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ptt八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fb ptt八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寫的 歷史學柑仔店 1 和謝金魚的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謝金魚限量親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卦] 八卦常說:你還在用FB? - PTT推薦也說明:2022年5月13日 — 為什麼ptt 總愛說. FB沒人用. FB自己早就不用. 但ptt很常還是會看到從FB看來的一些文章或討論呢. 有沒有八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王皇玉所指導 黃梓琳的 精神疾患就沒關係?從社會心理學、法學與精神醫學談我國司法精神鑑定的困境與未來 (2020),提出fb ptt八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責任能力、刑法第19條、司法精神鑑定、社會心理學、國民法官。

最後網站【情報】林瑋豐事件懶人包- 場外休憩區 - 巴哈姆特則補充:王定宇立委氣噗噗地轉了一張圖說PTT八卦版竟然有中共同路人在進行認知 ... 立刻關閉FB帳號但是來不及惹已經被一堆網友備份文章連帶備份他在PTT的一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b ptt八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歷史學柑仔店 1

為了解決fb ptt八卦的問題,作者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 這樣論述:

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 以公眾史學貼近一般大眾   專業史學為何與大眾如此疏遠?如何拉近彼此之間的鴻溝?繼「芭樂人類學」和「巷仔口社會學」之後,創立於2014年4月的「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是學院從臺灣思考歷史書寫的共筆平台,藉由普及歷史知識來強化歷史學者的社會參與,試圖貼近一般大眾。   如同本書「開店」文章〈從「柑仔店」到歷史學〉開頭寫的:「歷史學柑仔店」在籌備階段時,「東家」即曾與「店小二」們熱烈地討論過「柑仔店的歷史」,才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自己專屬的「柑仔店」記憶,而且有些店東或店小二自己家族還曾經營過柑仔店,聽聞之下,大開眼界。東家也囑幾個店小二有空將這些有

趣的見聞收錄集結,以便日後能在店內開一「專櫃」,以饗各位人客。   「歷史學柑仔店」是名副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近年來「公眾史學」在專業史學界逐漸受到重視,「歷史學柑仔店」的文章整體也呈現多元而異質的風貌,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而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不少文章當中,

即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不同的面向。   《歷史學柑仔店 1》從2014年創立至今精選出26篇文章,以歷史x社會、歷史x科學、歷史x醫學、歷史x器物、歷史x生活五個跨域結合呈現出來,並搭配300張精彩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展現在一般大眾面前,希望能引領讀者對歷史或過往發生的人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共同探索臺灣的主體性。   編者簡介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依文章次序排列)   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劉龍心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涂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許雅惠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銘崇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吳易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金仕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宏彬     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元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圭偵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廖宜方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峙維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鄭麗榕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編者序/許雅惠 1. 歷史與社會 1-1 從「柑仔店」到歷史學:思考日常生活史與公眾(大眾)史的交錯/呂紹理 1-2 說、歷史故事/李衣雲 1-3 如何藉普及歷史知識以強化歷史學者社會參與?/陳恒安 1-4 我們賴以生存的

歷史:體會、共享與反思/劉龍心 2. 歷史與科學 2-1 在東亞主編英文期刊?!/李貞德 2-2 數位時代,圖書館將何去何從?/涂豐恩 2-3 趙明誠與他的收藏家朋友們:數位人文方法初探/許雅惠 2-4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郭文華 2-5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下):倉頡與注音輸入的文化史/郭文華 2-6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黃銘崇 3. 歷史與醫學 3-1 杜鵑窩裡的雀鳥:怎麼看精神醫學的政治濫用史/吳易叡 3-2 誰是古之良醫?/金仕起 3-3 醫療、經驗與文本/金仕起 3-4 病人絮語:往診與看醫生的場所/許宏彬 3-5 龍骨小

史/陳元朋 3-6 梅毒:一個科學事實的發生與發展/陳恒安 4. 歷史與器物 4-1 黑暗時代的光芒、失而復得的寶藏/林圭偵 4-2 說鼎: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符碼/許雅惠 4-3 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黃銘崇 4-4 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不洗熱水,洗不乾淨!/黃銘崇 4-5 達也太王的六馬浮雕/廖宜方 5. 歷史與生活 5-1從「國語老歌」追溯「制定國語」的往事/陳峙維 5-2 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兩件重要的往事:「流行歌」一詞與上海灘國語流行歌的大躍進/陳峙維 5-3 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鄭麗榕 5-4 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鄭麗榕 5-5 關於一隻黑狗與家族、戰爭記憶

