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 1 油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陳奕宏所指導 張宇涵的 脂肪酸酯之油品性質分析 (2015),提出Mobil 1 油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丙二醇脂肪酸酯、異辛醇脂肪酸酯、生質潤滑油。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bil 1 油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脂肪酸酯之油品性質分析

為了解決Mobil 1 油泥的問題,作者張宇涵 這樣論述:

為尋找對環境友善的潤滑油來替代礦物油潤滑油,生質潤滑油(Biolubricants)必須具有合適的黏度、低溫流動性等,才能滿足特定應用領域的工作需求。本研究利用植物油中的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s)分別與異辛醇(2-Ethyl-1-hexanol)及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進行酯化反應(Esterification)合成多種生物質合成油(Bio-based synthetic oil)作為生質潤滑油的基礎油。並以氣相層析儀分析所合成之脂肪酸酯類的組成和酯含量,同時進行油品性質分析,最後與市售相關產品比較,得到較能符合市售規格之油品。異辛醇脂肪酸

酯類分析在目前可定性結果得知異辛醇油酸酯的酯含量為99.82%,異辛醇棕櫚脂肪酸蒸餾物酯的酯含量為94.4%,異辛醇棕櫚污泥油酯的酯含量為82.84%,異辛醇黃豆酸油酯的酯含量為91.07%,其它成分為目前尚無法定性的異辛醇脂肪酸酯與少量的FFAs。性質分析結果為:上述四種酯油40 oC動黏度範圍在5.98–9.51 mm2/s、流動點小於-25– -9 oC,而黏度指數皆高於180,四種油品都與市售相關產品性質相當。丙二醇脂肪酸酯類的部分丙二醇油酸酯之雙酯含量為86.65%,丙二醇棕櫚污泥油酯之雙酯含量為89.18%,丙二醇黃豆酸油酯之雙酯含量為95.97%,其它成分主要為單酯與少量的FFA

s。性質分析結果顯示:前述三種酯油40 oC 動黏度範圍在17.55–22.47 mm2/s、流動點介於 -18–20 oC,而黏度指數為197–254。其中因丙二醇棕櫚污泥油酯及丙二醇黃豆酸油酯的流動點無法低於0 oC,故較不適合作為基礎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