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64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JB64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寶霞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軸承(第二版) 和吳曉鈴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541 - 國王車訊也說明:如今,Suzuki原廠終於在今天7月5日正式發表原廠代號分別為JB64 / JB74的全新Jimny / Jimny Sierra兩款車型,售價為日幣1,458,000~2,019,600元,依目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醫學工程研究所 白孟宜所指導 吳鈞裕的 運用奈米鉑-金雙金屬顆粒增強近紅外光吸收於癌症光熱治療法 (2021),提出JB64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奈米鉑-金雙金屬、光熱治療、近紅外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獸醫學系研究所 郭鴻志、吳青芬所指導 蔣昕恆的 豬流行性下痢病毒核酸於田間豬場的環境分布 (2021),提出因為有 豬流行性下痢、環境監測、生物安全、生物安全評分、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JB64的解答。

最後網站ジムニー のJB64,ジムニー,新型ジムニー,ローダウン,我が道を ...則補充:ジムニー のJB64,ジムニー,新型ジムニー,ローダウン,我が道を行く. ノーマル比較車がないので分かりづらいですが、車高調入れて全下げです ジムニーフリークの方々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JB64,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軸承(第二版)

為了解決JB64的問題,作者郭寶霞 這樣論述: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單行本共20個分冊,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別為:《機械零部件結構設計與忌》《機械製圖及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連接件與緊固件》《軸及其連接件設計》《軸承》《機架、導軌及機械振動設計》《彈簧設計》《機構設計》《機械傳動設計》《減速器和變速器》《潤滑和密封設計》《液力傳動設計》《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氣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逆向設計與數位化設計》《創新設計與綠色設計》。 本書為《軸承》,主要介紹了滾動軸承的分類及結構代號、滾動軸承的特點與選用、滾動軸承的計箅、滾動軸承的應用設計、常用滾動軸

承的基本尺寸及性能參數;滑動軸承的分類及選用、滑動軸承材料、不接近流體潤滑軸承、液體動壓潤滑軸承、液體靜壓軸承、氣體潤滑軸承、氣體箔片軸承、流體動靜壓潤滑軸承、電磁軸承、智能軸承等。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第7篇  滾動軸承 第1章滾動軸承的分類、結構型式及代號 1.1滾動軸承的常用分類7-3 1.2滾動軸承其他分類7-5 1.3帶座外球面球軸承分類7-5 1.4滾動軸承的代號7-6 1.4.1基本代號7-7 1.4.2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結構型式和代號構成7-8 1.4.3滾針軸承的基本結構型式和代號構成7-15

1.4.4前置代號7-18 1.4.5後置代號7-18 1.4.6代號編制規則7-24 1.4.7帶附件軸承代號7-24 1.4.8非標準軸承代號7-24 1.4.9非標準軸承代號示例7-25 1.4.10符合GB/T 273.1—2011規定的圓錐滾子軸承代號7-25 1.4.10.1圓錐滾子軸承代號構成7-25 1.4.10.2基本代號7-25 1.4.10.3後置代號7-25 1.5帶座外球面球軸承代號7-26 1.5.1帶座軸承代號的構成及排列7-26 1.5.2帶座軸承基本結構及代號構成7-26 1.5.3帶附件的帶座軸承代號7-29 1.6專用軸承的分類和代號7-29 第2章滾動軸

承的特點與選用 2.1滾動軸承結構類型的特點及適用範圍7-31 2.2滾動軸承的選用7-33 2.2.1軸承的類型選用7-33 2.2.2滾動軸承的尺寸選擇7-35 2.2.3滾動軸承的遊隙選擇7-39 2.2.4滾動軸承公差等級的選用7-47 2.2.5滾動軸承公差7-47 2.2.5.1向心軸承公差(圓錐滾子軸承除外)7-51 2.2.5.2圓錐滾子軸承公差7-57 2.2.5.3向心軸承外圈凸緣公差7-62 2.2.5.4圓錐孔公差7-63 2.2.5.5推力軸承公差7-64 第3章滾動軸承的計算 3.1滾動軸承壽命計算7-68 3.1.1基本概念和術語7-68 3.1.2符號7-69

3.1.3基本額定壽命的計算7-70 3.1.4修正額定壽命的計算7-70 3.1.5系統方法的壽命修正係數aISO7-70 3.1.6疲勞載荷極限Cu7-70 3.1.7壽命修正係數aISO的簡化方法7-71 3.1.8污染係數eC7-73 3.1.9黏度比κ的計算7-79 3.2基本額定動載荷的計算7-80 3.2.1軸承的基本額定動載荷C7-80 3.2.2雙列或多列推力軸承軸向基本額定動載荷Ca7-82 3.3基本額定靜載荷的計算7-82 3.4當量載荷的計算7-83 3.5軸承組的基本額定載荷和當量載荷7-86 3.6變化工作條件下的平均載荷7-86 3.7變化工作條件下的壽命計算7

-87 3.8軸承極限轉速的確定方法7-87 3.9額定熱轉速7-88 3.9.1定義及符號7-89 3.9.2額定熱轉速的計算7-89 3.10滾動軸承的摩擦計算7-92 3.10.1軸承的摩擦力矩7-92 3.10.2軸承的摩擦因數7-93 3.11圓柱滾子軸承的軸向承載能力7-93 3.12軸承需要的最小軸向載荷的計算7-93 第4章滾動軸承的應用設計 4.1滾動軸承的配合7-95 4.1.1滾動軸承配合的特點7-95 4.1.2軸承(普通、6級)與軸和外殼配合的常用公差帶7-95 4.1.3軸承配合的選擇7-95 4.1.4軸承與軸和外殼孔的配合公差帶選擇7-96 4.1.5配合表面的

形位公差與表面粗糙度7-98 4.1.6軸承與空心軸、鑄鐵和輕金屬軸承座配合的選擇7-99 4.1.7軸承與實心軸配合過盈量的估算7-99 4.2滾動軸承的軸向緊固7-100 4.2.1軸向定位7-100 4.2.2軸向固定7-101 4.2.3軸向緊固裝置7-101 4.3滾動軸承的預緊7-102 4.3.1預緊方式7-102 4.3.2定位預緊7-102 4.3.3定壓預緊7-102 4.3.4卸緊載荷7-102 4.3.5最小軸向預緊載荷7-102 4.3.6徑向預緊7-102 4.4滾動軸承的密封7-105 4.4.1選擇軸承密封形式應考慮的因素7-105 4.4.2軸承的主要密封形式

7-105 4.4.3軸承的自身密封7-105 4.4.4軸承的支承密封7-105 4.5滾動軸承的安裝與拆卸7-108 4.5.1圓柱孔軸承的安裝7-108 4.5.2圓錐孔軸承的安裝7-108 4.5.3角接觸軸承的安裝7-108 4.5.4推力軸承的安裝7-108 4.5.5滾動軸承的拆卸7-108 4.6遊隙的調整方法7-109 4.7軸承的組合設計7-110 4.7.1軸承的配置7-110 4.7.2常見的支承結構簡圖7-112 4.7.3滾動軸承組合設計的典型結構7-114 4.8滾動軸承通用技術規則7-115 4.8.1外形尺寸7-115 4.8.2公差等級與公差7-115 4.

