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CCUS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Greenhouse Gas Removal Technologies 和安永碳中和課題組的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申永順、胡憲倫所指導 張簡健利的 我國2050淨零政策下電動自用小客車發展對減碳及環境衝擊之影響 (2021),提出CCU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淨零排放、電動汽車、減碳效益、系統動力學、動態生命週期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航空運輸研究所 黃昌宏所指導 陳榮宗的 國籍航空業節能減碳措施之探索性研究-以中華航空公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節能、減碳、中華航空、碳中和、負碳排、淨零碳排放、環境管理、淨零碳技術、碳抵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CCU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CU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Greenhouse Gas Removal Technologies

為了解決CCUS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Niall is a Reader in Energy Systems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e is a Chartered Engineer, a Fellow of both the IChemE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transition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Since 2010,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peer-reviewed scient

ific papers in this context. Niall has more than a decade’s experience as a consultant to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He has worked with a range of private sector energy companies and has provided evidence to members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He has given advice to DE

CC/BEIS, the IEA, the IEAGHG the ETI and the JRC. Niall is a member of Total’s Scientific Committee, was also the only non-US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Petroleum Council (NPC) CCUS Roadmap Team. Niall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of the Zero Emissions Platform (ZEP), the Carbon C

apture and Storage Association (CCSA) and from 2015 - 2019 served as the Secretary of the IChemE’s Energy Centre. Finally, Niall was awarded the Qatar Petroleum Prize for his work on Clean Fossil Fuels in 2010 and the IChemE’s Nicklin medal for his work on low carbon energy in 2015.Mai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er current research is on the topics of CCS,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BECCS & DAC), and grid-scale clean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Mai has first-hand experience in designing pilot plant test campaigns to demonstra

te dynamic/flexible operation, including CSIRO’s pilot plant (AGL Loy Yang power station, Australia) and the CO2 capture facility at TCM (Mongstad, Norway). Mai has expertise in developing dynamic process models and surrogate models of CO2 capture processe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Since completin

g her PhD (end of 2015), Mai has published 14 peer-reviewed journal papers, a book, book chapter and reports on CCS and NETs for IChemE and Imperial College.

CCUS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國2050淨零政策下電動自用小客車發展對減碳及環境衝擊之影響

為了解決CCUS的問題,作者張簡健利 這樣論述:

為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臺灣已於2022年3月正式公告國家淨零轉型路徑圖,推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並提出十二項關鍵策略,其中第七項即為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然而電動汽車之減排效果在國內尚未獲致完整的論述,因此本研究將依據油井到車輪 (Well-to-Wheel, WTW) 理論,針對以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並進行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之探討。雖然 LCA 是常用的環境衝擊評估工具,但時間因素一直是其發展的挑戰與限制,而系統動力學 (System Dynamics, SD) 能用來模擬具時間變化且複雜性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將結合S

D與LCA,以動態生命週期評估法來推估以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至2050年之減排潛力及降低之環境衝擊。本研究以能源局公告之能源平衡熱值表 (2020) 及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 (6.0.4版) ,計算出臺灣各發電廠之排放係數,以非核家園政策及國家淨零排放路徑據以推估2050年前我國之能源結構變化,並推估出各年度之電力排放係數,進行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減碳及環境衝擊之計算。在數據蒐集與預測部分是使用系統動力學軟體STELLA來建構系統動力學模型,以推估未來用電量及用油量之變化,配合前述本研究推估之電力排放係數,以及環保署碳足跡資料平台之燃料係數及SimaPro之環境衝擊係數,計算電動汽車之減排潛力及

環境衝擊,並使用openLCA進行蒙地卡羅分析,對其結果進行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研究亦比較不同再生能源,以及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CCUS)技術發展情境與結構,探討各情境之減排潛力及環境衝擊。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據我國淨零排放路徑圖之規劃以及本研究能源結構改變之推估,電力排放係數至2050年會下降至0.139 kg CO2e/kWh,較目前0.504 kg CO2e/kWh,顯著下降72%。推動電動汽車有助於臺灣減少碳排放,自2039年後電動汽車的GHG排放量將會隨電力排放係數之降低而逐年降低,總自小客車(含燃油車及電動車)GHG排放將逐年下降,由2020年的1.45×107 tCO2e降至20

