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國華寫的 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原理及工程設計 和徐興福的 HFSS射頻仿真設計實例大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學研究所 陳丕燊所指導 郭仲耘的 應用於微中子無線電波探測器的無人機載校正器與IceCube做為ARA外部觸發的可行性模擬 (2020),提出gps天線安裝位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能微中子、高能宇宙射線、共同觸發、蒙地卡羅模擬、無線電天線校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電機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莊鎮嘉所指導 趙于陞的 船舶遠端智慧監控系統 (2019),提出因為有 船舶監控系統、樹莓派、ARDUINO的重點而找出了 gps天線安裝位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gps天線安裝位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原理及工程設計

為了解決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作者李國華 這樣論述:

李國華編著的《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原理及工程設計》主要闡述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的原理和工程設計,內容包含無線電技術基礎、移動通信網路基 礎、信號室內覆蓋的基本原理、室內覆蓋系統工程勘察與設計、多系統共存設計、MIM0技術及室內實現、中繼技術、工程安裝設計、典型場景的覆蓋解決方案 。      書中每章都配有思考題,適用性強,有助於學生鞏固學習內容,提升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助於教師開展教學。本書內容貼近工程實踐,內容完整全面,實 用性強,有助於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      本書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從事移動通信信號室內覆蓋工程建設的相關技術人員的學習培訓教材或參

考資料。 第1章 無線電技術基礎 1.1 電磁波基礎 1.1.1 無線電波的基本概念 1.1.2 移動通信電磁波的工作頻段 1.1.3 室內電磁波傳播模型 1.2 天線技術基礎 1.2.1 天線的作用 1.2.2 半波振子天線 1.2.3 天線方向圖 1.2.4 天線增益 1.2.5 天線阻抗匹配 1.2.6 極化方式 1.2.7 工作頻帶和功率容限 1.3 傳輸線基礎 1.3.1 傳輸線的特性 1.3.2 傳輸線阻抗匹配 1.3.3 射頻同軸電纜 1.3.4 洩漏同軸電纜 1.4 射頻常用術語 1.5 接收機射頻指標 1.6 發射機射頻指標 1.7 電磁安全 1.7.1 電

磁安全防護**標準 1.7.2 電磁輻射的計算方法 思考題 第2章 移動通信網路基礎 2.1 GSM網路的基本原理 2.1.1 GSM網路概述 2.1.2 DCSl800技術 2.1.3 GSM基站的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1.4 GPRS技術 2.1.5 EDGE技術 2.2 CDMA網路的基本原理 2.2.1 CDMA網路概述 2.2.2 CDMA基站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2.3 EV—DO技術 2.3 wCDMA網路的基本原理 2.3.1 WCDMA網路概述 2.3.2 wCDMA基站的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3.3 HSPA技術 2.3.4 HSPA+技術 2.4 TD—SCDMA網路的

基本原理 2.4.1 TD—SCDMA網路概述  2.4.2 TD基站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4.3 TD—HSPA技術 2.5 LTE網路的基本原理 2.5.1 LTE的性能目標與網路架構 2.5.2 LTE實體層技術與空中介面  2.5.3 TD—LTE基站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6 wLAN網路的基本原理 2.6.1 802.1 1協議簇 2.6.2 WLAN網路架構 2.6.3 wLAN的頻率劃分 2.6.4 AP關鍵射頻性能指標 2.7 LTE—A網路的基本原理 思考題 第3章 信號室內覆蓋的基本原理 3.1 信號室內覆蓋技術簡介 3.2 室內信號分佈系統的組成 3.3 信號源 3.4

