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頻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gnss頻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國通信建設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寫的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組網與工程實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GMS X9 GNSS衛星定位接收儀 - 上升空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也說明:全系統全頻段GNSS接收機集成高精度定位模組,支援BDS、GPS、Galileo、GLONASS、SBAS、QZSS全星座系統頻點信號的接收與解算。 4G全網通支援2/3/4G網路,兼容更好、信號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陳華明、林憶芳所指導 楊濠的 運用於第五代智慧型裝置之天線整合設計 (2021),提出gnss頻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槽孔天線、IFA天線、虛短路、MIMO 天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所 黃立廷所指導 梁耿銘的 利用無人機基於LoRaWAN及MQTT架構的環境感測 (2021),提出因為有 無人機、LPWAN、LoRa、LoRaWAN、Arduino、MQTT、Raspberry Pi、RTK的重點而找出了 gnss頻段的解答。

最後網站ETSI-EN 303 413 衛星地面站和系統(SE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則補充:當前標準適用於在能夠接收任何GNSS 星座(例如北斗(BDS)、伽利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GPS)、空間)的頻段中運行的所有GUE。 EUROLAB 協助製造商通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nss頻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組網與工程實踐

為了解決gnss頻段的問題,作者中國通信建設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 這樣論述:

本書首先介紹了5G技術的發展背景和標準的最新進展情況,然後著重介紹了5G網路架構中的組網技術。接著在闡述5G原理的基礎上,從5G網路的規劃方面入手,著重介紹了網路覆蓋和容量規劃的需求與步驟,以及關鍵技術與幀結構、通道變化對容量和覆蓋的影響。最後介紹了5G其他網路規劃以及室內覆蓋與工程實施。 李洪波 中國通信建設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北京理工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學士,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通信技術專業碩士。長期從事無線網路規劃設計工作。 高峰 北京郵電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與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出版圖書10餘本,負責及參與移動通信領域科

研專案20余項,發表論文40餘篇。 第1章 概述 001 1.1 移動通信發展概述 002 1.1.1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003 1.1.2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 004 1.1.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004 1.1.4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005 1.2 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 007 1.2.1 ITU 007 1.2.2 3GPP 008 1.2.3 IMT-2020(5G)推進組 011 1.3 第五代移動通信的發展 012 1.3.1 5G的能力要求 013 1.3.2 5G的應用場景 014 1.4 5G標準進展 015 1.5 5G試驗及部署情況 018 1.5

.1 國際5G試驗及部署進展 018 1.5.2 我國5G試驗及部署進展 024 1.6 每章要點 027 參考文獻 028 第 2章 5G組網技術 029 2.1 5G系統架構 030 2.1.1 5GC與NG-RAN的功能拆分 031 2.1.2 空中介面協定棧 033 2.1.3 網路介面協定棧 037 2.2  5G網路架構與選項 040 2.2.1 多網路融合選項 040 2.2.2 各組網選項介紹 042 2.2.3 NSA候選架構對比 049 2.2.4 SA共存方案介紹 050 2.3 CU-DU分離方案 052 2.3.1 CU-DU架構 052 2.3.2 CU雲化(Cl

oud RAN) 056 2.3.3 滿足多種應用場景 057 2.4 超密集組網技術 057 2.4.1 5G系統對超密集組網的技術需求 058 2.4.2 帶來的挑戰 059 2.4.3 干擾管理方案 060 2.5 網路切片 063 2.5.1 網路切片的驅動力 064 2.5.2 5G網路切片整體架構及解決方案 064 2.6 移動邊緣計算 066 2.6.1 概述 067 2.6.2 MEC的標準發展 067 2.6.3 MEC的典型應用 068 2.6.4 MEC的部署方式 072 2.6.5 MEC的平臺系統 073 2.6.6 5G邊緣計算的本地分流實現 075 2.6.7 邊

緣計算的業務連續性保障 075 2.7 D2D通信 076 2.8 無線Mesh網路 079 2.9 Wi-Fi分流技術 080 參考文獻 080 第3章 5G空口關鍵技術 083 3.1 高頻段大頻寬 084 3.1.1 5G NR的頻率範圍 084 3.1.2 中國運營商的5G頻譜分配 088 3.2 NR載波技術—OFDM 089 3.2.1 OFDM的基本原理 089 3.2.2 5G OFDM參數介紹 091 3.3 Massive MIMO 094 3.3.1 MIMO及Massive MIMO 094 3.3.2 Massive MIMO的標準演進 099 3.3.3 大規模天

