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混凝土坍度標準 - NRGV也說明:依據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 施工單位建議檢驗頻率:隨時但不得少於抗壓強度試驗組數。 預拌廠建議檢驗頻率:隨時,每日出車前及出貨時細粒料持續入庫,應至少 ...

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李翼安所指導 陳柏翰的 高軸壓下既有鋼筋混凝土柱剪力破壞行為研究 (2020),提出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固定軸力、剪力破壞、側力位移曲線、高軸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陳豪吉所指導 林玄忠的 淤泥應用於混凝土之可行性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淨水淤泥、水庫淤泥、石材淤泥、配比設計、實際量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破壞與倒塌行為研究則補充:鋼筋混凝土 ; 剪力牆 ; 側力位移關係 ; 剪力破壞 ; 倒塌行為 ; reinforced concrete ; shear ... CNS 1176 A 3040 (2014),「混凝土坍度試驗法」,標準檢驗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軸壓下既有鋼筋混凝土柱剪力破壞行為研究

為了解決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的問題,作者陳柏翰 這樣論述:

既有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當地震力作用時,底層柱受到較大的基底剪力影響使得中高樓層建築有傾覆彎矩產生,此時對於中高樓層底層柱邊柱及角柱軸力會有大幅的變化,亦可能出現軸拉的現象。然而中高樓層底層柱內柱軸力則是變化不大,會在一固定軸力值上下變動。由於既有中高樓建物興建年代久遠,在缺乏耐震設計觀念下,使得鋼筋的配置不佳導致耐震能力下降,底層柱受到非韌性的鋼筋配置,其破壞模式容易出現剪力破壞,變形能力不佳,使得建築物會發生倒塌或嚴重損毀無法修復。因此本研究針對既有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底層柱內柱,研究其在非韌性配筋及受到固定高軸壓下的剪力破壞行為,作進一步的探討。 目前台灣針對既有鋼筋混凝土

建築物的耐震評估,僅對於低矮型的樓層建築有分析方法,但針對既有中高樓鋼筋混凝土建築尚未有一套明確的分析方法,主要原因是低矮型與中高樓層其受地震力影響時震動模態的不同,會導致分析結果有差異。有鑑於國內對於既有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柱剪力破壞的耐震行為實驗數據較少,故本研究設計4座固定高軸力試體,在低箍筋量的配置下,改變箍筋間距,以200 mm與400 mm的配置,來瞭解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受固定軸力下的側力位移行為。 本研究透過不同學者建議的模型,建立鋼筋混凝土柱發生剪力破壞時的側力位移曲線,瞭解在高軸力下柱桿件發生剪力破壞時的耐震行為。依據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對於既有中高樓層內柱軸力變

化不大之側力位移曲線,使用建議模型能合理預估剪力破壞柱的剪力強度及剪力強度對應的位移,並依照建議模型分析結果與現今較常使用之分析模型進行比較,探討各模型間的差異性。關鍵字: 中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固定軸力、剪力破壞、側力位移曲線、高軸力

淤泥應用於混凝土之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cns 1176混凝土坍度試驗法的問題,作者林玄忠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3種比例淤泥替代部分細骨材產製無筋混凝土,選擇北.中.南各1座自來水廠淨水淤泥,及其同水系之水庫淤泥各1種;另擇東部大理石石材淤泥進行無筋低強度混凝土研究.透過部分淤泥替代天然細骨材,來研究混凝土的配比設計及其新拌,硬固之工程性質,先藉由實驗和資料蒐集,檢測淤泥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在淨水淤泥及水庫淤泥取代率主要為20%,40%,60%.淤泥方面完成三種抗壓強度的淤泥混凝土配比設計(140kgf/cm2,175kgf/cm2及210kgf/cm2),抗壓強度試驗,廠拌試驗,長度變化試驗及環境適應性試驗.由細粒料中有機不淨物含量試驗結果可知,淤泥有機物含量由高至低依序為:大湳淨水淤泥,南化

淨水淤泥,林內淨水淤泥,南化水庫淤泥,南化水庫淤泥,石門水庫淤泥,日月潭水庫淤泥,結果與同樣配比下的抗壓強度結果大致相符.抗壓強度試驗方面,石門水庫淤泥,日月潭水庫,南化水庫淤泥,林內淨水淤泥及南化淨水淤泥等配比經抗壓強度試驗,廠拌試驗驗證其抗壓強度符合需求;大湳淨水淤泥試體於水中養護過程中會溶出污泥顆粒,致使抗壓強度發展不理想,鋁系混凝劑易與硫酸納鹽反應形成硫酸鋁鈉,造成試體張裂致重量損失較大,另由廠拌試驗結果顯示,該場僅能應用於低強度混凝土.長度變化試驗方面,石門水庫淤泥,日月潭水庫,南化水庫淤泥,林內淨水淤泥混凝土之試體長度收縮量與淤泥取代率呈正相關,隨著齡期的增加,長度收縮量逐漸減少,

並且隨著抗壓強度的增加,長度收縮量隨之減少,惟隨著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之長度收縮量亦會增加,尤其是60%取代率的配比更為明顯,由試驗結果可知,考慮體積穩定性時,淤泥取代率不宜大於40%. 環境適應性試驗方面,6種淤泥混凝土試體浸入水槽者之抗壓強度大多低於戶外放置者,另隨設計強度提高其浸水與戶外養護之抗壓強度差異逐漸縮小,以3種水庫淤泥混凝土試體有明顯趨勢;而各淤泥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相同強度等級者多以淤泥取代率20%者較高,60%者較低.另酸,鹼性溶液浸泡試驗,檢測其外觀變化,重量損失等特性,發現孔隙率大小與重量損失有正關係. 本研究除傳統實驗室拌和外,水庫淤泥方面嘗試以原狀淤泥於預拌廠進

行廠拌,以實際量產之拌和機拌和及預拌車出料,再予取料製作圓柱試體進行各種試驗,期對後續實際工程之運用與推廣能有助益,以加速淤泥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