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大瑋寫的 中文版UG NX 12.0完全實戰技術手冊 和陳俊杰的 沒有教不會的狗狗:亞洲訓犬王「愛的自發學習法」,讓毛小孩穩定自信不暴衝的專業服從訓練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BOSS】GT-1旗艦型吉他綜合效果器/ 職業樂手最愛的優質 ...也說明:超輕巧便攜而且操作簡易,GT-1讓您隨時隨地展現專業級音色。在強大的BOSS GT系列引擎的驅動下,它讓您擁有各種音樂風格的頂級大量擴大器音色及效果器類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寫樂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化學系所 楊吉斯所指導 侯姿伊的 光還原法提升轉移法製備軟性拉曼增益基板的效應探討 (2021),提出boss綜合效果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劉雪娥所指導 吳秋燕的 薰衣草精油按摩改善職業婦女職業倦怠與平衡自主神經功能成效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職業婦女、工作壓力源、職業倦怠、心率變異分析、芳香按摩的重點而找出了 boss綜合效果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開放預購】BOSS GT-1 綜合效果器 - 補給站樂器旗艦店則補充:【開放預購】BOSS GT-1 綜合效果器 · 旗艦級BOSS音源裝載入輕巧小型的機體中 · 無銳角的時尚造型,放入吉他袋攜行時更安全 · Easy Select與Easy Edit功能讓您快速選擇及編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oss綜合效果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文版UG NX 12.0完全實戰技術手冊

為了解決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作者金大瑋 這樣論述:

本書全面介紹UGNX12.0的基礎操作及其零件、曲面、裝配、加工、模具等模組的具體應用和實戰。全書分4篇共26章,包括基礎入門篇、機械設計篇、產品造型篇和其他模組設計篇。本書內容按照行業應用進行劃分,基本上囊括了現今熱門的設計與製造行業,可讀性較強。 本書是以一個指令或相似指令+案例的形式進行講解的,生動而不乏味,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全書給出100多個實戰案例,涵蓋相關專業。本書既可以作為院校機械CAD、模具設計、鈑金設計、電氣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對製造行業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的自學參考書。 第1篇 基礎入門篇 第1章 UG NX 12.0概述 1.1 UG

NX 12.0軟體基礎 1 1.1.1 UG NX 12.0的特點 1 1.1.2 UG NX 12.0功能模組 2 1.1.3 UG NX 12.0的新功能 2 1.2 安裝UG NX 12.0軟體 3 1.2.1 安裝UG NX 12.0軟體 3 1.2.2 UG NX 12.0工作介面 5 第2章 踏出UG NX 12.0的第一步 2.1 UG功能模組的進入 7 2.2 UG系統參數配置 7 2.2.1 設置語言環境變數 7 2.2.2 用戶默認設置 8 2.2.3 首選項設置 9 2.3 UG NX 12.0檔的操作 10 2.3.1 新建文件 11 2.3.2 打開文件 11 2.

3.3 保存檔 12 2.3.4 關閉文件 13 2.3.5 文件的導入與匯出 13 2.4 入門案例—蚊子造型設計 14 2.4.1 案例介紹 14 2.4.2 案例設計過程 14 第3章 踏出UG NX 12.0的第二步 3.1 UG坐標系 17 3.1.1 動態 17 3.1.2 原點 18 3.1.3 旋轉 18 3.1.4 定向 18 3.2 常用基準工具 21 3.2.1 基準點工具 21 3.2.2 基準平面工具 22 3.2.3 基準軸工具 22 3.2.4 基準坐標系工具 23 3.3 物件的選擇方法 25 3.3.1 類選擇 25 3.3.2 選擇條 26 3.3.3 列

表快速拾取 28 3.4 綜合實訓—利用基準軸造型花朵 29 3.5 課後習題 31 第4章 踏出UG NX 12.0的第三步 4.1 圖層管理 33 4.1.1 圖層分類 33 4.1.2 圖層設置 34 4.1.3 移動至圖層 34 4.1.4 複製至圖層 34 4.2 特徵的顯示與隱藏 37 4.2.1 編輯物件顯示 37 4.2.2 顯示和隱藏 39 4.2.3 隱藏 39 4.2.4 立即隱藏 39 4.2.5 反向顯示和隱藏 40 4.2.6 顯示 40 4.3 視圖工具 40 4.3.1 視圖操作 41 4.3.2 樣式 42 4.3.3 定向視圖 43 4.3.4 背景 43

4.4 測量距離 44 4.5 移動物件操作 45 4.5.1 距離 45 4.5.2 角度 47 4.5.3 點之間距離 49 4.5.4 徑向距離 49 4.5.5 點到點 50 4.5.6 根據三點旋轉 51 4.5.7 將軸與向量對齊 51 4.5.8 CSYS到CSYS 53 4.5.9 動態 54 4.5.10 增量XYZ 55 4.6 課後習題 57 第5章 草圖功能 5.1 草圖概述 58 5.1.1 草圖的功能 58 5.1.2 草圖的作用 58 5.2 草圖平面 59 5.2.1 創建或者指定草圖平面 59 5.2.2 在平面上 59 5.2.3 基於路徑 60 5.3

