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r 302 td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 李文雄所指導 林進之的 玉米轉錄因子之鑑定與分類及其結合位點之預測 (2016),提出Prr 302 td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玉米、轉錄因子、基因體學、轉錄體學。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 陳叡瑜所指導 何容君的 環境危害暴露相關之風險認知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環境、風險認知的重點而找出了 Prr 302 td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rr 302 td,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玉米轉錄因子之鑑定與分類及其結合位點之預測

為了解決Prr 302 td的問題,作者林進之 這樣論述: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及生質能源作物。在科學研究上,它是C4光合作用原理研究上的重要模式物種。在2009年,它的基因體(genomes)被定序而公開出來。在高通量定序及生物資訊技術越來越先進之下,玉米的基因體及轉錄體(transcriptomes)的資訊越來越豐富並且足夠用來進行各種組織細胞發育以及面對不同內在外在環境刺激的基因表現的巨觀研究。然而關於調控基因體學(regulatory genomics)研究的資料還是相當缺乏的。調控基因體學是研究基因體中調控基因表現的功能元素與他們的調控者的關係的研究領域。為了瞭解一個物種調控基因體學的知識,我們必須知道它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簡稱TFs)、轉錄共同調控因子(transcription coregulators簡稱TCs)、轉錄因子結合位點(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簡稱TFBSs)以及轉錄因子與結合位點的關係(TF-TFBS relationships)。本論文著重玉米調控基因體學之各種重要的元素的研究。在這研究上我設計了一系列生物資訊的方法。首先我鑑定了玉米中2538個轉錄因子基因以及149個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因為小米跟玉米一樣是重要的C4光合作用模式物種,所以我也鑑定了小米Yugu1品系的1880個轉錄因子基因以及99個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還有張

谷品系的1846個轉錄因子基因及104個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我發現90%以上的玉米及小米的轉錄因子基因以及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在阿拉伯芥或水稻都有同源基因,而至少75%以上的玉米及小米的轉錄因子基因以及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都可以在轉錄體資料中知道它們是有表現的。我比較了他們在各組織轉錄體資料的表現量,也在玉米發現了995個轉錄因子基因以及71個轉錄共同調控因子基因跟C4光合作用的特徵可能有關,同時在小米中發現了546個轉錄因子基因以及33個轉錄共同因子基因可能跟C4光合作用有關。接著我跟游竣評博士合作,整合了玉米基因體及葉片發育的轉錄體資料,預測了跟葉片發育相關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還有他們對

應的轉錄因子。我們假設轉錄因子基因跟下游基因的表達是同步的、相同功能的基因必須有同樣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有作用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必須也在相近物種的同源基因存在、及演化上同源的轉錄因子也會有相近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我們找到了239個玉米轉錄因子及結合位點的配對,他們對應到135個不重複的玉米轉錄因子,預測方法的成功率是76%。我的論文整合了從上游的轉錄因子跟轉錄共同調控因子的鑑定,到下游在玉米葉片發育過程中轉錄因子與結合位點的關聯性的分析,這些資訊也會幫助我們了解C4光合作用跟C4植物葉片花環結構發育的調控網路。

環境危害暴露相關之風險認知研究

為了解決Prr 302 td的問題,作者何容君 這樣論述:

了解民眾風險認知是進行環境危害暴露風險溝通與管理最重要的基礎。本研究有兩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以「職場」為例,評估醫院工作人員對於職業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認知,找出他們認知上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並進一步了解其相關影響因素。調查時間是在2004年7月到9月,針對台北市一家醫學中心與一家區域教學醫院全體員工發放問卷,共收集2135份問卷,評估呼吸道、皮膚、眼睛自覺感染症狀以及其他如頭痛、倦怠等健康問題的發生,同時調查工作人員接觸病人飛沫的頻率以及洗手、戴口罩等防護習慣。結果發現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和倦怠。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方面,經調整氣喘、過敏性鼻炎、手部衛生與口罩使用的影響後,結果發現

年資小於一年者 (OR=1.98, 95%CI=1.11-3.54)、女性 (OR=1.64, 95%CI=1.17-2.31)、護理人員(OR=1.43, 95%CI=0.95-1.88) 與醫事人員 (OR=1.62, 95%CI=1.05-2.37) 發生呼吸道症狀的人比例上都呈統計顯著偏高,模式一中近距離暴露到病患飛沫與提高上呼吸道症狀的發生率有關 (OR=1.32, 95%CI=1.03-1.70),而有接受感控教育訓練者與降低上呼吸道症狀發生率有關 (OR=0.74, 95%CI=0.59-0.94),但是隨著疫苗注射介入 (模式二),與再加上調整洗手與口罩使用 (模式三),結果發

現均使暴露到病患飛沫對於上呼吸道症狀發生率的影響受限 (Model 2: OR=1.12, 95%CI=0.87-1.45; Model 3: OR=1.11; 95%CI=0.86-1.45)。 研究結果也指出護理人員 (OR=2.83; 95%CI=1.87-3.99)、醫師 (OR=2.30; 95%CI=1.57-2.79) 與醫事人員 (OR=2.01; 95%CI=1.12-3.06) 倦怠發生率顯著較行政人員高。20-29歲工作人員 (OR=1.55, 95%CI=1.18-2.01) 相對比40歲以上者顯著較容易產生倦怠;常有注意力不集中 (OR=2.43, 95%CI=1.8

0-3.05) 與睡眠不佳者 (OR=3.20, 95%CI=2.30-3.83)其工作上顯著較容易產生倦怠;一周喝超過五次咖啡者 (OR=2.53, 95%CI=1.25-1.93) 比從不喝咖啡者倦怠發生率顯著較高,另外完全沒有運動者 (OR=1.73, 95%CI=0.99-2.97) 比一周至少有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者倦怠的發生率有統計上邊緣性顯著較高,以上結果可提供醫院職業衛生安全訓練與管理參考。第二部分研究以「社區」為例,評估台灣民眾在日本福島核災後對於核電廠的風險認知 (如健康溢出風險認知與核能安全管理風險認知)、對核能設施所關切的項目以及六種科技日常活動死亡風險的比較,並進一步

了解其相關影響因素,調查時間為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對象為居住、工作與就學在核一、二廠 (含石門鄉、萬里鄉、金山鄉)、核三廠 (含恆春鄉、滿州鄉、車城鄉) 和核四廠 (貢寮鄉) 以及台灣其他離核電廠30公里以外地區社區民眾與學生,共收集2,819份問卷,其中男女各半,平均34歲 (標準差16)。 研究結果發現在福島核災後,有56%受訪者反對核四運轉,66% 認知台灣核安管理較日本差,40% 認知台灣發生類似福島核災的機率比日本高,且認為住家至少要離核電廠94公里以上才安全。經羅吉斯複回歸模式分析發現女性 (OR=2.03, 95%CI=1.71-2.41)、貢寮地區民眾 (OR=13

.90, 95%CI=7.79-24.80)、對核安管理與核災緊急應變計畫不信任者 (OR=1.98, 95%CI=1.45-2.69)、期待住家離核電廠安全距離越遠者 (Trend test,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