/鄭麗榕   編者序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歷史學柑仔店」是一個自發的寫作社群,也是一扇窗口,讓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沒有聚會、沒有宣言與旗幟、也沒有機構或學會支持,組織十分鬆散。就連臉書粉絲頁的介紹也只有一句: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似乎太簡單,但接著要寫些什麼,就令人煞費心思了。後現代史學之後,歷史研究進入百家爭鳴且難以定義的境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就先這樣吧!   神奇的是,每年排班表寄出後,作者們總像是說好了

般,彼此錯開交稿時間,且總能如期繳交,鮮少出現拖稿情況。如此鬆散的運作方式,卻能長期且穩定地刊登文章,不能不說這個部落格的確是名符其實的「柑仔店」。不但內容多樣龐雜,而且有股從下而上、旺盛的草根性。   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各主題專史: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出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文章整體呈現出多元而異質的風貌,如果真要歸納一些特點,大概是有著強烈的「新文化史」氣息,重視一般民眾、日常生活與在地脈絡。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過去,特別是傳統歷史書寫中被忽略的人群。此外,歷史研究重視一手史料的特性,也反映在

不少文章當中,結合各種類型的新、舊史料,嘗試觸摸「過去」這頭大象的不同部位。   說到「歷史學柑仔店」的緣起,不能不提友站「芭樂人類學」(成立於2009年),這是最早由學界自發成立的共筆部落格,後來又有「巷仔口社會學」(2013)。芭樂與巷仔口的成功,帶給歷史領域的我們許多刺激,那些年,不少友人私下都談到成立共筆平台的可能。2014年春天,這顆種子在318學運的激盪下萌芽,4月4日「歷史學柑仔店」正式掛牌成立,由花亦芬、金仕起、祝平一、黃銘崇及我五人發起。之後又有「菜市場政治學」(2014)與「漫遊藝術史」(2016)。   近十年紛紛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是傳統被認為「無用之學」的人文社會學

者走入社會的努力。在我看來,也是學界共同探索臺灣主體性的嘗試。過去,長期以邊陲自居的臺灣習於仰望中心強國,無論是美國、中國或日本;現在,我們意識到在臺灣的學術工作者,不分本土博士或是外來博士,似乎有著某些共同特點。這個從臺灣在地所發展出來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在此邀請讀者一起來想想。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 黃銘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 318公民運動發生幾天後,我與家人一同至立法院周邊現場,一方面是表達對此一運動的支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進行歷史觀察。經過幾天觀察,我們研判這場公民運動有可能會是一個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事件。而且,隨著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之後,媒

體與社群網站上出現爆量的論述、創意作品、照片、影片產生,在立法院的議場內以及濟南、青島東路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海報、文宣、小冊子和各種創作活動。有藝術史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精彩無比的「無策展人的藝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隨時在變動的新型藝展,不論從藝術的、文學的角度都相當引人注目。於是乎興起要在第一時間建立平台收集史料的念頭。 這次非暴力公民運動史料與以往史料的不同,在於大量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切題論述,部落格、PTT八卦版上的文章與討論,以及透過網路流傳的懶人包、PPT等等的湧現,而這些原本就已數量龐大的討論,透過新媒體如FB、LINE等的流傳,以及不斷進行的擴散式討論,讓主流

媒體在使用網路的族群中幾乎完全失勢。這次公民抗爭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在功能與使用上的成熟,使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過程中都得以不斷攝錄影像。尤其是在立法院議場內,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已有人開始利用iPad進行現場直播。幾天之後,更能夠利用業界技術,進行現場24小時直播,並在立法院周邊架設大量的民間版監視器,隨時監控周邊狀況。也有人利用四螺旋槳或六螺旋槳的小型直升機進行空拍。當然,主流媒體也派出大量記者與攝影記者進行採訪與攝影。而在另一方面,警察也頻繁使用錄影蒐證。我們在退場之前,更使用已經成熟的3D-鐳射掃描,將立法院在4月8-9日時的狀況,以三維空間+攝影記錄下來。(圖1)總之,這次