在兩種任務環境下繪製草圖 60 5.3.1 直接草圖(建模環境) 61 5.3.2 在草圖任務環境中繪製草圖 61 5.4 基本草圖工具 61 5.5 草圖繪製命令 64 5.5.1 輪廓(型材) 64 5.5.2 直線 66 5.5.3 圓弧 66 5.5.4 圓 66 5.5.5 圓角 66 5.5.6 倒斜角 68 5.5.7 矩形 68 5.5.8 多邊形 69 5.5.9 橢圓 69 5.5.10 擬合樣條 69 5.5.11 藝術樣條 70 5.5.12 二次曲線 71 5.6 綜合實戰 71 5.6.1 繪製墊片草圖 71 5.6.2 繪製旋鈕草圖 74 5.7 課後習題 77

第6章 草圖編輯指令 6.1 修剪和延伸 78 6.1.1 快速修剪 78 6.1.2 快速延伸 78 6.1.3 製作拐角 79 6.1.4 修剪配方曲線 79 6.2 曲線複製 80 6.2.1 鏡像曲線 80 6.2.2 偏置曲線 83 6.2.3 陣列曲線 84 6.2.4 派生曲線 85 6.2.5 添加現有曲線 89 6.2.6 投影曲線 89 6.3 拓展訓練—繪製草圖 89 6.3.1 草圖訓練一 89 6.3.2 草圖訓練二 91 6.3.3 草圖訓練三 93 6.4 課後習題 95 第7章 草圖約束指令 7.1 尺寸約束 96 7.1.1 快速尺寸標注 96 7.1.

2 其他4種標注 98 7.1.3 自動標注尺寸 100 7.2 幾何約束 101 7.2.1 草圖自由度箭頭 101 7.2.2 約束類型 102 7.2.3 手動約束 103 7.2.4 自動約束 103 7.2.5 顯示/移除約束 104 7.2.6 設為對稱 105 7.2.7 轉換至/自參考對象 105 7.3 定制草圖環境 106 7.3.1 草圖設置 106 7.3.2 草圖首選項—會話設置 107 7.4 綜合實戰—繪製手柄支架草圖 107 7.5 課後習題 111 第8章 構建造型曲線 8.1 造型曲線概述 112 8.1.1 曲線基礎 112 8.1.2 NURBS樣條曲

線(B樣條曲線) 113 8.1.3 UG曲線設計工具 114 8.2 以數學形式定義的曲線 115 8.2.1 直線 115 8.2.2 圓弧/圓 116 8.2.3 橢圓 118 8.2.4 雙曲線 118 8.2.5 抛物線 119 8.2.6 矩形 119 8.2.7 多邊形 119 8.3 過點、極點或用參數定義的曲線 120 8.3.1 藝術樣條 120 8.3.2 曲面上的曲線 121 8.3.3 規律曲線 121 8.3.4 螺旋線 124 8.4 由幾何體計算而定義的曲線 125 8.5 文本曲線 125 8.6 綜合實戰 127 8.6.1 吊鉤曲線 127 8.6.2 足

球曲線 130 8.7 課後習題 135 第9章 曲線操作 9.1 曲線操作 136 9.1.1 偏置曲線 136 9.1.2 在面上偏置曲線 137 9.1.3 分割曲線 138 9.1.4 曲線長度 139 9.1.5 投影曲線 140 9.1.6 組合投影 140 9.1.7 鏡像曲線 141 9.1.8 橋接曲線 141 9.1.9 複合曲線 143 9.1.10 纏繞/展開曲線 144 9.2 體曲線操作 144 9.2.1 相交曲線 144 9.2.2 截面曲線 145 9.2.3 抽取曲線 146 9.2.4 抽取虛擬曲線 147 9.3 綜合實戰—話筒曲線 148 9.3.1

設計分析 148 9.3.2 創建基礎曲面 149 9.3.3 實體編輯 150 9.3.4 設計底座 152 9.3.5 創建螺紋管與話筒外殼 153 9.4 課後習題 155 第2篇 機械設計篇 第10章 基礎特徵設計 10.1 布耳運算 156 10.1.1 布林合併 156 10.1.2 布林求差 158 10.1.3 布林求交 160 10.2 體素特徵 163 10.2.1 長方體 163 10.2.2 圓柱體 165 10.2.3 圓錐體 166 10.2.4 球體 168 10.3 基於草圖截面的特徵 170 10.3.1 拉伸 170 10.3.2 回轉 174 10.3

.3 沿導引線掃描 175 10.3.4 管道 177 10.4 綜合實戰—果凍杯 179 10.5 課後習題 181 第11章 工程與成型特徵設計 11.1 創建工程特徵 182 11.1.1 邊倒圓角 182 11.1.2 倒斜角 184 11.1.3 孔 186 11.1.4 三角形加強筋 187 11.1.5 抽殼 189 11.1.6 拔模 189 11.1.7 球形拐角 192 11.2 創建成型特徵 192 11.2.1 凸台 192 11.2.2 腔體 194 11.2.3 墊塊 197 11.2.4 凸起 197 11.2.5 鍵槽 200 11.2.6 槽 201 11.

