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 傳輸距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RF 傳輸距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皓,湯垺@ style=寫的 從應用到創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第二版) 和崔貫勛的 物聯網技術基礎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出版社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 鄭裕庭所指導 許睿祐的 應用於13.56MHz無線能量傳輸增益之超穎材料微型化設計與驗證 (2021),提出RF 傳輸距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超穎材料、無線傳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系光電與材料科技碩士班 林華川所指導 梁耀倫的 為獨居老人設計之居家求救警報系統 (2021),提出因為有 獨居老人、求救警報系統、無線傳輸模組、物聯網的重點而找出了 RF 傳輸距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F 傳輸距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應用到創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RF 傳輸距離的問題,作者陳皓,湯垺@ style= 這樣論述:

本書是由一線資深工程師撰寫的詳細闡述手機硬件研發與設計的專業圖書。全書由入門篇、提高篇、高級篇和案例分析篇四部分共23章組成,內容涵蓋手機硬件基礎知識、PCB與DFX基礎知識、電源系統、時鍾系統、音頻處理、FM接收機、數字調制與解調、ESD防護、色度學與圖像處理、信號完整性,以及各種相關的國際國內規范。本書采取從簡單到復雜、從功能到性能的順序進行編寫。入門篇以功能介紹為主,只定性不定量;提高篇基於各種測試規范,在功能介紹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性能分析;高級篇根據電磁學理論、信號處理理論對手機硬件設計進行較為嚴格的論證並定量計算各種參數指標;而最后的案例分析篇則綜合利用前面各篇所介

紹的知識,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從而使讀者可以理論聯系實踐,更快、更好地掌握手機硬件的設計方法,提高故障分析能力。事實上,本書雖以手機硬件為分析對象,但書中所闡述的基本原理同樣適用於其他電子、通信產品的設計。本書可作為硬件研發工程師及電子電氣信息類學生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在忽略高級篇部分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后,亦可作為維修工程師、電子愛好者的參考資料。陳皓,畢業於東南大學電氣工程系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工學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於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的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師從時任副校長的鄒彩榮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廣州大學校長),工學碩士學位。作者曾供職幾家著名的通信設備研發與制造企業,一直從事手

機產品的硬件設計工作,其間接觸過ADI、MTK、Qualcomm、Marvell、Spreadtrum(展訊)、Leadcore(大唐聯芯)等多個平台,涵蓋PHS、GSM、UMTS、EVDO、TD-SCDMA、LTE等各種制式。

應用於13.56MHz無線能量傳輸增益之超穎材料微型化設計與驗證

為了解決RF 傳輸距離的問題,作者許睿祐 這樣論述:

先前研究已開發出應用於植入式醫療器材無線充電效能增益之13.56MHz超穎材料(Metamaterial),並證實此超穎材料能提升無線充電天線線圈在未對準或是距離太遠之能量傳輸效率。由於先前提出的超穎材料尺寸過大,無法成功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無線充電系統,例如:智慧型手機、無線滑鼠甚至是植入式醫療器材等。本研究論文則提出利用鎳鋅軟磁作為磁性材料增加超穎材料的電感值進而微縮其尺寸,將原先超穎材料邊長從8.5cm縮小至6.5cm並測試其對於天線線圈無線傳輸的效率增益性,由量測結果可發現,傳輸距離在2cm以上,當置入微型化之超穎材料後,天線能量傳輸效率將有提升,且當傳輸距離越大,增益效率會越大。當傳

輸距離到3.5cm時,傳輸效率甚至能從原先之4%上升至11%,有近乎3倍的效率增益;另外,在天線線圈有水平錯位或是傾斜角度時,傳輸效率也能因置入超穎材料而有更好的傳輸效率,且當未對準的情況越嚴重時,傳輸效率的增益會越大,因此本研究證實利用磁性材料可以有效微縮超穎材料,並能維持相同之傳輸效率增益的效果,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未來應用於植入式醫療器材之無線充電系統。

物聯網技術基礎實踐

為了解決RF 傳輸距離的問題,作者崔貫勛 這樣論述:

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物聯網技術基礎實踐,主要內容包括CC2530基礎實驗、ZigBee2007基礎實驗、RFID基礎實驗、WiFi和藍牙基礎實驗、RFID原理機編碼解碼實驗、RFID原理機通信實驗和物聯網技術應用開發綜合實訓系統。《物聯網技術基礎實踐(普通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規划教材)》的特點是內容新穎、技術成熟和模塊化組織實踐內容。書中的每一模塊都涉及物聯網相關的最新且關鍵的技術,相關的技術已經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應用於物聯網實驗教學設備的研發,研發的設備也已成為許多高校的物聯網實踐教學平台。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物聯網工程、傳感網技術及相關專業的實驗教材,也可作為從事物聯網技術研究、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

和物聯網工程系統集成的相關人員的參考書。 第1章 CC2530基礎實驗 實驗1.1 IAR集成開發環境下C程序編寫實驗 實驗1.2 I/O端口輸出實驗 實驗1.3 I/O端口輸入實驗 實驗1.4 定時器計時實驗 實驗1.5 單片機與計算機串口通信實驗 實驗1.6 系統睡眠與喚醒實驗 實驗1.7 看門狗實驗 實驗1.8 A/D轉換實驗 實驗1.9 氣體傳感器實驗 實驗1.10 熱釋紅外傳感器實驗 實驗1.11 雨滴傳感器實驗 實驗1.12 紅外家電控制實驗 實驗1.13 執行節點控制實驗第2章

