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imHiggins寫的 權力遊戲:馬斯克與特斯拉的世紀豪賭 和隅田貫的 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宝马也說明:该公司具有重要的赛车历史,尤其是在旅游车, 公式1, 跑车 和马恩岛TT. ... 这宝马5系1972年推出了中型轿车系列,随后宝马3系紧凑型轿车1975年, 宝马6系1976年的豪华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創新設計與管理碩士班 林福年所指導 李岳穎的 極簡主義應用於車身造型設計創作應用 (2021),提出bmw 5系列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交通工具設計、極簡主義、造型設計、VR、汽車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汪沛雯的 法國精品新行銷策略: 以迪奧之台灣年輕消費者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精品、迪奧、人類學、心理學、行銷、品牌年輕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bmw 5系列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BMW 5系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BMW 5系列 是德國汽車製造商BMW自1972年開始生產的中型轎車系列,介於3系列與7系列之間的車款,現在已經推出到第7代。 與之在性能及價格上同級的競爭對手為梅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mw 5系列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權力遊戲:馬斯克與特斯拉的世紀豪賭

為了解決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作者TimHiggins 這樣論述:

【最新‧最全面‧最權威】馬斯克與特斯拉的第一手深度報導! ★《華爾街日報》暢銷商管書★ ★亞馬遜書店商業排行榜第1名★   一家企圖撼動汽車產業的新創公司,   一位善變難測甚至是公司最大威脅的執行長,   一場與時間和資金賽跑的豪睹,一次全盤皆輸或勝券在握的賽局,   世界首富馬斯克與市值第一特斯拉的勁爆內幕祕辛,盡在本書!   馬斯克和特斯拉許下成就世上最佳好車的願景,角逐車界第一寶座。   本書深入挖掘這一路上曲折離奇的內幕祕辛,   揭露過程中鮮為人知的金權、欲望、糾葛與掙扎。   「特斯拉一路狂飆向前的深入報導,充滿商業機密的編年史。」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

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書評》   ◆《華爾街日報》暢銷商管書!亞馬遜書店商業排行榜第1名!   ◆《賈伯斯傳》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盛讚:「特斯拉一路狂飆向前的深入報導,充滿商業機密的編年史。」   ◆全方位解析馬斯克和特斯拉的權威之作,深入掌握台灣第二個護國神山-電動車產業的最新資訊和去碳商機,最佳商戰故事&第一手商業內幕報導。   ◆作者提姆・希金斯是《華爾街日報》汽車與科技記者,鉅細靡遺的深入調查,訪談數百名相關人士,內容專業精闢、觀點獨到、論述有據,情節驚心動魄如電影、高潮迭起如小說般引人入勝!   ◆已售出台灣

、中國、德國、英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以色列、波蘭、巴西、俄國、捷克、土耳其、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18國版權。   「特斯拉的Roadster一直是馬斯克希望的燈塔,他覺得這部車只有10%的機會可以做出來。緊隨其後的Model S是一場賭博,證明他可以做出一輛即使不是最好、跑在路上也不會輸人的電動車。而Model 3是他信念的產物,馬斯克相信,如果有機會,人人都希望自己開的車不用油,而是使用更永續的能源。」   「馬斯克一直在推銷未來願景。他把所有賭注都押在『世人所願皆同』的想法上,只要人們有機會,馬斯克的願景就是大家的願景。現在,世人也用金錢、話語和信念

,告訴馬斯克:他的未來行動,他們也想參與。」──本書作者 提姆・希金斯   馬斯克想顛覆汽車產業的赤裸野心,會讓他能人所不能?還是帝國會因傲慢而毀於一旦?   評議這位矽谷爭議人物,你不禁懷疑:   伊隆・馬斯克是失敗者、反英雄、騙子,或三者皆是?   矽谷最爭議人物及其最大膽願景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2021年10月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巨頭企業,生產的電動車遍布全球,將競爭對手狠甩其後,也一舉讓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晉升為身價近3000億美元的世界首富,更榮膺《時代》雜誌「2021年度風雲人物」。馬斯克是有遠見的天才,還是善變的生意人?他的推文動輒引發股市震盪,造成數十億美元獲利或損

