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 偵 測 Mobile0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賴美津所指導 范家秀的 台灣西南海域南好景海脊海洋沉積物中甲烷囊菌屬新種之純化與特性分析 (2020),提出Co2 偵 測 Mobile0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菌、甲烷菌、甲烷囊菌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環境工程系所 白曛綾所指導 劉彥良的 微型氣體感測器之效能比對與校正方法建立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QA/QC、準確度、精密度、校正、微型感測器、氣體監測的重點而找出了 Co2 偵 測 Mobile0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2 偵 測 Mobile0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西南海域南好景海脊海洋沉積物中甲烷囊菌屬新種之純化與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Co2 偵 測 Mobile01的問題,作者范家秀 這樣論述:

高濃度的甲烷在低溫高壓的海洋環境下,會形成固態的天然氣水合物。臺灣的西南海域內含有天然氣水合物存儲系統,碳同位素研究顯示這些甲烷大多由甲烷古菌產生。藉由OR1-1163B航次於南好景海脊採集的岩心樣本篩選出菌株YWC-01。經過親緣關係比對,甲烷古菌YWC-01和Methanoculleus屬的物種相似度為95.49% - 98.73%,顯示菌株YWC-01很有可能為Methanomicrobiaceae科的新種。菌株YWC-01與Methanoculleus marisnigri JR1T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為98.24%,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

dentity, ANI)與基因組距離分析(Genome-to-Genome Distance Calculator analysis, GGDC)結果分別為88.35%及35.30%,根據以上親緣關係分析結果支持菌株YWC-01為甲烷囊菌屬(Methanoculleus)的新種。菌株YWC-01為不規則球菌、不具鞭毛之氫氣利用型甲烷古菌。細胞直徑為0.6-1.0 µm,可生長於15-45℃、0-1.5 M NaCl的環境下,對高達1.5 M的高鹽環境下仍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進一步以Illumina MiSeqTM進行全基因定序組裝後,獲得全長約2.62 Mb的基因片段,DNA G+C含量為61

.52%,其結果和其他甲烷囊菌屬標準菌株(60-62%)相似。分析菌株YWC-01的基因體顯示其具有1個Cas gene cluster,但並未能找到CRISPR或spacer序列,可能未具有完整的CRISPR - Cas cluster。在菌株YWC-01的1312個COGs中,有325個獨特的COGs,其中又以COG (R)的cluster佔最多數。在深海天然氣水合物潛力區以甲烷為主的生態系統中,包括以甲烷生成作用獲得能量的甲烷古菌、共生的細菌群落和以厭氧甲烷氧化作用代謝甲烷的古菌等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交互作用,顯示在以甲烷為基礎之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群落間彼此的交互作用是緊密相關的。

微型氣體感測器之效能比對與校正方法建立之研究

為了解決Co2 偵 測 Mobile01的問題,作者劉彥良 這樣論述:

在網路蓬勃發展、資訊流通迅速的現代社會,物聯網(Internat of Things,IoT)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品質也越趨要求,因此建構次世代空品監測網(Next Generation of Air Monitoring,NGAM),在城市中廣佈微型感測器,可便於民眾即時掌握周遭環境資訊。微型感測器優點在於低價、建置簡單以及容易取得;缺點在於其準確性與精密度較差,故本研究將建立合宜之微型氣體感測器之校正方法,並使用多元線性迴歸模型來考量環境變數,進而提升感測器之精確度。研究中使用電化學感測器及半導體感測器,對典型大氣濃度下的污染氣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

氧以及總碳氫化合物進行監測與校正比對。在實驗過程中皆以FEM儀器同時平行比對,並對感測器之表現性進行探討。實驗室環境中,未校正之感測器與參考儀器間的一般線性迴歸結果為中度相關(R2>0.49);經考量溫、濕度並以多元迴歸對感測器校正後,感測器與參考儀器間的相關程度提升至高度相關(R2>0.69)。除了校正之外,本研究利用準確度及精密度來檢視感測器的QA/QC是否符合期待,研究結果顯示感測器精密度除了TVOC感測器為70%與B系列NO2感測器為77%外,其餘感測器皆達90%以上;準確度部分則在使用多元迴歸校正後,依不同的感測器可達10至30%的提升,驗證感測器經多元校正後可提升其準確度及精密度。

此外,本研究亦對野外環境進行感測器應用分析,經分析後得知感測器在野外易受風速影響,特別是NO2感測器,其受影響之權重甚至達50%以上,因此需考量野外環境因子並納入校正式。經由野外測試結果顯示,目前僅有CO感測器是有能力對野外大氣環境進行有效監測,其餘氣體感測器僅能用於警示較高濃度污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