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oc ppb pp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Tvoc ppb ppm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雅玢、王玉純、潘致弘寫的 遊艇製造業勞工健康危害評估研究-100年度研究計畫M314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環境工程系 沈建全所指導 陳建銘的 以水霧移除空氣中懸浮物與臭氧移除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甲苯、香蕉水)之試驗研究 (2020),提出Tvoc ppb pp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臭氧、VOCs、P.M.2.5。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環境醫學研究所 蔡朋枝所指導 邱子軒的 應用作業場所即時監測設備評估勞工暴露實態之技術開發與驗證 (2020),提出因為有 氣體感測器、佈點分析、即時監測、暴露實態、微洩漏的重點而找出了 Tvoc ppb pp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voc ppb pp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遊艇製造業勞工健康危害評估研究-100年度研究計畫M314

為了解決Tvoc ppb ppm的問題,作者王雅玢、王玉純、潘致弘 這樣論述:

  遊艇整體結構大多以玻璃纖維和不飽和聚酯樹脂(苯乙烯樹脂)所組成的強化玻璃纖維(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 FRP)為主體,而樹脂調配過程會添加促進劑、促進助劑與硬化劑,過去研究主要針對勞工苯乙烯樹脂之曝露情形加以調查,但是對於各式促進劑、促進助劑及硬化劑等,其有害物之曝露情形及混合效應可參考文獻非常有限。根據國外報告,遊艇製造所使用的FRP製程主要會造成的健康危害包括:急性呼吸道刺激、聽力功能下降、中樞與周邊神經功能的抑制、與皮膚炎等。   本研究藉由對於當前台灣遊艇製造業勞工的化學危害暴露與健康評估,作為工程改善與勞工健康危害預防的參考依據。研究目

的:進行遊艇製造業勞工健康危害風險評估與流行病學調查,期能研擬遊艇製造業健康危害預防對策,提供事業單位作為實施衛生教育與健康危害預防的參考依據。 研究方法:   (一)本研究先採用直讀式儀器量測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再同時利用不鏽鋼採樣筒收集空氣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以氣相層析質譜儀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photometer, GC/MS)測定作業環境中可能VOC物種之濃度,並利用模式來進行勞工曝露實態之推

估。   (二)嘗試以化學物質結構分析模式(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ing),推估各種低分子量化學物質可能造成氣喘的健康危害強度。   (三)使用健康問卷來蒐集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工作內容、職業史、與健康狀況。   (四)生物指標測定:蒐集與分析遊艇製造業勞工之尿液樣本、血液樣本、肺功能檢查、誘發痰液樣本、神經行為檢查、辨色力檢查。 研究結果:   (一)以直讀式儀器量測之TVOC濃度以注入工段最高(4.01x104 ppb),拱木包覆工段次之(2.88x104 ppb)。若依個別化合物來比較,丙酮和苯乙烯其平均濃度在下列5個工段:表面積層、

注入、拆耗材、栱木包覆及機艙艙蓋製作皆名列前二名,此結果和其原物料在腔體實驗中所得之排放係數具良好相關性。計畫利用Near field (NF)和 Far field (FF)模式進行勞工曝露實態推估,並和實測之NF和利用實測推估之FF進行簡單線性迴歸分析,結果顯示二種方法在統計上具顯著意義的正相關。   (二)從FRP製程使用118種化學物中,扣除12種無法找到合適MOL檔案者,以及一種分子量大於1000的化學物質,剩餘105種化學物質,將其一一鍵入J Jarvis等的職業性氣喘推估模式評估其危害指標(Hazard index)。其中發現43種化學物質的危害指標(Hazard index)大

於0.5。其中又以結合硬化劑與紫外線防老劑含有較多的可能致氣喘物質。   (三)本研究採集132位遊艇製造業勞工於星期五上午工作前的血液樣本。其中包括43位手積層作業人員。血液送檢血液的檢測項目包括血球分類計數與分類, 免疫功能檢測(免疫球蛋白測試Ig-E), 與發炎指標(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經過性別校正後,個檢測結果並無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針對45位遊艇製造業員工進行進一步生物指標效應之量測,並為其評估當日總會發性有機化合物暴露量,與過去累積各項工作之工作時數,以了解其與健康效應之相關性。   結果顯示當日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與短期記憶力之下降有關。而累積之積層相關工作時數與短期記憶