失;他個人的綠豆小事都是媒體獵奇的世界大事。他夸夸其談腦機介面、殖民火星等匪夷所思的構想,但也看到他最大膽、最接地氣的願景:電動車。   打造最佳電車取代油車   特斯拉創立於2003年,電動車還是新奇事物。一個多世紀以來不斷有汽車製造商投入研發,卻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一般人只看見失敗,只有一小群矽谷工程師和企業家看到電動車的潛力──取代油車成為代步工具。特斯拉於是進入世上競爭最激烈的商業市場,與各大車商一較高下,企圖製造比對手速度更快、外型更性感、行駛更平穩、能源更乾淨的最佳好車。   特斯拉最大的威脅和敵人是馬斯克自己?   俗話說,要靠賣車發小財,必得先砸重本。面對競爭對手環伺、投資人

施壓、做空者打擊、爆料者干擾、瘋狂燒錢下,特斯拉歷經地獄般的15年,但也受到死忠支持者鼓舞追隨。重重挑戰下,馬斯克卻一次次躍上新聞版面,成為公眾目標,他的特立獨行也一再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推向崩潰邊緣。特斯拉最大的威脅和敵人是馬斯克自己嗎?他是失敗者、反英雄、騙子,還是三者皆是?   最權威的第一手商業報導傑出作品   《華爾街日報》記者提姆・希金斯在這齣大戲搶下前排座位仔細端詳,看到了連環事故、奪權鬥爭、破產危機,以及最不可能的結果——成功。這是一次不可能下注卻豁出去的豪賭、一場不可能會贏最後卻獲勝的賽局,希金斯做了鉅細靡遺的深入調查,訪談數百名相關人士,寫下這部專業精采、觀點獨到、論述有

據、見解精闢、情節「驚心動魄如電影、高潮迭起如小說般引人入勝」的商戰故事&商業報導傑出作品,讓我們看到這群不隨流俗的創新者如何戰勝困難並改變未來! 名家推薦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作者   特斯拉一路狂飆向前的深入報導,充滿商業機密的編年史。   ◆布萊利・霍普(Bradley Hope)│《紐約時報》暢銷書《鯨吞億萬》共同作者   紀實報導的大師傑作,講述特斯拉崛起並成為21世紀最迷人企業的精采故事,翔實的內幕報導和故事細節,賦予這本書電影般的魅力和神采。   ◆約翰・海勒(John Helyar)│《紐約時報》暢銷書《門口的野蠻

人》作者   提姆・希金斯驚心動魄的敘述帶我們經歷特斯拉的每一個急轉彎。這個案例研究設定在偉大的敘事背景下:在電動車發展及普及的過程中,矽谷新創與底特律老手間的競爭對抗,描述瘋子與天才間僅有一線之隔。希金斯從兩方切入,涵蓋整個汽車業界,他有獨特能力,生動又清晰地解釋為何前者勝利,而不可能成功的人最終又是如何獲致成功。   ◆威廉・柯翰(William D. Cohan)│《紐約時報》暢銷書《紙牌屋》作者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馬斯克和特斯拉的故事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權力遊戲》中,作者讓這個故事讀來更是欲罷不能,更別提還說得如此生動、有趣、富有洞察力了!   ◆莎拉・費耶(Sara

h Frier)│《無過濾器:Instagram的內幕故事》得獎作者   提姆・希金斯在書中對特斯拉的描述令人激動又不安,揭露馬斯克涉險爭奪只為創造他重複許諾會實現的未來。透過特斯拉一次又一次的瀕死經歷、一個又一個高階主管遭拔除的故事,希金斯這本對矽谷和底特律的深度報導,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媒體讚譽   ◆《華盛頓郵報》   提姆・希金斯精采翔實地報導了特斯拉歷史,深入核心問題,告訴我們這家新貴車商如何從無到有成為世上最有價值的公司,是商業報導的傑出作品。   ◆《洛杉磯時報》   電動車巨頭的全方位歷史,鉅細靡遺。我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採訪特斯拉的記者,而希金斯寫下我熟悉的事件,我

