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趙英傑寫的 超圖解 ESP32 深度實作 和陳志強 的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技術(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无源驱动技术研究 - IGBT也說明:其发光原理为:在所施加的电压达到适当值时,正极的电洞(空穴)和阴极电子以电流的形式分别由阳极和阴极注入且在电场的作用下反方向移动到达发光层中结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旗標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電子物理學系光電暨固態電子研究所 高柏青所指導 沈秉訓的 鐵金屬種子層對WO3/Cu/WO3透明導電薄膜之影響及其在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2021),提出OLED驅動電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三層式電極(DMD結構)、熱蒸鍍、銅、三氧化鎢。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丙組 張志豪所指導 陳韋伶的 紅色磷光有機發光元件於照光治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紅色磷光有機發光元件的重點而找出了 OLED驅動電壓的解答。

最後網站工程材料科學 - 第 19-1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19 再將有機發光薄膜製作在驅動面板上,利用 TFT 直接驅動面板中每一畫素, ... 當施加電壓於 OLED 時,電洞和電子分別自正電極(ITO)與負電極(cathode)注入於電洞傳遞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OLED驅動電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圖解 ESP32 深度實作

為了解決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作者趙英傑 這樣論述:

  本書是《超圖解 Arduino 互動設計入門》系列作品, 專為想要深度運用 ESP32 的讀者所撰寫, 從基本的 GPIO、內建的磁力感測器、電容觸控開關、物聯網 IoT 運用、低功率藍牙、低耗電睡眠模式、底層 FreeRTOS 作業系統等等, 都透過作者精心設計的實驗, 以及本系列作品最具特色的超圖解方式說明, 包含以下主題:   內建電容觸控開關與霍爾效應磁力感測器   硬體 / 計時器中斷處理與記憶體配置   OLED 顯示器中英文顯示以及圖形顯示   QR code 製作與顯示   Wi-Fi 無線網路物聯網 IoT 應用   HTTP GET/POST 與網

路 API 使用   動態資料圖表網頁   WebSocket 網路即時資料傳輸   RTC 即時時鐘與 GPS 精準對時   ESP32 睡眠模式與定時喚醒、觸碰喚醒   SPIFFS 檔案系統與 SD 記憶卡的使用   網路音樂 / podcast 串流播放、文字轉語音播放   mDNS 區域網域名稱   BLE 低功耗藍牙應用   BLE 藍牙鍵盤、滑鼠人機介面輸入裝置製作   藍牙立體聲播放器   經典藍牙序列埠通訊 (SPP)   藍牙裝置電量顯示   HTTPS 加密網路連線與網站建置   Web Bluetooth 網頁藍牙傳輸   Mesh 網路實作   FreeRTOS 作業

系統   FreeRTOS 任務排程   看門狗 (watchdog)   FreeRTOS 訊息佇列   FreeRTOS 二元旗號 (semaphore) 與互斥旗號 (mutex)   OTA 無線韌體更新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與自製程式庫   Backtrace 除錯訊息解析   電壓偵測與電流偵測   在學習的過程中, 也帶著讀者動手做出許多有趣實用的實驗, 包括:   煙霧濃度偵測   磁石開關   人體移動警報器   即時天氣顯示器   網頁式遙控調光器   網頁動態圖表   休眠省電定時上傳感測資料   網路收音機   氣溫語音播報機   藍牙立體聲音播放器   藍牙多媒體

旋鈕控制器   藍牙多媒體鍵盤   電腦桌面自動切換器   投籃遊戲機   網頁式藍牙遙控車 本書特色   ESP32 是一系列高效能雙核心、低功耗、整合 Wi-Fi 與藍牙的 32 位元微控器, 適合物聯網、可穿戴設備與行動裝置應用。ESP32 的功能強大, 涉及的程式以及應用場域相關背景知識也較為廣泛, 本書的目的是把晦澀的技術內容, 用簡單可活用的形式傳達給讀者。   ESP32 支援多種程式語言, 本書採用最受電子 Maker 熟知的 Arduino 語言。但因為處理器架構不同, 所以某些程式指令, 像是控制伺服馬達以及發出音調的 PWM 輸出指令, 操作語法和典型的 Ardui

no (泛指在 Arduino 官方的開發板, 如:Uno 板執行的程式) 不一樣, 這意味著某些 Arduino 範例和程式庫無法直接在 ESP32 上執行。   相對地, ESP32 的獨特硬體架構也需要專門的程式庫和指令才能釋放它的威力, 例如, 低功耗藍牙 (BLE) 無線通訊、可輸出高品質數位音效的 I2S(序列音訊介面)、DAC(數位類比轉換器)、Mesh(網狀) 網路、HTTPS 安全加密連網...等。   更有意思的是, ESP32 開發工具引入了 FreeRTOS 即時作業系統, 可運行多工任務 (同時執行多個程式碼), 而 ESP32 Arduino 程式其實就是運作在

