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 2-26 Mobile0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孫之元所指導 洪逸庭的 大專院校學生使用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博物館導覽對 情境興趣、注意力、放鬆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1),提出Tm 2-26 Mobile0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情境興趣、注意力、放鬆度、學習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鄭孟淙所指導 張晏瑜的 探討不同視覺變量如何提升核子事故地圖風險感知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易用性、圖例設計、使用後評估、風險感知、比例縮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Tm 2-26 Mobile0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m 2-26 Mobile0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專院校學生使用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博物館導覽對 情境興趣、注意力、放鬆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為了解決Tm 2-26 Mobile01的問題,作者洪逸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大專院校學生使用個人化傳統導覽、非個人化傳統導覽、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非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進行博物館教育,對學習者情境興趣、注意力、放鬆度以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103名大專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學習風格量表測驗結果將學習者分為個人化傳統導覽組(19人)、非個人化傳統導覽組(32人)、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組(20人)、非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組(32人)。兩個傳統導覽組使用語音導覽進行學習,兩個穿戴式擴增實境組使用穿戴式擴增實境進行學習。並透過情境興趣量表、腦波測量、先備知識測驗、學習成效測驗及開放式問卷收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穿戴式擴增

實境的新穎性顯著高於使用傳統導覽,而使用傳統導覽的注意需求則顯著高於使用穿戴式擴增實境。在注意力方面,非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組顯著高於個人化擴增實境組,且個人化傳統導覽組顯著高於個人化擴增實境組。此外,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組與非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組學習成效顯著高於個人化傳統導覽組。整體而言,個人化穿戴式擴增實境有助於新穎性與學習成效。本研究建議,在未來教學上可以改善穿戴式擴增實境設備的舒適性,以及增加適當的學習任務,以提升個人化擴增實境對於學習的成效。

探討不同視覺變量如何提升核子事故地圖風險感知之研究

為了解決Tm 2-26 Mobile01的問題,作者張晏瑜 這樣論述:

發生重大災害時,疏散者可以藉由地圖資訊即時判斷、作出相應的疏散行動。如何透過有限空間給予閱覽者相應的資訊及判斷的依據,是疏散地圖設計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探討核事故疏散地圖上的內容,在使用者進行情境任務判斷風險來源、規劃前往地點等圖面探索過程瞭解現有地圖的問題點。過程中紀錄受測者錯判、感到疑惑處並對不同文字資訊及圖面元素的重要度作出評價。瞭解圖面元素「風險圈」與「比例縮小圖」呈現手法的同時,篩選未達辨識標準的14項圖例予以更新。研究發現以不同視覺變量呈現「風險圈」與「比例縮小圖」能提升不同面向的風險感知。以相應風險順序的三色色彩與外框實線搭配繪製「風險圈」時最為清晰。此外研究發現實線的視覺變量帶

給使用者更具危害、清晰與緊張的風險感知;虛線的使用更具程度差異的風險感知。紅色漸層給受測者帶來更具危害、緊張感同時,也使圖面看起來更複雜與費力。「比例縮小圖」能判斷相對位置與風險的資訊,然而正確使用率較低,應在大、小地圖中配置實線紅框視覺變量能在對照時易於使用。本研究透過比對不同變量的圖面元素,提出使用者導向的核事故疏散地圖。彙整適當文字資訊量、圖面元素與再設計圖例提出建議的核子事故疏散地圖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