可以證明他每篇故事都按在關鍵點上,真確無誤。   ◆美聯社   緊張、翔實、細膩,《權力遊戲》是一部紀實商業驚悚片,對馬斯克做汽車革命的過程有清晰、深入且引人入勝的描述。   ◆《泰晤士報》   希金斯寫出一本關於世紀金融豪賭的好看著作,極為引人入勝。他在描述這些非凡謀略上堪稱典範。他採訪了數百位與特斯拉有關的人,包括過去和現在,他對這個金權遊戲的前因後果瞭如指掌。   ◆《柯克斯評論》   本書是集大成,融合作者精心磨練的新聞技巧與業界內行觀察,寫出沮喪的特斯拉員工、未來派的工程師和馬斯克本人的獨特觀點,描述這家不斷捲入爭議漩渦的公司,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作品。世人總關注特斯拉歷史的紛紛擾

擾,這是愛追劇者的金礦,讀者一定會在作者的分析中發現事實和缺失。   ◆《出版商周報》   深入而平衡的報導,時而駭人聽聞,時而激勵人心,不變的是滿心愉悅的閱讀過程。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非常易讀,無論是不是忠實粉絲或評論家都該一讀。   ◆NPR.org   這本書沒有譁眾取寵,而是用極精準的筆觸描繪一個不尋常的人和一家不尋常的公司是如何迅速崛起的。特斯拉崛起的故事本質上就充滿戲劇性,這本書完全掌握且令人信服。   ◆《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希金斯是《華爾街日報》極為出色的科技和汽車記

者,對特斯拉底細做了深入調查,這本書就是他鉅細靡遺的調查成果,內容包括各方人士、高階主管的訪問,也許匿名,但這也是不幸卻可理解的事。   ◆The Information   豐富詳細,希金斯力圖展現對各方皆公允的說法,之前艾胥黎・范思寫出《鋼鐵人馬斯克》,但那是在2015年,這本書讓我們更新之後的新資訊,考慮到過去幾年發生的事,這本書的內容比之前的更加緊張好看。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本書對特斯拉、馬斯克及所有創造此成就的參與者進行了有憑有據的全面審視。   ◆《自由蘭斯之星報》(The Free Lance–Star)   引人入勝的傳奇,《權力

遊戲》讀起來就是一部小說。

bmw 5系列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國 Lexus 日前正式宣布 2021 年式 ES 車系正式登場,並首次推出 ES 250 AWD 四輪驅動車型以及限量的 ES 350 Black Line Special Edition 特仕車型。

#Lexus
#ES
#AWD

首次新增的 ES 250 AWD 為車系歷史第一次應用四輪驅動系統,在一般狀態是後軸的電磁控制聯軸器可以使傳動軸脫離接合,以前驅的方式行駛,當系統偵測到車輛面臨打滑或在急加速需要提高抓地力的情況下會自動分配扭力輸出,最高可將 50% 的扭力傳遞到後輪。

延伸閱讀:https://www.7car.tw/articles/read/68679/first_2
更多車訊都在【小七車觀點】:https://www.7car.tw/
--------------------------------------
【七哥試駕都在這邊】↓
https://reurl.cc/O1xnWr

記得訂閱追蹤YouTube唷 》》》
7Car →https://reurl.cc/pdQL7d
7Car新聞頻道 →https://reurl.cc/MvnRrm
台灣車文庫 →https://reurl.cc/ar61QQ

極簡主義應用於車身造型設計創作應用

為了解決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作者李岳穎 這樣論述:

近未來的交通工具設計從最初的蒸氣汽車到燃油汽車,至今日的電動汽車趨勢,已經歷過多次的設計思維演變與生產科技上的革新,在移動模式上與互動設計上,也同時不斷探討與改革。 在2012年後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全球對環境汙染、環保意識的逐漸抬頭,政府介入市場的情況下,汽車造型、配置設計也迎來了改動並增添新造型的可能性。 本創作研究係以分析汽車造型發展與思維、拆解極簡設計流派的源起、思考模式,並探索汽車設計與極簡主義設計的淵源,並試圖找出如何在未來新能源汽車中應用極簡主義的設計方針。在案例研究與文獻探討之研究結果發現:一、汽車造型設計之發展除與企業、設計師的美學成正相關外,同時與社會環境有著相互作用

,並且良好的汽車產品需同時符合人體工學、企業識別、行銷、工程、使用者體驗等多面向的設計指標。二、極簡主義設計與現代主義類似的核心思維、但其在形式上有更多元的靈活性與可能性。同時汽車發展歷史中就有許多具有極簡主義象徵的案例,且未來新能源汽車也逐漸往簡約、無性的方向發展。 將極簡主義的設計思維以實務設計應用至汽車造型上,從草圖發想並經專家訪談後得到最適發展的方案,續以3D建模、渲染,並以VR虛擬實境展覽發表,其創作成果如下:一、以案例研究分析得知之極簡主義象徵手法創作三大極簡主義架構的方向草圖,並將其整理後以最適方向發展至完整設計並以VR(Virtual Reality)鑑賞展示與海報張貼形式發

表。 本研究結果希望能供未來新能源汽車一個極簡主義設計方向之參考依據,並創造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可能性。

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德國製造的細節與德式幸福的祕訣──高效率的思維,竟是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規畫……。

為了解決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作者隅田貫 這樣論述:

  ◎德國人怎麼訂年度計畫?不是寫業績目標,而是先想我幾月要休假?   ◎大家都說他們很冷漠,但如果你家院子的草太長,鄰居會來關切。   ◎努力加班求表現?很可能會被認為你的工作方式有問題。   ◎服務員的臉很臭?那是因為德式的服務理念就是「請自行隨機應變」。     邁世勒是擁有近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德國老字號銀行,而本書作者隅田貫,   是該銀行的第一位日本員工,現任日德產業協會特別顧問。     他回憶自己剛到德國工作時,有回順手幫祕書拿信,   本以為會得到一句「謝謝」,沒想到祕書卻說:「這是我的工作,你越權了。」     還有一回,因為事情緊急,他指派部屬一個臨時任務,   對方卻冷

漠的說:「我沒時間,我要下班了。」他當場傻眼。     他不禁好奇,一個對人如此冷漠、對下班時間斤斤計較的國家,   為何能從二次大戰的敗戰國,以人口小國迅速成為GDP全球第四大的製造大國,   擁有賓士、BMW、萊卡相機、雙人牌刀具等多個世界知名品牌?     他發現,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的背後,藏著高效率的思維:     ◎不做無謂的報告、聯絡、商量,效率就來了   德國部屬不寄電子郵件副本給主管,因為自己的工作自己負責,   也不搞集體決策。主管不在?部屬就說:「這件事我決定。」     還有,從不花時間揣測主管的心意:「他會不會問我這個問題?」   如果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但會反覆問到知道

為止。     ◎所有公司(和人)都嚴守開始和結束營業的時間   常加班的人最努力?德國同事會說「你的工作方式有問題」;   怎麼訂年度計畫?不是寫業績目標,而是先想「我幾月要休假?」   辦公室一定有張大表,上面是所有員工的休假時間。   但要如何在休假時不被打擾?平日就要資訊全體共享,同事不用花時間「找」。     ◎我那群嚴謹的德國同事教會我的事   順手幫祕書拿信,她卻氣我越權?   因為德國人很在乎每個人的職務區分,「這是我的工作」所以自己負責。   「以前的人都這樣做呀」,德國人不會接受這種理由,   他們會說:「如果規則不適用,那就改規則吧!」     一個擁有眾多世界品牌的製造

大國,   員工們的年度計畫,竟從「我今年要何時休長假」開始──   羨慕嗎?這就是德國製造與德式幸福的祕訣。   名人推薦     德國媳婦兼駐歐特約記者/胡蕙寧   歐洲旅遊作家/琵雅諾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丁菱娟

