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110加油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志明所指導 卓禹杉的 以電催化系統整治受總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的土壤 (2020),提出address 110加油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總石油碳氫化合物、電催化、微氣泡、自由基、土壤污染。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游政諭所指導 鄭允豪的 居民對鄰避設施及其管理單位與社區互動關係滿意度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鄰避設施、社區關係、睦鄰回饋的重點而找出了 address 110加油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ddress 110加油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電催化系統整治受總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的土壤

為了解決address 110加油孔的問題,作者卓禹杉 這樣論述:

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台灣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油品來源之一,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污染來自於管線老舊失修、操作管理不當及油品儲槽鏽蝕等原因,造成油品外洩。電催化水(electrolyzed catalytic water, ECW)設備利用DSA電極作用產生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HClO),同時藉由水力空穴現象(cavitation)產生微氣泡,微氣泡於水中瓦解而釋出之能量與水分子作用產生氫氧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 ·OH)。本研究以電催化水整治TPH污染之土壤及地下水。探討電催化水對TPH

之去除機制及效率。根據基本性質測試可知在足夠的電解質下例如添加20 mM氯化鈉的組別,電催化水之氧化還原電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ORP)提升為743 mV,配合游離餘氯(free chlorine residual)濃度測試結果過得知添加氯化鈉(sodium chloride, NaCl)的電催化水有游離氯的產生,可協助提電催化水的氧化力;透過電子自旋共振光譜儀的分析結果可知,經過電催化後有·OH訊號,證實電催化系統可以有助於自由基的生成;以奈米粒子追蹤分析儀進行微氣泡分析,經果催化後,平均粒徑最低為40.3±1.0 nm,氣泡平均濃度最高為9.2±

2.0×107 particles/mL,證實電催化系統可提高氣泡濃度並降低氣泡粒徑;藉由RhB作為化學探針分析結果顯示,電流密度的增加與·OH濃度的增加呈現正相關;透過批次實驗結果得知,泥漿相試驗在反應10分鐘後,土壤TPH已達到法規標準的1,000 mg/kg以下,TPH去除率高達80.0%;以管柱模擬現地整治試驗結果得知,經過4 PV淋洗後,未催化水的TPH總移除率為62.1%,電催化水組別TPH總移除率為74.0%。透過實驗結果可得知,未經催化水進行淋洗處理僅針對土壤表面TPH處理,而孔隙內部污染物不因處理時間增長而有所改變,且觀察到淋洗後期變化趨緩,顯示單純水的淋洗能力已達極限;而利

用電催化水進行淋洗處理,土壤TPH濃度確實因淋洗時間增長有持續性的降低;從批次與管柱或是模場實驗的液相濃度可以看出,土相降低的TPH濃度並沒有相對應增加到液相TPH濃度中,比較實驗與對照兩組別後,兩組別中大部分的TPH污染物被洗出並經由相轉移至大氣揮發或是浮在水上形成浮油,剩下的少部分進行相移轉至液相,而實驗組中部份TPH則被電催化水中的氧化物質去除;在模場現地淋洗整治中,經過4次淋洗後,可發現整體井中的TPH濃度有持續降低趨勢,其中灌注井已達到第二類地下水法規標準10.0 mg/L以下,而經過3次離地攪拌的模場污染土TPH濃度降低至少90%,達到法規標準1,000 mg/kg。由模場試驗的結

果可知現地淋洗灌注3次的耗電量為15.9度,離地泥漿相每噸的污染土壤需使用240度電,每噸污染土壤處理的電費用初估約在500-600元。

居民對鄰避設施及其管理單位與社區互動關係滿意度研究

為了解決address 110加油孔的問題,作者鄭允豪 這樣論述:

居民對鄰避設施及其管理單位與社區互動關係滿意度研究中文摘要都市隨著時間及經濟發展而擴張,其影響也改變了原來都市中原有的空間結構,鄰避設施(NIMBY Facility)的設置依都市計畫應是配置於人口密度較低之都市郊區或邊緣地區,但都市經歷發展擴張後,過去位處都市邊緣的鄰避設施,這些設施在今日的區位卻不一定是適當的。故本研究以選定研究範圍內之鄰避設施與當地社區居民間互動關係為研究主題,試圖找出管理機關在設施設置後與當地社區居民間之互動模式,並去了解設施管理機關的現行睦鄰措施是否符合民眾期待,進而提出鄰避設施往後經營社區關係的建議,以期將有助於鄰避設施設置區位問題之改善。為達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

內容共分六章廿七節,第一章利用舉證方式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流程做為接續研究基礎,選定以松山機場及第一殯儀館作為探討對象,並以兩設施周邊之行仁里、行孝里、行政里等三里為進行實證調查社區;第二章以論證方式透過文獻回顧歸納出居民環境意識組成因素,經由第三章與第四章之實地調查及訪談,瞭解現行睦鄰措施及社區居民感受、反應與意向,最後透過第五章之實證分析進行議題及課題分析;第六章則以研究結果提出因應對策,及研究心得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得知,在長期受到松山機場及第一殯儀館等設施之多種層面的負面影響下,再加上兩設施管理單位在態度上並未有效積極面對處理問題,以致既使有回饋金制度的實施,近70%左右

的社區居民不支持松山機場繼續營運,而第一殯儀館則是約90%的社區居民表示不支持繼續營運。另外,「機場回饋金管理執行小組」與「殯儀館回饋地方經費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目前已流於進行形式會議,失去當初設立之初衷目的與效果,有立即檢討並調整組織架構之必要。回饋金使用項目在資本門及經常門的比例分配上,執行者(里長)均反應映出已經產生資源上的浪費及執行上的困擾,因而導致未能有效執行以因應社區及居民之需要。故整體睦鄰回饋制度勢有重新修訂之必要。關鍵詞:鄰避設施、社區關係、睦鄰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