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Q723BD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黃俞菱所指導 林鼎宸的 雪山雪東線土生大型真菌之物種多樣性與環境之關係 (2020),提出NQ723BD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型真菌、物種累積曲線、土生大型真菌物候、PCoA、雪霸國家公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食品科學系研究所 朱紀實所指導 顧文君的 不同前處理瓊崖海棠種仁油與種仁粕萃取物之特性分析 (2015),提出因為有 瓊崖海棠、不同前處理、油品脂肪酸、香豆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NQ723BD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Q723BD,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雪山雪東線土生大型真菌之物種多樣性與環境之關係

為了解決NQ723BD的問題,作者林鼎宸 這樣論述:

大型真菌由於容易收集與量化,常供做探討真菌組成、多樣性與生態系關係之研究,且臺灣高山的大型真菌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於雪山雪東線步道沿線進行土生大型真菌資源清單普查,建立可鑑定物種之基本外觀描述、出菇物候紀錄等基礎資料;透過不同長度的取樣資料以及物種累積曲線的建立,以了解物種取樣的完整性,並提供雪山地區單位取樣長度或面積之參考;另一方面,藉由比較不同植群和海拔高度的物種多樣性以及群落結構,了解不同植群組成、海拔高度與土生大型真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調查範圍自步道里程0 (2,140 m) 至9.8 km (3,584 m) 的雪山圈谷底之森林界限為止,以全線、系統 (25 m) 及系統隨機

(5 m) 等3種取樣方式於步道路緣約1 m內取樣成熟且子實體 >1 cm的土生大型真菌,記錄外觀特徵與採集資訊後,進行鑑定並依鑑定結果進行物種描述及統計分析。研究調查自2019至2020年共採集704份標本,以形態觀察法依外觀形態鑑定共分成328個形態種,其中已確認物種共211種,分屬10目22科42屬,餘117種未能分類歸群。科層級的形態種多樣性以紅菇科48種最多,依次為絲膜菌科37種、牛肝菌目34種、鵝膏科23種等。研究期間子實體之產季自5月開始,至10-11月結束,非產季期間未觀察到子實體的產生;物種累積曲線在兩年的調查中逐漸趨緩,整體之物種面積曲線仍未趨緩,且2019年上升速度較2

020年快。不同取樣長度所得之物種豐富度具有顯著差異,當取樣長度在100 m以下時,25 m的取樣長度在物種豐富度上即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將全線16個植群型做為分組的物種面積曲線迴歸線配適度低;2020年外生菌根菌宿主優勢植群型下的大型真菌豐富度表現差異不大。多數海拔梯度、植群分組之大型真菌子實體Shannon多樣性指數與均勻度指數無顯著差異,僅臺灣冷杉 - 苔蘚亞型與部分植群間多樣性具有顯著差異。不同海拔、年度及植群間的物種相似度皆低,PCoA排序顯示大型真菌群落在不同植群中的隨海拔或路段轉換,真正原因仍有待後續研究。另外,薑黃柄鵝膏相似種、牛肝菌sp02和黏蓋乳牛肝菌的多產會影響單一樣區均勻

度的表現。本研究發現虎皮乳牛肝菌可能有新的潛在宿主,但仍需更多實驗進行驗證。目前已鑑定物種,除黃地匙菌及彈性馬鞍菌為子囊菌門外,其餘皆為擔子菌門,約82%的形態種為外生菌根菌,且本研究區域的外生菌根菌群落具有超額占用的現象,推測是因步道沿線為外生菌根菌提供足量且多樣化的宿主,使菌根菌比例較腐生菌高,或步道沿線的腐植質較少所致。相較於過去雪山的研究,重複的物種多為世界廣布性物種,持續的觀察,有助於物種資源清單的完整。本研究目前已建立99個型態種之基本外觀描述,儘管本研究區土生大型真菌物種的取樣仍不完整,但提供了100 m以下的取樣參考;而大型真菌之群落組成隨海拔或路段轉換的原因有待研究。

不同前處理瓊崖海棠種仁油與種仁粕萃取物之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NQ723BD的問題,作者顧文君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前言:瓊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為藤黃科(Guttiferae)紅厚殼屬(Calophyllum)常青喬木植物,20餘種紅厚殼屬植物主要生長在熱帶濱海沿岸。瓊崖海棠葉在民間用作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與風濕骨痛等。瓊崖海棠的葉、莖枝、根皮、種子等部位具有呫吨酮類(xanthones)、黄酮類(flavonoids)、萜類(terpenoids)、香豆素類(coumarins)等多種類型化合物。目的:探討不同前處理法萃取之種仁油與種仁粕油脂成分與萃取物之差異。材料與方法:採集台灣嘉義鰲鼓溼地人工林之瓊崖海棠種實陰乾後,果實之種仁分別以天然乾燥、人工乾燥、凍乾

乾燥方法處理,以正己烷萃取得到瓊崖海棠種仁油;或以壓榨法萃取油品。萃取之油品與種仁粕萃取物,以光譜(ATR-FTIR, UV-vis)、色譜(GC-FID, HPLC)等分析瓊崖海棠種仁油脂肪酸之組成分與種仁粕萃取物成分,並比較不同油品與種仁粕萃取物之異同。結果與討論:瓊崖海棠種仁油飽和脂肪酸百分含量(C16:0+C18:0)為29.05〜30.90 %,不飽和脂肪酸百分含量(C18:1+C18:2)為66.93〜69.34 %均較市售橄欖油(80.63 %)及市售茶油(85.85 %)低。以人工乾燥處理油脂之飽和脂肪酸與油酸含量均較天然乾燥與冷凍乾燥處理之含量高。但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則較低。壓

榨餅粕之油脂其油酸含量最高,但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其他處理法含量低。顯示加溫處理促使油脂較易被析出,飽和脂肪酸與油酸之含量會增加,但加熱會降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壓榨處理之收油率較溶劑萃取之收油率低,又溶劑萃取凍乾後再以人工乾燥處理之種仁之收油率最高。紅外光譜分析不同前處理之瓊崖海棠種仁油結果皆顯示在2925 cm-1、2854 cm-1、1746 cm-1等有油脂特徵吸收峰出現,且與市售橄欖油與市售茶油相似。紫外吸收光譜顯示,瓊崖海棠種仁油有香豆素特徵吸收峰在274 nm、280 nm與313 nm。液相色譜分析種仁油與種仁粕萃取物在UV 313、280 nm兩處有吸收,推測可能含有香豆素之成分。

結論:不同前處理方法及溫度會影響種仁油之脂肪酸比例、化學成分組成及其UV吸收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