法國精品新行銷策略: 以迪奧之台灣年輕消費者為例

為了解決bmw 5系列歷史的問題,作者汪沛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法國精品新行銷策略:以迪奧之台灣年輕消費者為例」旨在了解台灣年輕人在購買精品時的行為,及其決策過程的心理層面,並分析精品品牌在面對世代交替時所制定的行銷策略。筆者曾在大學畢業後分別於德國及匈牙利葡萄酒商工作,擁有超過三年的銷售經歷,本身對於消費者心理學深感興趣,並在工作同時培養對顧客喜好及生活習慣的觀察力。此外,也發現在某些特定商品中,產品來源國在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過程中佔了很重要的因素。舉例來說,大部分台灣人會將法國視為購買葡萄酒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國家。於此,我們能夠推斷法國在文化輸出這方面相當成功。身為法國語文學系的學生,我們對於法國其他耀眼的文化產業同樣深感興趣,並產生進一步的反

思,而高級訂製服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時尚產業是現今被視為全球獲利最高的產業之一。而對於法國而言,時尚一直是其引以為傲的文化。嚴格來說,高級訂製服的概念源自於英國設計師沃思(Charles Frederick Worth)。1858年時,沃思在巴黎開了自己的時裝店,成為第一個使用真人模特兒來展示服裝的設計師,而受邀的客戶亦可在展覽過後依據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做。除此之外,沃思還依季度展示作品、並在服裝中縫上自己的標籤,這些開創之舉奠定了現今高級訂製服裝的模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波耶特(Paul Poiret) 、杜塞(Jacques Doucet)、浪凡(Jean Lanvin)甚至是香香奈

兒(Coco Chanel)都追隨著為沃思的腳步。1920年代中期時,代表著高級訂製服的奢侈品產業在法國的總對外貿易中排行第二,另一方面,這也得以讓法國成為時尚產業的領頭羊。不過這一切在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有了轉變:高級訂製服的出口比例跌至僅佔服裝總比的三分之一。此外,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重挫巴黎的時尚地位。在維琪政府的佔領下,德國試圖將時尚重心從巴黎轉至柏林。儘管勒隆(Lucien Lelong)最終說服德國人發展屬於自己的時裝文化,藉以保存了法國的時尚產業,巴黎的服裝出口仍受到限制。再加上戰爭所導致的物資貧乏,所有民生物品的使用皆受到嚴格的限制,巴黎在時尚圈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直到1946年,迪奧(Christian Dior)在當時的布料大亨馬歇爾・布薩克(Marcel Boussac)資助下,成立了自己的時裝店,並在隔年發表「新風貌」(New Look)。「新風貌」重新強調了女性的線條、使用比平均當時一件衣服多出好幾倍的昂貴布料,儘管受到「鋪張浪費」、「使女權意識倒退」⋯⋯等的批評,Dior仍徹底改變了戰後萎靡不振的風氣,並重振了巴黎在女裝的地位。透過上述,我們得知時尚產業與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掌握了一些法國時裝史的知識後,我們決定以Dior作為研究對象品牌,因為它象徵著法國奢侈產業文化的復興,此外,該品牌的全球旗艦店於2012年在台灣開幕。外文學系的學

生除了對歷史事件的瞭解之外,平時接觸的教育通常以人文科學領域為主,這些課程能夠幫助我們撰寫關於精品行銷的跨文化研究,而其中的人類學及心理學能使我們更理解消費者行為及其心理分析。夠過這份研究,我們希望了解台灣年輕消費者對於Dior這品牌的想法。這本論文以朝向學術發展及能夠應用於職場上為目標。筆者在研究所期間,修習了《文化與歐洲思想研究》課程,藉此對於心理分析理論有更多了解。此外,《法文新聞編譯》訓練我們撰寫、分析新聞,並引發筆者對大眾傳播的興趣。筆者亦於碩二時赴法國巴黎第三大學交換,期間選修了《語言及傳播心理學》,對於分析媒體用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於此同時,也透過其他課程,習得傳播與行銷方面的知