8.3倒角尺寸優選值7-115 4.8.4遊隙7-115 4.8.5表面粗糙度7-115 4.8.6軸承套圈和滾動體材料及熱處理7-116 4.8.7殘磁限值7-116 4.8.8振動限值7-116 4.8.9密封性7-116 4.8.10清潔度7-116 4.8.11外觀品質7-116 4.8.12互換性7-116 4.8.13額定載荷、額定壽命和額定熱轉速7-116 4.8.14測量方法7-116 4.8.15標誌7-117 4.8.16檢驗規則7-117 4.8.17包裝7-117 4.8.18軸承用零件和附件7-117 4.9軸承的應用7-117 第5章常用滾動軸承的基本尺寸及性能參數

5.1深溝球軸承7-118 5.2調心球軸承7-137 5.3角接觸球軸承7-149 5.4圓柱滾子軸承7-163 5.5調心滾子軸承7-188 5.6滾針軸承7-211 5.7圓錐滾子軸承7-226 5.8推力球軸承7-246 5.9推力角接觸球軸承7-259 5.10推力調心滾子軸承7-261 5.11推力圓柱滾子軸承7-264 5.12推力圓錐滾子軸承7-264 5.13推力滾針軸承7-265 5.14帶座外球面球軸承7-266 5.15組合軸承7-295 5.16智能軸承7-304 5.16.1分類7-304 5.16.2國內外情況7-304 5.16.3市場應用7-304 5.17

錐形襯套7-304 5.18軸承座7-321 5.18.1二螺柱立式軸承座7-321 5.18.2四螺柱立式軸承座7-326 5.19定位環7-328 附錄7-330 附錄一滾動軸承現行標準目錄7-330 附錄二軸承工業現行國際標準目錄7-335 附錄三滾動軸承新舊標準代號對照7-339 附錄四國外著名軸承公司通用軸承代號7-346 附錄五國內外軸承公差等級對照7-351 附錄六國內外軸承遊隙對照7-351 參考文獻7-353 第8篇  滑動軸承 第1章滑動軸承分類、特點與應用及選擇 1.1各類滑動軸承的特點與應用8-3 1.2滑動軸承類型的選擇8-4 1.2.1滑動軸承性能比較8-4 1.

2.2選擇軸承類型的特性曲線8-6 1.3滑動軸承設計資料8-7 第2章滑動軸承材料 2.1對軸承材料的性能要求8-9 2.2滑動軸承材料及其性能8-9 第3章不完全流體潤滑軸承 3.1徑向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18 3.2推力滑動軸承的選用與驗算8-18 3.3滑動軸承的常見型式8-19 3.3.1整體滑動軸承8-19 3.3.2對開式滑動軸承8-20 3.3.3法蘭滑動軸承8-23 3.4軸套與軸瓦8-25 3.4.1軸套8-25 3.4.2軸套的固定(JB/ZQ 4616—2006)8-30 3.4.3軸瓦8-31 3.5滑動軸承的結構要素8-36 3.5.1潤滑槽8-36 3.5.2

軸承合金澆鑄槽8-36 3.6滑動軸承間隙與配合的選擇8-37 3.7滑動軸承潤滑8-40 3.8滑動軸承座技術條件(JB/T 2564—2007)8-42 3.9關節軸承8-43 3.9.1關節軸承的分類、結構型式與代號8-43 3.9.1.1關節軸承分類8-43 3.9.1.2關節軸承代號方法8-43 3.9.1.3關節軸承主要類型的結構特點8-45 3.9.2關節軸承壽命及載荷的計算8-50 3.9.2.1定義8-50 3.9.2.2符號8-50 3.9.2.3額定載荷8-51 3.9.2.4關節軸承壽命8-52 3.9.2.5關節軸承的摩擦因數8-53 3.9.3關節軸承的應用設計8-

54 3.9.3.1關節軸承的配合8-54 3.9.3.2關節軸承的遊隙8-56 3.9.3.3關節軸承的公差8-58 3.9.4關節軸承的基本尺寸和性能參數8-61 3.9.4.1向心關節軸承(GB/T 9163—2001)8-61 3.9.4.2角接觸關節軸承(GB/T 9164—2001)8-67 3.9.4.3推力關節軸承 (GB/T 9162—2001)8-70 3.9.4.4杆端關節軸承(GB/T 9161—2001)8-72 3.9.4.5自潤滑球頭螺栓杆端關節軸承(JB/T 5306—2007)8-75 3.9.4.6關節軸承安裝尺寸8-77 3.10自潤滑軸承8-82 3.1

0.1自潤滑鑲嵌軸承8-82 3.10.2粉末冶金軸承(含油軸承)(GB/T 2688—2012、GB/T 18323—2001)8-86 3.10.3自潤滑複合材料卷制軸套8-93 3.11雙金屬減摩卷制軸套8-99 3.12塑膠軸承8-101 3.13水潤滑熱固性塑膠軸承(JB/T 5985—1992)8-102 3.14橡膠軸承8-105 第4章液體動壓潤滑軸承 4.1液體動壓潤滑軸承分類8-108 4.2基本原理8-109 4.2.1基本方程8-109 4.2.2靜特性計算8-110 4.2.3動特性計算8-111 4.2.4穩定性計算8-112 4.3典型軸承的性能曲線及計算示例8-

112 4.4軸承材料8-133 4.5軸承主要參數的選擇8-135 4.6液體動壓推力軸承8-137 4.6.1參數選擇8-137 4.6.2斜-平面推力軸承8-137 4.6.3可傾瓦推力軸承8-138 4.7計算程式簡介8-142 第5章液體靜壓軸承 5.1概述8-144 5.2液體靜壓軸承的分類8-145 5.3液體靜壓軸承的原理8-145 5.4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設計8-147 5.4.1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用8-147 5.4.2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資料8-149 5.4.3徑向液體靜壓軸承的系列結構尺寸8-150 5.4.4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結構、特點與應

用8-154 5.4.5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資料8-156 5.4.6推力液體靜壓軸承的系列結構尺寸8-156 5.4.7液體靜壓軸承材料8-157 5.4.8節流器的結構、特點與應用8-158 5.4.9節流器的結構尺寸及主要技術資料8-160 5.5液體靜壓軸承計算的基本公式8-160 5.5.1油墊流量係數Cd、有效承載面積係數Ae、周向流量係數γ和腔內孔流量係數ω8-162 5.5.2剛度係數G08-163 5.5.3承載係數Fn或偏心率ε8-165 5.5.4功率消耗計算8-166 5.6供油系統設計及元件與潤滑油的選擇8-166 5.6.1供油方式、特點與應用8-1

66 5.6.2供油系統、特點與應用8-167 5.6.3元件的選擇8-167 5.6.4潤滑油的選擇8-167 5.7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及舉例8-168 5.7.1液體靜壓軸承系統設計計算的一般步驟8-168 5.7.2毛細管節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68 5.7.3毛細管節流推力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1 5.7.4小孔節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3 5.7.5薄膜回饋節流徑向液體靜壓軸承設計舉例8-176 5.8靜壓軸承的故障及消除的方法8-179 第6章氣體潤滑軸承 6.1氣體潤滑理論8-180 6.1.1氣體力學基本方程式8-180 6.1.2雷諾方程

8-181 6.1.3氣體潤滑計算的數值解法8-182 6.1.4氣體軸承計算模型8-182 6.2靜壓氣體軸承8-182 6.2.1概述8-182 6.2.2氣體靜壓軸承工作原理及其特點8-183 6.2.3氣體靜壓軸承的設計8-183 6.3氣體動壓軸承8-185 6.3.1動壓氣體軸承計算模型8-185 6.3.2氣體動壓徑向軸承8-185 6.3.3氣體動壓刻槽推力軸承8-190 6.3.4氣體動壓刻槽球形軸承8-193 6.4擠壓膜氣體軸承8-199 6.4.1擠壓膜氣體軸承的工作原理及特點8-199 6.4.2擠壓膜氣體軸承的分類及其計算方法8-199 第7章氣體箔片軸承 7.1氣