力與持續注意力之下降有關。   而累積之積層相關工作時數亦與辨色力較為異常有關。積層作業有兩位肺功能檢查呈現輕度至重度的換氣功能障礙。問卷評估顯示積層相關作業員工有較多的呼吸道、過敏相關症狀與週邊神經相關症狀之趨勢。 結論: 本研究有以下重要發現:   一、積層相關累積暴露可能影響勞工記憶力、注意力、與辨色力;   二、當日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可能影響短期記憶力;   三、積層工作之肺功能障礙比例相當高,值得特別留意;   四、化學結構分析發現43種致氣喘高風險物質;   五、遊艇船殼製造可分為表面積層、舖乾毯與排芯材、真空、注入、拆耗材、拱木包覆與補強及機艙艙蓋製作等七組工段。   

六、不鏽鋼筒現場採樣結果顯示,丙酮在所有工段的檢測濃度皆大於1 ppm,以真空工段9.69 ppm最高。苯乙烯以表面積層工段4.22 ppm最高。舖乾毯與排芯材工段檢測結果和其他工段較不同,以2-甲基戊烷檢測濃度最高,達4.01 ppm,環己烷次之,1.23 ppm。直讀式儀器現場量測結果顯示,以注入工段TVOC讀值最高,達40.1 ppm,拱木包覆工段次之,28.8 ppm,TVOC讀值最低出現在真空工段,1.24 ppm。   七、利用簡易之直讀式儀器量測,在表面積層、注入、栱木包覆及機艙艙蓋製作等工段作業環境中可進行勞工曝露實態之推估,以了解作業中勞工曝露狀態。   八、本研究調查之

廠家已提供相當高規格之呼吸防護具,但仍可以發現工作暴露對健康之影響。 因此,在相關之工作場所,更有效的個人防護與環境控制均有重要性。 建議:   一、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與其他許多的聚合塑膠製程,使用大量苯乙烯與複雜的添加劑,本研究顯示許多物質有高度致敏的可能性,建議原料供應商應提供相關添加劑的詳細成分,並載明於物質安全資料表中。   二、 本研究發現遊艇製造業作業環境中有43種致氣喘高風險物質,因此建議事業單位雇主加強作業環境中致氣喘高風險物質的工程控制與提供勞工有效的個人防護具。   三、 建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遊艇製造業勞工之健康檢查項目中。

以水霧移除空氣中懸浮物與臭氧移除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甲苯、香蕉水)之試驗研究

為了解決Tvoc ppb ppm的問題,作者陳建銘 這樣論述:

為了處理嚴重空污霧霾、粉塵問題,本研究設計出能噴灑水霧之25匹馬力之霧砲機;利用水霧的吸附力,將微小顆粒粉塵吸附結合為大顆粒,增加重量而沉降至地面,藉以移除PM2.5。執行過程為先行設計霧砲機,然後進行建造、組裝、試機並於室外做噴霧操作測試成功。另外揮發性有害物質乃選取工業界常用之香焦水(thinner)及甲苯作為代表性VOCSs之移除試驗藥劑。並使用經過SGS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驗證過之臭氧機,現場產生臭氧注入室內進行VOCS之移除實驗。實驗中觀察到霧炮機射程高度達到20公尺以上,符合設計規格要求。粉塵PM2.5 在水霧噴射實驗中經84分鐘後從824ug/m3降至77 ug/

m3,去除率達90.6%。而在密閉空間中VOCS濃度,隨著臭氧供應時間而逐漸降低,實驗中觀察到,經過48.7分鐘施放臭氧(O3)後,空氣中VOCS(香焦水)濃度從286 ppm降到0 ppm移除率達100%。在玻璃箱小型實驗中,臭氧移除香蕉水的功能十分良好,在160分鐘內其濃度由58701ppb降低至29ppb,共降低99.95%,另外再使用香蕉水跟甲苯混合,作為多種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實驗,加入臭氧後其濃度在100 分鐘內由1441ppb下降至88ppb。此外在一開始實驗時因VOCs濃度較高,分子甚多,臭氧分子很容易撞擊到VOCs的分子,故削減反應速率較快,而在實驗快結束時,由於已經輸入較多之臭

