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光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ccd光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國瑞、孫沛立、徐道義、陳鴻興、黃日鋒、詹文鑫、羅梅君 寫的 顯示色彩工程學(第三版) 和(德)科拉·巴尼克等的 攝影基礎與圖像語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北京科學技術所出版 。

長庚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楊家銘所指導 王宇陽的 新型光致動磁珠與化學影像雙工系統與其光感半導體材料初探 (2019),提出ccd光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定址電位感測器、氮化矽、氫化非晶矽、光介電泳、磁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班 黃順發所指導 沈旻建的 數位影像關係法應用於應變量測及形貌量測 (2010),提出因為有 數位影像關係法、有限元素法、應變量測的重點而找出了 ccd光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cd光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顯示色彩工程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ccd光源的問題,作者胡國瑞、孫沛立、徐道義、陳鴻興、黃日鋒、詹文鑫、羅梅君  這樣論述:

  色彩工程為開發高畫質顯示器之核心技術。本書探討的內容包含顯示器的發展趨勢、色彩心理學、色彩體系、成像媒體顯色原理、色度學原理、色彩量測、顯示器色彩描述、色彩空間變換、行動裝置之色彩修正、色彩管理系統、影像工業之標準色彩空間、色外貌模式、影像品質評估等單元。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介紹顯示器色彩工程原理的書籍,集合國內第一線色彩工程專家與學者,耗時二年共同撰寫完成,為有心進入顯示器產業發展年輕學子必備之入門書籍。    本書特色     1. 國內第1本介紹顯示器色彩工程原理的書籍   2. 集合國內第1線色彩工程專家與學者寶貴開發與研究之智慧結晶   3. 包含第1手最新研究文獻與

研發成果   4. 榮獲教育部影像顯示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優良教材 

新型光致動磁珠與化學影像雙工系統與其光感半導體材料初探

為了解決ccd光源的問題,作者王宇陽 這樣論述:

指導教授推薦書口試委員會審定書誌謝 iii中文摘要 iv英文摘要 vi目錄 viii圖目錄 xi表目錄 xvii第一章、簡介 11.1 研究背景 11.2 光定址電位感測器 21.3 介電泳力與光介電泳力 41.4 數位振鏡投影機結構及成像基本原理 71.5 研究動機與方法 8第二章、二合一光電操作量測系統之功能驗證 192.1 簡介 192.2 實驗設計 212.2.1 光機規格 212.2.2 ODEP操作系統 212.2.3 LAPS量測系統 222.3 材料與方法 222

.3.1 LAPS量測之氮化矽薄膜矽基板晶片 232.3.2 ODEP操作之氫化非晶矽微流道晶片 252.3.3 材料吸光分析 262.3.4 溶液配製 272.3.5 磁珠操作 292.3.6 LAPS基本電性量測 292.3.7 LAPS二維影像圖形量測 302.4 結果與討論 302.4.1 磁珠操作 302.4.2 LAPS基本電性 312.5 結論 34第三章、晶片光感材料及多種磁珠操作之可行性探討 473.1 簡介 473.2 實驗設計 483.2.1氮化矽薄膜矽基板之雙工晶片製程 483.2

.2 材料吸光與光電轉換效率分析 493.2.3 磁珠溶液 503.3 結果與討論 503.3.1氮化矽薄膜矽基板晶片之LAPS量測 503.3.2氮化矽薄膜矽基板晶片之ODEP操作 523.3.3 不同種類磁珠之操作 533.4 結論 56第四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734.1 結論 734.2 未來展望 74參考文獻 76第一章、簡介圖1- 1(a)ISFET、(b)EIS capacitive sensor及(c)LAPS之系統架構圖[4] 10圖1- 2 (a)ISFET、(b)EIS capacitive senso

r及(c)LAPS量測曲線圖[6] 11圖1- 3(a)正介電泳力與(b)負介電泳力作用方向示意圖[16] 12圖1- 4 光介電泳操作示意圖[22] 13圖1- 5 DMD單片微型反射鏡之構造示意圖[30] 14圖1- 6 (a)兩片DMD微鏡片角度傾斜示意圖[30]與SEM所拍攝的(b)傾斜-12°以及(c)+12°之DMD微鏡片[31]。 15圖1- 7 入射光透過不同微鏡片角度反射後通過投影透鏡將影像投影至屏幕之示意圖[29]。 16圖1- 8 紅、藍、綠三種LED光源DLP投影儀光路示意圖[33]。 17圖1- 9論文架構圖。 18第二