ZlgBee 2007基礎實驗 實驗2.1 任務建立實驗 實驗2.2 氣體傳感器驅動添加實驗 實驗2.3 熱釋紅外傳感器驅動添加實驗 實驗2.4 雨滴傳感器驅動添加實驗 實驗2.5 125kHz讀卡器驅動添加實驗 實驗2.6 Z—Stack點對點通信實驗 實驗2.7 Z—Stack廣播通信實驗 實驗2.8 Z—Stack星狀網絡實驗 實驗2.9 Z—Stack樹狀網絡實驗 實驗2.10 Z—Stack網狀網絡實驗 實驗2.11 氣體傳感器數據通信實驗 實驗2.12 紅外家電控制實驗 實驗2.13 執行節點控制實驗第3

章 RFID基礎實驗 實驗3.1 近距離ID卡讀取實驗 實驗3.2 IEEE 14443尋卡實驗 實驗3.3 IEEE 14443寫入標簽數據實驗 實驗3.4 IEEE 14443讀取標簽數據實驗 實驗3.5 UHF 900M識別單個標簽實驗 實驗3.6 UHF 900M識別多個標簽實驗 實驗3.7 IEEE 18000讀取標簽數據實驗 實驗3.8 IEEE 18000寫入標簽數據實驗 實驗3.9 一維碼讀取實驗第4章 WIFI和藍牙基礎實驗 實驗4.1 定時器中斷實驗 實驗4.2 UART實驗 實驗4.3 語音播放實

驗 實驗4.4 光照度數據采集實驗 實驗4.5 藍牙模塊AT指令實驗 實驗4.6 藍牙模塊實時數據采集實驗 實驗4.7 溫濕度數據采集實驗 實驗4.8 WiFi節點AT指令實驗 實驗4.9 WiFi數據傳輸實驗第5章 RFID原理機編碼解碼實驗 實驗5.1 RFID系統載波產生實驗 實驗5.2 RFID系統編碼實驗 實驗5.3 RFID系統的RF信號功率放大實驗 實驗5.4 RFID末級輸出調制載波信號實驗 實驗5.5 RFID系統副載波解調實驗 實驗5.6 RFID系統解調實驗——ASK模式 實驗5.7 RFID

系統解調實驗——FSK模式 實驗5.8 RFID系統包絡檢波實驗 實驗5.9 數據比較接收實驗 實驗5.10 RFID系統數據速率選擇實驗 實驗5.11 RFID系統天線實驗第6章 RFID原理機通信協議實驗 實驗6.1 CRC計算實驗 實驗6.2 查詢系統信息指令實驗 實驗6.3 寫DSFID命令實驗 實驗6.4 鎖定DSFID命令實驗 實驗6.5 寫AFI指令實驗 實驗6.6 鎖AFI指令實驗 實驗6.7 讀單個BLOCK命令實驗 實驗6.8 寫單個BLOCK命令實驗 實驗6.9 鎖定單個BLOcK命令實驗

實驗6.10 讀多個BLOCK命令實驗 實驗6.11 寫多個BLOCK命令實驗 實驗6.12 讀多個BLOCK安全狀態實驗 實驗6.13 保持靜默指令實驗 實驗6.14 標簽選擇指令實驗 實驗6.15 復位指令實驗第7章 物聯網技術應用開發綜合實驗 實驗7.1 自習室節能控制系統 實驗7.2 智能無線報警系統 實驗7.3 125kHz門禁考勤系統 實驗7.4 900MHz圖書管理系統附錄A 常見傳感器介紹附錄B Z—Stack for SunplusAPP介紹參考文獻

為獨居老人設計之居家求救警報系統

為了解決RF 傳輸距離的問題,作者梁耀倫 這樣論述: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少子化,台灣已經成為高齡社會。許多獨居老人缺乏關照,他們的居家安全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本論文設計了一項獨居老人居家求救系統,窗戶為住家中最顯眼的地方,透過特製的窗戶,當作老人向外求救的方式,發送語音警報以及警示燈閃爍,讓附近的鄰居知道老人遇到危險,也會透過網路發送訊息至親屬的手機。根據老人在家中可能遇到的危險,本論文設計了多種無線求救設備: 粉塵感測器、人體紅外線感測器、求救遙控器、心律感測設備、瓦斯感測設備。窗戶上安裝了粉塵感測器以及人體紅外線感測器分別檢查火災發生與小偷入侵等事件,且求救遙控器讓老人在危險時刻手動求救。心律感測設備能夠檢查老人的生命跡象,心跳過低時

發出求救請求。瓦斯感測設備檢查家中是否有瓦斯洩漏。這些無線設備使用433MHZ的無線電訊號與窗戶溝通,在老人有危險時能夠利用這些設備遠距離控制窗戶發送求救訊息。為用來評估居家的空氣品質以確保老人的呼吸道健康,粉塵感測器的數值會透過網路上傳到雲端資料庫,長期紀錄家中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