2.7 螺紋 203 11.2.8 面倒圓 205 11.2.9 軟倒圓 205 11.3 綜合實戰 207 11.3.1 電動剃鬚刀造型 207 11.3.2 箱體零件設計 210 11.4 課後習題 213 第12章 特徵操作和編輯 12.1 關聯複製 214 12.1.1 陣列特徵 214 12.1.2 鏡像特徵 220 12.1.3 抽取幾何 222 12.2 修剪 224 12.2.1 修剪體 224 12.2.2 拆分體 226 12.2.3 分割面 229 12.3 特徵編輯 231 12.3.1 編輯特徵參數 231 12.3.2 編輯定位尺寸 232 12.4 綜合實戰 2

33 12.4.1 減速器上箱體設計 233 12.4.2 減速器下箱體設計 236 12.5 課後習題 240 第13章 同步建模指令 13.1 修改 242 13.1.1 建模方式 242 13.1.2 移動面 243 13.1.3 拉出面 244 13.1.4 偏置區域 245 13.1.5 替換面 245 13.1.6 刪除面 246 13.1.7 調整面大小 246 13.1.8 調整圓角大小 247 13.1.9 調整倒斜角大小 247 13.2 重用 248 13.2.1 複製面 248 13.2.2 剪切面 248 13.2.3 粘貼面 249 13.2.4 鏡像面 249

13.2.5 圖樣面 250 13.3 尺寸與約束 251 13.3.1 線性尺寸 251 13.3.2 角度尺寸 252 13.3.3 徑向尺寸 252 13.3.4 設為對稱 252 13.3.5 設為平行 253 13.3.6 設為相切 253 13.3.7 設為共面 254 13.4 綜合實戰—殼體造型 254 13.5 課後習題 257 第14章 GC工具箱 14.1 GC工具箱簡介 258 14.2 GC資料規範 259 14.2.1 模型品質檢查工具 259 14.2.2 屬性工具 260 14.2.3 標準化工具 261 14.2.4 存檔狀態設置 262 14.2.5 零組

件更名及匯出 262 14.3 齒輪建模工具 264 14.3.1 齒輪的分類及傳遞形式 264 14.3.2 圓柱齒輪建模 265 14.3.3 錐齒輪建模 269 14.4 彈簧設計工具 269 14.4.1 圓柱壓縮彈簧 270 14.4.2 圓柱拉伸彈簧 272 14.4.3 蝶形彈簧 272 14.5 課後習題 275 第15章 零件參數化設計 15.1 運算式 276 15.1.1 運算式的基本組成 276 15.1.2 運算式的語言 276 15.1.3 運算式的分類 278 15.1.4 “運算式”對話方塊 280 15.2 部件間的運算式 286 15.2.1 UG部件間運

算式的定義 286 15.2.2 創建部件間運算式的方法 286 15.3 使用者自訂特徵(UDF) 291 15.4 綜合實戰—參數化螺母設計 297 15.4.1 螺母建模 297 15.4.2 創建UG部件族 299 15.5 課後習題 301 第16章 運動模擬 16.1 UG NX 12.0運動模擬概述 302 16.1.1 運動模擬工作介面介紹 302 16.1.2 運動預設置 303 16.1.3 創建運動模擬 305 16.2 運動模型管理 305 16.2.1 運動導航器 305 16.2.2 干涉與追蹤 307 16.3 連杆 308 16.3.1 定義連杆 308 16

.3.2 定義連杆材料 309 16.4 運動副 310 16.4.1 定義運動副 310 16.4.2 摩擦 312 16.4.3 驅動類型 312 16.5 創建解算方案與求解 312 16.5.1 創建解算方案 312 16.5.2 求解運動方案 313 16.6 運動模擬和結果輸出 313 16.6.1 關節運動模擬 313 16.6.2 運動模擬動畫 314 16.6.3 輸出動畫檔 314 16.6.4 圖表運動模擬 315 16.7 拓展訓練 315 16.7.1 連杆機構運動模擬 315 16.7.2 凸輪機構運動模擬 319 16.8 課後習題 324 第17章 機械裝配設

計 17.1 裝配概述 325 17.1.1 裝配概念及術語 325 17.1.2 裝配中零件的工作方式 326 17.1.3 引用集 326 17.1.4 進入裝配環境 326 17.2 組件裝配設計 327 17.2.1 自底向上裝配 327 17.2.2 自頂向下裝配 330 17.3 編輯組件 332 17.3.1 新建父物件 332 17.3.2 陣列組件 332 17.3.3 替換元件 333 17.3.4 移動組件 334 17.3.5 裝配約束 335 17.3.6 鏡像裝配 339 17.3.7 抑制元件和取消抑制元件 340 17.3.8 WAVE幾何連結器 340 17.

4 爆炸裝配 341 17.4.1 創建爆炸圖 341 17.4.2 編輯爆炸圖 341 17.4.3 自動爆炸組件 343 17.4.4 取消爆炸組件 343 17.4.5 刪除爆炸圖 343 17.5 綜合實戰 344 17.5.1 裝配輪軸 344 17.5.2 裝配台虎鉗 346 17.6 課後習題 350 第18章 工程圖設計 18.1 工程圖概述 351 18.1.1 UG製圖特點 351 18.1.2 製圖工作環境 352 18.2 創建圖紙與工程圖視圖 352 18.2.1 建立圖紙 352 18.2.2 基本視圖 354 18.2.3 投影視圖 356 18.2.4 局部放

大圖 357 18.2.5 剖切視圖 359 18.3 尺寸標注 362 18.4 工程圖注釋 363 18.4.1 文本注釋 363 18.4.2 形位公差標注 365 18.4.3 粗糙度標注 366 18.5 表格 367 18.5.1 表格注釋 368 18.5.2 零件明細表 368 18.5.3 編輯表格 368 18.5.4 編輯文本 368 18.5.5 插入行、列 368 18.5.6 調整大小 369 18.5.7 合併或取消合併 369 18.6 工程圖的匯出 370 18.7 綜合實戰—支架零件工程圖 370 18.7.1 創建基本視圖 370 18.7.2 創建剖切視

