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11ac ax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3C比較】推薦WIFI分享器人氣排行榜8選!【連線靈敏 - Linky也說明:「Wi-Fi 4(n)」是300Mbps、「Wi-Fi 5(ac)」是6.9Gbps、「Wi-Fi 6(ax)是9.6Gbps, ... MU-MIMO提升設備承載量技術,802.11ac極速同步雙頻,無線速度達1200Mbps,.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鍾明桉所指導 楊致偉的 次世代無線通訊天線設計 (2021),提出802.11ac ax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Sub-6GHz天線、4 × 4 巴特勒矩陣、5G、MIMO。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通訊工程研究所 李昌明所指導 羅培文的 5G新無線電低密度同位檢測碼實體層萃取之實作與優化 (2020),提出因為有 低密度同位檢測碼、連接層模擬、實體層萃取、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的重點而找出了 802.11ac ax比較的解答。

最後網站什么是WiFi 6(802.11ax)?則補充:WiFi 6(Wi-Fi 6),也被称为802.11ax,是继WiFi 5(802.11ac)之后的最新 ... 课授课形式,传输视频或是上下行的交互挑战都比较大,而Wi-Fi 6网络将轻松应对该场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802.11ac ax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次世代無線通訊天線設計

為了解決802.11ac ax比較的問題,作者楊致偉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誌謝 iv目錄 vi圖目錄 x表目錄 xvii1 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動機與方法 21.3 論文組織 32 第二章 應用於多通訊標準的嵌入式單極天線 52.1 簡介 52.2 微帶天線理論 72.3 天線結構 112.3.1 嵌入式超寬頻單極天線結構 112.3.2 嵌入式雙頻帶單極天線結構 162.4 天線設計流程與分析 212.4.1 嵌入式超寬頻單極天線分析 212.4.2 嵌入式雙頻帶單極天線分析 242.5 天線電磁輻射吸收比之討論 262.5.1 嵌入式超寬頻單極天線的手部模擬 2

72.5.2 嵌入式雙頻帶單極天線的手部模擬 312.6 實作與量測 352.6.1 嵌入式超寬頻單極天線性能驗證 362.6.2 嵌入式雙頻帶單極天線性能驗證 392.6.3 文獻比較與討論 422.7 結論 443 第三章 開路共振環的雙頻MIMO天線 453.1 簡介 453.2 MIMO系統 473.3 微帶天線理論 (參考2.2小節) 483.4 開路共振環的雙頻MIMO天線結構 483.5 開路共振環雙頻天線設計流程與分析 513.5.1 開路共振環的雙頻MIMO天線設計流程 513.5.2 倒勾型天線支路分析 523.5.3 倒L型天線支路分析 53

3.5.4 開路共振環長度分析 543.5.5 表面電流模擬 553.6 天線電磁輻射吸收比之討論 573.6.1 開路共振環雙頻天線的手部模擬 583.7 實作與量測 613.7.1 吞吐量量測 693.7.2 文獻比較與討論 743.8 結論 764 第四章 功率分配器的SIW陣列天線 774.1 簡介 774.2 基板合成波導理論 794.3 基板合成波導功率分配器 814.4 矩形金屬波導理論 824.5 功率分配結構的SIW陣列天線結構 874.6 功率分配結構的SIW陣列天線設計流程與分析 894.6.1 功率分配結構的SIW陣列天線設計流程與分析

894.7 電磁功率密度模擬之討論 914.7.1 功率分配結構的SIW陣列天線手部模擬 914.8 實作與量測 934.8.1 文獻比較與討論 954.9 結論 975 第五章 功率分配器的維瓦第陣列天線 985.1 簡介 985.2 陣列天線理論 1005.2.1 陣列天線的微帶傳輸線轉角設計 1015.3 維瓦第天線理論 1035.4 功率分配器理論 1045.5 功率分配器的維瓦第陣列天線結構 1065.6 功率分配器的維瓦第陣列天線設計流程與分析 1085.7 電磁功率密度模擬之討論 1115.7.1 功率分配器的維瓦第陣列天線手部模擬 1115.8 實

作與量測 1135.8.1 文獻比較與討論 1165.9 結論 1176 第六章 可波束切換的4 × 4巴特勒矩陣天線 1186.1 簡介 1186.2 巴特勒矩陣基本原理 1206.2.1 90度耦合器原理 1216.2.2 交叉耦合器原理 1236.2.3 45度相移器原理 1246.2.4 微帶天線理論 (參考2.2小節) 1246.2.5 陣列天線理論 1246.3 可波束切換的4 × 4巴特勒矩陣天線設計分析 1276.3.1 90度耦合器設計分析 1276.3.2 交叉耦合器設計分析 1296.3.3 45度相移器設計分析 1306.3.4 4 × 4

巴特勒矩陣設計分析 1316.3.5 28GHz貼片天線設計分析 1356.3.6 波束切換設計分析 1376.4 實作與量測 1406.4.1 反射係數模擬與量測 1406.4.2 波束指向性模擬與量測 1456.5 電磁功率密度模擬之討論 1506.5.1 可波束切換的4×4巴特勒矩陣天線手部模擬 1506.5.2 文獻比較與討論 1526.6 結論 1547 第七章 結論 1557.1 總結 1557.2 未來展望 157參考文獻 158

5G新無線電低密度同位檢測碼實體層萃取之實作與優化

為了解決802.11ac ax比較的問題,作者羅培文 這樣論述:

低密度同位檢測碼 (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 code) 是一種錯誤更正碼 (Error Correction Codes, ECC) ,由於其接近 Shannon 理論極限的效能被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在2016年11月舉辦的 3GPP RAN1 #87 會期中,由美國高通 (Qualcomm) 公司主導的 LDPC 編碼方案獲選為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 (5G) 的數據連接的編碼方案。在 5G 的制定與佈署過程中,為了評估相關技術效能,通訊系統模擬 (Communication system simulation) 是必要的關鍵技術之一,主要分為系統層模擬

(System-Level Simulation, SLS) 與連接層模擬 (Link-Level Simulation, LLS),系統層級主要用以檢驗通訊網路拓樸結構之整體效能,而連接層模擬則負責評估單一傳送端與接收端的通訊能力。由於在系統層模擬中實際進行訊息傳送等運算會導致計算量過大,所以一般會採用實體層萃取 (Physical Abstraction) 技術將系統層級計算的訊號與干擾加噪聲比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 換算成塊錯誤率 (Block Error Rate, BLER) 以減少系統層模擬的運算複雜度。本

論文透過實作 5G LDPC code 的連接層模擬,並同時模擬系統層透過衰落通道的錯誤率,比較系統層使用實體層萃取方法與實際傳輸間的錯誤率差,並提出將實體層萃取中的有效 SNR 映射 (Effective SNR Mapping, ESM) 進行優化的方法及分析優化前後的效能差異,模擬結果表明本論文的校正方法相較於傳統的 ESM 校正效果有所提升,降低最多約 30% 的均方誤差值。此外,本論文透過實體層萃取的方式將混和自動重傳請求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的增量冗餘 (Incremental Redundancy, IR) 納入連接層級

模擬,該作法可以有效解決 IR 因重傳碼字不同,導致系統層無法直接利用傳統實體層萃取方法進行錯誤率估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