FreeRTOS 上的一個任務。因此, 書中除了含括 Arduino 語言外, 也會適時帶入 ESP32 官方開發工具鏈 ESP-IDF 的功能, 除了可操控底層 FreeRTOS 作業系統外, 也可運用 Arduino 中未提供的 ESP32 專屬功能。   本書假設讀者已閱讀過《超圖解 Arduino 互動設計入門》第三或四版, 所以本書的內容不包含基本電子學 (像電阻分壓電路、電晶體開關電路、運算放大器的電路原理分析..等), 也不教導 Arduino 程式入門 (如:條件判斷、迴圈、陣列、指標..等), 而是以《超圖解 Arduino 互動設計入門》為基礎, 將篇幅依照 ESP32

應用的需要, 在程式設計方面說明物件導向 (OOP)、類別繼承、虛擬函式、回呼函式、指標存取結構、堆疊與遞迴...等進階主題。   另外, 本書也不僅僅只是探討 Arduino 程式, 由於微控器是物聯網應用當中的一個環節, 以『透過網頁瀏覽器控制某個裝置』的應用來說, 呈現在瀏覽器的內容是採用 HTML 和 JavaScript 語言開發的互動網頁, 和微控器的 Arduino 程式語言完全不同, 在相關章節也會對這些主題有所著墨。   開發微電腦應用程式, 偶爾會用到一些小工具程式, 例如, 呈現在 OLED 顯示器上的中英文字體與影像, 都必須先經過『轉檔』才能嵌入 Arduino

程式碼, 除了使用現成的工具軟體, 書中也示範採用廣受歡迎的 Python 語言編寫批次轉換字體和影像檔的工具程式。書中提及的 Python 程式屬於進階應用, 是假設讀者閱讀過《超圖解 Python 程式設計入門》, 具備運用 Python 操作檔案目錄、解析命令行參數、轉換影像、執行緒...等相關概念後的延伸學習, 可讓讀者練習善用各種程式語言綜合實踐的方法。   另外, 為了方便讀者查詢書中內容, 本書特別準備了線上版本的索引, 避免一般中文書缺乏索引的問題, 讓讀者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主題。希望這本厚實的作品能夠成為各位實作專案時最佳的工具書。

鐵金屬種子層對WO3/Cu/WO3透明導電薄膜之影響及其在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

為了解決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作者沈秉訓 這樣論述:

在本論文研究中,探討Fe種子層對WO3/Cu/WO3 (WCW)透明導電薄膜在電性、光學以及結構等性質的影響。Fe種子層以及WCW多層薄膜在玻璃基板上以熱蒸鍍方法製備。WCW薄膜的導電性與光穿透性會隨著Fe種子層引入於WO3/Cu介面而明顯增加。相較無種子層的WCW薄膜(平均光穿透率61.87 %與片電阻22.98 ohm/sq),具Fe無種子層的MAM薄膜樣本具有較低的片電阻(7.80 ohm/sq)與較高的平均光穿透率(73.93 %),兩薄膜品質因數分別計算為3.71×10-4 ohm-1與6.32×10-3 ohm-1。由於WO3薄膜表面的金屬Cu連續性分佈程度和Cu薄膜厚度與WO3

表面性質相依,因此WO3表面性質對於WCW多層結構薄膜的導電性與光穿透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子。當厚度1 nm的Fe種子層引入後,沈積在WO3表面的Cu薄膜的連續性分佈所需之門檻厚度可由原本的15 nm明顯地降低至12 nm。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量測結果發現,在引入Fe種子層WO3基底層上沈積12 nm之Cu薄膜表面會呈現較佳的表面覆蓋性(孔洞率 =22.69% vs. 7.91%)與平整性(Rrms = 1.92 nm vs. 0.56 nm)。經由接觸角的量測結果可知,Cu金屬薄膜的表面形貌改變可歸因於WO3薄膜與Cu薄膜間的良好接觸與附著性所致。經由X光繞射的量測結果可知,因具