50的1.97×106 tCO2e,下降約86%。經本研究生命週期衝擊評估計算得知,電力環境衝擊係數會從2020年的20.2 mPt/kWh降至2050年的5.67 mPt/kWh,減少約72%,但因電動車數量增加而使電力使用量增加之電力環境衝擊會從2020年的1.67×107 Pt提高至2050的2.6×107 Pt,提高約55%。根據不確定性分析結果,在95%信賴區間內,2050年時電動汽車的GHG排放量介於6.359×105 ~ 1.068×106 tCO2e,燃油汽車的GHG排放量介於1.441×106 ~ 3.36×106 tCO2e,電動汽車之減排潛力則介於1.925×106 ~

8.433×106 tCO2e。在本研究以再生能源 (30%~70%) 及CCUS (5%~25%)比例為主要變數之能源情境假設中發現,對環境衝擊最大之情境為再生能源30%且CCUS 5%。當再生能源70%且 CCUS 在25%時電力排放係數最低,所計算出之電動汽車GHG排放亦為最低,減排潛力最大。在總環境衝擊部分,最佳情境為再生能源60%且CCUS 25%。本研究針對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減碳及環境衝擊之研究結果,可提供國內政府機關、電動車業者及利害關係人,未來制定相關政策、商業決策及研究方向等之參考。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

為了解決CCUS的問題,作者安永碳中和課題組 這樣論述:

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要耗時40年之久?   實現碳中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大到跨國貿易,小到細胞呼吸,碳排放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z大威脅,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逃避全球變暖的現實。 為應對這一巨大挑戰,各國正在開展一場大規模合作行動。基於此,我國提出“30·60”雙碳目標(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全球減排的戰略意義重大。 本書將從碳中和的提出背景開始,逐步為你講解究竟什麼是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要素有哪些,我國各行業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轉變機遇是什麼,以及、企業、個人該怎麼做。 讓我們一起,

探究中國經濟社會未來40年的發展脈絡,揭開碳中和的神秘面紗!  

國籍航空業節能減碳措施之探索性研究-以中華航空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CCUS的問題,作者陳榮宗 這樣論述:

中華航空因應國際減碳趨勢,2021年10月26日正式宣示企業營運活動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目標,並持續推廣環保旅程-ECO Travel碳抵換計畫。華航為全球第二家、國內第一家同時通過能源系統管理(ISO 50001)及環境系統管理(ISO 14001)雙認證的航空公司,己於2021年獲得溫室氣體查證最高標準「合理保證等級」聲明書(ISO 14064-1:2018),成為國籍航空的標竿治理。減碳目標是依照國際民航組織 (ICAO) 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來訂定,並以持續強化營運體質及企業風險管理範圍來擴大涵蓋相關氣候議題,TCFD報告己於2021年1月發布,為台灣首家航空

公司來支持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此外,2021年11月29日正式交機引進A321neo新世代節能省油客機,己於交機飛渡時添加永續替代燃油,約可減少20%燃油之消耗,亦可減少氮氧化物50%之排放及75%噪音量。華航己連續六年入選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連續三年獲得全球企業永續獎榮獲永續年鑑評比、「航空業銀級獎及連續八年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等殊榮。華航也協助華信航空於2017年取得環保署「碳標籤」及「減碳標籤」,為國內航空業唯一雙標籤。本文研究主要是探討航空公司節能減碳的措施,並以中華航空為例,個案研究及分析其為節能減碳所做的實際作為以及成效;另外,本文研究亦跟國內其他同業及IATA建議之淨零

碳技術來做比較;最後,本文研究將中華航空節能減碳措施不足部份另提出建議事項,以使節能減碳工作更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