章、二合一光電操作量測系統之功能驗證圖2- 1 光機外觀示意圖。 36圖2- 2光機實機照片。 36圖2- 3 操作模式之光機架設示意圖。 37圖2- 4 量測模式之光機架設示意圖。 37圖2- 5氮化矽薄矽基板晶片製程流程圖。 38圖2- 6氮化矽薄膜矽基板晶片剖面圖。 39圖2- 7 氫化非晶矽薄膜微流道晶片結構圖。 39圖2- 8 (a)氫化非晶矽薄膜對不同波長下的吸收度、(b)光機光源所對應的波長分布。 40圖2- 9 給予10 kHz, 10 VPP交流電訊號於基板,流道中的(a)磁珠、(b)光圖形投影、(c)晶片通電與(d)通電後關閉

光機光源及CCD光源在顯微鏡下所得到的影像。 41圖2- 10 給予10 kHz, 10 VPP交流電訊號於基板,流道中(a)施加電訊號前(b)開始施加電訊號(c)施加電訊號後10秒的磁珠收集情形。 41圖2- 11 (a)給予10 kHz, 10 VPP交流電訊號於基板,(b-l)光圖形以20 μm/s移動10秒,流道中磁珠拖動情形。 42圖2- 12光點及背景光示意圖。 42圖2- 13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光點,背景光,無光之氮化矽薄膜基板在pH 7溶液中的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43圖2- 14 光路實際照片及簡易示意圖。 43圖2- 15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固定頻率1 kHz,使用不同VPP,VDC輸出光源量測氮化矽薄膜基板在pH 7溶液中的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44圖2- 16波長617 nm光機光源,4 VPP,2.5 VDC下,使用不同頻率驅動輸出光源,其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44圖2- 17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2.5 V下量測氮化矽薄矽基板之時漂現象圖。 45圖2- 18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2.5 V下量測氮化矽薄膜基板之pH 2到12之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及感測度圖。 45圖2- 1

9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2.5 V下量測氮化矽薄膜矽基板之遲滯反應。 46圖2- 20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2.5 V下不同光點直徑之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46第三章、晶片光感材料及多種磁珠操作之可行性探討圖3- 1 減少矽基板厚度之氮化矽薄矽基板晶片製程流程圖。 58圖3- 2減少矽基板厚度之氮化矽薄膜矽基板晶片剖面圖。 59圖3- 3 氮化矽薄膜矽基板微流道晶片(a)結構圖與(b)實體照。 59圖3- 4 (a)氮化矽薄膜矽基板對不同波長下的吸收度、(b)光機光

源所對應的波長分布。 60圖3- 5 磁珠(a)剖面構造以及表面鍵結(b)Streptavidin、(c)Sheep Anti-Rabbit IgG及(d)BSA之簡易示意圖。 61圖3- 6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固定頻率1 kHz,使用不同VPP,VDC輸出光源量測氮化矽薄膜基板在pH 7溶液中的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61圖3- 7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4 VPP,1.15 VDC下,使用不同頻率驅動輸出光源,其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62圖3- 8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1.15 V下不同光點直徑之光電

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圖。 62圖3- 9波長617 nm光機光源,頻率=1 kHz,VPP=4 V,VDC=1.15 V下量測氮化矽薄膜基板之pH 2到12之光電流對輸入偏壓關係及感測度圖。 63圖3- 10 波長617 nm光機光源,固定頻率=1 kHz,VPP=4 V,光點直徑=0.6 mm的條件下,量測VDC=2.5 V/ 1.15 V時,在(a)與(c)矽基板厚度減少前、(b)與(d)減少後之光電流量測曲線。 64圖3- 11給予氮化矽薄膜矽基板ODEP晶片交流電訊號,流道中 (a)施加電訊號前,(b)施加電訊號後之磁珠情形。 65圖3- 12氫化非晶矽薄膜與氮化矽

薄膜矽基板之光/暗電流分析圖,電流為取Log後之數值。 65圖3- 13氫化非晶矽薄膜與氮化矽薄膜矽基板之光/暗電導率分析圖。 66圖3- 14給予20 kHz, 5VPP交流電訊號於基板,流道中(a)施加電訊號前、(b)開始施加電訊號與(c)拖動2.5秒的磁珠收集情形。 66圖3- 15 給予20 kHz, 5VPP交流電訊號於基板,流道中表面鍵結Streptavidin/ Sheep Anti-Rabbit IgG/ BSA的磁珠:(a)-(c)施加電訊號前,(d)-(f)施加後,(g)-(i)關閉光圖形的瞬間,磁珠收集的情形。 67圖3- 16固定頻率=1 kHz