體箔片軸承的工作原理和軸承類型8-201 7.2波箔型氣體箔片軸承的理論模型8-204 7.2.1彈性支承結構模型8-204 7.2.2氣體箔片軸承的氣彈耦合潤滑模型8-205 7.3氣體箔片軸承的靜態性能求解8-206 7.4氣體箔片軸承的動態性能求解8-207 7.5氣體箔片軸承的靜動態性能預測結果8-209 7.6推力氣體箔片軸承的靜動態性能預測8-210 第8章流體動靜壓潤滑軸承 8.1工作原理及特性8-213 8.2動靜壓軸承的結構型式8-213 8.3動靜壓軸承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數值方法8-215 8.3.1基本公式8-215 8.3.2雷諾方程8-215 8.3.3紊流模型8-21

6 8.3.4能量方程8-217 8.3.5邊界條件處理8-217 8.3.6環面節流器邊界條件8-217 8.3.7能量方程油腔邊緣邊界條件8-218 8.3.8其他邊界條件8-218 8.4動靜壓軸承性能計算8-218 8.4.1靜特性計算8-218 8.4.2動特性計算8-220 8.4.3動靜壓軸承性能計算程式8-220 8.4.4程式框圖8-220 8.5動靜壓軸承設計實例8-220 8.6動靜壓軸承主要參數選擇與確定8-223 8.6.1結構參數中的主要參數選擇8-223 8.6.2運行參數中的主要參數選擇8-223 第9章電磁軸承 9.1靜電軸承8-227 9.1.1靜電軸承的基

本原理8-227 9.1.2靜電軸承的分類8-227 9.1.3靜電軸承的常用材料與結構參數8-227 9.1.4靜電軸承的設計與計算8-228 9.1.5應用舉例——靜電軸承陀螺儀8-228 9.2磁力軸承8-229 9.2.1磁力軸承的分類與應用8-230 9.2.2磁力軸承的性能計算8-233 9.2.3磁力軸承的材料8-235 第10章智能軸承 10.1智能軸承的分類8-236 10.2滾動智能軸承8-236 10.3滑動智能軸承8-237 10.3.1幾何形狀可變軸承8-237 10.3.1.1狀態可調橢圓軸承8-237 10.3.1.2壓電陶瓷驅動的智能橢圓軸承8-237 10.3

.1.3狀態可調錯位軸承8-238 10.3.1.4支點可變可傾瓦軸承8-238 10.3.1.5液壓控制柔性軸瓦軸承8-239 10.3.1.6可控徑向油膜軸承8-239 10.3.1.7幾何形狀可變軸承8-240 10.3.1.8軸向止推智能軸承8-241 10.3.2支撐結構可變軸承8-241 10.3.3機電系統控制的智慧軸承8-241 10.3.4液壓系統控制的智慧軸承8-242 10.3.4.1主動潤滑可傾瓦軸承(以液壓系統作為軸承潤滑系統)8-242 10.3.4.2可控擠壓油膜阻尼軸承(以液壓系統作為控制執行器或執行機構)8-243 10.3.5應用新材料(特殊材料)控制的智慧

軸承8-243 10.3.6主動磁軸承8-245 參考文獻8-246

JB64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プロパンガスで使用するガス器具をCB缶やOD缶で使用出来るようにする便利なガスレギュレーターの紹介です。

Burstner Eleganceの快適化の続きなども。

撮影は全てSONY α7CとSEL24F28G、内蔵マイクを使用しています。

「リンナイ こがまる 5.5合炊き」 https://amzn.to/3F3GrzE
「エルロン 新型デュアルレギュレーター」 https://amzn.to/3AQDkIN
「ハーマン 機器用ソケット JG400CR」 https://amzn.to/3imAlAJ
「LPガス用ゴム管 長さ1.0m」 https://amzn.to/3CXbyLk

「山崎実業 マグネット傘立て」 https://amzn.to/3uoQXfT
「BUNDOK 封筒型 シュラフ BDK-59」 https://amzn.to/3F1H9xg

「FLAMEZUM 12V1500W正弦波インバーター」 https://amzn.to/3o0VOTd

「Ulanzi MT-09 ミニ三脚」 https://amzn.to/2W2Dxtj
「Ulanzi F38 クイックシュー 」 https://amzn.to/3nXXJrW

「GoPro HERO10 Black」 https://amzn.to/39cZAjR
「GoPro Hero10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https://amzn.to/3kgvrGA
「GoPro Hero10 交換用アダプターマウント」 https://amzn.to/2Xqhyxb
「PDA工房 GoPro HERO10 Crystal Shield 保護フィルム」 https://amzn.to/3hJnZ5d

「車載モニタースタンド台座」 https://amzn.to/3tSBDI7
「エーモン 埋め込みロッカスイッチ」 https://amzn.to/396Luk8
「RELIFE 座ぐりドリル 20mm」 https://amzn.to/3zausMg
「MR16 LED GU5.3 50W形 電球色 2700k」 https://amzn.to/3BRN1a3
「G4 LED ハロゲン電球20W 電球色 3000k」 https://amzn.to/3heX3dk
「GU4 LED ハロゲン電球30W 電球色 2700K」 https://amzn.to/2ZposmV
「マジックスチール 強化エポキシパテ補修剤」 https://amzn.to/3h9Lcgx

「UURig ZV-1 L字型ブラケット」 https://amzn.to/3kkhuGv
「Ulanzi フレキシブル三脚 MT-36 クイックシュー F38」 https://amzn.to/3D50We6

「SONY NP-BX1」 https://amzn.to/2Vuxk90
「SONY NP-BX1 チャージャー」 https://amzn.to/3CimuDD

「EDUTIGE デュアルモノマイク ETM-001」 https://amzn.to/3CfA3DY
「L字変換プラグ φ3.5mm」 https://amzn.to/2VoQOMp

「Ulanzi F38 クイックシュー」 https://amzn.to/2KX2twM
「マイク風防・スポンジ」 https://amzn.to/3g59mpt
「アセテート粘着テープ」 https://amzn.to/2QTy0iT
「SONY ZV-E10」 https://amzn.to/3lnaRpg
「SONY ZV-1」 https://amzn.to/3A0QiCZ

「SONY ZV-1 マウントブラケット」 https://amzn.to/3zSe442
「SONY ZV-1 液晶保護フィルム」 https://amzn.to/2Vo4Yx4

「SAMYANG AF 12mm F2 E」 https://amzn.to/3hXE6vw
「Kenko 62mm レンズフィルター PRO1D」 https://amzn.to/2T7EPBP

「Ulanzi LS01 デスクトップスタンド」 https://amzn.to/3yzihZB
「Ulanzi MT-28 カーボン伸縮ミニ三脚」 https://amzn.to/2Teh7Ui
「Ulanzi F38 クイックシュー」 https://amzn.to/2KX2twM

「SONY α7C シルバー ILCE-7C S」 https://amzn.to/2PxFB98
「SONY ECM-W2BT ワイヤレスマイク」 https://amzn.to/3e2SDnw
「SENNHEISER MKE200」 https://amzn.to/3bB0vwm

「SEL50F12GM」 https://amzn.to/2Qulppf
「SEL50F25G」 https://amzn.to/3eluMzA
「SEL24F28G」 https://amzn.to/3xj5Rp2
「SEL40G25G」 https://amzn.to/2QKCw65
「Kenko 49mm レンズフィルター PRO1D」 https://amzn.to/2QqcFk6