公民運動,幾乎已經到了沒有一個面向不被以影像或圖像記錄下來的程度。因此,除了實體物件需要收集,如何收集各種原生數位物件,以及所謂「口述歷史」或「訪談」資料,也成了一種新挑戰。

fb ptt八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國防安全研究院一份研究分析,認為PTT八卦板出現疫苗政治化的現象,這份報告也引發是否國防院在監看PTT還帶風向,將政府的責任推給中國網軍的討論。國防院回應,這只是一份研究報告,不是政治操作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582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精神疾患就沒關係?從社會心理學、法學與精神醫學談我國司法精神鑑定的困境與未來

為了解決fb ptt八卦的問題,作者黃梓琳 這樣論述:

本文嘗試從「刑法第19條責任能力有關的精神鑑定」議題出發,試圖改善現今我國社會對於司法的對立氛圍。2005年刑法第19條修法後,鑑定的結論與法院裁判認定間之一致率已顯著提高(有研究顯示一致率高達99%),惟在發生類似的「精神疾患者犯罪」案件時,民眾對於法院、精神醫學界依然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因此,筆者從網路新聞、Ptt、Dcard論壇等等的管道之民眾留言中蒐集其對於「精神疾患犯罪」的想法後,歸納出大部分的疑慮集中於三點:行為人會不會裝病騙鑑定者或者認為鑑定流程簡易因此易於欺騙鑑定者(詐病、對精神醫學概念與鑑定流程不熟悉)、過往有就診紀錄就可以說自己是精神疾患患者(病歷)、是不是精神疾患就可以無

罪(對於法律概念不熟悉)。在爬梳法學、精神醫學相關文獻的過程,發現法院對於精神鑑定亦有部分疑慮(兩份鑑定報告結論常不一致、鑑定者的資格等);精神醫學界則是有法院不尊重專業的聲音。且過高的鑑定報告與法院判決一致率,亦有論者憂心法院實質審判權被精神鑑定報告架空。以上論點皆為「刑法第19條責任能力有關的精神鑑定」在實務上的困境,本文係從以上困境為切入點,嘗試找出這些疑慮所扮演的角色與改變的可能路徑。從精神醫學的觀點而言,具有專業水準的精神鑑定流程,是縝密且複雜的。對於詐病的判斷,精神醫學有一套詳細診斷準則及科學儀器並輔以鑑定者的經驗判斷;此外,病歷亦是為幫助鑑定者釐清「行為人若罹患精神疾患,其行為時

受精神疾患的影響程度」時的重要角色,因行為人受精神疾患所影響而呈現出的精神狀態並非是一個定態,而係一起伏的過程,行為人並非時時刻刻皆受到精神疾患所影響。惟在使用病歷幫助判斷時,鑑定者需要注意「診斷與鑑定目的不同」的問題。在法院與精神醫學的認知落差部分,雖然精神醫學對於鑑定者可否回推行為人行為時的精神狀態係抱持可知論的觀點,但由於以現今實證科學的限制以及法院實務上的困難(鑑定時間難以提前導致佐證鑑定人判斷的資訊不足、鑑定時間難以延長),因此在司法場域的精神鑑定報告,係更加帶有鑑定人「主觀性」、「經驗性」的性質。本文認為鑑定報告中的「行為人是否有罹患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較屬於事實的爭論,而偏向

鑑定者的專業判斷;至於「行為人行為時是否受到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影響的影響程度」,則因有回推性質,而帶有主觀、經驗性質的判斷,此部分法院需要透過審判的過程中進行證據調查,審酌這部分的鑑定者做出此鑑定結論的依據。若最終的判決並不採這個部分的鑑定結論,精神醫學界亦需有此部分的鑑定結論是帶有主觀判斷的成分,並不拘束法院的認知,如此一來精神醫學界對於法院不尊重其專業的疑慮或許有機會降低。最後本文嘗試整合上述問題,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提出改變的可能路徑。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而言,民眾對於「精神疾患」犯罪的類似事件發生時,對於事件的反應(例如:法院會寫的判決內容與判決結果)常已形成民眾自身的「心證」,