氧分子。其分子數量較多,也較有機會撞擊到並分解VOCs分子,故本實驗在頭、尾兩段時間之分解 VOCS反應速率較快。本霧砲機已在台灣申請了專利,並獲得了新型專利第 M581936號。

應用作業場所即時監測設備評估勞工暴露實態之技術開發與驗證

為了解決Tvoc ppb ppm的問題,作者邱子軒 這樣論述:

傳統作業環境監測因需經常投注大量資源,及採樣過程耗時費力,實務上並無法滿足長期監測策略之需求。特別是因樣本數不足,致監測結果之可靠性降低等問題,亦大大降低了作業環境監測的實施效益。近年來,即時監測技術逐漸受到重視,物聯網、無線感測網路(WSN)為場域即時監測之新興工具。然而,過去關於感測器佈點數量與位置有效性之探討有限,即時監測技術應用於個人暴露監測之可行性仍有待開發。本研究利用低成本感測器於實場佈點,先藉由佈點分析方法進行感測點位之設置優化,然後再應用即時監測技術,針對暴露評估與微洩漏警示等兩大面向,進行實務應用探討。本研究選擇於示範場域環境(L×W=40 m×10 m) 部署43台氣體感

測器,所得測定資料,透過佈點分析法進行感測器點位及數量之部署優化,並搭配Clough-Tocher內插方法獲得場域濃度之時空分佈。本研究結合勞工定位與場域濃度分佈之時序資料分析勞工暴露實態,進一步估算勞工之職業暴露量,採樣期間同步使用直讀式儀器進行比對量測,考量定位誤差所造成暴露推估之不確定性,根據現有室內定位技術之誤差指標:0.01m、0.1m、0.3m、0.5m、1m,對應佈點分析精確度指標:5%、10%、15%、20%、25%,計算暴露推估濃度之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以執行評估。另一方面以定點感測器之長期監測資料分析微洩漏警示閾值,藉此評估

在佈點分析精確度指標:5%、10%、15%、20%、25% 下,微洩漏事件預防之警示閾值訂定範圍,以達及早預警、捕獲微洩漏之目的。本研究分別在實驗室與現場以PID同步感測器進行平行比對測試,於暴露艙控制條件下,相關性分析之R2介於0.9776~0.9998 (其中R2在0.99以上者共有35台(佔81%),R2在0.98以上者有42台(佔98%)),顯示感測器與PID之測值均呈現良好之相關性;現場測試則表明感測器存在系統誤差,於數據前處理時校正之。佈點分析結果顯示,在設定量測濃度精準度小於10%時,均無可移除點位(即需設置43點位);在精準度為15%、20%與25%時,現場所需設置之點位數量(

及可移除點位)分別為42點(1點)、41點(2點)及35點(8點)。即時監測技術應用於暴露推估之實場驗證結果顯示,暴露推估之誤差隨定位精確度與佈點精確度下降而呈現誤差增加之趨勢,其中誤差最小值為99.8 ppb (定位精度:0.01 m,佈點精度:15%),誤差最大值為171.6 ppb (定位精度:1 m,佈點精度:25%)。微洩漏警示分析結果顯示,各感測點之High Alarm與High-High Alarm分別介於0.728~4.504 ppm與3.138~12.126 ppm,而在佈點精度指標為15%、20%與25%之佈點情境下,現場微洩漏警示限值之界定範圍不變,表示佈點精度指標為25

%以下時,現場感測點位之設置情境,並不影響微洩漏警示閾值之訂定。本研究開發之即時監測技術能夠透過連續監測提供更貼近真實之暴露資訊,所使用之佈點分析技術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升佈點之效益。本研究亦發現藉由即時監測技術,除能夠實現勞工長期暴露資料庫之建置外,亦能同時應用於微洩漏即之告警,有助於強化職業衛生管理,及職業安全之化學品洩漏及異常事件之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