「Kenko 液晶保護フィルム」 https://amzn.to/3dgCoTm
「ProGrade Digital SDXC 256GB V90」 https://amzn.to/2OPMpif
「Kingston SDXCカード 256GB V90」 https://amzn.to/3s7oyZG
「シリコンパワー SDXCカード 128GB V90」 https://amzn.to/38YolAC

「CAMVATE 1/4"-20ステンレスパック」 https://amzn.to/38CRBg8
「Ulanzi PT-13 Triple Cold Shoes Adapter」 https://amzn.to/3bgfaNo
「オーディオケーブル ブラック 15cm」 https://amzn.to/2POfN8E
「オーディオケーブル レッド 10cm」 https://amzn.to/3exhq4U

「Cinema Line ILME-FX3」 https://amzn.to/3rHFZjw
「Kenko 液晶保護フィルム」 https://amzn.to/3eEuEga
「SONY NP-FZ100 バッテリー」 https://amzn.to/38juN54

「Ulanzi MT-20 カーボン三脚」 https://amzn.to/34pUf6t
「Ulanzi U-60 自由雲台」 https://amzn.to/2ZGsbcD
「Ulanzi MT-14 ミニ三脚」 https://amzn.to/3kmJg4P
「Ulanzi F38 ストラップ」 https://amzn.to/3q9iuPs
「Ulanzi F38 キャプチャークリップ」 https://amzn.to/3tctrl4
「Ulanzi F38 クイックシュー」 https://amzn.to/2KX2twM
「Ulanzi UURig R047」 https://amzn.to/2YmkWWy
「Ulanzi MT-17 ミニ三脚」 https://amzn.to/3iWOmUD
「Ulanzi MT-16 ミニ三脚」 https://amzn.to/398oSkc
「Ulanzi MT-11 ミニフレキシブル三脚」 https://amzn.to/39kGpW9
「Ulanzi U-Vlog Lite ミニ三脚 MT-14」 https://amzn.to/32og6ui
「Ulanzi Claw キャプチャーカメラクリップ」 https://amzn.to/37x6H7d
「Ulanzi Claw クイックリリースクランプ」 https://amzn.to/35p7ep4
「Ulanzi MT-08 ミニ三脚」https://amzn.to/2XeoTLP
「Ulanzi MT-09 ミニ三脚」 https://amzn.to/2KqRO


「主な撮影機材」
SONY α7SⅢ (https://amzn.to/3wgoQiX)
SONY Cinema Line FX3 (https://amzn.to/3qWx7oT)
SONY α7C (https://amzn.to/2PxFB98)
SONY ZV-1 (https://amzn.to/3fZd0nx)
SONY SEL50F12GM (https://amzn.to/2Qulppf)
SONY SEL24F14GM (https://amzn.to/3l4uK0z)
SONY SEL20F18G (https://amzn.to/2ZwtefS)
SONY SEL24F28G (https://amzn.to/3xj5Rp2)
SONY SEL2860 (https://amzn.to/2KnrErY)
GoPro HERO9 Black (https://amzn.to/3hEEEUH)
DJI POCKET 2 (https://amzn.to/3m5NQE9)
DJI AIR 2S (https://amzn.to/3v27G7S)
SONY ECM-W2BT (https://amzn.to/3e2SDnw)
Sennheiser MKE200 (https://amzn.to/2OBGyNB)

iPhone 12 mini
MacBook Pro 16インチ
Final Cut ProX (動画編集)
SUZUKI JB64 ジムニー

※購入リンクはAmazonアソシエイトリンクを使用しています

音楽 Andrew Applepie (使用許可取得済)
http://www.andrewapplepie.com
https://soundcloud.com/andrewapplepie
www.andrewapplepie.bandcamp.com

ブログ「ココアのおもちゃ箱」
http://blog.goo.ne.jp/o-network

レビュー依頼等は上記ブログからメッセージをお願いします

運用奈米鉑-金雙金屬顆粒增強近紅外光吸收於癌症光熱治療法

為了解決JB64的問題,作者吳鈞裕 這樣論述:

摘要 iiAbstract iii圖目錄 vii表目錄 ix誌謝 x第一章 前言 11.1研究背景與目的 11.2實驗流程圖 2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 32.1奈米材料 32.1.1奈米鉑 32.1.2奈米金 32.2光熱治療 42.3卵巢癌 42.3.1卵巢癌診斷 52.3.2卵巢癌的治療 62.4乳腺癌 62.4.1乳腺癌的診斷 72.4.2乳腺癌的治療 8第三章 實驗材料與分析方法 103.1實驗材料與藥品 103.2實驗儀器 113.3材料製備 1

23.4材料分析 123.4.1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及能量色散-X-射散光譜(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分析 123.4.2材料粒徑大小統計 123.5感應耦合電漿光學發射光譜儀分析(ICP-OES Assay) 133.6細胞實驗 133.6.1培養基製備 133.6.2細胞解凍 153.6.3細胞培養 153.6.4細胞計數 153.6.5細胞保存 163.7細胞存活率分析(MTT Assay) 163.7.1 含有分散劑之Pt/Au NPs及Au NPs毒性分析 173.7.2未含有分

散劑之Pt/Au NPs及Au NPs毒性分析 173.8光熱治療 183.8.1 Pt/Au NPs及Au NPs光熱治療 183.8.2 Pt/Au NPs及Au NPs對細胞之光熱治療 183.9動物實驗 193.9.1腫瘤動物模式誘發與建立 193.9.2光熱治療動物 203.9.3動物犧牲組織與採樣 203.9.4動物組織切片與病理分析 203.10實驗統計分析 20第四章 結果與討倫 214.1 TEM表面形貌觀察與粒徑分析 214.1.1 Pt/Au NPs及Au NPs離心前後之形貌 214.1.2

Pt/Au NPs及Au NPs不同濃度之形貌 214.2感應耦合電漿光學發射光譜儀分析(ICP-OES Assay) 224.3細胞存活率分析(MTT Assay) 224.3.1 Pt/Au NPs及Au NPs含有分散劑對SKOV-3之MTT試驗及T-test分析 234.3.2 Pt/Au NPs及Au NPs含有分散劑對JC之MTT試驗及T-test分析 234.3.3 Pt/Au NPs及Au NPs未含有分散劑對SKOV-3之MTT試驗及T-test分析 244.3.4 Pt/Au NPs及Au NPs未含有分散劑對JC之MTT試驗及T-tes

t分析 254.4光熱治療 264.4.1 Pt/Au NPs及Au NPs升溫取線 264.4.2 Pt/Au NPs及Au NPs對SKOV-3光熱治療試驗及T-test分析 274.4.3 Pt/Au NPs及Au NPs對JC光熱治療試驗及T-test分析 284.5動物實驗 294.5.1動物體重觀察 294.5.2動物光熱治療升溫取線 294.5.3動物腫瘤體積估算 304.5.4動物組織病理切片 31第五章 結論 33參考文獻 34附件 88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和密封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JB64的問題,作者吳曉鈴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17篇  潤滑 第1章 潤滑基礎 1.1潤滑劑的作用17-3 1.2潤滑狀態及分類17-3 第2章 潤滑劑 2.1潤滑劑及其物理化學性能17-6 2.1.1潤滑劑的分類17-6 2.1.2潤滑劑的物理化學性能及其分析評定方法17-7 2.1.2.1黏度17-7 2.1.2.2黏溫特性17-10 2.1