信號分佈方式 3.5 室內信號覆蓋常用器件 3.5.1 功分器 3.5.2 耦合器 3.5.3 天線 3.5.4 饋線及接頭 3.5.5 幹線放大器 3.5.6 其他器件 思考題 第4章 室內覆蓋系統工程勘察與設計 4.1 工程選點 4.2 現場勘測 4.2.1 勘測前準備 4.2.2 勘測內容 4.2.3 模擬測試 4.3 網路設計指標 4.4 室內覆蓋系統設計 4.4.1 容量預測 4.4.2 覆蓋設計 4.4.3 信號源和分佈系統的選取 4.4.4 切換設計和信號外泄控制 4.4.5 關鍵設備安裝位置的確定 4.4.6 電梯覆蓋方案的確定 4.4.7 天線布放和走線 4.4.8 功率

分配設計 4.4.9 功率分配設計舉例 4.4.10 優化修正 4.5 系統原理圖及其標識 4.6 影響室內覆蓋效果的因素 4.7 設計輸出檔 思考題 第5章 多系統共存設計 5.1 多系統共站獨立分佈系統 5.2 多系統共分佈系統 5.2.1 合路器方式 5.2.2 POI方式 5.2.3 混合方式 5.3 多系統共存干擾隔離要求 5.3.1 雜散干擾隔離度 5.3.2 互調干擾隔離度 5.3.3 阻塞干擾隔離度 5.4 系統間隔離措施 5.4.1 空間隔離度的計算 5.4.2 室內分佈系統間隔離度的計算 思考題 第6章 MIMO技術及室內實現 6.1 MIM0技術概述 6.2 MIM0

技術原理 6.3 MIM0通道容量 6.3.1 通道相關性 6.3.2 通道容量比較 6.3.3 MIM0的應用模式 6.4 多天線技術 6.4.1 多天線特性對MIMO性能的影響 6.4.2 MIMO多天線與傳統天線的比較 6.4.3 基站MIM0多天線設置的基本方法 6.4.4 室內2×2 MIMO技術的實現 思考題 第7章 中繼技術 7.1 2G引入中繼技術 7.2 2G直放站的種類 7.3 直放站雜訊引入分析 7.4 3G系統的中斷技術 7.5 LTE—A的中繼技術 思考題 第8章 工程安裝設計 8.1 主機的安裝要求 8.2 天線的安裝要求 8.3 器件的安裝要求 8.4 饋線布

放的要求 8.5 GPS天線的安裝要求 8.6 電源與接地 8.7 五類線的安裝要求 8.8 密封 8.9 標識 思考題 第9章 典型場景的覆蓋解決方案 9.1 居民社區場景 9.2 商業辦公場景 9.3 校園場景 9.3.1 校園用戶及業務特點 9.3.2 校園建設方案 9.4 封閉道路場景 9.5 巨型場館 思考題 附錄 縮略語 參考文獻

應用於微中子無線電波探測器的無人機載校正器與IceCube做為ARA外部觸發的可行性模擬

為了解決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作者郭仲耘 這樣論述:

在IceCube與Fermi-LAT同時偵測到來自相同活躍星系核的微中子與伽馬射線訊號後,微中子逐漸被科學家認為是一個觀測宇宙的新媒介,而透過無線電波來觀測宇宙微中子的技術也在近年來快速地發展,本論文將著重討論上述領域的軟體模擬與硬體製作。在本論文的第一部分,我們率先提出了於南極透過無人機攜帶天線來校正微中子觀測站的新方法,並開發出可以安裝於無人機的輕量化校正模組,論文中詳述了模組中各個子系統的運作方式與測試細節,並已成功將這個無人機校正器運用於臺灣東海岸山區與南極墨爾本山的三座天線站。在本論文的第二部分,我們提出運用冰立方偵測器(IceCube)的微中子資訊來增加天壇陣列(ARA)的靈敏度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我們同時針對這兩個偵測器進行模擬,並計算微中子產生的訊號同時觸發兩個偵測器的機率。然而,結果表明以目前IceCube與ARA的位置幾何關係,這個想法並不可行。即便如此,我們展示了如何在這個模擬的基礎上,對正在計劃中的IceCube-Gen2偵測器進行最佳化,來將共同觸發的機率達到最大。