線的工程應用 103 3.4 5G的多址方案 103 3.4.1 潛在多址方案 104 3.4.2 非正交多址技術 105 3.5 5G無線通道的調製與編碼 108 3.5.1 調製技術概述 109 3.5.2 數位調製的基本方式 110 3.5.3 從調製方式看4G到5G的演變 111 3.5.4 5G通道編碼 113 第4章 NR幀結構和通道 123 4.1 NR幀結構 124 4.1.1 NR幀結構的組成 124 4.1.2 不同子載波間隔的時隙結構 126 4.1.3 5G時隙的上下行配比 130 4.1.4 5G幀結構的週期選項 133 4.2 實體層時頻資源 135 4.2.1

時頻資源細微性 136 4.2.2 頻譜資源利用率 136 4.3 NR實體層信號 138 4.3.1 實體層功能 138 4.3.2 實體信號 139 4.4 下行物理通道與同步信號 143 4.4.1 SSB介紹 143 4.4.2 物理下行控制通道 147 4.4.3 物理下行共用通道 151 4.5 上行物理通道和信號 156 4.5.1 物理隨機接入通道 156 4.5.2 物理上行控制通道 159 4.5.3 物理上行共用通道 165 第5章 5G無線網規劃 171 5.1 工程場景分析 172 5.1.1 場景分類 173 5.1.2 各場景性能需求 175 5.2 5G網路規

劃面臨的挑戰 182 5.2.1 新頻譜對網路規劃的挑戰 183 5.2.2 新空口對網路規劃的挑戰 183 5.2.3 新業務對網路規劃的挑戰 183 5.2.4 新架構對網路規劃的挑戰 184 5.3 業務規劃 184 5.3.1 業務規劃思路 184 5.3.2 5G業務的網路需求 186 5.3.3 5G業務的預測模型 188 5.4 無線傳播模型 191 5.4.1 無線傳播模型 191 5.4.2 高頻通道傳播模型 196 5.5 覆蓋能力分析 215 5.5.1 覆蓋規劃簡介 216 5.5.2 影響覆蓋能力的因素 218 5.5.3 5G覆蓋能力分析 223 5.6 容量能力分

析 229 5.6.1 容量規劃的流程 229 5.6.2 影響容量能力的因素 230 5.6.3 容量評估指標 232 5.6.4 5G速率性能測試 233 5.7 干擾分析 234 5.7.1 系統間干擾的分類 235 5.7.2 干擾隔離分析模型 236 5.7.3 互調干擾 241 5.7.4 鄰頻干擾 244 5.7.5 5G與其他系統間隔離距離要求 246 5.7.6 系統間干擾控制方法 248 5.7.7 5G 2.6 GHz頻段的干擾分析 249 5.8 參數分析 251 5.8.1 PCI規劃 251 5.8.2 TA規劃 254 5.8.3 Massive MIMO波束規劃

257 5.8.4 PRACH根序列規劃 258 5.8.5 鄰區規劃 261 5.8.6 SSB頻域位置規劃 262 5.8.7 上下行時隙配置(NR TDD) 263 5.9 DC的選擇 265 5.9.1 DC架構概述 265 5.9.2 影響DC規劃的關鍵因素 266 5.9.3 DC規劃的思路 267 參考文獻 268 第6章 5G核心網方案 271 6.1 5G核心網的技術演進 272 6.1.1 5G核心網的總體架構 272 6.1.2 5G核心網的變革 277 6.2 5G核心網的部署 281 6.2.1 網路架構設計 281 6.2.2 網路功能部署 286 6.2.3

雲化平臺部署 287 6.2.4 語音方案 289 6.3 5G核心網的規劃 290 6.3.1 規劃思路 290 6.3.2 規劃流程 291 6.3.3 規劃演算法 292 參考文獻 296 第7章 5G承載網規劃 299 7.1 5G對承載網的關鍵性能要求 300 7.1.1 大頻寬需求 300 7.1.2 低時延需求 305 7.1.3 組網靈活化連接需求 306 7.1.4 多層級承載網路需求 306 7.1.5 其他關鍵性能需求 307 7.2 承載網建設規劃 308 7.2.1 傳送網技術選擇 309 7.2.2 前傳技術方案 309 7.2.3 中傳/回傳技術方案 314 7

.2.4 雲化資料中心互聯 317 7.2.5 承載網路建設與現有網路銜接 318 參考文獻 319 第8章 室內覆蓋與微基站 321 8.1 傳統DAS系統在5G網路中面臨的挑戰 322 8.2 5G室內覆蓋演變 323 8.2.1 5G室內覆蓋發展趨勢 323 8.2.2 5G室內覆蓋解決方式 325 8.3 5G室內覆蓋規劃與建設 330 8.3.1 5G室內覆蓋網路的設計要求 330 8.3.2 室內信號傳播模型及鏈路預算 331 8.3.3 多系統干擾造成的影響 332 8.3.4 不同場景下室內覆蓋解決方式 333 8.4 微基站的應用 339 8.4.1 微基站的概念與優勢 3