識。透過這些多樣化的課程,我們希望能夠完成一份連結人文科學及商學的跨領域學術研究。即便至今已有許多關於精品行銷的論文,大部分仍多以量性研究為主。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透過社會科學的角度,補足以往精品行銷研究的不足之處。並延續先前的工作經驗,探討法國的經濟軟實力政策。這份論文共分成三章。第一章著重於Dior的歷史及品牌發展。Dior先生的「新風貌」在時尚界裡掀起返古風潮。從前的女裝強調女性的身體曲線,然而20世紀初Chanel女士融合男性服裝元素,提倡簡單而大方的褲裝。這股趨勢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隨著Dior先生推出華麗的「花系列」宣告另一個時代風格的來臨而結束。事實上,Dior

不只讓巴黎重回領導時尚的地位,他推出「註冊商標」的商業模式,並開放授權商品,此創舉將法國傳統手工藝產業帶向全球化的市場。不過如同大多法國奢侈品牌,Dior也面臨品牌老化的問題。1947年Dior推出「新風貌」的同時,也成立了同名香水品牌公司Christian Dior Parfum。然而1960初,Boussac因面臨財務困境,將大部分的持有權轉讓給酩悅香檳公司(Moët & Chandon)。1970年初,Moët & Chandon與軒尼詩(Hennessy)合併,之後又與Louis Vuitton合併成了Louis-Vuitton Moët Hennessy (LVMH)集團。而1978

年Boussac正式破產,原先持有的公司——包含Dior——最終分給了法國企業家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Arnault買下整個LVMH集團,成了Dior與整個LVMH的執行長,並致力於改造集團底下幾個以形象老化的品牌:Maison Givenchy 及Maison Dior。事實上,Dior在1980年初之後的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當時的簽約的授權商品利潤。然而,過度的授權也同時減損了品牌的高端形象。1995年,Arnault先是使英國設計師John Galliano主導Givenchy,隔年又任命他擔任Dior的藝術總監。Galliano確實使Dio

r換然一新,注入了年輕的氣息,讓品牌重新備受矚目。這位英國設計師擅長結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將古代與現代融合,好比使埃及木乃伊抑或是日本藝妓出現在時裝週的舞台上。事實上,他打破了以往時裝周的傳統,在他的設計之下,時裝秀變得越來越華麗且戲劇化。儘管議論紛紜,大量的討論度也為品牌帶來了更高的關注。然而2011年2月,Galliano因在酒後失言,在巴黎瑪黑區的酒吧發表仇視猶太言論而遭停職。儘管如此,在他15年的帶領下,Dior的銷售額成長了四倍之多。2016年,品牌首次迎來義大利女性設計師Maria Grazia Chiuri。Dior於是從原先的強調女性特質的形象一改為重視女性主義的品牌代表。Ch

iuri不僅參考了奈及利亞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在TED上發表的 «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 談話,在上任的第一場成衣時裝秀設計了著名的同標語T恤,更在之後的度假系列與非洲當地工坊合作,展現對文化挪用議題的重視。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位義大利籍設計師透過當代議題與時裝的結合,藉此讓品牌有機會與年輕人對話。除此之外,負責男裝的英國設計師Kim Jones更是屢次與高端街頭品牌合作,將品牌帶入年輕人的日常之中。在第二章我們著重在品牌的公關傳播策略。我們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提出的軟實力為主要理論,探討Dior在部落格及社

群網路上的公關策略。軟實力過去常用於國際政治事務上,根據Nye,這是一種透過非軍事或經濟的方式,以柔性力量在他國之間造成影響力的外交策略。如今在商業活動中,軟實力策略可被視為企業品牌提升正面形象的方式之一。如同我們先前所提,奢侈品一直是法國引以為傲的產業之一,對於精品——特別是法國的品牌——而言,軟實力便可成為為自身加分的條件之一。除此之外,時尚產業特別注重品牌形象,舉凡合作藝人的言行舉止、價值觀等皆被列入考量,因此我們也將探討Dior在採用香水廣告時所選的代言人是否外型跟內涵皆符合年輕人內心之期望。在本章的第一節中,我們將Dior的軟實力分成三部分:藝術、文化及社會層面。在藝術層面的部分,該

