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63 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侯東旭所指導 曾莉萍的 內外科護理學與重症護理課程導入臨床模擬情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成效 (2021),提出S63 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模擬情境、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境知覺。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心理學系 黃玉蓮所指導 徐莉雯的 微表情訓練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介入成效之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社會認知、思覺失調症、微表情辨識、神經認知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S63 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63 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內外科護理學與重症護理課程導入臨床模擬情境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成效

為了解決S63 2022的問題,作者曾莉萍 這樣論述:

護理為高度的實務作業,而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模擬實務情境有效的臨床能力評估方法。護理人員具備良好情境知覺(Situation Awareness, SA)對於病人安全及照護結果至關重要。本研究針對南臺灣某醫護專科學校內外科及重症護理學課程,探討其導入臨床模擬情境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創新教學成效。 本研究為立意取樣,共收案專四護生 120 人(實驗組 61 人,對照組 59 人),專五護生 65 人。以 ADDIE 模型建置五項臨床模擬情境教案,以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護理、

基本救命術與自動體外電擊操作、硬腦膜下出血護理等主題發展 OSCE 評分表,內容效度均達 0.981 以上,IRR 具高度一致性。OSCE 成績可作為學科總結性評量之效標。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專四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三年級學科總結性評量未達顯著差異,而四年級的學科總結性評量及內外科護理實驗成績均呈現統計顯著,顯示導入創新教學及傳統教學對於護生學科成績有差異。皮爾森相關分析發現,實驗組及對照組內外科臨床實習成績並無顯著,顯示兩項教學方式對於護生臨床實習無相關。獨立樣本 t 檢定中,兩組OSCE 呈現顯著差異,顯示導入教學方式影響 OSCE 成形性評量。比較專四與專五學生修正式 OSCE 總成績,顯

示導入創新教學對於兩組 OSCE 成形性評量有差異。OSCE 主題 SA1、SA2 及 SA3 呈現顯著,顯示導入創新教學對於專五與專四護生情境知覺有差異。專四及專五學生對創新教學滿意度高且未有差異。 本研究結果發現創新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表現,達較高水準之 SA,科技融入教學及修正式 OSCE 的應用可優化情境教學。未來建議採單一變項設計模擬教案,OSCE 搭配學程開發並延長介入,考量以學習者為中心之難度設計與 SA 各水準之分配,並強化 SA 訓練及推展於學校教育、實習及臨床,以達護理專業職涯發展。

微表情訓練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介入成效之初探

為了解決S63 2022的問題,作者徐莉雯 這樣論述:

思覺失調症是所有疾病中最致失能的疾病之一,此疾病對於患者會減少社會連結、就業率下降及獨立生活能力受損,建立有目標性的認知介入方法已被發現是可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心理功能,突顯出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認知介入方法的重要性。 社會認知是一種能夠構建自身與他人關係的心理表徵,彈性地運用這些表徵有助於引導社會行為,而社會認知層面中的情緒辨識缺損是在思覺失調症患者身上穩定被觀察到的特徵之一,許多研究結果皆發現思覺失調症具有較不佳的臉部情緒辨識能力。情緒辨識的範圍包含微表情辨識,其持續時間僅1/25至1/5秒,是一種非自主性地洩露個人的內在真實情緒,藉由辨識這些表情和相關的情緒可以知道對方的感

受,並且可能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增強自我覺察及整體的健康。國外已將微表情訓練工具應用於訓練門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臉部情緒辨識能力,結果顯示具有改善效果,然而國內尚缺乏相關的研究。另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會認知與神經認知功能兩者之間可能具有相關,特別是神經認知當中的持續性注意力與執行功能可以部分解釋臉部情緒辨識之缺損。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微表情訓練工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臉部情緒辨識能力之介入成效,並進一步檢驗持續性注意力和執行功能對此訓練成效的可能影響。 本研究使用微表情訓練工具(Micro-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METT)針對精神復健機構的思覺失調症患

者(22位病人組)與一般社區民眾(32位健康控制組)進行前測、四週訓練、隔一週後測及一個月追蹤,檢驗其效果,並採用台灣版診斷性非語言行為準確性分析工具(Analysis of Nonverbal Accuracy 2-Taiwan version, DANVA-2-TW)來探討經微表情訓練後能否類化至一般情緒辨識。另外,採用克氏注意力持續度表現測驗第三版(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3)、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128)探討神經認知功能與微表情辨識準確度之關聯。 結果發現,

在METT成效方面,(1)健康控制組訓練前的微表情辨識準確度顯著高於病人組,(2)病人組訓練後的整體微表情辨識準確度比訓練前顯著較高,(3)病人組於訓練前後的一般臉部情緒辨識準確度無顯著差異,(4)健康控制組與病人組大多數的微情緒辨識準確度增加幅度於訓練前後有顯著差異,且病人組的增加幅度較低,(5)健康控制組與病人組之一般情緒辨識準確度於訓練前後沒有顯著增加。此外,在微表情辨識與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方面,(1)健康控制組和病人組的整體、各情緒的微表情辨識準確度與CPT-3區辨力指標無顯著相關,(2)健康控制組的整體微表情辨識準確度與WCST-128續發性錯誤次數有顯著負相關。 目前,臨床上對於

思覺失調症的社會認知訓練不多,本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聚焦於微表情情緒辨識的認知介入方法具有成效。本研究盼望透過初步研究結果,對微表情領域具有部分貢獻,並且提供未來有興趣進一步研究的學者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