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尼亞‧哥斯寫的 手機消費革命:行動化時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和皮普柯本的 別被創新沖昏頭──判讀高科技贏家與輸家的終極準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iOS 14 正式版】完整介紹懶人包!正式系統推出,一篇看懂 ...也說明:針對已下載的語言使用完整的APP 功能,不須關閉網際網路連線也能讓翻譯 ... 現在你可以輕點「隱私權報告」按鈕,進一步了解各個網站對於隱私權的處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王銘勇、范建得所指導 陳思翰的 論數位證據之搜索扣押—以雲端資料庫之數位資訊為中心 (2016),提出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雲端運算、數位證據、線上搜索、隱私權。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曹常鴻博士、戴志璁博士所指導 陳建焱的 個人涉入程度對網路銀行滿意度、信任與認同調節效果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滿意、信任、自我/購買涉入、調節效果的重點而找出了 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解答。

最後網站行動版】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操作步驟說明則補充:為確保個人就醫及健康資料安全,【行動電話認證】限使用「本人申辦」的「月租型門號」及「個人4G以上行動網路」,才能經由門號所屬的電信業者確認身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機消費革命:行動化時代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為了解決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作者阿尼亞‧哥斯 這樣論述:

  ★一本書掌握手機行銷策略所有精髓,有效整合虛實經濟   ★《商業周刊》1601期精選書摘   如果你是一位行銷人員,你想要發送廣告給正在擠滿人潮的大型購物中心美食廣場吃午餐的100個人,提供消費性電子產品商店的折扣券,而且優惠期限是購物中心關門之前。   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察看與回覆你的廣告?你會瞄準誰發送優惠券?   智慧型手機問世十年,火速改寫產業規則,徹底改變商業模式,瞬間翻轉行銷觀念。   日漸普及的行動裝置已經成為一般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接收資訊的主要來源,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使用智慧型手機,如何透過手機接觸消費者變成產品行銷最關鍵的問題。   作者阿尼亞‧哥斯是世界著名

管理大師,從2004年就開始研究行動經濟,在美國、韓國、中國等多個國家進行手機個案研究,道出消費者既複雜又矛盾的心理。消費者不喜歡看到太多煩人的廣告,卻常依賴廣告作為決定是否購買的依據。只要企業可以從行動設備或電子設備接收與利用消費者偏好的資料,掌握數據足跡,就可以停止亂槍打鳥的網路行銷,為潛在客戶送出量身打造的廣告,將更相關、更好的選擇展現給消費者,帶來生活的便利及樂趣,創造一個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現實世界。   如何塑造數位經濟?如何參與行銷革命?如何利用行動數位的特性?作者以10多年的經驗,整理出影響消費者的九大力量,包括環境、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這九

種力量可以單獨操作,也可以結合使用,他發現,只要正確使用至少一個力量,手機行銷確實會帶來更高的購買機率、更快速的購買行為、更高的交易價值、更高的營收、更高的顧客參與、更高的顧客滿意度。   現在,行動產品生態圈已經創造高於4%的全球產值,貢獻超過3兆1000億美元的經濟附加價值,未來的世界還有更多可能。隨著穿戴式科技、人工智慧、深度連結(deep linking)、行動支付、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的發展,手機行銷將成為行銷主流,每個行銷、廣告、媒體或根據數據做決策的人都不能忽視。   在行動化時代,你能成功觸及的不只是美食廣場裡的100位顧客,而是充滿無限商機的全球市場。掌握9大關鍵力量,送出

正中紅心的廣告,你將駕馭手機消費革命,創造嶄新的經濟時代! 專業推薦   東京著衣 / Wstyle 品牌創辦人|周品均   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作家|詹宏志   AIoT物聯網顧問|裴有恆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國威   (依姓氏筆畫問序排列) 全球專業人士推薦   Google首席經濟學家|哈爾‧范里安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大衛‧貝爾   《第二次機器革命》|艾瑞克‧布林優夫森   「在2007年iPhone誕生後,智慧型手機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消費行為因此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可移動性,隨時上網連線,讓線下與線上的整合O2O成為常態,很多零