.2.3潤滑劑的其他性能分析評定17-13 2.2潤滑油添加劑的種類及功能17-14 2.2.1添加劑的分類與代號17-14 2.2.2各種添加劑的功能與作用機理17-16 2.2.2.1清淨分散劑17-16 2.2.2.2抗氧抗腐劑17-19 2.2.2.3極壓抗磨劑與油性劑17-21 2.2.2.4金屬鈍化劑17-25 2.2.2.5黏度指數改進劑17-25 2.2.2.6防銹劑17-26 2.2.2.7降凝劑17-27 2.2.2.8抗泡劑17-28 2.2.2.9乳化劑和抗乳化劑17-29 2.2.2.10其他潤滑油添加劑17-30 2.2.2.11潤滑油複合添加劑17-30 2.3潤

滑劑的類型及應用17-31 2.3.1潤滑油17-31 2.3.1.1車用潤滑油17-31 2.3.1.2工業齒輪油17-58 2.3.1.3液壓油及液力傳動油17-65 2.3.1.4汽輪機油17-84 2.3.1.5壓縮機油17-90 2.3.1.6軸承潤滑油17-97 2.3.1.7鐵路內燃機車用油17-102 2.3.2潤滑脂17-106 2.3.2.1潤滑脂的分類、代號及組成17-106 2.3.2.2潤滑脂的選用17-106 2.3.2.3潤滑脂稠度分類17-119 2.3.3合成潤滑劑17-120 2.3.4固體潤滑劑17-121 2.3.5其他潤滑材料17-123 第3章 軸

承的潤滑 3.1滾動軸承的潤滑17-124 3.1.1潤滑的作用和潤滑劑的選擇17-124 3.1.2潤滑脂潤滑17-124 3.1.2.1潤滑脂的選用17-124 3.1.2.2填脂量和換脂週期17-126 3.1.3潤滑油潤滑17-128 3.1.3.1潤滑油的選擇17-128 3.1.3.2潤滑方式的選擇17-128 3.1.3.3換油週期17-131 3.2滑動軸承的潤滑17-131 3.2.1非完全流體潤滑軸承的潤滑17-131 3.2.2液體靜壓滑動軸承17-133 第4章 齒輪傳動的潤滑 4.1齒輪潤滑基礎17-135 4.1.1齒輪潤滑的特點和作用17-135 4.1.2齒輪

傳動的潤滑狀態17-135 4.2齒輪潤滑油及添加劑17-137 4.2.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及添加劑17-138 4.2.1.1齒輪潤滑油的基礎油17-138 4.2.1.2齒輪潤滑油的添加劑17-139 4.2.2齒輪潤滑油的調製17-139 4.2.3齒輪潤滑油的分類17-139 4.2.3.1工業齒輪油的分類17-139 4.2.3.2車輛齒輪油的分類17-144 4.2.4齒輪潤滑油的規格標準(品質指標)17-145 4.3齒輪潤滑油的合理選用方法17-145 4.3.1工業閉式齒輪油的選用方法(包括高速齒輪的潤滑)17-147 4.3.1.1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47 4.3.1

.2潤滑油黏度的選擇17-148 4.3.1.3潤滑方式的選擇17-149 4.3.2開式工業齒輪油(脂)的選用方法17-149 4.3.3蝸輪蝸杆油的選用方法17-149 4.3.3.1蝸輪蝸杆油種類的選擇17-149 4.3.3.2蝸輪蝸杆油黏度的選擇17-150 4.3.3.3蝸杆傳動裝置潤滑方式的選擇17-151 4.3.4車輛齒輪油的選用方法17-151 4.3.4.1車輛齒輪潤滑油種類的選擇17-151 4.3.4.2車輛齒輪油黏度的選擇17-151 4.3.5儀錶齒輪傳動的潤滑17-152 4.4潤滑對齒輪傳動性能的影響17-153 4.4.1潤滑對齒面膠合的影響17-153 4

.4.2潤滑對齒面磨損的影響17-156 4.4.3潤滑對齒面疲勞點蝕的影響17-158 4.4.4潤滑對齒輪振動、雜訊的影響17-160 4.4.5潤滑對齒輪傳動效率的影響17-160 4.4.6潤滑對齒面燒傷和輪齒熱屈服的影響17-161 4.5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及潤滑系統的設計17-161 4.5.1齒輪傳動裝置的潤滑方式和潤滑裝置17-162 4.5.1.1油浴潤滑17-162 4.5.1.2迴圈噴油潤滑17-162 4.5.1.3油霧潤滑17-164 4.5.1.4離心潤滑17-165 4.5.1.5潤滑脂潤滑17-165 4.5.1.6固體潤滑和自潤滑17-166 4.5.2齒

輪傳動的冷卻17-166 4.5.2.1功率損耗與效率17-166 4.5.2.2自然冷卻17-168 4.5.2.3強制冷卻17-168 4.5.3齒輪潤滑油的過濾淨化17-170 4.6齒輪傳動裝置油液監測17-172 4.6.1油液監測的方法和分析手段17-172 4.6.2油液監測流程圖及取樣要求17-173 4.7齒輪潤滑油的更換17-173 4.7.1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原因17-173 4.7.2齒輪油使用中品質變化的表現17-174 4.7.3齒輪潤滑油的換油指標17-177 4.7.4齒輪潤滑油的混用與代用17-179 4.7.4.1齒輪潤滑油的混用17-179 4.7.4.

2齒輪潤滑油的代用17-180 第5章 其他元器件的潤滑 5.1導軌的潤滑17-181 5.1.1導軌油的分類及規格17-181 5.1.2導軌潤滑油的選用17-182 5.1.3機床導軌潤滑方法的選擇17-183 5.1.4機床導軌的維護保養17-183 5.2自動變速器的潤滑17-183 5.2.1自動變速器油的特性17-183 5.2.2自動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4 5.3離合器的潤滑17-186 5.4聯軸器的潤滑17-187 5.5機械無級變速器的潤滑17-188 5.5.1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分類和規格17-188 5.5.2機械無級變速器油的選用17-189 5.5.3機

械無級變速器油的合理使用17-190 5.6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1螺紋連接的潤滑17-190 5.6.2回轉變位及微調用螺旋副的潤滑17-190 5.6.3機床螺旋傳動的潤滑17-191 5.7鋼絲繩的潤滑17-191 5.7.1鋼絲繩潤滑劑的種類及性能17-191 5.7.2鋼絲繩的合理潤滑17-192 5.8鏈傳動的潤滑17-194 5.8.1鏈傳動對潤滑劑的要求和選用17-194 5.8.2鏈條潤滑方法的選擇17-196 5.9活塞環和氣缸的潤滑17-196 5.9.1活塞環的潤滑17-196 5.9.2活塞和氣缸的潤滑17-197 5.10凸輪的潤滑17-198 5.11

彈簧的潤滑17-198 5.12鍵銷的潤滑17-199 第6章 潤滑方法及裝置的選用 6.1潤滑方法及裝置簡介17-200 6.1.1潤滑方法的分類17-200 6.1.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17-202 6.1.3潤滑部件及圖形符號17-203 6.1.3.1潤滑元件17-203 6.1.3.2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與圖形符號17-208 6.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17-209 6.2.1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及步驟17-209 6.2.1.1設計任務17-209 6.2.1.2設計步驟17-209 6.2.2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13 6.2.2.1潤滑油泵及潤滑油泵裝置17-21

3 6.2.2.2稀油潤滑裝置17-213 6.2.2.3輔助裝置及元件17-233 6.2.2.4潤滑油箱17-248 6.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17-252 6.3.1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分類和組成17-252 6.3.2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計算17-256 6.3.2.1潤滑脂消耗量的計算17-256 6.3.2.2潤滑脂泵的選擇計算17-256 6.3.2.3系統工作壓力的確定17-257 6.3.2.4滾動軸承潤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7-257 6.3.3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主要設備17-260 6.3.3.1潤滑脂泵及裝置17-260 6.3.3.2分配器與噴射閥17-272 6.3.4其