HFSS射頻仿真設計實例大全

為了解決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作者徐興福 這樣論述:

本書講解了HFSS操作方法,並提供了大量的工程設計實例,分為基礎篇(1~6章)和實例篇(7~21章)。基礎篇包括HFSS功能概述、HFSS建模操作、網格划分設置、變量設置與調諧優化、仿真結果輸出,以及HFSS與其他軟件的聯合、數據輸入/輸出等;實例篇包括PCB微帶線、微帶濾波器、腔體濾波器、介質濾波器、功分器、耦合器、微帶天線、GPS/北斗天線、鍵合線匹配、SMA頭、LTCC、DRO、頻率選擇表面的設計與仿真。徐興福,興森科技-安捷倫聯合實驗室射頻負責人,10多年射頻產品研發經驗,主要從事射頻微波電路及PCB設計與仿真,曾主編《ADS2008射頻電路設計與仿真實例》《ADS2011射頻電路與仿

真實例》,作者長期活躍在網絡幫初學者解疑釋惑,目前還擔任EDA365論壇版主。 基礎篇 第1章HFSS功能概述1 1.1概述1 1.2HFSS功能特點2 1.3HFSS基礎知識5 1.4HFSS的邊界條件7 1.5HFSS中的激勵源10 1.6HFSS仿真常用設置12 1.7本章小結14 第2章HFSS建模操作15 2.1建模相關自定義選項的設置15 2.2基礎參數化建模18 2.3建模操作幾何變換25 2.4坐標系的選擇30 2.5創建3D幾何模型實例34 2.6HFSS高級建模36 2.7本章小結38 第3章網格划分設置39 3.1有限元簡介39 3.2設置求解頻率39

3.3收斂誤差44 3.4查看網格剖分情況45 3.5高級網格設置47 3.6應用網格設置48 3.7本章小結48 第4章變量設置與調諧優化49 4.1變量49 4.1.1變量類型49 4.1.2變量定義50 4.1.3添加、刪除和使用變量51 4.2調諧分析54 4.3統計分析55 第5章仿真結果輸出56 5.1回波損耗S1156 5.2輸入阻抗Zin58 5.3導納Y59 5.4Smith圓圖60 5.5電壓駐波比VSWR62 5.6方向圖63 5.6.1二維增益方向圖63 5.6.2三維方向圖67 5.7數據及圖形的輸出69 5.8本章小結71 第6章HFSS與其他軟件的聯合72 6.

1HFSS與Ansoftdesigner的協同仿真72 6.1.1新建工程設置72 6.1.2模型建立73 6.1.3端口和邊界條件的設置77 6.1.4仿真和參數掃描設置79 6.1.5Ansoftdesigner模型導入81 6.1.6HFSS模型的使用84 6.1.7Ansoftdesigner仿真設置88 6.2HFSS模型的導出與導入90 6.2.1HFSS平面模型的導出90 6.2.2HFSS三維模型的導出和導入94 6.3HFSS數據的導出與導入97 6.3.1常用圖表數據文件的導出與導入97 6.3.2sNP數據文件的導出和導入99 6.4HFSS與Matlab之間的聯合仿真1

03 實例篇 第7章PCB微帶線仿真107 7.1微帶線特性阻抗的仿真分析107 7.2不連續性對微帶線影響的仿真分析107 7.3差分特性阻抗仿真129 第8章Ku波段微帶發夾線濾波器仿真147 8.1微帶濾波器基本原理147 8.1.1微帶線諧振器147 8.1.2耦合系數矩陣及濾波器的拓撲結構147 8.1.3外部品質因數148 8.2設計目標150 8.3整體圖形150 8.4HFSS仿真步驟152 8.4.1諧振器的設計152 8.4.2耦合系數與諧振器間距的關系164 8.4.3外部品質因數與抽頭位置的確定166 8.4.4濾波器的設計和優化167 8.4.5濾波器的優化仿真180

