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a Sinica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謝菁玉所指導 劉力豪的 看什麼看?中文「X什麼X」構式在網路用語的語意及語用分析 (2020),提出Academia Sinica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X什麼X構式、言語行為、禮貌策略、禮貌互惠原則、語意韻律、台灣華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呂佳蓉所指導 張榕陞的 現在我們是親戚了:臺灣華語中親屬稱謂泛化現象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親屬稱謂、泛化、概念整合、構式、臺灣華語、認知語言學、觀點、禮貌、非禮貌的重點而找出了 Academia Sinica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cademia Sinica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什麼看?中文「X什麼X」構式在網路用語的語意及語用分析

為了解決Academia Sinica PTT的問題,作者劉力豪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台灣華語中一種用於表達說話者不滿及負面情緒的構式「X什麼X」的語意與語用特性。在批踢踢語料庫蒐集的三百個語料之中,除了分類被套用進該構式的X,也於每個分類中再分類來探討細部的語意成分。每個X的語意內涵(正向/中立/負向)也一併加以分析。語用上,本文套用了Searle (1976) 的非表意言語行為,來研究說話者透過該構式作出的言語行為。此外,Brown & Levinson (1987) 的禮貌原則,及Culpeper & Tantucci (2021) 的禮貌互惠原則,也被用來分析該構式在禮貌層級上的互動行為。本文旨在回答以下的研究問題:1.構式中的X在不同類別與次類別中,有著什麼

樣的語意性質?2.該構式是否有著負面的語意韻律?3a.該構式表達出了哪些言語行為?及3b.該構式如何影響說話者之間的禮貌互動行為。以X的類型來說,動詞佔了超過一半的總數,且符號、詞綴、甚至不同語言的字詞,也能夠被套入該構式,而每個種類的次分類更展示出了不同的語意性質。此外,超過一半被套用進該構式的X,都有著中立的語意內涵,顯示該構式展示出的負面特質,並非受到語意韻律的影響。語用方面,說話者透過該構式展現出表達性(expressive)及指示性(directive)的言語行為。前者展示出了說話者與憤怒相關的情緒,而後者被用來阻止聽話者的特定行為、字詞,與趙(2012)研究出該構式被用來阻止當下可

觀察行為的結果相符。禮貌方面,基於不同的言語行為,該構式能夠被歸類於以下三種禮貌策略:負向禮貌、未修飾的禮貌策略、及消極性的禮貌策略。在禮貌互動之上,該構式屬於較不禮貌(somewhat impolite)的禮貌層級,作為把對話拉向越來越不禮貌的一個起始標記。本文分析並探討了「X什麼X」構式中X的規律、語意韻律、言語行為、以及禮貌互動。除了反映出台灣華語的特性,本文的研究結果也期望能夠促進更多中文母語人士,甚至是中文為第二外語人士,來更加理解及應用該構式。

現在我們是親戚了:臺灣華語中親屬稱謂泛化現象的認知語言學研究

為了解決Academia Sinica PTT的問題,作者張榕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從認知語言學出發,探討臺灣華語的親屬稱謂泛化現象及其表現。漢語親屬系統以其相對複雜性而聞名於世,而漢語親屬系統的親屬稱謂有時可以被用於稱呼沒有親屬關係的人身上,例如稱呼年長的男性非親屬「爺爺」,或沒有親屬關係的女性為「姊姊」,這種現象被稱為「親屬稱謂的泛化」。漢語親屬稱謂用語依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研究中國親屬稱謂泛化的研究並不能完全適用於臺灣,而多數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親屬稱謂泛化的方言差異、分類、用法、功能以及形式等,不甚注重認知的研究角度。即使有部分偏向認知面的研究,對於發話者的心理運作層面,也未能多做著墨。因此,本研究期望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闡釋臺灣華語中的親屬稱謂泛化現象