圖 371 18.7.3 創建中心線 373 18.7.4 工程圖標注 373 18.7.5 創建表格注釋 375 18.8 課後習題 376 第3篇 產品造型篇 第19章 常規類型曲面 19.1 曲面概述 378 19.1.1 曲面基本概念及術語 378 19.1.2 曲面連續性 379 19.1.3 曲面建模的基本原則 380 19.2 拉伸曲面 380 19.3 旋轉曲面 384 19.4 有界平面 386 19.5 以點構建曲面 388 19.5.1 通過點構建曲面 388 19.5.2 從極點構建曲面 390 19.5.3 四點曲面 391 19.5.4 整體突變 391 19.6

綜合實戰—電動剃鬚刀外殼造型 393 19.6.1 設計分析 393 19.6.2 整體曲面造型 394 19.6.3 下殼體造型 396 19.6.4 上殼體造型 397 19.7 課後習題 398 第20章 高級曲面指令一 20.1 直紋曲面 399 20.2 通過曲線組曲面 402 20.3 通過曲線網格 408 20.4 藝術曲面 410 20.5 N邊曲面 414 20.6 綜合實戰—小黃鴨造型 417 20.7 課後習題 423 第21章 高級曲面指令二 21.1 過渡曲面 425 21.2 規律延伸曲面 430 21.3 延伸曲面 432 21.4 修剪和延伸 435 21

.5 橋接曲面 437 21.6 綜合實戰—勺子造型 439 21.7 課後習題 442 第22章 高級曲面指令三 22.1 管道 443 22.2 沿引導線掃掠 444 22.3 掃掠 445 22.4 樣式掃掠 448 22.5 變化掃掠 452 22.6 條帶構建器 455 22.7 綜合實戰—花籃造型 456 22.8 課後習題 461 第23章 高級曲面指令四 23.1 曲面的修剪與組合 462 23.1.1 修剪片體 462 23.1.2 分割面 466 23.1.3 連結面 467 23.1.4 縫合曲面 467 23.2 偏置類型曲面 470 23.2.1 偏置曲面 471

23.2.2 大致偏置 473 23.2.3 可變偏置 474 23.2.4 偏置面 476 23.3 曲面編輯 476 23.3.1 擴大 476 23.3.2 變換曲面 476 23.3.3 使曲面變形 477 23.3.4 補片 478 23.3.5 X成形 478 23.4 綜合實戰—吸塵器手柄造型 479 23.4.1 設計分析 480 23.4.2 構建主體 480 23.4.3 構建方孔與側孔 482 23.4.4 創建加強筋 483 23.4.5 創建BOSS柱和槽特徵 484 23.5 課後習題 485 第24章 產品高級渲染 24.1 UG渲染概述 486 24.1.1

UG渲染與後期處理 486 24.1.2 UG的渲染方式 486 24.1.3 UG的渲染環境與功能 488 24.1.4 產品渲染的一般流程 488 24.2 真實著色 488 24.2.1 “真實著色”工具 489 24.2.2 “真實著色”的一般著色過程 490 24.3 高級藝術外觀 491 24.3.1 藝術外觀任務 491 24.3.2 高品質圖像 492 24.3.3 藝術圖像 495 24.3.4 材料/紋理 495 24.3.5 貼花 496 24.3.6 高級光源 497 24.3.7 視覺效果 499 24.3.8 系統場景 499 24.3.9 展示室環境 501 2

4.4 光線追蹤藝術外觀 504 24.5 綜合實戰—籃球渲染 505 24.6 課後習題 508 第4篇 其他模組設計篇 第25章 模具設計 25.1 UG 模具設計準備工作 509 25.1.1 項目初始化 509 25.1.2 模具設計驗證 510 25.1.3 模具CSYS 511 25.1.4 創建工件 512 25.1.5 型腔佈局 513 25.1.6 多腔模設計 514 25.2 MoldWizard注塑模工具 517 25.2.1 實體修補工具 518 25.2.2 曲面修補工具 519 25.3 模具分型 523 25.3.1 檢查區域 523 25.3.2 定義區域 5

24 25.3.3 設計分型面 525 25.3.4 定義型腔和型芯 528 25.4 綜合實戰—電氣塑件後蓋 529 25.5 課後習題 533 第26章 數控加工 26.1 數控加工基本知識 534 26.1.1 電腦數控的概念與發展 534 26.1.2 數控機床的組成與結構 535 26.1.3 數控加工的特點 535 26.1.4 數控加工原理 536 26.2 面銑 537 26.2.1 面銑削加工類型 537 26.2.2 面銑削加工幾何體 538 26.2.3 刀具和刀軸 540 26.3 表面銑 544 26.3.1 平面銑操作類型 544 26.3.2 平面銑加工 544

26.3.3 平面銑切削層 545 26.4 輪廓銑削 549 26.4.1 輪廓銑削類型 549 26.4.2 型腔銑 549 26.4.3 深度銑 550 26.5 固定軸曲面輪廓銑 553 26.5.1 固定軸銑類型 553 26.5.2 固定軸銑加工工序 554 26.6 可變軸曲面輪廓銑(多軸銑) 556 26.6.1 多軸銑操作類型 556 26.6.2 刀具軸向量控制方式 557 26.6.3 多軸機床 557 26.6.4 多軸加工的特點 558 26.7 綜合實戰—凸模零件加工 560 26.7.1 數控程式設計工藝分析 560 26.7.2 粗加工 561 26.7.3