較高表面能的Fe種子層提供了有利於Cu沉積的成核表面,引入後可有效抑制Cu原子的團聚並導致Cu薄膜的晶粒較小(14.06 nm vs. 10.45 nm)。因此,相較無Fe種子層的WO3表面,Cu薄膜沉積於具Fe種子層的WO3表面會較平滑且具有較低的門檻厚度(15 nm vs. 12 nm )。當使用WCW多層結構薄膜作為反式穿透型有機發光二極體(結構:ITO/Alq3:Na2CO3/Alq3/BCP/NPB/陽極)的陽極材料時,相較無Fe種子層之陽極(WO3(20 nm)/Cu(15 nm)/WO3(20 nm))之元件(Vturn-on = 5 V、Ltotal = 1927 cd/m2、

ηc= 0.64 cd/A、ηp = 0.50 lm/W),具Fe種子層之陽極(WO3(20 nm)/Fe(1 nm)/Cu(12 nm)/WO3(20 nm))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具有較佳電激發光特性,其中包含:較低的驅動電壓(4.5 V)、較高的輝度(2250 cd/m2)、電流效率(0.72 cd/ A)以及功率效率(0.59 lm/W)。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技術(第三版)

為了解決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作者陳志強  這樣論述: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具備自發光特性、敏捷的反應速度、寬廣的可視範圍、低的耗電量、清晰的對比、面板厚度薄、重量輕並具備可撓曲等優勢,被喻為完美的顯示器。本書藉由淺顯易懂的辭句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開發歷史、發光原理、面板設計與未來趨勢呈現給讀者。內容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應用與規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原理及全彩技術、被動式矩陣背板技術、主動式矩陣背板技術、有機發光二極體陽極製程、有機發光二極體陰極製程、主動式類比畫素設計、主動式數位畫素設計、有機發光二極體封裝技術、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藍圖等。本書適用於科大電子、電機、光電系「LED技術與應用」課程。 本書特色   1.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具備自發光特性、敏捷的反應速度、低耗電量、清晰對比、面板厚度薄、重量輕並具備可撓性等優勢,被喻為完美的顯示器。   2. 本書藉由淺顯易懂的辭句,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開發歷史、發光原理、面板設計與未來趨勢呈現給讀者,內容詳細豐富。  

紅色磷光有機發光元件於照光治療之研究

為了解決OLED驅動電壓的問題,作者陳韋伶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開發紅色磷光有機發光元件於照光治療之研究,論文分為紅色磷光材料主體系統開發與適用於光療燈源元件的結構設計二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與東海大學張源杰教授合作,共同開發一系列含二苯並噻吩碸與咔唑基團的主體材料,分別為TP-1、TP-2及TP-7,藉由光致激發頻譜、時間解析光譜對材料進行光物理的量測,結果顯示,此系列材料具有三重態-三重態激子湮滅特性,以此系列材料製作非摻雜藍光元件,以TP-7的表現最為優異,其元件最高效率達到5.1 % (10.8 cd/A、8.5 lm/W),起始電壓為3.6 V,在12.0 V達到最大亮度33933 cd/m2。以此系列作為紅色磷光材料之主體材料,

以TP-1為主體的元件表現最為優異,其最高外部量子效率分別為22.9 % (14.0 cd/A、15.7 lm/W),最大亮度為41111 cd/m2,故此新穎材料作為紅色磷光元件之主體,可得到相當高的效率及亮度,非常適合在紅色光療應用。第二部分是針對紅色光療燈源在元件特性上之需求,設計出新穎的紅色磷光元件架構,旨在使元件的電致發光頻譜能涵蓋多數光療應用的波長範圍,意即630~690 nm,且在低操作電壓下即能達到有效的治療強度,我們提出使用激基複合物作為雙發光層的主體系統,其可使載子傳輸層與發光層無能階差,降低元件操作電壓,而元件結構採用雙發光層設計,分別摻雜紅色磷光客體及深紅色磷光客體,藉

由調變雙發光層各自的厚度比例,使頻譜能在不同電壓下維持穩定,並達到照光治療所需的寬頻譜,在目標波長範圍的佔比可超過89%,頻譜半高寬可達100 nm,並利用電動注入層結構調整,可有效降低治療所需光功率(5 mW/cm2)的工作電壓,僅需5.2 V即可達到有效治療功率之元件,此可利用串聯的鈕扣電池即可驅動,此可攜式光療燈源將有助於治療不受時間與空間之限制,實驗結果證明此新穎元件設計具商業化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