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cs溫室氣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邱俊智、謝瑞青所指導 許鴻駿的 以數值方法探討地熱生產條件對雙循環系統離點性能之影響 (2021),提出hfcs溫室氣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熱、數值模擬、等熵效率、軸向渦輪、有機朗肯循環、控制方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輪機工程系 葉榮華所指導 謝群育的 環保冷媒對冷凍系統性能影響的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蒸汽壓縮冷凍循環、冷媒、性能係數、臭氧破壞潛勢、全球暖化潛勢的重點而找出了 hfcs溫室氣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hfcs溫室氣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數值方法探討地熱生產條件對雙循環系統離點性能之影響

為了解決hfcs溫室氣體的問題,作者許鴻駿 這樣論述: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工業、民生及畜牧產業蓬勃發展,但大量使用能源造成環境汙染及氣候暖化等問題,因此各國政府推動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關於地熱儲集層與電廠之文獻眾多,根據文獻的結果得知地熱儲集層之取熱量會隨著運轉時間的增加而下降,並且地熱電廠進行離點分析時,渦輪等熵效率是以固定數值方式,但是實際上生產溫度下降會影響到渦輪入口條件,同時渦輪等熵效率也會因此下降。因此,本研究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及Matlab,分別建立了地熱儲集層模型、渦輪膨脹器之數值模型及有機朗肯循環(Organic Rankine Cyc

le, ORC)模型,並將上述三種模型進行整合探討雙循環系統離點條件下地熱電廠性能變化,並提出控制方法以改善系統性能。本研究提出三種不同控制方法,分別為固定熱源流量及系統之蒸發溫度(Case I)、控制ORC系統之蒸發溫度(Case II)及同時控制蒸發溫度與地熱水流量(Case III)。結果顯示,Case I則因為生產溫度下降緣故,其系統條件若不做任何改變,系統運轉時間在13年時則無法繼續運轉,Case I、Case II及Case III之在前13年之平均系統淨輸出功分別為631.88 kW、590.06 kW及511.59 kW,但Case II及Case III之運轉時間可持續至30

年,因此Case II及Case III之於30年運轉期間之發電量仍高於Case I。另外,Case II及Case III之渦輪等熵效率分別下降3.43%及9.56%,顯見更改地熱水流量影響ORC工作流體之流量導致渦輪等熵效率明顯下降。最後,當使用R1234yf取代R134a時,Case II及Case III之系統淨輸出功分別衰退14.45%及9.73%,而渦輪之等熵效率分別下降2.47%及8.25%。綜合上述結果可以得知,Case II控制方法為三種控制方法中最能夠使系統性能達到最佳的系統性能,然而在流體取代部分,Case III控制方法卻優於Case II。

環保冷媒對冷凍系統性能影響的研究

為了解決hfcs溫室氣體的問題,作者謝群育 這樣論述:

早在1987年於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國際環保會議,當時大部分的與會國都簽署了「蒙特婁消耗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決定對氯氟烴(CFCs)等冷媒進行管制。於1992年哥本哈根第四次締約國會議中,決議先進國家於1996年全面禁止生產CFCs等冷媒,但開發中國家則具有緩衝期可生產至2010年。此外,氯氟烴冷媒代替品的氫氯氟烴(HCFCs)冷媒則也將於2030年全面禁止生產。緊接著,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將氫氟烴(HFCs)列為溫室氣體。而2016年針對蒙特婁議定書的修正所提

出的吉加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其目標為把全球的氫氟烴的排放量減少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氫氟烴雖不致破壞臭氧層,但卻是全球暖化的元凶。本研究利用蒸汽壓縮冷凍循環系統的理論,探討與計算現行的冷媒對冷凍循環系統的性能係數(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影響,以及臭氧破壞潛勢(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DP)、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冷媒之毒性與可燃性以及工作壓力為評估指標,利用矩陣分析法(Matrix analysis),找出最佳環保冷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