半精加工 562 26.7.4 精加工 563 26.8 課後習題 566 附錄一 學習UG軟體的方法 569 附錄二 UG NX 12.0快速鍵命令及說明 571 附錄三 常用塑膠收縮率表 573 UG是近年來應用非常廣泛,且極具競爭力的CAD/CAE/CAM大型整合式軟體,囊括了產品設計、零件裝配、模具設計、NC加工、工程圖設計、模流分析、自動測量和機構模擬等多種功能。該軟體完全能夠改善整體流程及提高該流程中每個步驟的效率,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汽車、造船和通用機械等工業領域。 本書內容 本書基於UG NX 12.0軟體的全功能模組,對各個模組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講解

,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介紹了UG NX 12.0基本操作及命令的使用,並配以大量的製作實例。 全書分4篇共26章,包括基礎入門篇、機械設計篇、產品造型篇和其他模組設計篇。 基礎入門篇(第1~9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了UG NX 12.0軟體的基本概況、常見的基本操作技巧、軟體設置與介面設置、參考幾何體的創建、草圖指令及其應用、曲線構建與編輯等內容。 機械設計篇(第10~18章):主要講解與機械零件設計相關的功能指令,包括基礎特徵、工程與構造特徵、特徵編輯與操作、同步建模、GC工具箱、參數化設計、機械運動與模擬設計、零件裝配設計、機械工程圖設計等內容。 產品造型篇(第19~24章):主要講

解與產品外觀造型相關的功能指令及其應用,包括基本曲面設計、高級曲面設計、曲面編輯與分析、產品高級渲染等內容。 其他模組設計篇(第25和26章):UG除了上述模組及外掛程式的應用外,行業應用也十分廣泛,包括模具設計模組和數控加工程式設計模組,本篇著重講解了關於這兩個模組的基本應用。 本書特色 本書從軟體的基本應用及行業知識入手,以UG NX 12.0軟體的模組和外掛程式程式的應用為主線,以實例為引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講解軟體的新特性和操作方法,使讀者能快速掌握UG軟體的設計技巧。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設計之門教育培訓機構的大力幫助,在此深表謝意。設計之門教育培訓機構是專門從事CAD/

CAM/CAE技術的研究、開發、諮詢及產品設計與製造服務的機構,並提供專業的SolidWorks,Pro/Engineer,UG,CATIA,Rhino、Alias、3d Max、Creo以及AutoCAD等軟體的培訓及技術諮詢。 本書由空軍航空大學的金大瑋、張春華和華欣老師編著,參與編寫的還有李勇、孫占臣、羅凱、劉金剛、王俊新、董文洋、孫學穎、鞠成偉、楊春蘭、劉永玉、陳旭、黃曉瑜、田婧、王全景、馬萌、高長銀、戚彬、張慶余、趙光、劉紀寶、王岩、郝慶波、任軍、黃成等。 本書配套素材及視頻教學檔請掃描各章首的二維碼進行下載,如果在下載過程中碰到任何問題,請聯繫陳老師……。 感謝您選擇了本書,希

望我們的努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您把對本書的意見和建議告訴我們。 作者 2018年4月

boss綜合效果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綜合效果器」基本調整原理及技巧【Feat. Boss GT-1】

嗨大家好 今天要告訴大家該如何調整綜合效果器!

綜合效果器是很多吉他手一開始買效果器的第一顆效果器,以便宜的價格,
就可以同時擁有許多音色,但也因為這個原因,在還未了解單顆效果器的運作原理下,往往無法調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音色,門外總是有七個黑人在外面等。
(老師音樂請下)

在這集內容中,我將告訴大家該如何將Ryan吉他指南所提及的所有調整技巧應用到綜合效果器上! 保證讓你不再調錯Tone!!!

趕快手刀來看吧!!


前情提要:

音箱調整技巧:https://youtu.be/aLsX5qoWLa4
音箱模擬:https://youtu.be/UMzs7Mu6FQI
3種Delay調整技巧:https://youtu.be/xGKZrk6yBg4
3種Reverb調整技巧:https://youtu.be/F9Q0aVkZ-QQ
Compressor的6種用法:https://youtu.be/CB660gdn_RU
EQ的5種Boost方法:https://youtu.be/3qB8UvkkN1o

光還原法提升轉移法製備軟性拉曼增益基板的效應探討

為了解決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作者侯姿伊 這樣論述:

本研究除了利用透明性高與韌性佳的高分子膜開發出具高韌性的 SERS 軟性 基板外,也進一步利用光還原法提升製備的軟性基板的拉曼感測效應。高韌性的 SERS 軟性基板的製備以商業化高分子膜為支撐材,透過表面改質提升與轉移膠 的接合性,能夠成功以無電極置換法以及轉移法製備出高韌性的 SERS 軟性基 板,大幅擴張軟性基板的應用領域。實驗過程挑選多種透明性高與具有韌性的商 業化的高分子膜為支撐膜,再以不同商業化的光固化膠進行表面改質,經測試光 固化膠與高分子膜的附著效果後,發現商業化 PVC 膜與固化膠型號 5840 結合性 佳,改質後的 PVC 膜也能與轉移膠穩定接合,以優化的 PVC 改質膜佐

