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125建議汽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吳向宸所指導 呂昱昇的 以生物資訊資料庫巨量分析評估Micrococcus sp.對於人工合成化合物之降解功能潛力 (2020),提出gp125建議汽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Micrococcus sp.、JGI/IMG、KEGG、Degradation pathways、BTEX。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 紀凱獻所指導 吳亞璇的 臺灣本土燃煤電廠及汽柴油車排放尾氣中細懸浮微粒組成特徵及吸入風險評估 (2019),提出因為有 細懸浮微粒、排放源、ISCST3、富集因子、汙染來源解析、終生致癌增量風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gp125建議汽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p125建議汽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生物資訊資料庫巨量分析評估Micrococcus sp.對於人工合成化合物之降解功能潛力

為了解決gp125建議汽油的問題,作者呂昱昇 這樣論述:

  Micrococcus sp. 菌株對於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過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可以分解各種不常見和有害的化合物,例如吡啶、殺蟲劑、除草劑、染料、多環芳烴、聚丙烯腈聚合物、鄰苯二甲酸酯和氯化聯苯等外來物質(xenobiotic),尤其是在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等污染場址,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雖然Micrococcus sp.具有多種外來物質的降解潛能,但是在生物降解生理特性上的研究有礙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發展也較緩慢,而在當今發表過的文獻仍未針對Micrococcus sp.各有機污染物降解能力有十分完整的研究;因此,透過生物資訊學的方式可以協助

我們預先評估Micrococcus sp.可能具有那些外來物質降解潛能。  所以本研究是藉由生物資訊學的方式,了解Micrococcus sp.目前在JGI/IMG平台上已完成染色體基因定序之資訊中,調查是否包含有其他人工合成有機物污染物降解的潛力,將與KEGG中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外來物質(xenobiotic) 降解相關的代謝途徑比對後,並且進行文獻搜索,評估哪些降解途徑已被文獻報導,哪些則有機會是潛在未被發現的降解功能。並進一步分析未被研究報導的降解功能。藉此了解在Micrococcus sp.中的哪一些菌株具有較高的可能性。  經JGI/IMG平台及芳香族化合物、外來物質降解等代謝途徑調查

後發現JGI/IMG平台收錄Micrococcus sp.染色體基因定序資料中可媒合到芳香族化合物代謝途徑198種酵素中佔32種(16.16%),外來物質代謝途徑439種酵素中佔76種(17.31%);從芳香族化合物代謝途徑圖中對應到Micrococcus sp.資料出現最多的KO為K13953,共79次,代表的是醇脫氫酶,K05710,共59次,代表的是3-苯基丙酸酯雙加氧酶鐵氧還蛋白成分;而在外來物質(xenobiotic) 代謝途徑圖中對應到Micrococcus sp.資料出現最多的KO為K00252代表的是戊二酰輔酶A脫氫酶,出現259次。並從文獻的搜尋比對中得知,K13953、K0

0252的確為Micrococcus sp.常見的代謝功能;另外K05710為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ate)與苯丙酸諾龍(Phenylpropanoate)的首步酵素,卻沒有相關的生物降解研究報導,所以在Micrococcus sp.集合內具有較多酵素的Micrococcus sp. TA1、Micrococcus luteus ATCC 49442等菌株,或許可以作為未來降解研究的素材。  另外也針對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Ethylbenzene)、二甲苯(Xylene)等BTEX化合物做了分析,結果顯示Micrococcus sp.不具有BTEX

首步代謝途徑酵素存在,文獻上也確實有兩極的研究結果,故BTEX在往後的降解研究中,仍然可以將Micrococcus sp.作為研究的素材,並進一步探討Micrococcus sp.仍有未被發現的降解酵素存在。

臺灣本土燃煤電廠及汽柴油車排放尾氣中細懸浮微粒組成特徵及吸入風險評估

為了解決gp125建議汽油的問題,作者吳亞璇 這樣論述:

細懸浮微粒(PM2.5)為全球主要關注之空氣汙染物,其粒徑小至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深達肺部,由於附著在PM2.5上的成分多對健康有危害,如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水溶性陰陽離子及金屬元素等,而臺灣PM2.5之主要來源依據環保署空氣汙染排放清冊中可得為逸散、固定源及移動源,而固定源中主要以之電力業及移動源之汽柴油車排放貢獻較高等,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固定源(北、中和南部電廠)及移動源(汽柴油引擎高速及惰轉) PM2.5排放濃度及其微粒組成中PAHs、水溶性陰陽離子及金屬元素之分布進行研究,並使用ISCST3模擬結果選擇周界大氣受影

響之受體點,並針對北部及中部空品區之測站受汙染之來源進行正矩陣因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 PMF)解析,進而評估測站地區居民暴露大氣中PAHs之吸入性終生致癌增量風險(Incremental Lifetime Cancer Risk, ILCR)。 研究結果顯示;排放源排放PM2.5濃度於固定源中最高的為南部電廠(8.35±2.60 mg/m3),移動源則為柴油引擎高速運轉(4.67 mg/m3);北部電廠( 332 ng BaPeq/m3) 則以PAHs排放濃度最高,移動源為柴油引擎惰轉(751 ng BaPeq/m3);排放源中PAHs之分布,於電廠中多環芳

香烴主要物種為高分子量中BghiP、DBA及BbF,柴油引擎惰轉及高速主要為高分子量中BghiP及BaP,而汽油引擎惰轉及高速則為低分子量中PA、Py、FL及Flu。排放源中水溶性陰陽離子之分布,電廠主要離子皆包含SO42-,汽柴油引擎高速為NO2-、Ca2+、PO43-及SO42-,汽柴油引擎惰轉為Na+、NO3-、PO43-及Cl-;排放源中金屬元素之分布,電廠主要金屬皆包含K及Na,汽柴油引擎高速為Al、Ca、Mg及Fe,汽柴油引擎惰轉為Na、Ca及Mg。 周界大氣各測站中PM2.5濃度最高為中部都會測站(U2, 35.4±11.2 μg/m3),最低為山區背景測站(B2, 8.7

5 μg/m3);周界大氣各測站中PAHs毒性當量(BaPeq)濃度最高為東北季風時期的北部郊區測站(R1, 0.709±0.429 ng BaPeq/m3),最低為背景山區測站(B2, 0.011 ng BaPeq/m3),周界各測站中PAHs分布主要物種皆為4環物種之FL和Pyr,表示來源與汽油車有關。本研究北部及中部測站PM2.5中水溶性陰陽離子皆包含NH4+,其表示與機動車輛排放有關;而北部及中部空品區周界大氣PM2.5中之金屬元素主要分布大致相似,主要為Al、Fe、Na、K及Ca,以富集因子計算結果顯示Ni、Zn、Mo、Cd、Sn、Sb、Tl、Pb、Cr、As、Se及Ge之金屬來源為

人為汙染,而Cu及Pr等金屬來源為地殼元素。使用PMF進行解析本研究之周界大氣測站PAHs之汙染來源,解析結果得出4種主要汙染貢獻來源,分別為交通車輛之柴油引擎(11.5%)、交通車輛之汽油引擎 (25.7%)、境外長程傳輸事件 (27.9%)及燃煤電廠(34.9%);並解析出金屬之4種主要汙染貢獻來源,分別為北部燃煤電廠及車輛引擎惰轉(11.1%)、境外長程傳輸事件(16.5%)、南部燃煤電廠 (18.3%)及中部燃煤電廠 (54.1%)。本研究評估周界大氣測站地區居民暴露於PAHs之吸入性終生致癌增量風險(ILCR),R1測站(6.17±3.73x 10-5)於東北季風時期之風險值明顯增加

,導致其平均風險值上升,並高於所有測站,而本研究之北部(0.967~11.6x 10-5)及中部(1.39~5.10x 10-5)空品區暴露風險皆介於美國環保署規範可容忍之限值 (1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