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15 置物空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王昱心所指導 高鄧麗娟的 石時刻客─花蓮在地石材產業剩材的創作實踐 (2019),提出MT-15 置物空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蓮石材產業、石材剩材、永續設計、綠色生命週期、工藝設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T-15 置物空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石時刻客─花蓮在地石材產業剩材的創作實踐

為了解決MT-15 置物空間的問題,作者高鄧麗娟 這樣論述:

我在2013年返家工作—泳鴻企業社—2004成立的大理石加工廠,由擁有30餘年石材加工專業經驗的父親執掌—近年來察覺許多同業生產建材後大量剩材造成的問題:剩材堆置、佔用工廠的空間,而剩材回收增加工廠的營運支出,本研究觀察三年內進板材量驟減至50%,而剩材量卻高達4倍。為此,本研究投入石材剩材的運用,讓石材進入新的產品生命週期,循環再使用。本創作研究透過探討文獻梳理花蓮石材產業歷史脈絡,分析相關石材產品設計,與國內外設計師將石材與異材質結合的案例,歸納整理出運用石材剩料為媒材的產品設計,提出石材剩材產品設計之構想;進而觀察產業現況,透過實際參與、紀錄泳鴻石材廠的加工技術,了解石材剩料的分類細節

,實驗測試石材之物理特性。再者,以永續設計為基礎,創作實踐石材剩材的可能性,達到穩定生產、具實用性兩特點為設計考量─不灌膠、不磨粉、不擊碎維持石材原貌─結合自然媒材呈現。最後藉由「石時刻客」展覽,本研究得以透過設計重新詮釋石材之美感。透過本創作研究的成果了解石材成型的製作過程,並嘗試再設計製程達到永續循環,維持石材原貌以及提高產品良率的成效。也因著在創作實踐中開發新的製程,解決石材剩材的問題,達到永續設計的目標,實踐綠色生命週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