以轉移膠 (5858/5801)可以成功應用至轉移法,成功製備出高韌性的 SERS 軟性基板。 由於轉移法製備的 SERS 軟性基板,其感測金屬奈米材的形態由無電極置換 法製備奈米材的製程控制,轉移後的奈米材料穩定嵌入轉移膠中,難以優化轉移 膜的感測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以光還原法提升轉移法製備的 SERS 軟性基板的感 測性,此方法以光還原法為基礎,配合適當的反應液,可以成功改變 SERS 軟性 基板表層性質與奈米金屬的形態。反應液的成份控制可分成兩類,其一使用具還 光還原性的硝酸銀/檸檬酸鈉水溶液,其二為本身不進行光還原的形態控制劑。 使用具光還原性的反應液進行照光反應,可能發生反應劑促進光

解反應,也可能 進行銀離子還原的反應,經測試含不同成份的反應液,發現單純泡水照光,不會 影響感測膜,但單純使用檸檬酸鈉照光,卻大幅影響轉移膜上的銀粒感測性,推 測在檸檬酸鈉下照光,可能有部分光解轉移膠造成銀粒不穩定,而硝酸銀/檸檬 酸鈉水溶液中進行照光反應,轉移膜的感測性有所提升,顯示此溶液下,銀還原 也部分進行,能夠補充不穩定的銀粒以及降低銀粒表層的氧化態。優化反應條件 的結果顯示,製備出的 Ag1.0,20FR0.25,0.5,25 軟性感測膜具有最佳的 SERS 感測性,約 略提升兩倍的 SERS 感測訊號。 在第二種光反應中,研究透過不會進行光還原的反應劑作為調控形態的控制 劑,由於

奈米材料具有表面電漿共振吸收峰,能夠吸收光能,若光能可以有效轉 移成熱能,則可能會進行熟化反應,熟化反應為顆粒透過不同溶解與吸附速率促 使顆粒一致化的過程,因此若光能可以轉移成熱能,則感測膜上的奈米金屬也會 有熟化反應進行。為測試調控劑添加的效果,本研究使用 Adenine 分子作為形態 控制劑進行光反應,結果顯示,添加 Adenine 照光後的轉移膜,其感測訊號大幅 提升,而 SEM 影像顯示,Adenine 照光後,奈米銀粒部分溶解,使原來聚集一起 的銀奈米粒分解團聚的小顆粒,此結果顯示,照光下確實會進行熟化反應,但溶 解的銀粒的速率高於重新沉澱回銀粒的速率,造成原先聚集一起的奈米粒分解成

小銀粒團簇。回沉的速率低可能由添加劑 Adenine 具有數個含氮官能基,容易吸 附於銀粒表層,阻礙溶解的銀回填,因此形成小銀粒團簇,也因此 Adenine 容易 吸附在小銀粒團簇縫隙間,藉由熱點效應而大幅提升 SERS 訊號。本研究也進一 步探討照光波長的影響效應,結果顯示 365 nm LED 燈造成小銀粒團簇的效果最 為明顯,此光波落在紫外光譜區,因此熟化反應容易進行,而 633 nm 雷射也比 其他雷射光在造成小銀粒團簇的效果還得好,主因是使用的銀奈米材料直徑約在 100 nm 左右,其表面共振吸收峰大概落在 600 nm 左右,因此 633 nm 促成熟化反 應進行最有效率。綜合而

言,添加控制劑進行照光反應,確實能有效提升 SERS 的感測性,由於控制劑本身也有拉曼訊號容易造成光譜干擾是本方法的缺點。

沒有教不會的狗狗:亞洲訓犬王「愛的自發學習法」,讓毛小孩穩定自信不暴衝的專業服從訓練課

為了解決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作者陳俊杰 這樣論述:

  別老是羨慕別人家的狗狗很乖好聰明!   亞洲第一 冠軍工作犬級的專業訓練課首度公開:   簡單有效的【6大服從訓練】+【4大默契遊戲】+【5種工作犬級潛能開發】,教出夢幻毛小孩!   因材施教,從建立自信到快樂學習,連「地表最強犬種」德國狼犬都心悅誠服……   一起來當戒吼爸、戒吼媽,學會狗狗的正面教育法!   Step1秉性判斷:學會判斷狗狗能力、特質,就能找到最適合你的毛小孩   Step2自信培養:建立適切的起居環境與生活習慣,讓狗狗身心健康穩定   Step3有效學習:6種基礎生活訓練+4種默契遊戲+救難犬級潛能開發課,讓一般犬也能鍛鍊能力   Step4行

為引導:瞄準11大行為問題,協助狗狗信賴主人、自然而然學會生活規矩   陳老師家的孩子,6個月大就跟威猛的德國狼犬一起玩耍,3歲起學習清理狗狗的便便並分擔教養責任。當狗狗信任你,牠自然會迫不及待的渴望學習、積極表現,經過陳老師的教育訓練,不管是會攻擊咬人的大型犬、缺乏安全感的流浪犬、胡亂吠叫會破壞家具的小型犬……通通都能透過學習變得快樂穩定、自信健康。   *WUSV、FCI世界盃訓犬大賽常勝軍、華人最多次參賽紀錄保持者、前保一總隊警犬訓練教官、超過30年訓犬專業   陳俊杰老師的專業服從訓練課,以正面能量教養出快樂的狗狗,能讓中小型犬安定、大型犬信賴──   正確的【腳側隨行訓練】是教

