G調嬉遊曲】,探討內特爾涵化論述與陳泗治的音樂關聯。在陳泗治的音樂創作模式中,常呈現出兩種元素的融合,例如在東西音樂風格上,西方音樂的和聲功能,搭配東方五聲調式旋律,體現出突破傳統理論架構,創立獨樹一格的曲風;在音樂文化層面上,即使陳泗治接觸到不同外來政權的社會文化,他仍保有自己創作手法—以「在地音樂文化」為創作主軸,使用身邊的人、事、物為素材,創作了屬於臺灣20世紀「現代化」的作品,以巨集觀的視野使臺灣在地音樂與全球音樂文化發展與時俱進,並站上國際舞臺,讓西方世界看到臺灣作曲家所創作出不同音樂文化的融合之美,從而實踐了內特爾西方影響論述中提到的「現代化」與「融合」的涵化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