8.5本章小結184 第9章介質濾波器185 9.1濾波器指標要求及設計思路185 9.1.1濾波器指標要求185 9.1.2設計思路185 9.2用MWO(MicroWaveOffice)確定濾波器的階數186 9.3MWO(MicroWaveOffice)路仿真189 9.3.1設置ProjectOptions189 9.3.2繪制原理圖189 9.3.3新建Graph192 9.3.4設置優化目標及分析194 9.4HFSS建模196 9.4.1新建工程196 9.4.2新建空氣腔體196 9.4.3新建陶瓷塊198 9.4.4新建內導體202 9.5新建外導體204 9.5.1新建下

表面外導體204 9.5.2新建左右表面外導體205 9.5.3新建前后外導體207 9.5.4新建I/OPort208 9.6HFSS設置變量209 9.7HFSS設置邊界條件211 9.8HFSS設置求解分析213 9.9HFSS優化217 9.9.1計算合適的濾波器長度217 9.9.2分析計算合適的耦合221 9.9.3聯合分析計算合適的耦合與長度223 9.9.4微調226 9.9.5設置優化目標自動優化228 9.9.6小型化231 9.10實物測試與仿真結果比較233 9.11本章小結234 第10章腔體濾波器的設計與仿真235 10.1腔體濾波器結構的預估235 10.2諧振單

元和耦合系數的仿真238 10.2.1諧振單元仿真238 10.2.2耦合系數的仿真252 10.3全波濾波器的建模與仿真266 10.3.1全波濾波器的建模266 10.3.2全波濾波器的仿真計算272 10.4本章小結276 第11章微帶一分四功分器的設計與仿真277 11.1微帶T型功分器的基本原理277 11.2微帶T型功分器的HFSS建模分析277 11.3查看並分析HFSS仿真結果300 第12章微帶定向耦合器設計與仿真305 12.1X波段微帶定向耦合器設計要求305 12.2HFSS建模步驟305 12.3仿真316 12.4改善方向性321 第13章寬帶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器設

計330 13.1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設計原理與HFSS設計概述330 13.1.1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器設計概述330 13.1.2HFSS設計環境概述331 13.2創建非對稱定向耦合器模型HFSS環境332 13.3創建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器模型332 13.3.1設置默認的模型長度單位332 13.3.2建模及邊界設置相關選項設置333 13.3.3建模介質基板334 13.3.4建模非對稱多節耦合器337 13.4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邊界條件和激勵350 13.4.1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器邊界條件350 13.4.2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器激勵設置351 13.5非對稱多節定向耦合HFSS求解設置

357 13.5.1求解設置357 13.5.2掃頻設置357 13.6檢查和運行仿真分析358 13.7查看仿真結果358 13.8參數掃描分析360 13.9優化變量設置與分析362 13.10最終結果與導出版圖365 13.11本章小結368 第14章側饋/同軸饋電矩形微帶天線設計369 14.1天線尺寸計算369 14.2HFSS軟件建模370 14.3同軸饋電矩形微帶天線仿真實例387 第15章微帶八木天線設計與仿真395 15.1微帶八木天線理論395 15.2設計目標398 15.3設計的整體圖形398 15.4HFSS仿真步驟398 15.5本章小結414 第16章GPS北斗雙

模微帶天線設計與仿真415 16.1設計指標要求415 16.2設計方案415 16.3初始尺寸計算417 16.4新建HFSS工程與設計418 16.5模型創建418 16.6求解和掃頻設置431 16.7設計檢查和運行仿真分析433 16.8查看回波損耗434 16.9查看Smith圓圖結果434 16.10參數掃描分析435 16.11查看調整后的天線性能440 16.12本章小結447 第17章DRO諧振器設計與仿真448 17.1DRO設計原理449 17.2諧振腔體設計449 17.2.1新建HFSS工程449 17.2.2諧振腔體建模450 17.2.3建立圓柱形諧振腔體模型45