出好狗狗的基本、是一切課程的核心;   【招來訓練】、【定點坐臥/站立訓練】能穩定狗狗的心理素質,教養狗狗不咬人、不暴衝、守規矩;   【持物訓練】、【敏捷訓練】能提升狗狗自信、抒發壓力;   【吠叫示警訓練】讓狗狗的吠叫時機收放自如、不再過度敏感半夜亂叫;   【救難犬級搜尋訓練】讓一般家庭寵物狗亦能啟發多重感官的能力與鍛鍊機敏度……   *聆聽狗狗心理、引導改正問題行為,養出有自信又快樂的狗狗──   Q:我家的狗狗叫都叫不來、散步常暴衝?   A:等狗狗坐好才可套上牽繩,並在主人腳側等待2-3分鐘,不要在狗狗雀躍亢奮狀態下出門,必須讓狗狗連結思考「先安靜等待=才能快樂散步」。散步過程

隨時依據狗狗狀況實踐「腳側隨行訓練」+「坐下冷靜法」。   Q:會咬人的狗不會叫?我家養了隻大狗卻有攻擊傾向怎麼辦?   A: 必須先分辨狗狗個性屬於大膽自信或膽怯自卑,了解攻擊的原因,例如是:領域防衛型攻擊、佔有慾的攻擊、護食攻擊、洗澡時的攻擊行為、在公共場所對陌生人的攻擊等等,依據不同場合與狀況分別做糾正。搭配「腳側隨行」、「坐下」、「臥倒」等服從訓練,再配合戶外教學,讓狗狗逐漸適應陌生環境的刺激。   Q:我家的博美嫉妒心好強,和其他狗狗無法和平共處?   A:領養第二隻狗狗時,初期先和第一隻暫時分開起居,同時以「服從訓練」糾正不當攻擊行為,再逐步讓狗狗互相熟悉。養三隻以上狗狗的家庭

,先讓兩兩相處互相熟悉,一陣子後再換組合。   Q:我家有個小小破壞狂,亂咬電線、會偷跑到嬰兒房,也有愛翻垃圾桶的壞習慣!   A:狗狗沒有價值觀,必須靠主人用「定點坐臥訓練」+「持物訓練」+「服從訓練」,劃定領域界限與引導行為,才能長久解決問題。   Q: 神經質胡亂吠叫、吵到鄰居睡不著?   A:千萬不要狗狗一吠叫,你也一起狂吼。要確保狗狗每天出門、運動量足夠,以「服從訓練」輔助,若效果不佳再搭配「臥倒」的「負正加強訓練」。   Q:狗狗開始出現初老問題,要怎麼照顧牠的心理變化?   A :不要過度保護,年老狗狗如突然停止一切訓練,牠老化速度會加快,必須保持每日適度慢跑和散步運動,或

與狗狗玩玩追球等遊戲,尤其是「吠叫訓練」更可激勵牠的原始野性。食物應以粗食為主,避免高蛋白食物,常常幫牠按摩全身,有助於肌肉鬆弛及內臟器官發揮功能。 名人推薦   大小創意齋有限公司創辦人 姚仁祿   頤和文化 哈寵誌/社長暨總編輯  廖曉萍   外景小公主/謝忻   福隆硬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木同    三邑建設董事長 徐子松   桃園市政府顧問 李景雄   人氣寵物粉絲團 連環泡有芒果-酒酒家族 / 哈Dog Life / 黃金獵犬Cherry 超萌推薦

薰衣草精油按摩改善職業婦女職業倦怠與平衡自主神經功能成效之探討

為了解決boss綜合效果器的問題,作者吳秋燕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iAbstract ⅲ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第二節 研究目的 5第三節 研究問題 6第四節 研究假設 6第五節 名詞解釋 7第二章 文獻查證 10第一節 壓力與工作壓力源 10第二節 職業倦怠 27第三節 芳香按摩療法 38第四節 心率變異量分析 50第五節 研究架構 59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60第一 節研究設計 60第二 節研究對象與場所 61第三 節研究工具 62第四 節樣本數 71第五 節研究過程

72第六 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75第七 節倫理考量 76第四章 研究結果 77第一節 個案基本屬性、工作壓力源、職業倦怠與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77第二節 不同基本屬性、工作壓力源對其職業倦怠與自主神經功能狀況之影響 90第三節 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對自主神經功能狀況之成效分析 100第四節 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後對改善職業婦女職業倦怠之成效分析 157第五節 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對職業婦女之工作壓力源狀況分析189第六節 工作壓力源與職業倦怠感、自主神經功能之相關分析 199第五章 結果討論 203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

工作壓力源、職業倦怠與自主神經功能狀 況分析 203第二節 不同基本屬性、工作壓力源對其職業倦怠與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之影響 213第三節「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對自主神經功能狀況之成效分析 221第四節「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後對改善職業婦女職業倦怠之成 效分析 229第五節「薰衣草精油按摩」方案介入對職業婦女之工作壓力源狀況的影響 231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33第一節 結論 233第二節 研究限制 236第三節 建 議 237參考文獻 239附錄一 受訪同意書 261附錄二 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問卷

授權 265附錄三 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書 266 圖目錄圖2-1 研究架構 59圖3-1 研究設計模式 60圖3-2 研究場所 62圖3-3 SA-3000P儀器 66圖3-4 GC-MS分析 67圖3-5 放鬆(背部) 69圖3-6 上油(背部) 69圖3-7撫法 (背部) 69圖3-8摩擦法(手部) 69圖3-9 指推法(背部、肩胛骨) 70圖3-10 揉壓法(肩胛骨) 70圖3-11 拳推法(肩胛骨) 70圖3-12 肘推(壓)法 71圖3-13 研究流程 74圖4.3.1不同介