,VPP=4 V,VDC=2.5 V,光點直徑=0.6 mm的條件下分別以紅光(波長617 nm)、綠光(波長513 nm)、藍光(波長459 nm)量測2% TBE溶液之光電流曲線。 68圖3- 17 固定頻率=1 kHz,VPP=4 V,VDC=2.5 V,不同光點直徑的條件下,以綠光(波長513 nm)進行光電流曲線量測。 68圖3- 18 表面鍵結Streptavidin磁珠之(a)收集前、(b)收集後及(c) 關閉CCD變焦系統光源,以綠光(波長513 nm)光源照射後畫面。 69圖3- 19 光源為綠光(波長513 nm),固定頻率=1 kHz,VPP=4 V,V

DC=2.5 V,光點直徑=0.4 mm,量測表面鍵結Streptavidin磁珠之收集前後光電流曲線。 70圖3- 20 表面鍵結BSA磁珠之(a)收集前、(b)收集後及(c)關閉CCD變焦系統光源,以綠光(波長513 nm)光源照射後畫面。 71圖3- 21 光源為綠光(波長513 nm),固定頻率=1 kHz,VPP=4 V,VDC=2.5 V,光點直徑=0.4 mm,量測表面鍵結BSA磁珠之收集前後光電流曲線。 72表目錄第二章、二合一光電操作量測系統之功能驗證表 2- 1 波長 617 nm 光機光源,固定頻率為 1 kHz,不同 VPP,VDC下之光強度。

35表 2- 2 波長 617 nm 光機光源,VPP=4 V,VDC=2.5 V 下不同光點直徑之光強度。 35

攝影基礎與圖像語言

為了解決ccd光源的問題,作者(德)科拉·巴尼克等 這樣論述:

科拉·巴尼克出生於1981年,2002年起開始攝影工作。她的攝影特點在於,在按下快門響應鍵的一瞬間,她的腦海中就已經出現了一幅經過后期加工最終定稿的照片——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項本領,它要求攝影師進行極為周密審慎的思考分析。她的照片語言體現了一種素凈淡雅的風格。她偏好選用和諧的色系搭配、輕柔的不飽和色彩以及一個近乎完美的造型塑造來呈現一幅柔和明亮的照片。其作品已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入圍多種(國際)賽事並獲得展出。她的多樣化的攝影題材涉及人物肖像、美妝、時裝、動作、情欲誘惑以及藝術花卉。她熟練掌握photoshop技術,能夠借助其對照片做優化處理,進行卓有成效的后期加工,完成頗費時間與精力的照片黑

白模式轉換。在色彩駕馭方面,她已達到了爐火純青、信手拈來的地步。她的作品從拍攝到沖洗印刷,均呈現出一個協調悅目的色彩配搭。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熏陶的文化工作者,以自由平面設計師以及攝影師的職業身份,出版發行了眾多高質量、高水准的攝影讀物,現在你拿在手里的這本圖書便是其中之一。除了這本書之外,她同格奧爾格·巴尼克一道,還共同為雜志社與出版社寫作出書,並為攝影教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如何對照片進行精致考究的畫面布局,如何對所攝物體進行完美的燈光照明,如何對拍攝所得的照片進行工作量繁重的后期加工處理——這些都是她日常接受委托進行攝影工作的重點。相應地,她在Artepictura攝影藝術研究院中負責教授

「照片后期加工」這門課程格奧爾格·巴尼克 格奧爾格·巴尼克出生於1969年,1984年起開始攝影工作。他的攝影風格是:近距離拍攝所攝對象,靈活運用清晰與虛化手法,偏好表達傾斜、喧囂、多彩的主題。他對細節的獨到眼光與把握能力在其肖像、生活、情欲、人體、旅行以及特寫等一系列攝影題材中均得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小場景中,他總能發現挖掘值得進行拍攝表現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往往被他人所忽視。他會抓住這種經常是偶然出現的拍攝契機,對事物進行隨機拍攝。不過,對於人物肖像攝影,他總會在事先對其做一個細致的構想,做好充足准備。他所進行的委托拍攝任務一般集中於表現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場景、公司職員肖像以及企業面貌。他

同科拉·巴尼克一道,已經花了五年的時間積極從事為攝影教科書以及攝影雜志編寫撰稿的工作。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熏陶的經濟學家以及社會教育工作者,在以企業顧問的身份對客戶就視覺對外形象以及專業化圖片概念提供咨詢幫助時,總是會將自己的攝影知識同其多年來從事項目和產品管理以及銷售所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結合在一起。除了萊茵美茵應用科學大學的攝影系和呂內堡大學的自由攝影學院,格奧爾格獨立創建的攝影藝術研究院(Artepictura-Akademie)是德國第三家體系化的攝影教育機構。他不僅是攝影藝術研究院的主管,還在威斯巴登教授媒體管理課程。 序言前言第一章 一點兒攝影理論攝影者內容、形式和

