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601 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所 謝豪晃所指導 洪偉竣的 不同LED光源對蛋雞產蛋性能及產蛋生理之影響 (2012),提出BT601 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蛋雞、產蛋性能、光色、LED。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胡海國所指導 劉智民的 探尋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基因:位置選殖策略 (2011),提出因為有 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基因、位置選殖、遺傳連鎖、遺傳關聯、內生性表現型、基因表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BT601 缺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T601 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LED光源對蛋雞產蛋性能及產蛋生理之影響

為了解決BT601 缺點的問題,作者洪偉竣 這樣論述:

本試驗旨在探討應用不同LED光色及燈具,對於蛋雞的產蛋性能、產蛋生理及蛋品質之影響。本試驗使用三種光色來源,分別為LED白光(W)、藍光(B)、紅光(R),以及兩種燈具型式LED燈管(T)、燈條(S),進行3 × 2之複因子試驗設計(WT、BT、RT、WS、BS、RS)。試驗動物使用39週齡,已達產蛋高峰之單冠白色來航雞(海蘭品系)72隻,每處理組有2個重複組,每重複各6隻雞,皆採單獨籠飼,每日給予連續光照16小時。試驗進行5個週期,每個週期為4週(分別為試驗開始後1-4、5-8、9-12、13-16、17-20週),共20週。每日給予定量飼糧,並於固定時間將剩料收集及記錄產蛋,以供計算產蛋

性能(採食量、產蛋率、蛋重、蛋重分級與飼料換蛋率)。每週採蛋樣品一次,每處理組採集8顆蛋,共計48顆,測定其蛋品質(外部型態、內部品質及蛋殼品質)。利用電子錄影監控設備,監控蛋雞的產蛋,並以每1小時為單位,記錄各雞隻的產蛋時間,計算出其產蛋間距及連續產蛋組。試驗開始後1-4及5-8週,以白光顯著較藍光及紅光處理組有較高的隻日產蛋率;然而在9-12、13-16及17-20週,則以紅光處理組有較佳隻日產蛋率;綜觀全期,紅光處理組可較白光及藍光處理組維持較佳隻日產蛋率(93.72 vs. 90.27、88.03%),其中以RT組顯著較其它各處理組佳(95.24 vs. 91.97、88.57、89.

64、86.43、92.21%)。蛋重部分,則各處理組間皆無顯著之差異。隻日採食量方面,以白光處理組在5-8週有顯著較紅光及藍光處理組高(98.24 vs. 95.87、97.40 g/hen/day),而隨著試驗進行,在17-20週,則以紅光處理組有較高之趨勢,全期平均是以RT處理組較其它各處理組顯著增加採食量(107.09 vs. 105.38、102.93、105.17、103.85、103.85 g/hen/day)。飼料換蛋率(Feed wt./Egg wt.)在試驗9-20週皆以RT處理組最佳,全期平均則以紅光處理組顯著較白光及藍光處理組佳(1.82 vs. 1.88、1.92),

其中尤以紅光搭配燈管之RT處理組有最佳飼料換蛋率(1.79 vs. 1.81、1.87、1.94、1.97、1.85)。蛋重分級後得到標準蛋重(54-66 g)之比例,以藍光處理組最高(82.90%),紅光次之(76.90%),白光最低(67.27%)。而大型蛋(> 66 g)則以白光處理組最高(25.29%),紅光次之(19.20%),藍光最低(15.38%);小型蛋(< 54 g)則是以BT、BS、RT組最低(2.05、1.39、1.09%),WS組最高(10.98%);異常蛋部分各處理組間並無顯著差異。蛋型係數(Egg shape index, ESI)之分佈以百分比表示時,出現標準蛋型

之比例,則是以BT及RT處理組顯著最高(59.21、57.90%)。蛋殼品質部分,以WT及RT處理組有顯著較高之蛋殼重;而蛋殼厚度及強度,均是以RT組顯著較其他處理組佳。豪氏單位(haugh unit, HU)以RT組顯著最高(80.35 vs. 76.81、78.84、76.67、76.66、75.73)。蛋黃品質的指標中,蛋黃高度以燈管處理組較高(1.85 vs. 1.81),其中又以RT處理組有顯著最高之表現;另在蛋黃寬度、蛋重及蛋黃百分比部分,則各處理組間並無顯著差異。產蛋間距在各處理組間雖未達顯著差異,但仍以RT處理組較其他各處理組短,且在試驗開始5-6週即有逐漸縮短之趨勢。連續產蛋

組(clutch)方面,在試驗1-8週皆以WT處理組顯著較長;但在9-20週,則以RT處理組有較長之連續產蛋組;全期來看,是以紅光及白光搭配燈管處理組最佳。綜合上述結果顯示,隨著蛋雞產蛋週齡(39-58週)的增加,在試驗後期(9-12、13-16、17-20週)給予紅光搭配燈管刺激(RT),可增加其隻日產蛋率、改善飼料轉換率、提高蛋殼及雞蛋內部品質(蛋黃高度及HU),並縮短產蛋間距,增加連續產蛋組長度,將之應用在產蛋高峰後期之蛋雞的飼養管理上,應該具有提升經濟效益的正面意義。