入順序兩組心臟平均心跳比較 122圖4.3.2不同介入順序兩組心臟功能指比較 123圖4.3.3不同介入順序兩組心臟負荷指數比較 123圖4.3.4不同介入順序兩組壓力指數比較 124圖4.3.5不同介入順序兩組總功率比較 125圖4.3.6不同介入順序兩組交感神經活性比較 126圖4.3.7不同介入順序兩組副交感神經活性比較 126圖4.3.8不同介入順序兩組自主神經平衡比較 127表目錄表2.1 工作壓力的定義 17表2.2 職業倦怠的定義 30表2.3.1常見薰衣草種類 45表2.3.2薰衣草前三大成分 45表2.4

.1 SDNN:所有NN 區間的標準差,正常心跳間期的標準差 53表2.4.2不同年齡總功率的正常值 54表2.4.3HRV參數的正常參考值 56表3.1研究資料收集過程暨使用工具一覽表 73表 4-1.1研究對象的基本人口學特性 79表 4-1.2對照組與實驗組人口學特性之比較 81表 4-1.3 介入方案前工作壓力源 83表 4-1.4 介入方案前,對照組與實驗組工作壓力源之比較 84表 4-1.5 介入方案前,對照組與實驗組職業倦怠之比較 86表 4-1.6 方案介入前個案的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89表4-2.1全體樣本之基本屬性與

職業倦怠之關係(介入前) 91表4-2.2全體樣本工作壓力源與職業倦怠之關係(介入前) 93表4-2.3全體樣本基本屬性與自主神經功能域分析之關係(介入前) 95表4-2.4全體樣本工作壓力源與自主神經功能時域分析(介入前) 96表4-2.5全體樣本基本屬性與自主神經功能頻域分析之關係(介入前) 98表4-2.6全體樣本工作壓力源與自主神經功能的頻域分析之關係(介入前) 99表4-3.1第一階段第一週按摩介入兩組樣本之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102表4-3.2 第一階段第四週按摩介入兩組樣本之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104表4-3.3第一階段持續按摩

介入後兩組樣本之自主神經功能改變狀況 106表4-3.4 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HRV各參數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7表4-3.5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在HRV各參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8表4.3.6 第二階段首次按摩介入兩組自主神經功能狀況之比較 110表4.3.7 第二階段第四次按摩介入兩組樣本之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112表4.3.8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後兩組樣本之自主神經功能改變狀況 114表4.3.9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HRV各參數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 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5表4.3.10第

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在HRV各參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6表4-3.11 研究期間不同按摩順序介入方案,兩組之自主神經功能狀況 118表4.3.12研究期間持續按摩介入兩組HRV各參數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9表4.3.13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在HRV各參數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0表4-3.14 全體樣本自主神經功能狀況之最小平方平均值 132表4-3.15 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平均心跳改變率之影響 135表4-3.16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平均心跳改變率之影響(交互作用) 136表4-3.17 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平均心跳改變率之影

響(交互作用) 137表4-3.18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心臟功能改變率之影響 139表4-3.20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心臟負荷指數改變率之影響 142表4-3.21 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壓力指數改變率之影響 144表4-3.22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總功率改變率之影響 146表4-3.23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總功率改變率之影響(交互作用) 147表4-3.24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交感活性改變率之影響 149表4-3.25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交感活性改變率之影響(交互作用) 150表4-3.26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副交感活性改變率之影響 152表4-3.27介

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副交感活性改變率之影響(交互作用) 153表4-3.28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自主神經平衡改變率之影響 155表4-3.29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自主神經平衡改變率之影響(交互作用) 156表4.4.1第一階段兩組樣本之職業倦怠感狀況 158表4.4.2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職業倦怠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 質性考驗摘要表 159表4.4.3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職業倦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60表4.4.4第二階段兩組樣本之職業倦怠感狀況 163表4.4.5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職業倦怠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64表4.4.6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職業倦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65表4-4.7 研究期間不同按摩順序介入,兩組之職業倦怠狀況 166表4.4.8研究期間不同按摩順序兩組職業倦怠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67表4.4.9研究期間不同按摩順序介入,兩組職業倦怠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68表4-4.10 全體樣本職業倦怠次量表之最小平方平均值 171表4-4.11介入措施對全體樣本個人疲勞次量表之影響 174表4-4.12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個人疲勞次量表)之影響(交互作用) 175表4-4.13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個人疲勞次量表之影響

(交互作用) 176表4-4.14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 工作疲勞之影響 179表4-4.15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 工作疲勞之影響(交互作用) 180表4-4.16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 工作疲勞之影響(交互作用) 181表4-4.17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 服務對象疲勞之影響 183表4-4.18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服務對象疲勞次量表之影響(交互作用) 184表4-4.19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服務對象疲勞次量表之影響(交互作用) 185表4-4.20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 工作過度投入之影響 187表4-4.21 介入措施對對全體樣本職

業倦怠感(工作過度)之影響(交互作用) 188表4-5.1第一階段介入兩組樣本之工作壓力源 190表4.5.2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工作壓力源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91表4.5.3第一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工作壓力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92表4-5.4第二階段兩組樣本之工作壓力源比較 194表4.5.5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工作壓力源前後測得分組內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95表4.5.6第二階段持續按摩介入兩組工作壓力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95表4-5.7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源之最小平方平均值

198表4-6.1工作壓力源與職業倦怠感之相關性檢定 201表4-6.2工作壓力源與自主神經功能狀況與之相關性檢定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