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legends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亞洲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劉秀瑩所指導 莊麗櫻的 狐狸真的狡猾嗎?-從童話故事探討動物角色與比喻義的對應關係 (2021),提出figure legends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童話故事、隱喻、動物譬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連金發所指導 劉英享的 東勢客家話情態詞研究─並以「愛」與「會」為例談語法化 (1999),提出因為有 語法化、情態、情態動詞、語意演變、動態、時貌、方言語法、客家話的重點而找出了 figure legends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igure legends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狐狸真的狡猾嗎?-從童話故事探討動物角色與比喻義的對應關係

為了解決figure legends意思的問題,作者莊麗櫻 這樣論述:

童話是孩童認識世界一個重要開端,無論是中西方的小孩在童年時候都聽過童話。然而童話故事中的動物,被賦予的義意衍生在語言上的使用是否有相對的關連性?當大人在說這些故事時,有可能完全沒有意識的到故事中動物代表的意涵,只是複製小時候上一代對他們說的故事如實流傳下去而已。本研究主要要探討童話故事對於動物詞的影響。為了証實動物詞的比喻義可能源自於童話故事,本論文將研究有出現動物的故事文本,找出該動物在故事中扮演角色特性,再與日常用語中動物比喻的語意進行比對,觀察動物詞的比喻義是否與故事的角色特性吻合。結論發現,故事中的動物角色特性與動物詞的比喻義對應性很高。此外,透過中西文化對比,我們發現不同文化若賦予

相同動物不同的角色特性,該動物詞也會因此有不同的比喻義,這也說明了童話故事對於動物詞的比喻義是有影響的。

東勢客家話情態詞研究─並以「愛」與「會」為例談語法化

為了解決figure legends意思的問題,作者劉英享 這樣論述:

先前有關情態、動態及時貌的研究主要是以跨語言的語料為主,試圖發現語意變化的一般趨勢(例如Bybee and Osten 1989; Bybee, Perkins and Pagliuca 1994等)。這些研究顯示:情態作為一語意的範疇是由一組跨語言的「語法類型」(gram-types)所組成,可由其語意焦點辨別,並且在個別語言中體現成不同的語法素。在語言類型上不相關的語言中,我們觀察到同一詞彙來源的語法素其意義發展有相類似的歷史演變途徑。 本論文旨在探索東勢客家話情態語的發展。先前有關客家話的研究通常專注於音韻或歷史方面的討論,只有少數有關語法或語意的相關研究(例如:H

ashimoto 1973; Lo (1988) [1984])。本文採語料庫取向的研究法,主要蒐集《徐老師講古》以及《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一至五集為語料,輔以田野調查,研究東勢客家話的情態動詞。研究結果辨別出16個主要的情態動詞,並找出其語言形式和意義間的對應關係。此外,本研究進一步深究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二個情態動詞「愛」和「會」的語法和語意用法。從語法結構、論旨角色、主語施事性、情態意義、以及情態種類等面向切入,我們發現多義詞「愛」有表示「喜歡」、「意願」、「預測」、「未來」及「義務」等五種主要用法。另一情態動詞「會」則有表示「能力」、「根義可能性」以及「知識可能性」等三種主要用法。

進一步語意/語用分析顯示:「愛」的多義用法和Thomas (1995) 和Levinson (1995)所提出的不同意義層次有關,「愛」表示「義務」的用法則是屬於語句意義,必須和語境產生互動才能得到這層意思。運用Tregidgo (1982)分析英文must和may情態意義中「要求」的概念,我們將「愛」的五種主要用法以此觀念貫串。本文也呈現「愛」有關「意願」、「預測」及「未來」等用法,其語意具有連續體特質。另外,本研究也以語法化理論中「演變單向性假設」及詞彙來源決定意義演變的說法,提出東勢客家話「愛」和「會」的語意演變途徑。 有關表達「未來」意義的語法素發展

的研究,本文發現在先前客語語法論著中(Hashimoto 1973; Lo (1988) [1984]),「愛」和「會」看似相同的表「未來」用法,事實上有不同的語意限制,而這項限制實導因於兩者不同的詞彙來源以及歷史演變的過程。情態和動態觀念均和時貌相關,三者之間複雜的關係藉由相關研究及本文實證的結果,獲得初步的釐清。然而,中文動態體系並不像印歐語一樣,是由動詞屈折變化系列表現。中文有關情態、動態及時貌的演變發展研究仍有待開發。本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後續研究的建議:包括漢語方言情態動詞的對比分析、否定詞和情態語的互動、詞彙語意殘留和現代語法詞的分布限制、以及語言特列結構和語法化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