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ct non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徐堉峰所指導 林育綺的 鱗翅目刺蛾科幼蟲之刺與警戒色的起源與演化 (2019),提出Auct non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親緣關係、特徵演化、防禦、平行演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藥學研究所 王鴻展所指導 施尹甯的 納布芬代謝之反應表型鑑定及其臨床應用 (2018),提出因為有 反應表型鑑定、代謝分率、細胞色素P450、尿苷二磷酸葡萄醣醛酸轉化酶、納布芬、藥物代謝的重點而找出了 Auct non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uct non,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鱗翅目刺蛾科幼蟲之刺與警戒色的起源與演化

為了解決Auct non的問題,作者林育綺 這樣論述:

各式各樣防禦捕食者的策略在世界各地各類生態系出現,可見捕食是顯著而重要的演化驅力。在多樣的捕食策略中,刺是顯而易見的防禦策略,並且許多生物用以對抗天敵。鱗翅目的刺蛾幼蟲以多樣化著名且不同齡期間刺的形態會改變,正好適合作為研究防禦機制與其他特徵演化的材料。本研究第一章概括介紹刺蛾科的命名、生活史與分類處理狀況。第二章以飼養經驗與前人研究歸納多樣的刺蛾幼蟲類型,記錄種內不同齡期間刺形的變異情形,並且以電子顯微鏡比較其他防禦機制—刺毛—在刺蛾、毒蛾與枯葉蛾幼蟲的異同。第三章基於第二章的結果探討刺於刺蛾科內的演化。過去關於刺蛾的親緣關係研究主要基於美洲的樣本,其曾推論刺蛾之刺為單一起源並且無刺型幼蟲

為祖先型。此推論與更早提出的假說相反,且刺蛾為廣分布的物種,加入其他地理區之樣本後結果不一定相同。因此,本研究第三章,首先取來自亞洲、澳洲、北美與南美的45個內群與8個外群之五個基因片段建立親緣關係樹,其後分析刺的特徵演化。研究結果顯示刺為單一起源,並且無刺型幼蟲多次獨立由有刺型幼蟲平行演化而來。本研究第三章,利用第二章所得之親緣關係樹進一步探討刺與警戒色的演化關係。根據前人研究,警戒色的防禦可分為公開防禦與不公開防禦。在公開防禦的警戒色演化方面,過去的研究曾提出不同的假說:警戒色演化出來之後,在刺的投資上可減少;由於刺的防禦屬於公開防禦,因此不需演化出強烈的警戒色;即使有刺為次級防禦,若演化

出強烈的警戒色,仍會因為較易被天敵發現而使適存度下降。本研究以特徵演化探討刺的防禦強度與警戒色的對比強度之間的演化關係,結果顯示防禦強度增強,警戒色也隨之增強,除此之外本研究結果支持「警戒色演化出來之後,在刺的投資上可減少」之假說。

納布芬代謝之反應表型鑑定及其臨床應用

為了解決Auct non的問題,作者施尹甯 這樣論述:

納布芬是一種半合成的鴉片類麻醉止痛劑,止痛效力與嗎啡相當,在臨床上多以注射劑型用於緩解中度至重度疼痛。與一般鴉片類止痛劑不同,納布芬同時在kappa-鴉片類受體產生致效作用以及在mu-鴉片類受體產生拮抗作用,因此幾乎不會引發呼吸抑制、成癮等嚴重副作用,特別的是,此藥會隨劑量提升而產生極值效應(或稱天花板效應),這使其副作用的發生率極低,更適合臨床上使用,未來或有機會成為嗎啡在臨床上的替代用藥。截至目前為止,有關納布芬在人體內的代謝路徑及酵素間的代謝比例仍無詳細的文獻報導,本研究即以反應表型鑑定的實驗方法釐清納布芬在體內的代謝途徑,體外試驗使用單一純化的一相及二相cDNA表現酵素以及人肝微粒體

酶進行酵素動力學研究,並依據細胞色素P450及尿苷二磷酸葡萄醣醛酸轉化酶在人體腸道及肝臟的表現量,選擇CYP1A2、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CYP3A5以及UGT1A1、UGT1A3、UGT1A4、UGT1A6、UGT1A9、UGT1A10、UGT2B4、UGT2B7、UGT2B15、UGT2B17等18種在一般藥物具有高代謝比例的單一純化酵素進行試驗,透過Michaelis-Menten作圖以及Eadie-Hofstee的線性轉換進行判讀,並使用分析軟體GraphPad Prism Version 6.01依據不同動力學模型的非線

性擬合求得各型酵素代謝納布芬的動力學參數。納布芬經由尿苷二磷酸葡萄醣醛酸轉化酶代謝的比例約占64-75%;而細胞色素P450則是25-36%。UGT2B7、UGT1A3與UGT1A9為主要負責納布芬葡萄醣醛酸化反應的代謝酵素,並且只有UGT2B7會生成納布芬-6-葡萄醣醛酸苷。CYP2C9與CYP2C19則是CYPs生成3′-羥基納布芬及4′-羥基納布芬的主要代謝酵素。經由人肝微粒體酶抑制試驗,計算出各型酵素於個別系統(CYPs或UGTs)中參與納布芬的代謝分率,並提出UGT2B7的整體代謝分率(fm, overall)與UGT1A3相當,且CYP2C9也佔有相當比例。動物實驗方面則發現,合併

給予氟康唑後,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納布芬的Cmax上升12.4倍且AUCt上升13.2倍。實驗結果證實氟康唑有效阻斷納布芬在體內的代謝路徑,與體外代謝試驗所得結果一致,我們擬於未來透過相同的實驗方式去建立藥物代謝的雙系統平台,以期應用於臨床上藥物多系統代謝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