他輔助裝置及元件17-280 6.3.5幹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管路附件17-288 6.3.5.1配管材料17-288 6.3.5.2管路附件17-288 6.4油霧潤滑17-291 6.4.1油霧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1 6.4.1.1工作原理17-291 6.4.1.2油霧潤滑系統和裝置17-291 6.4.2油霧潤滑系統的設計和計算17-293 6.4.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霧量17-293 6.4.2.2凝縮嘴尺寸的選擇17-294 6.4.2.3管道尺寸的選擇17-294 6.4.2.4空氣和油的消耗量17-294 6.4.2.5發生器的選擇17-295 6.4.2.6潤滑油

的選擇17-295 6.4.2.7凝縮嘴的佈置方法17-295 6.5油氣潤滑17-298 6.5.1油氣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298 6.5.1.1油氣潤滑裝置17-299 6.5.1.2油氣潤滑裝置17-301 6.5.2油氣混合器及油氣分配器17-303 6.5.2.1QHQ型油氣混合器17-303 6.5.2.2AHQ型雙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3MHQ型單線油氣混合器17-304 6.5.2.4AJS型、JS型油氣分配器17-305 6.5.3專用油氣潤滑裝置17-306 6.5.3.1油氣噴射潤滑裝置17-306 6.5.3.2鏈條噴射潤滑裝置17-307 6

.5.3.3行車軌道潤滑裝置17-308 6.6微量潤滑17-309 6.6.1微量潤滑工作原理、系統及裝置17-309 6.6.1.1油氣兩相微量潤滑17-309 6.6.1.2油水氣三相微量潤滑17-310 6.6.2微量潤滑裝置元件17-311 6.6.2.1精密氣動泵17-311 6.6.2.2混合閥17-311 6.6.2.3頻率發生器17-312 6.6.3微量潤滑裝置的應用17-312 6.6.4微量潤滑油17-313 第7章 典型設備的潤滑 7.1潤滑系統的換油和沖洗淨化17-314 7.1.1潤滑油的更換週期17-314 7.1.2潤滑系統的沖洗淨化17-317 7.2金屬

切削機床的潤滑17-318 7.2.1機床潤滑的特點17-318 7.2.2機床潤滑劑的選用17-318 7.2.3機床常用潤滑方法17-320 7.3內燃機的潤滑17-320 7.3.1內燃機的工作特點17-320 7.3.2內燃機油的基本性能17-321 7.3.3內燃機油的分類17-322 7.3.4內燃機油的選用17-323 7.4壓縮機的潤滑17-325 7.4.1壓縮機油的選用17-327 7.4.2壓縮機潤滑管理17-327 7.5汽輪機的潤滑17-330 7.5.1汽輪機油的作用17-330 7.5.2汽輪機油的性能17-330 7.5.3汽輪機油的選擇及使用管理17-331

7.6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2 7.6.1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特點17-332 7.6.2起重運輸機械典型零部件的潤滑17-332 7.6.3典型起重運輸機械的潤滑17-333 7.7軋鋼機的潤滑17-335 7.7.1軋鋼機對潤滑的要求17-335 7.7.2軋鋼機潤滑採用的潤滑油、脂17-335 7.7.3軋鋼機常用潤滑系統17-335 7.7.4軋鋼機常用潤滑裝置17-336 7.7.5軋鋼機常用潤滑設備的安裝維修17-337 7.8食品加工機械的潤滑17-339 7.8.1食品加工機械對潤滑的要求17-339 7.8.2食品機械潤滑劑的選用17-339 7.9鍛壓設備的潤滑17-3

42 7.9.1機械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2螺旋壓力機的潤滑17-342 7.9.3鍛錘的潤滑17-343 7.10礦山設備的潤滑17-344 7.10.1礦山機械對潤滑油的要求17-344 7.10.2礦山機械用油舉例17-344 參考文獻17-346 第18篇  密封 第1章 密封的分類及應用 1.1洩漏方式、密封方法及密封設計要求18-3 1.2靜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4 1.3動密封的分類、特點及應用18-6 第2章 墊片密封 2.1墊片類型、應用及選擇18-11 2.2法蘭密封18-12 2.2.1法蘭密封面形式18-12 2.2.2管道法蘭墊片選擇18-1

3 2.2.3法蘭密封設計18-14 2.2.4高溫法蘭防漏措施18-16 2.3高壓與自緊密封18-16 2.3.1高壓密封的特點及設計原則18-16 2.3.2高壓與自緊密封類型18-17 2.3.3高壓與自緊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20 2.4墊片標準18-22 2.4.1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尺寸(GB/T 9126—2008)18-22 2.4.2管法蘭用非金屬平墊片技術條件(GB/T 9129—2003)18-29 2.4.3管法蘭連接用金屬環墊技術條件(GB/T 9130—2007)18-31 2.4.4纏繞式墊片分類(GB/T 4622.1—2009)18-33 2.4.5纏繞式墊

片管法蘭用墊片(GB/T 4622.2—2008)18-34 2.4.6纏繞式墊片技術條件(GB/T 4622.3—2007)18-39 2.4.7管法蘭用聚四氟乙烯包覆墊片(GB/T 13404—2008)18-41 2.4.8管法蘭用金屬包覆墊片(GB/T 15601—2013)18-42 2.4.9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尺寸(GB/T 19066.1—2008)18-44 2.4.10柔性石墨金屬波齒複合墊片技術條件(GB/T 19066.3—2003)18-52 2.4.11鋼制管法蘭用金屬環墊尺寸(GB/T 9128—2003)18-54 第3章 密封膠及膠黏劑 3.1密封膠及膠

黏劑的特點及應用18-57 3.2密封膠的分類及特性18-57 3.3密封膠品種牌號及應用範圍18-58 3.4密封膠選用及應用18-59 3.5膠黏劑使用原則18-60 第4章 填料密封 4.1毛氈密封18-61 4.2軟填料密封18-62 4.2.1基本結構、密封原理及應用18-62 4.2.2軟填料密封的設計和計算18-62 4.2.3軟填料密封材料及選擇18-64 4.2.4軟填料密封的結構設計18-65 4.3硬填料類型18-68 4.3.1活塞環及脹圈密封18-68 4.3.1.1密封結構及應用18-68 4.3.1.2密封設計18-69 4.3.2活塞杆填料密封18-70 4.

3.3往復活塞壓縮機金屬平面填料18-72 4.3.3.1三斜口密封圈(JB/T 9102.1—2013)18-72 4.3.3.2三、六瓣密封圈(JB/T 9102.3—2013)18-74 4.3.3.3徑向切口刮油圈(JB/T 9102.4—2013)18-76 4.3.3.4密封圈和刮油圈用拉伸彈簧(JB/T 9102.5—2013)18-78 4.3.3.5密封圈和刮油圈技術條件(JB/T 9102.6—2013)18-79 第5章 成形填料密封 5.1O形密封圈18-81 5.2V形密封圈18-81 5.3Y形密封圈18-82 5.4鼓形和山形密封圈18-82 5.5J形和L形密

封圈18-83 5.6管道法蘭連接結構中的U形密封圈18-83 5.7密封件及相關標準18-84 5.7.1O形橡膠密封圈18-84 5.7.1.1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尺寸及公差(GB/T 3452.1—2005)18-84 5.7.1.2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溝槽尺寸和設計計算準則(GB/T 3452.3—2005)18-88 5.7.1.3O形橡膠密封圈用擋圈18-114 5.7.1.4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溝槽尺寸和公差(GB/T 2879—2005)18-115 5.7.1.5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窄斷面動密封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2880—1981)18-120 5.7.