,以及其運作表現。換句話說,本論文是以新的觀點探討存在已久的現象。文中我們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是否所有親屬稱謂都能被泛化?如果不是,哪一些稱謂才是可以被泛化的?其次,在被泛化的親屬稱謂中,單音節親屬稱謂跟雙音節親屬稱謂彼此的相似、相異點為何?最後,在母語者的認知中,親屬稱謂的泛化跟泛化稱謂的不同結合形式,是如何運作的?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附錄中的親屬稱謂、林美容 (1982) 提到的核心的親屬稱謂詞素、四個臺灣華語母語者熟知的臺灣閩南語親屬稱謂 (阿公、阿媽、阿伯、阿姨,參採「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詞典」所收錄內容),以及這些稱謂的變體與其他較為常見的稱謂用法,

做為關鍵字,在「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和「PTT語料庫」搜尋,比對出屬於泛化親屬稱謂的用法。並進一步將這些擷取出的語料,依照形式及語意分為五類:無變化型、程度詞前缀型、前加姓名型、轉喻主題型、隱喻/慣用詞型;每類之下,再依親屬稱謂的音節分為雙音節類和單音節類。在之後的語料分析中,我們主要運用概念整合理論 (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 和構式語法 (Goldberg 1995, 2006) 作為理論的基礎,並納入有關語言觀點(Sweetser 2012)、隱喻及轉喻 (Lakoff and Johnson 2003)、禮貌理論 (Brown and Levinso

n 1987)、不禮貌行為 (Culpeper 2011) 等理論進行討論。透過分析,本研究提出「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的構式。在雙音節親屬稱謂中,長輩的親屬稱謂泛化數量最多,其中又以「阿姨」數量最大。在單音節親屬稱謂中,以平輩的親屬稱謂泛化數量最多:單從稱謂來看「妹」是數量最多的,不過若是把「兄」、「哥」這兩個指涉同一親屬的稱謂泛化數量加總,他們就會是平輩稱謂中,泛化情況最多的。「阿姨」會成為泛化數量多的稱謂有可能因為她是小孩互動最多的親屬,因此這個稱謂容易被泛化。另外我們觀察到,「兄」跟「哥」其實在泛化表現上互有表現,甚至可以說他們處於「相互競爭」的階

段,難以判斷哪一個稱謂在被泛化時更為強勢。此外,就泛化的親屬稱謂用來稱呼說話者自己的情形,我們觀察到以下趨勢:1. 這種用法可以 (適度) 縮短對話人之間的距離;2. 發話者的意向是決定採用年長或年幼親屬稱謂的關鍵;3. 「兄」很少被用於自稱,可能是因為這個稱謂主要用於文字表達,而在口語上少見;4. 有部分發話者為了更尊敬聽者,會自稱為「魯蛇弟」或「魯蛇妹」。再者,有一些長期以來已經固著的「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構式,如「警察-泛化親屬稱謂」、「護士-泛化親屬稱謂」、「記者-泛化親屬稱謂」、「司機-泛化親屬稱謂」,在語序上後面都是接著雙音節的泛化親屬稱謂;

而「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構式的主題如果是「學生」、「學」、「師」的話,緊接其後的泛化稱謂,都是核心家庭的親屬稱謂。最後,本研究也藉由觀察語料中的兩個個案,探討「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構式從單一指涉到任意指涉的語意變化。總結來說,親屬稱謂的泛化主要是透過概念整合的機制進行,過程中涉及的關鍵因素涉及觀點的切換、顯影 (或側重)、隱喻、轉喻、禮貌與非禮貌的表達,反諷的態度也會有影響。「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的組合扮演構式的角色:泛化的單音節親屬稱謂由於結構上容易組合,能產性高於雙音節親

屬稱謂,這點在轉喻主題型的泛化親屬稱謂組合中,特別明顯。此外,只要在合適的情境下,「Head-Generalized kinship term」構式具有高度能產性,新的親屬稱謂泛化用法可以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