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S XRF 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明志科技大學 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環境工程碩士班 程裕祥所指導 胡氏芳妤的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 PM2.5 and the Possible Sources at Xiluo Township, Yunlin County (2021),提出XPS XRF 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顆粒物、X射線螢光、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元素、金屬、PM2.5。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系 陳燕華所指導 詹定縢的 綠島公館鼻安山岩的岩象與岩石磁學特性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岩石磁學、磁性礦物自我反轉、磁力顯微鏡的重點而找出了 XPS XRF 比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XPS XRF 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 PM2.5 and the Possible Sources at Xiluo Township, Yunlin County

為了解決XPS XRF 比較的問題,作者胡氏芳妤 這樣論述:

顆粒物 (PM) 的大小和成分會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這些顆粒物不僅會影響能見度並會給人們帶來暴露風險。尤其是特性複雜的細小顆粒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很難隨降雨沉降。本研究探討鄰近高速公路城鎮區域的 PM2.5 質量濃度及其元素組成特徵。研究中使用PQ200 採樣器收集粒徑小於2.5 µm的顆粒物,PM2.5質量濃度採用重量法測定。於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每六天在雲林縣西螺鎮採集PM2.5樣本一次。然後,使用能量色散 X 射線螢光 (ED-XRF) 光譜儀和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 (ICP-MS) 對 40個PM2.5樣本上的顆粒物進行21 種元素(Al、As、Ba、Cd、Co

、Cr、Cs、Cu、Fe、Ga、K、Mg、Mn、Na、Ni、Pb、Rb、Se、Sr、V、Zn)的濃度比較。採樣分析結果顯示PM2.5 的年平均濃度為 19.8 µg/m3,超過了 WHO 空氣品質指南的 PM2.5 年度標準(10 µg/m3)。採樣期間,1 月份的PM2.5平均濃度最高(38.7 µg/m3),6 月份最低(7.3 µg/m3)。根據在 ED-XRF 和 ICP-MS 之間比較的結果,使用線性方程式計算兩年期間PM2.5樣本中15 種元素(Al、As、Ba、Cr、Cu、Fe、K、Mn、Na、Ni、Pb、Se、Sr、V、Zn)的推估濃度。結果顯示,15種元素佔PM2.5質量的0

.95%-11.71%。 元素平均濃度在 2 月份最高(1.19 μg/m3),其次是 1 月份(1.14 μg/m3),最低在 8 月份(0.37 μg/m3)。不同元素在 PM2.5組成中的佔比出現顯著差異。Na、K、Fe、Zn、Al、Pb、Mn、Cu是PM2.5貢獻比例較高的元素,在15 種元素中的佔比分別為39.8%、27.2%、14.1%、7.2%、6.7%、1.4 % 和 1.1%。其餘元素少於總元素佔比的 1.0%。利用PMF 確定的四個排放來源包括重油燃燒 (11%)、海鹽 (44%)、再懸浮的道路揚塵和鋼鐵製造(23%) 以及車輛排放和發電廠排放 (22%)。該結果有助於建立

PM2.5 質量濃度及其元素組成的數據庫。這些數據可用於削減污染的工作計劃,並為進一步研究該地區元素的健康風險有所助益。

綠島公館鼻安山岩的岩象與岩石磁學特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XPS XRF 比較的問題,作者詹定縢 這樣論述:

北呂宋島弧系列的地質研究對於了解台灣的地質歷史是一個很重要的材料,自然界中的岩礦可以記錄許多訊息,例如自然界中的磁性礦物可以保留當下古地磁的方向以及其強度,但因為岩石複雜的化學組成成分,在自然界中的風化與化學作用影響,許多訊息都變得更加複雜且難以運用。因此本研究藉由岩石磁學、岩象學分析、地球化學分析及實驗室模擬合成等方法,將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合理解釋並進一步推論出結果。本研究以綠島公館鼻熔岩流為例,初步的岩石磁學分析發現同一個地點記錄到多種古地磁紀錄,有穩定正向、隨著熱退磁正向反向自我反轉與穩定反向三種古地磁記錄模式。為了探討多種古地磁紀錄造成的原因,由光薄片觀察其微觀礦物組織之異同,再運用

地球化學分析了解不同古地磁紀錄的岩層是否因不同的化學成分組成所導致。從本研究中發現雖然所含的磁性礦物皆為貧鈦的磁赤鐵礦,但因為氧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礦物磁特性的差異。亦即貧鈦磁赤鐵礦在加熱過程中會造成結構的改變導致岩石磁學的反轉。在絕對強度上,本研究發現微觀與巨觀的趨勢有著正相關的連結,也許在探討巨觀古地磁的絕對強度時,磁力顯微鏡可以是個不錯的工具提供不一樣的研究資訊,在古地磁或是地質領域上可以提供相關的協助及研究。而與合成礦物相互比較,發現在顆粒小於3000 nm時,磁區模式皆為單磁區,比巨觀磁性所推測的臨界半徑大,因此在自然界中能觀測到擬單磁區的情形,在實驗室合成顆粒亦能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