1.6液壓缸活塞用帶支承環密封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7—1986)18-125 5.7.1.7液壓缸活塞杆用防塵圈溝槽形式、尺寸和公差(GB/T 6578—2008)18-126 5.7.1.8不銹鋼卡壓式管件組件用O形橡膠密封圈(GB/T 19228.3—2012)18-131 5.7.2VD形橡膠密封圈(JB/T 6994—2007)18-132 5.7.3單向密封橡膠圈(GB/T 10708.1—2000)18-135 5.7.4Yx形密封圈18-144 5.7.4.1孔用Yx形密封圈(JB/ZQ 4264—2006)18-144 5.7.4.2軸用YX形密封圈(JB/Z

Q 4265—2006)18-148 5.7.5雙向密封橡膠密封圈(GB/T 10708.2—2000)18-151 5.7.6往復運動橡膠防塵密封圈(GB/T 10708.3—2000)18-154 5.7.7液壓缸活塞和活塞杆動密封裝置18-157 5.7.7.1同軸密封件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1—2017)18-157 5.7.7.2支承環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2—2017)18-162 5.7.7.3同軸密封件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15242.3—1994)18-173 5.7.7.4支承環安裝溝槽尺寸系列和公差(GB/T 15242.

4—1994)18-174 5.7.8車氏組合密封18-176 5.7.8.1使用範圍18-176 5.7.8.2密封材料18-176 5.7.8.3直角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7 5.7.8.4腳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8 5.7.8.5齒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79 5.7.8.6C形滑環式組合密封18-180 5.7.8.7TZF型組合防塵圈18-181 5.7.9氣缸用密封圈(JB/T 6657—1993)18-181 5.7.9.1氣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1 5.7.9.2氣缸活塞杆密封用QY型密封圈18-183 5.7.9.3氣缸活塞杆用J型防塵圈18-185 5.7

.9.4氣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膠緩衝密封圈18-186 5.7.10密封圈材料18-187 5.7.10.1普通液壓系統用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HG/T 2579—2008)18-187 5.7.10.2耐高溫滑油O形橡膠密封圈材料 (HG/T 2021—1991)18-189 5.7.10.3往復運動密封圈材料(HG/T 2810—2008)18-190 第6章 油封 6.1油封結構形式及特點18-192 6.2油封設計和計算18-192 6.3油封材料及選擇18-194 6.4油封相關標準18-195 6.4.1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橡膠材料(HG/T 2811—1996)18-195 6.4.

2密封元件為彈性體材料的旋轉軸唇形密封圈基本尺寸和公差(GB/T 13871.1—2007)18-196 6.4.3液壓傳動旋轉軸唇形密封圈設計規範(GB/T 9877—2008)18-197 第7章 機械密封 7.1接觸式機械密封的基本構成與工作原理18-205 7.2常用機械密封分類及適用範圍18-205 7.3機械密封的選用18-211 7.4常用機械密封材料18-213 7.4.1摩擦副用材料18-213 7.4.2輔助密封件用材料18-215 7.4.3彈性元件用材料18-216 7.4.4傳動件、緊固件用材料18-217 7.4.5不同工況下機械密封材料選擇18-218 7.5波

紋管式機械密封18-220 7.5.1波紋管式機械密封形式及應用18-220 7.5.2波紋管式機械密封端面比壓計算18-221 7.6機械密封設計及計算18-222 7.7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1高溫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2易汽化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29 7.7.3含固體顆粒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1 7.7.4腐蝕性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7.5易凝固、易結晶介質泵用機械密封18-232 7.8風機用機械密封18-233 7.9釜用機械密封18-234 7.10機械密封輔助系統18-236 7.10.1泵用機械密封輔助系統的組成和功能18-236

7.10.2泵用機械密封沖洗和冷卻輔助系統18-236 7.10.3泵用機械密封封液雜質過濾、分離器18-240 7.10.4風機用機械密封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1 7.10.5釜用機械密封的潤滑和冷卻系統18-242 7.10.6非接觸式機械密封監控系統18-245 7.11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45 7.11.1流體靜壓式機械密封18-245 7.11.2流體動壓式機械密封18-246 7.11.3非接觸式氣膜密封18-247 7.11.4非接觸式液膜密封18-251 7.11.5泵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2 7.11.6風機用非接觸式機械密封18-253 7.11.7釜用非接觸

式機械密封18-255 7.12機械密封有關標準18-256 7.12.1機械密封的形式、主要尺寸、材料和識別標誌(GB/T 6556—2016)18-256 7.12.2機械密封技術條件(JB/T 4127.1—2013)18-260 7.12.3機械密封用O形橡膠密封圈(JB/T 7757.2—2006)18-262 7.12.4泵用機械密封(JB/T 1472—2011)18-267 7.12.5焊接金屬波紋管機械密封(JB/T 8723—2008)18-275 7.12.6耐酸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2—2011)18-278 7.12.7耐鹼泵用機械密封(JB/T 7371—2

011)18-282 7.12.8潛水電泵用機械密封(JB/T 5966—2012)18-285 7.12.9液環式氯氣泵用機械密封(HG/T 2100—2003)18-287 7.12.10船用泵軸的機械密封(CB/T 3345—2008)18-289 7.12.11船用泵軸的變壓力機械密封(CB* 3346—1988)18-290 7.12.12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JB/T 6629—2015)18-291 7.12.13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19 7.12.14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HG/T 21571—1995)18-321 7.12.15搪玻璃攪拌容器用機械密封(HG/T 2

057—2017)18-325 7.12.16焊接金屬波紋管釜用機械密封技術條件18-329 7.12.17釜用機械密封輔助裝置(HG/T 2122—2003)18-330 7.12.18攪拌傳動裝置機械密封迴圈保護系統(HG/T 21572—1995)18-332 7.12.19離心泵及轉子泵軸封系統18-336 第8章 真空密封 8.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18-347 8.1.1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結構形式18-347 8.1.2真空用橡膠密封圈標準18-347 8.1.2.1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2J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

.1.2.3密封墊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4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5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鎖緊彈簧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7 8.1.2.6JO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7骨架型真空用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8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9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壓套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0真空用O形橡膠密封圈平墊的型式及系列尺寸18-348 8.1.2.11真空用O形橡膠圈材料18-348 8.2真空用金屬密封圈

18-348 第9章 迷宮密封 9.1迷宮密封方式、特點、結構及應用18-349 9.2迷宮密封設計18-349 第10章 浮環密封 10.1浮環密封結構特點及應用18-351 10.2浮環密封設計18-352 10.3碳石墨浮環密封結構及應用18-354 第11章 螺旋密封 11.1螺旋密封方式、特點及應用18-355 11.2螺旋密封設計18-355 11.3矩形螺紋的螺旋密封計算18-356 第12章 磁流體密封 12.1磁流體密封的結構和工作原理18-358 12.2提高磁流體密封能力的主要途徑18-358 12.3磁流體密封與其他密封形式的對比18-358 第13章 離心密

封 13.1離心密封結構形式18-359 13.2離心密封的計算18-359 參考文獻18-361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贏得了機械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專業師生廣泛的青睞和好評,榮獲了2011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科技類)。同時,因其在機械設計領域重要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還榮獲200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和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經8年,在這期間,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尤其是2015年國家部署並頒佈了實現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十年行動綱領——中國