39 8.4.2 微基站的應用場景 341 8.4.3 微基站的部署 342 參考文獻 350 第9章 工程實施 353 9.1 工程實施流程 355 9.1.1 專案建議書 356 9.1.2 可行性研究報告 356 9.1.3 專案評估決策 357 9.1.4 初步設計 357 9.1.5 年度計畫 358 9.1.6 施工準備 358 9.1.7 施工圖設計 359 9.1.8 專案開工報告 359 9.1.9 施工 359 9.1.10 初步驗收 359 9.1.11 試運轉 359 9.1.12 竣工驗收 360 9.1.13 專案後評價 360 9.2 5G無線設備 361 9.

3 5G站址建設分析 362 9.3.1 站址選擇 362 9.3.2 基站建設方式 364 9.3.3 天饋系統 365 9.3.4 配套設施 368 9.3.5 C-RAN場景的資源配置 374 9.3.6 5G基站配套改造標準方案 377 9.4 基站設備的安裝工藝 377 9.4.1 室內設備 378 9.4.2 AAU設備 382 9.4.3 微站設備 383 9.4.4 室外一體化機櫃 386 9.4.5 GNSS系統 387 9.4.6 接地系統 390

運用於第五代智慧型裝置之天線整合設計

為了解決gnss頻段的問題,作者楊濠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兩款設計分別應用於智慧型行動裝置與智慧型手錶,針對第五代行動通訊所做的設計,包含 LTE、WI-FI 6E、Sub 6 GHz 這些頻段,智慧型手機以槽孔天線為主要設計;智慧型手錶天線主體以耦合電容饋入式 IFA 天線設計。  智慧型手機天線設計利用槽孔末端饋入所產生的虛短路,產生多模態,減少了天線的數量,其中覆蓋了 LTE 低頻、中高頻、WLAN 2.4 GHz、WLAN 5 GHz 以及 Sub 6 GHz 等頻段;利用輻射方向不同的方式,縮小天線之間的距離,將 WLAN 2.4 GHz 、WLAN 5 GHz 以及 FR 1 n77、n79 皆以 4 × 4 MIMO 天

線的方式來增加傳輸效率。  智慧型手錶天線主體以耦合電容饋入式 IFA 天線設計在基板厚度為 0.2 mm 的 FR4 基板上,使整體機構重量減輕,利用 IFA 天線多路徑特性,涵蓋了 FR 1 n77 ~ n79 與WI-FI 6E 全頻段,在有限的空間中,皆符合 2 × 2 MIMO 的標準

利用無人機基於LoRaWAN及MQTT架構的環境感測

為了解決gnss頻段的問題,作者梁耿銘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進步,由大量且小型的低成本設備組成的物聯網已成為智慧程式、智慧農業、智能電網、電子醫療等領域的優先解決方案。無人機與物聯網可以形成基於搭載無人機的物聯網系統,促成從天空到地面的各種服務,可以解決眾所周知的物聯網問題,例如從無基礎設施的偏遠地區收集數據、非視距的通訊、長距離傳輸造成的能源浪費及為災區提供網路覆蓋。 LPWAN是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的縮寫,其中文翻譯為低功率廣域網路,相較於廣泛使用的短距離無線電技術(例如,ZigBee、藍牙),其低功耗、遠距離與低成本通訊特性而在工業和研究界越來越受歡迎。LoRa技術是 LPWAN的主要技術代表之一,而

LoRa技術又包含LoRaWAN協議和LoRa協議,LoRaWAN指的是MAC層的組網協議,LoRa是一個物理層的協議,LoRaWAN是一種星型或星型對星型拓撲結構,星型拓撲通過閘道器將消息中繼到中央伺服器,每個終端節點將數據傳輸到多個閘道器,然後閘道器將數據轉發到網路伺服器,當網絡伺服器從終端節點接收到帶有應用程序有效負載的消息時,它會將其中繼到適用的應用伺服器以進行解密並根據需要進行轉發。此外在閘道器和網路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加入MQTT通訊協定實現。本論文使用Arduino Uno搭配Dragino LoRa Shield實現LoRaWAN 協定,並利用Raspberry Pi 3B+實現M

QTT通訊協定。本論文使用無人機搭載無線充電模組,透過RTK定位技術引導無人機至降落平台,透過無線電力傳輸供電給PM2.5感測器進行環境感測,其數據透過LoRa技術搭配MQTT通訊協定使用戶端者能夠在網路上即時的收到感測器狀態,利用此方式可以解決維持電源供應及更換電池的問題,同時實現非常廣的通訊範圍,未來可以即時應用在大範圍的監測系統中,如地質監測系統、山林、水壩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