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A 龍魚 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大學 經濟學系 錢玉蘭所指導 林盈劭的 大漢溪沿岸人工濕地之成本效益分析 (2014),提出BCA 龍魚 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漢溪、人工濕地、成本效益分析、假設市場評估法、遊憩效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CA 龍魚 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漢溪沿岸人工濕地之成本效益分析

為了解決BCA 龍魚 價格的問題,作者林盈劭 這樣論述:

  自盜採砂石、工業廢水與都市汙水多管其下,大漢溪變成條嚴重汙染的排水溝。為了降低大漢溪的汙染程度與增加溪中水流量,2003年起於大漢溪沿岸陸續建造了人工濕地,希望能透過大自然的淨水機制,除了可減輕汙水處理廠的負擔外,亦增加大漢溪流域生物多樣性,帶動河濱公園的遊憩人潮。  但由於台灣的人工濕地多屬表面流動式,該建設工法需要廣大的土地。對平地面積狹小的台灣而言,規劃土地建造人工濕地是否有價值?因此本研究使用成本效益法之現值法,假設人工濕地可運轉20年下,探討其建設的經濟效益。  本研究估算了大漢溪沿岸北自新海一期,南自鹿角溪等7座人工濕地運轉20年的總成本現值(6億4,017萬~7億2,839

萬元)與總效益現值(6億4,017萬~7億2,839萬元)。之中本研究估算了4項效益:利用「假設市場價值評估法(CVM)」估算總遊憩效益(20億1,514萬~24億569萬元)、利用「迴避成本法」估算總淨水效益(10億8,011萬~10億8,673萬元)、利用「市場價值評估法(MVM)」估算總地下水補注效益(9,542萬~1億9,452萬元)與使用「碳社會成本法(SCC)」估算總碳減緩效益(37萬~2,047萬元)。  成本效益分析結果大漢溪沿岸人工濕地運轉20年可創造25億5,086萬~29億7,902萬元的淨效益,因此建議應興建人工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