探尋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基因:位置選殖策略

為了解決BT601 缺點的問題,作者劉智民 這樣論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嚴重慢性的神經精神疾病,已知遺傳病因扮演致病重要角色,目前致病模式傾向由多個基因與多種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是一種複雜疾病 (complex disorder)。探尋這類疾病易感性基因的方法主要為位置選殖策略 (positional cloning strategy),包括遺傳連鎖研究 (genetic linkage study),候選基因關聯性研究 (candidate gene association study),位置候選基因研究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 association study),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 (genome-wide a

ssociation study)。本論文總結作者過去以位置選殖的方法,以台灣精神分裂症家族為樣本所做的易感性基因探尋的研究結果,並討論各種策略的優缺點,及未來的展望。關於遺傳連鎖研究,以第八對染色體短臂22-12區域 (8p22-12) 的遺傳連鎖研究為例。本研究針對52個至少有兩名罹病手足的臺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使用染色體 8p22-21上的11個微衛星標記 (microsatellite markers),研究這個染色體區域是否與精神分裂症有連鎖證據。結果發現於標記 D8S1222 發現最大無母數連鎖分數 (NPL分數) 為2.45 (p = 0.008)。標記D8S1222距離GGF

2基因 (glial growth factor 2) 之外顯子 (exon) 1約 400 kbp,而GGF2是NRG1基因 (Neuregulin 1) 的同質體 (isoform),是可能性極高的精神分裂症候選基因之一。本研究結果提供了臺灣人樣本之精神分裂症與位於染色體 8p21,接近NRG1基因位點建議性的連鎖證據。關於候選基因關聯性研究,以dystrobrevin-binding protein 1 (DTNBP1) 的候選基因關聯性研究為例。許多連鎖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與第六對染色體短臂 (6p) 區域有顯著的連鎖證據,其中包括候選基因DTNBP1。本研究針對693個至少有兩名罹病手

足的臺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探討此疾病與DTNBP1的關聯性證據。定出此基因之9個單核苷酸多型性變異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的基因型,標記間平均距離為17 kb。使用GOLD計算標記間的連鎖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並使用TRANSMIT進行單一基因位點與單套型 (haplotype)關聯性分析。結果發現單一基因位點與單套型分析中,精神分裂症與DTNBP1皆無顯著關聯性。本研究以相當大的單一種族樣本,仍無法重現之前其他研究中DTNBP1與精神分裂症的關聯性,此基因在臺灣家族樣本之精神分裂症病因中可能並

未扮演關鍵角色。關於位置候選基因關聯性研究,我們以全台灣收集的557個精神分裂症家族樣本進行全基因體遺傳連鎖研究 (genome-wide linkage study) 發現10q22連鎖的證據,進一步使用原先的家族樣本,標認出這個染色體區域的易感性基因。研究樣本為476個精神分裂症家庭,每個家庭至少有兩位或以上的手足罹患精神分裂症,這些家庭中至少有一位患病手足接受持續性表現測驗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 以及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第一階段,首先我們以GENEFINDER在之前全

基因體遺傳分析樣本中標認出遺傳連鎖證據的95%信賴區間,位於標記D10S1432 (93.97cM) 和D10S1239 (121.81cM) 之間,在這個區間選取額外的18個微衛星標記,定出476個家庭樣本的基因型,使用MERLIN作連鎖分析,發現最大的NPL分數為2.79落在標記D10S195 (94.72cM) 上。其次,以階層群集分析 (hierarchical clustering),依據患病手足的CPT和WCST的表現,將這些家庭分成四個亞群,連鎖分析發現在持續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皆缺損的亞群家庭樣本中 (Attention Deficit and Execution Deficit,

ADED),其最大的NPL分數達到3.70 (p = 0.00008),也落在標記D10S195上。第二階段,我們在標記D10S1432 (93.97 cM) and D10S580 (95.52cM)之間選取了79個單套型標記 (haplotype tagged) SNP,定出90個ADED家庭的基因型,使用FBAT和TRANSMIT分析發現有9個SNP有顯著關聯性,使用最長連續顯著段落分析 (the longest significance run, LSR) 發現橫跨四個SNP (rs4492736, rs7087762, rs12644, rs4746136) 的基因體區域與精神分裂

症的關聯性達到顯著 (p = 0.0048)。這個區域長度為427kb,包含了9個基因。第三階段,以即時反轉錄聚合脢鏈鎖反應 (real-time RT-PCR) 的方法,定出顯著關聯區域中的9個基因的傳訊核醣核酸 (mRNA) 在EBV轉型淋巴球 (EBV-transformed lymphocyte) 中的相對表現量,研究樣本為95位精神分裂症病患及36位正常對照個案。結果發現ANXA7 (annexin A7),PPP3CB (protein phosphatase 3 (formerly 2B), catalytic subunit, beta isoform),和DNAJC9 (Dn

aJ (Hsp40) homolog, subfamily C, member 9) 三個基因的mRNA的表現量在病患組顯著較低,而ZMYND17 (zinc finger, MYND-type containing 17) 的表現量在病患組顯著為高。帶有危險基因型的病患其ANXA7的表現量較沒有帶危險基因型的病患及正常對照組顯著為低。病患組的ANXA7和PPP3CB的表現量與WCST的表現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這個研究發現ANXA7,PPP3CB, DNAJC9,ZMYND17與持續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皆缺損的精神分裂症亞群有顯著的遺傳關聯性,且表現量在病患組與正常對照組也有顯著差異,以基因功能及基

因表現與基因型及神經認知缺損的關係推論,ANXA7和PPP3CB是最可能的候選基因。其基因病理機轉可能與基因表現量的改變有關,進一步探尋在這兩個基因的調節區域 (regulatory element) 的功能性變異,以及基因在神經細胞及神經系統扮演的主要功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綜合以上研究,結合遺傳連鎖研究找出的染色體位置,進行位置候選基因研究,可增加關聯性研究的事前機率 (prior probability),使用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生物缺損作為內生性表現型 (endophenotype),可減少精神分裂症表現型的異質性,再輔以基因表現的研究,找出最可能的候選基因,是較好的策略。未來的研究,包括

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複製數量變異 (copy number variation),全外顯體定序研究 (exome sequencing) 及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進行基因及神經生物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