製造2025,發佈了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為機械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號召和驅使下,我國的機械工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自主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一批高技術、高性能、高精尖的現代化裝備不斷湧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不斷產生、發展並投入實際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機械設計與製造的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國家規劃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全面體現創新、智慧、節能、環保的主題,進一步呈現機械設計的現代感。鑒於此,《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國家重

點出版物規劃專案”。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廣泛深入機械製造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調研,聽取各方面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冊進一步加強機、電、液、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以全面適應機器人等智慧化裝備系統設計開發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工程設計軟體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新版手冊繼續促進傳動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將各種新的設計技術、計算技術、設計工具全面融入傳統的機械設計實際工作中。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國製造2025”,適應智慧裝備設計開發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

符合現代機械設計潮流的現代化的機械設計大型工具書,涵蓋現代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智慧裝備及控制設計、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及應用三部分內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權威性。《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陣容強大,編、審人員大都來自設計、生產、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所屬領域的知名專家,在業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和技術專利,承擔了許多機械領域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攻關項目。這支專業、權威的編審隊伍確保了手冊準確、實用的內容品質。 2.現代感。追求現代感,體現現代機械設計氣氛,滿足時代要求,是《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的基本宗旨

。“現代”二字主要體現在:新標準、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產品、智慧化、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手段等幾個方面。第二版重點加強機械智慧化產品設計(3D列印、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智慧裝備(機器人及智慧化裝備)控制及系統設計、數位化設計等內容。 (1)“零件結構設計”等篇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結構設計的內容,結合目前的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增加3D列印工藝下零件結構設計的相關技術內容。 “機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列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內容。 (2)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各篇增加了新型智慧零部件、節能元器件及其應用技術,例如“滑動軸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慧軸承,“潤

滑”篇增加了微量潤滑技術等內容。 (3)全面增加了工業機器人設計及應用的內容:新增了“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應用開發的內容;“機構”篇增加了自動化機構及機構創新的內容;“減速器、變速器”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選用設計的內容;“帶傳動、鏈傳動”篇增加並完善了工業機器人適用的同步帶傳動設計的內容;“齒輪傳動”篇增加了RV減速器傳動設計、諧波齒輪傳動設計的內容等。 (4)“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篇重點加強並完善了控制技術的內容,新增了氣動系統自動控制、氣動人工肌肉、液壓和氣動新型智慧元器件及新產品等內容。 (5)繼續加強第5卷機電控制系統設

計的相關內容:除增加“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外,原“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篇充實擴充形成“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並完善了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增加智慧裝備系統開發實例等。 “感測器”篇增加了機器人感測器、航空航太裝備用感測器、微機械感測器、智慧感測器、無線感測器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加強感測器應用和選用的內容。 “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篇和“電動機”篇全面更新產品,重點推薦了一些新型的智慧和節能產品,並加強產品選用的內容。 (6)第6卷進一步加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應用的內容:在3D列印、數位化設計等智慧製造理念的宣導下,“逆向設計”“數位化設計”等篇全面更新,體現了“智慧工廠”的全數位

化設計的時代特徵,增加了相關設計應用實例。 增加“綠色設計”篇;“創新設計”篇進一步完善了機械創新設計原理,全面更新創新實例。 (7)在貫徹新標準方面,收錄並合理編排了目前最新頒佈的國家和行業標準。 3.實用性。新版手冊繼續加強實用性,內容的選定、深度的把握、資料的取捨和章節的編排,都堅持從設計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機械零部件資料資料主要依據最新國家和行業標準,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實例供設計人員參考;第5卷機電控制設計部分,完全站在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編寫——注重產品如何選用,摒棄或簡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機電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感測器、電動機部分注重介紹主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

應用場合、選用原則,並給出了相應的設計選用實例;第6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中簡化了煩瑣的數學推導,突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結合具體的算例將設計方法通俗地呈現出來,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為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手冊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採用以圖表為主的編寫風格。這樣既增加了手冊的資訊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讀者的查閱使用,有利於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計速度。 為了進一步增加手冊的承載容量和時效性,本版修訂將部分篇章的內容放入二維碼中,讀者可以用手機掃描查看、下載列印或存儲在PC端進行查看和使用。二維碼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即將被廢止的舊標準(新標準一旦正式頒佈,會及時將二維碼內容更新為新標準

的內容);部分推薦產品及參數;其他相關內容。 4.通用性。本手冊以通用的機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設計、選用內容為主,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製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通用零部件設計、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液壓和氣壓傳動系統設計、機構設計、機架設計、機械振動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等,既適用于傳統的通用機械零部件設計選用,又適用于智慧化裝備的整機系統設計開發,能夠滿足各類機械設計人員的工作需求。 5.準確性。本手冊儘量採用原始資料,公式、圖表、資料力求準確可靠,方法、工藝、技術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產品和工藝方面的標準均採用最新公佈的標準資料,對

於標準規範的編寫,手冊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採取選用、摘錄、合理編排的方式,強調其科學性和準確性,儘量避免差錯和謬誤。所有設計方法、計算公式、參數選用均經過長期檢驗,設計實例、各種算例均來自工程實際。手冊中收錄通用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供設計人員在瞭解企業實際生產品種、規格尺寸、技術參數,以及產品品質和使用者的實際反映後選用。 6.全面性。本手冊一方面根據機械設計人員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發展”的原則選取內容,另一方面兼顧了製造企業和大型設計院兩大群體的設計特點,即製造企業側重基礎性的設計內容,而大型的設計院、工程公司側重於產品的選用。因此,本手冊力求實現零部件設計與整機系統

開發的和諧統一,促進機械設計與控制設計的有機融合,強調產品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緊密結合,重視工藝技術與選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宣導結構設計與造型設計的完美統一,以全面適應新時代機械新產品設計開發的需要。 經過廣大編審人員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將以嶄新的風貌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展現在廣大機械設計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過我們大力支持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主編

豬流行性下痢病毒核酸於田間豬場的環境分布

為了解決JB64的問題,作者蔣昕恆 這樣論述:

豬流行性下痢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引起豬隻急性嘔吐及下痢,因其在新生仔豬可造成高死亡率,故造成豬場嚴重損失,然而在台灣尚無商業化之疫苗,因此以生物安全措施預防及控制豬流行性下痢成為最根本之方法。本研究以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qPCR) 檢測4場PED爆發場與1場非爆發場環境中PEDV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之病原核酸,尋找病原可能藏匿的地點,並透過問卷調查獲取有關養豬

場生物安全資料,了解養豬場生物安全等級現況,以評估試驗養豬場中可能的生物安全風險因子。本實驗共蒐集434個環境樣本,爆發場環境樣本的PEDV總體陽性率為39.2% (149/380),而非爆發場之所有樣本皆為陰性 (0/54)。於爆發場中,分娩舍之所有樣本,包含常在性的仔豬保溫地墊、隔門及教槽盤、母豬飲水乳頭及飼料槽、內部走廊、風扇開關、風扇葉片、水濂片、門把,可移動性的器械如:推車、注射器、畫記筆、場內工作人員之衣物、手及雨鞋,皆可檢測出PEDV核酸;且相較於未消毒的分娩舍,消毒後的分娩舍設施之檢測陽性率及病毒量皆較低。於保育舍及肉豬舍於本實驗並未檢測出PEDV核酸,但於分娩前母豬之糞便樣本

中,可檢測到病原的核酸。綜合上述,顯示於PED爆發場PEDV可能無所不在,且可能因棟舍消毒不完全,或於不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藉由汙染區域或物品進行不同棟舍間或不同批次間的傳播。在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多數豬場在清潔與消毒方面相對重視,但仍建議加強害蟲、害獸與鳥類的防治措施。另於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後,也應進行環境監測等效果評估,以了解生物安全的實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