如欲改變此現況則必須給予新資訊改變民眾的認知基模;惟若為對特定群體(例如:法律界)已有負向態度,若給予新資訊的方式為:「給予民眾正確的新資訊但沒有辦法突破大腦自動式思考的路徑,新資訊容易被大腦忽略而沒辦法進入基模。」因此,筆者認為未來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參審制度係為一個契機,在態度改變之接觸理論六個條件底下的國民法官參審制度,才有可能使得這些資訊進入民眾的基模而產生認知上的改變,進而改變態度更甚至改變偏見。至於何謂「態度改變之接觸理論六個條件底下的國民法官參審制度」,本文認為係透過實質的交互詰問程序來實踐的過程;此外,透過實質的交互詰問過程,使法院對於鑑定者如何做出「行為人行為時是否受到精神障礙

或其他心智缺陷影響的影響程度」的鑑定結論逐漸形成心證,本文認為這是在現階段實證科學的限制及法院實務上的困難之下,「法院的實質審判權」可以著墨的空間。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謝金魚限量親簽版】

為了解決fb ptt八卦的問題,作者謝金魚 這樣論述:

  ★「故事」共同創辦人謝金魚限量親簽版   ★謝金魚第一本個人主題著作!PTT八卦版高票當選「最廢的課」──崩壞解密   ★祁立峰、陳茻、黃震南、陳怡蓁、馬雅人、普通人──古人94廢.激推      一本為中學師生補充課內教材   替成人補充國學常識的重磅級神書      我們從小在國文課本上看到的一代文壇宗師、傑出的詩人、宰相、書法家,他們若不是道貌岸然,就是憂國懷鄉,似乎生來就負有崇高的使命,連他們的挫折失意,都是為了更長遠的理想所做出的犧牲或伏筆。      但,真的是如此嗎?      事實上───   有一種留名青史,叫古人的廢文玻璃心      唐代的名人宗師

跟你想的差很大!   他們除了有才,生活上或酸、或魯、或廢、或憨,   比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遭貶謫,只好苦情大啖蒸蛙肉和燙蟾蜍皮。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詩聖」杜甫受贈皇帝的護唇膏,雙手捧著龍禮感動大喊:「媽~我在這裡!」      ▷「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   寫下《琵琶行》《長恨歌》等曠世傑作的白居易,原來是一個常在同溫層發廢文的朋友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有一種情史,叫始亂終棄。中唐文學神主牌元稹一生劈腿連連,堪稱天(龍國)字第

一號軟爛渣男。      ▷「一搔皮膚,塵垢滿爪」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一年洗不上一次澡、左遷十年吃檳榔,還總向故舊寫信哭哭:「肥宅我好想娶妻啊~」      這群文壇宗師們有的惱人、有的憨直,但他們在個人成就和情感需求,其實和今人並無兩樣。對生命熱情不減,困厄和不遇時偶爾碎念;對社會滿懷理想,貶斥世俗也不忘抵抗現實。書中以輕鬆活潑的文字和敘事,揭開了一張張古人的真實面貌。他們不再是國文課中那樣遙不可及的形象,而更像是我們身旁的可愛朋友。    名人推薦      祁立峰(作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茻(國文老師、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版主)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主人、《臺灣史上

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   陳怡蓁(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馬雅人(PTT資深鄉民、FB粉絲團「馬雅國駐臺辦事處」負責人)   普通人(《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      書中所引述的事蹟,有趣、張狂卻人味十足,以前的國文課多半讀不到。期盼有朝一日更多普及寫作者投入古典文學、歷史的介紹,於是乎國文課、歷史課,就能更被還原成接近無限真實的模樣。──祁立峰      我喜歡金魚這種自書信資料扎實考證的寫作方式,讓我們看見了文人真實的一面。本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正在於此:嘗試還原那個時代的腳步與呼吸、血肉與靈魂,將古文背後的生命,真正帶給現代讀者──陳茻      每個文學作品最

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優美的文句外,還有作者如何與自我人生及生長時代對話的模樣。這些讓我們擺脫了惱人的註釋、燒腦的默寫,由本書帶我們回到文學創作者與其長年關注的粟特研究,從人的悲歡離合,重新閱讀我們熟知的文學作品。──馬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