技術原始圖像圖像處理者最終圖像圖像觀賞圖像觀賞者1.2所應用的理論外景現場家里1.3攝影技術——實現拍攝目的的工具定義應用第二章 攝影技術概覽2.1攝影的流程光學系統處型對焦測光曝光控制釋放快門2.2攝影者施加影響的可能性限制條件五個核心要素第三章 光學系統處理和鏡頭3.1光和顏色光光源光的顏色色溫光的行進路線顏色3.2鏡頭的物理基礎鏡頭的結構焦距焦距轉換系數「焦距延長」適用於數碼相機的鏡頭最大光圈3.3鏡頭的質量機械質量光學質量解像力失真居中性漸暈色差雜光球面像差像散3.4對焦手動對焦自動對焦系統的工作方式自動對焦的對焦區域焦點前移和焦點后移自動對焦控制模式與區域模式最小對焦距離關於對焦

的一些實用建議3.5鏡頭的種類定焦鏡頭變焦鏡頭原廠鏡頭還是副廠鏡頭龜眼鏡頭廣角鏡頭標准鏡頭長焦鏡頭增距鏡折反鏡頭微距鏡頭移位鏡斜拍鏡頭鏡頭寶貝第四章 測光4.1亮度的測量入射光測量法和反射光測量法外置測光表相機內置測光系統中性灰替代測光十擾光4.2測光方式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矩陣測光第五章 曝光控制5.1基礎知識和參數的相互關系曝光控制概覽曝光值曝光標尺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之間的聯系感光度對比度范圍有意識的對比度控制其他媒介的動態范圍5.2光圈光圈的工作原理景深用光圈構圖景深預覽鍵散景5.3快門速度快門的工作原理無抖動的圖像相機的握持方法輔助設備光學防抖運動模糊定格運動瞬間追隨拍攝用快門速

度構圖5.4用於曝光控制的功能手動曝光模式光圈自動模式快門自動模式全自動模式程序自動模式曝光鎖定功能包圍曝光功能曝光補償功能有意識地過曝或者欠曝第六章 相機的其他功能6.1數碼攝影技術的基礎像素RGB色彩模式色彩深度分辨率相機分辨率圖像分辨率改變圖像大小6.2圖像傳感器圖像傳感器的工作方式圖像傳感器設計的基礎圖像傳感器的制造方法6.3傳感器的類型CMOS侍感器CCD傳感器Supcr—CVOS—EXR傳感器X3傳感器6.4傳感器的尺寸中畫幅傳感器全面幅傳感器畫幅系數較小的傳感器4/3傳感器畫幅系數較大的傳感器6.5傳感器的缺陷噪點高光溢出彌散效應、摩爾紋熱噪點灰塵6.6取景器單反相機上的光學取

景器取景器凄數電子取景器屈光度平衡功能便攜相機的光學取景器實時取景功能可翻轉的顯示屏6.7其他能和控制元件圖像顯示菜單顯示參數顯示快門連拍白平衡相機處理器WLANCPS附件及接口6.8錄像功能錄像分辨率幀頻壓縮技術視頻數據格式可錄像的傳感器錄像中的相機鏡頭聲音配件運動中的相機錄像內容……第七章 附件第八章 合適的相機

數位影像關係法應用於應變量測及形貌量測

為了解決ccd光源的問題,作者沈旻建 這樣論述:

數位影像關係(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法,是一全區域、非接觸式且非破壞的應變量測方式,此法是利用取像設備對試片變形前、後擷取影像,藉由影像的變化,分析求得試片上某一區域的位移、應變情形。本文提出二階段式數位影像相關法,在第一階段利用粗到細疊代法(coarse-fine iterative technique)求出變形後參考點的位移,接著在第二階段利用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求取相對應的應變。實驗方面先以剛體平移來驗證程式的準確性,避免在實驗過程中取像設備(charge-coupled device,CCD)、光源及其它實驗上

的誤差;本文在平板試片的表面上製作特徵斑點,在背面貼附應變規(Strain gauge),且在拉伸實驗過程中以鹵素燈(Halogens light)作為穩定的光源,藉由比較應變規的應變值及程式求得的應變值,是否有相同的趨勢,來驗證DIC的準確性外,並且加入Wiener2影像濾波器及鄰近影像的分析對DIC的影響;另外還選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試片更進一步的驗證DIC的可用性。接著發展至三維數位影像關係(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法,將試片表面形貌量測出來,並以逆向工程-3D光學掃描系統來驗證此量測之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