品牌致力於以不同形式向新的世代展現它延續自1947年以來的精湛工藝。從2011年開始,Dior在中國上海初次舉辦了 « Lady Dior as seen by » 的展覽,隨後每年在世界不同城市輪迴舉辦。品牌創始人Christian Dior在成為時裝設計師之前,與各個藝術家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透過展覽透過與世界各地的當地藝術家合作,品牌藉此傳遞自身悠久的藝術精神。此外,2017年時,品牌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展出歷任所有設計師的作品,並在2020年時將展覽拍攝成短篇幅的紀錄片放置網路上,排除地理限制,讓世界更多觀眾得以觀賞。此外,品牌也為其

具代表性的手提包Lady Dior拍了為電影三部曲。事實上,不論是Y世代或是更年輕的Z世代,隨著網路的普及化,社群媒體已是大部分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相較於文字敘述,影片顯然是更能夠吸引這群人注意力的方式。因此,品牌也為其具代表性的手提包Lady Dior拍了一系列為電影。在文化層面,品牌在將創始人於Granville的別墅建成了博物館。除了藝術品的保存及收藏外,也定期舉辦文藝活動。最後,性別及宗教平等及環境永續為現今社會重視的議題。品牌隸屬於的LVMH集團也不例外。透過宣揚人權平等的價值觀,該集團也致力於提高員工工作環境品質。延續年輕世代在社群媒體活絡的現象,第二節及第三節我們分別著重於品

牌部落格及社群網路的活動。事實上,網路平台的興起使得人人皆有機會發展自媒體。對於品牌而言,無論是部落客或是網紅,他們都有意見領袖的角色。而比起傳統的明星藝人,他們更貼近一般常人的生活。不少時尚品牌現今選擇與這些新崛起的角色合作,藉此讓大眾能更近一步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論文的最後我們將以人類學及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精品行銷策略。我們選擇Dominique DESJEUX 所提出的人種行銷學(ethnomarketing),還有Bernard COVA 及Oliver BADOT的神經行銷學(neuromarketing)理論。根據Desjeux的想法,傳統的量化行銷策略往往忽略了消費者真正的的需求。

人種行銷學建立在觀察各個文化的消費者生活模式,並依其特色制定適合的行銷策略。跨國企業若要能打動全球各地市場,就必須對當地文化風俗有所了解。舉例來說,近年來,國家自我認同是當今新一代族群重視的議題。不論是何種品牌,皆須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文化中拿捏得當。以台灣而言,因爲我們與中國複雜的政治情勢,品牌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正是打動年輕族群的關鍵之一。另一方面,而神經行銷學透過觀察受試者的腦內波動,證實了主觀情感及記憶皆為主導消費者在購物過程的決策行為。此外,一般大眾往往將價錢與品質做正向相關的聯想。在大多消費者的既定印象中,一個產品的價格越高,其表現出的質感也理應更為優越。此理論恰恰符合奢侈品產業的

特性。由於精品的行銷策略與傳統的供需法則相反,透過減價折扣的行為不僅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反而會減損自身的高端形象。為了更具體了解品牌的策略是否有真正貼近年輕消費族群,我們也在論文的最後一章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以品牌形象、產品認知與消費體驗為主。問卷的形式大多以開放式回答為主,由此一來,在沒有既定選項即受限選擇的情境之下,更能真確地得到受訪者在腦內第一直覺的回答。問卷結果顯示出,超過一半台灣年輕消費者認為Dior已成為一個年輕又具有活力的精品品牌。透過這份調查,我們除了希望能夠藉此更近一步了解年輕人對於Dior的想法,並分析品牌是否真正年輕化之外,也了解在年輕消費者的心中,能夠成為他們購買精品品

牌重要考量的元素。最後,期望透過這些回答,能夠提供Dior更多有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