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50t-w產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漁業科學研究所 韓玉山所指導 陳怡柔的 利用衛星遙測技術分析日本鰻棲地品質在中國的長期變遷 (2016),提出fu-j50t-w產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本鰻、棲地品質指數、衛星遙測技術、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數、棲地破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u-j50t-w產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衛星遙測技術分析日本鰻棲地品質在中國的長期變遷

為了解決fu-j50t-w產地的問題,作者陳怡柔 這樣論述:

日本鰻屬降海產卵型洄游性魚類,為東亞地區高經濟價值魚種。因完全養殖成本過高,目前養殖鰻苗來源仍須仰賴天然資源。然而,自1970 年代起日本鰻天然鰻苗資源量嚴重下降,至今捕獲量不到1970 年代的10%,棲地的破壞對於日本鰻資源量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主要由棲地破壞下手。日本鰻主要產地為中國、韓國、台灣及日本,其中中國的資源量約佔60%。本篇研究地點為鴨綠江、長江、閩江、九龍江以及珠江。本研究採用陳等人(2013)創造的一種全新的指標-棲地品質指數(HQI)評估長江棲地品質長期變遷,係利用衛星遙測方法評估日本鰻棲地的破壞程度,不但快速、便利,且可頻繁的監控,再配合上水質汙染指標

即可隨時做出適當的應變機制。由於中國目前並沒有官方公布的水質污染資料,本研究利用NDVI與水中總磷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其優養化程度作為水質汙染參數,並利用NBR與城鎮化之間的相關性,作為河岸水泥化參數,再搭配棲地有效面積評估長江自1970 年代到現代之間的HQI變遷。閩江、九龍江、珠江以及鴨綠江因缺乏實際測量之水質參數,因此以棲地有效面積與河岸水泥化來評估其棲地品質變遷,並將其乘積名為棲地品質容積(HQV)。結果顯示長江的棲地品質指數自1970年代至2010年代下降69%。閩江與珠江的棲地品質容積自1970年代至2010年代分別下降28%與45%,九龍江與鴨綠江的棲地品質容積自1970年代至201

0年代分別上升18%與35%。長江自1990年代之後,優養化比例佔棲地有效面積的一半以上,但在2010年代突然好轉。但是這並不代表長江棲地品質恢復,相反的,這可能代表的是使用NDVI來定義優養化仍存在侷限。2010年代的長江在夏季仍然有藻類孳生,因此,仍有優養化的可能。雖然九龍江、鴨綠江的棲地品質容積上升,但其棲地有效面積較小,能負荷的日本鰻資源量有限,因此長江的棲地對中國的日本鰻還是非常重要的。應盡快納入適當的河川管理, 從流域管理的層面, 考慮生態修復的實施, 避免棲地環境的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