0 17.2.4設置邊界條件和激勵453 17.2.5求解設置454 17.2.6檢查設計和仿真454 17.2.7查看仿真結果455 17.310GHzDRO實例仿真459 17.3.1建立仿真模型459 17.3.2添加材料462 17.3.3設置邊界條件和激勵463 17.3.4求解設置466 17.3.5檢查設置和運行仿真466 17.3.6查看仿真結果並分析467 17.3.7優化設計469 17.3.8導出仿真數據472 第18章SMA頭端接50歐微帶線仿真474 18.1射頻同軸連接器簡介474 18.1.1連接器常見的幾種安裝方式474 18.1.2可拆卸式SMA連接器的模型及

原理分析475 18.2可拆卸式SMA連接器的HFSS模型和設計指標476 18.2.1HFSS模型整體圖形476 18.2.2可拆卸式SMA連接器HFSS模型參數476 18.2.3技術指標要求477 18.3HFSS仿真實例:Ku波段可拆卸式SMA接頭轉50歐姆微帶線仿真477 18.3.1新建HFSS工程477 18.3.2創建50歐姆微帶線模型479 18.3.3創建玻璃絕緣子模型482 18.3.4設置端口和求解、運行仿真並查看結果489 18.3.5設置參數掃描並查看結果494 18.4本章小結497 第19章鍵合線與PCB互連匹配電路設計498 19.1基本原理498 19.2設

計目標500 19.3HFSS設計步驟501 19.4本章小結522 第20章LTCC無源器件的設計與仿真523 20.1LTCC技術概述523 20.1.1LTCC的概念523 20.1.2LTCC的技術特點524 20.1.3LTCC的應用領域525 20.1.4LTCC的工藝流程525 20.2LTCC濾波器基本理論526 20.2.1LTCC濾波器526 20.2.2內埋置電感528 20.2.3內埋置電容529 20.2.4梳狀線結構的帶狀線濾波器理論530 20.2.5LTCC中的帶狀線531 20.3LTCC濾波器設計與仿真532 20.3.1三維模型533 20.3.2求解設置

546 20.3.3仿真分析556 20.3.4參數掃描559 20.4本章小結566 第21章頻率選擇表面仿真567 21.1頻率選擇表面基本理論567 21.2設計目標和整體圖形568 21.3HFSS設計步驟568 21.4本章小結583

船舶遠端智慧監控系統

為了解決gps天線安裝位置的問題,作者趙于陞 這樣論述:

台灣四面環海,遠洋與近岸航海事業發展蓬勃.台灣的旅遊風氣興盛,離島交通旅遊往來頻繁,如同陸運交通可能發生車禍,海上航運亦可能發生意外,近岸整合式船隻監視系統應用有其必要性。岸端管理人員或航運公司可遠端同步,並透過手機或電腦網路掌握近岸船舶之實際運轉資訊,可將船舶主要設備訊號、警報內容同步回傳,岸台也可以同時掌握船隻各艙間監控畫面,進而可提前預知風險發生,與突發事件進行記錄。運用簡單操作的元件,將全船重要資訊整合回報,達到有效監視與預警。本文研究目標建立一個船舶遠端智慧監控系統,此監控系統使用ARDUINO結合樹莓派智能開發板接收各設備警報內容,且可透過無線網路得知船艦訊息,岸端伺服器也可從此

數值進行性能分析與判斷。可遠端指導船上技師排除故障,提供船舶設備維修諮詢,可大幅降低船舶航行事故。ARDUINO可整合接收溫度、溼度、壓力、水位、油位、火災感應器、等類比訊號,經統整後透過USB傳輸方式給樹莓派.樹莓派也可接收即時整合攝影鏡頭畫面,做為遠端視頻傳輸記錄與監控,並整合ARDUINO所有的訊號,彙整後上傳到UI網路頁面呈現即時船舶狀態數據。關鍵詞:船舶監控系統、樹莓派、ARDU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