售業界人員,看到了這個趨勢,也試著要了解,但苦無系統化的工具。   這本書探討到推動消費者決策的九大力量: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狀況、天氣、軌跡、社交動態與科技配合。針對數據分析(背景數據與軌跡數據)、LBS(基於所在位置提供的服務),發現的人性現象(附以統計),還有科技助長的全通路行銷,做了很有系統地解析,對需要這方面知識的零售業人員,是一本很不錯的好書。   這本書最後還針對即時通訊、AIoT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在未來對消費可能的發展做了闡述,而這與我個人在AIoT方面的研究一致。」──AIoT物聯網顧問|裴有恆   「智慧型手機是重大的技術變革,對於想要了解行動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

商業、經濟和生活型態的人來說,這是一定要讀的書。」──Google首席經濟學家|哈爾‧范里安(Hal Varian)   「阿尼亞‧哥斯以簡潔的文字與絕對的專業交出一本描述行動經濟的傑作,哥斯藉著擔任研究員、顧問與演說家的豐富經驗,揭開9個決定手機使用者體驗的關鍵要素,以及4個低頭族的人性矛盾。巧妙地處理隱私權和商機間的微妙取捨。不管你是消費者還是行銷人員,都需要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或在智慧型手機裡)。」──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買方住哪比賣方在哪更重要:虛實整合經濟下的消費者行為模式,跟你想的不一樣!》|大衛‧貝爾(David R. Bell)   「行動經濟已經產生數兆美元的價值,

但是我們仍然處於這場革命的初期。哥斯利用過去開創性的研究與吸引人的案例,對於新出現的機會與挑戰提供明確的指引。」──MIT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系創辦人兼系主任、《第二次機器革命》|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   「《手機消費革命》是我看過對最徹底說明手機的事業轉型威力,以及最全面分析接近客戶的獨特能力的書。」──手機行銷協會執行長、《釘住顧客:為什麼大多數的廣告會失敗,以及如何保證你可以成功》|葛雷格‧斯圖亞特(Greg Stuart) 作者簡介 阿尼亞‧哥斯(Anindya Ghose)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講座教授、華頓商學院客座教授。   《詩人

與數學雜誌》「全球頂尖40位40歲以下教授」   《Thinkers 50》世界前三十大管理思想大師   INFORMS ISS傑出研究員獎最年輕獲獎者   哥斯教授於多家世界財富前100強公司擔任顧問,並主導世界級高階管理研討會。   他的研究獲得16個最佳論文獎項及提名,其觀點在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富比士雜誌等知名財經媒體,皆有固定刊出。   哥斯教授在世界各地教授社交媒體、數字營銷、商業分析及IT戰略課程。其成就被認為將成為下一代組織管理與領導的未來趨勢。 譯者簡介 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出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譯有《投

資最重要的事》、《漫步華爾街》(合譯)、《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合譯)等。   前言    手機能決定企業未來?   PART I 人類行為和到目前為止的手機發展 第一章 每個人隨時都在用手機上網 第二章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改變 第三章  在隱私與商機間取得平衡   PART II 塑造行動經濟的九種力量 第四章  背景:確認顧客目前的角色 第五章  地點:了解潛在客戶在哪裡 第六章  時間:聰明搶占即時商機 第七章  醒目:更容易被看見,成功機會更高 第八章  擁擠:通勤族與非通勤族的消費行為差異 第九章  軌跡:從消費者過去的實體動向預測未來 第十章 

社交動態:跟其他人在一起,購物欲望更強? 第十一章  天氣:根據微氣候精準投放廣告 第十二章  科技配合:創造全通路綜效的環境   PART III 下一代的科技力量 第十三章  我們與設備越來越親密 第十四章  新一代技術的潛在威力 後記 行動科技如何改變社會? 各章註解   前言    手機能決定企業未來?   想像未來有個場景,一對父母與手戴腕帶的孩子在海灘的時候,只要小孩跑出父母設定的區域外面,就會有個手機app發出嘟嘟聲的警訊;或是想像另一個未來的場景,有個人第一次到一個城市旅遊,馬上就可以找到喜歡的餐廳、俱樂部、酒吧和商店,而且收到客製化的商店折扣,吸引他進去消費;或是一間

公司可以在潛在客戶甚至還不知道去哪裡購物之前發送優惠券;或是不用翻閱實體目錄,去猜測一個東西放在家裡看起來怎樣,只要使用手機app和相機,就可以連上一個互動平台,把東西放到房間。      那樣的未來現在已經出現。事實上,現在幾乎已經跟昨天一樣落伍了。這些例子並不是科幻小說,在你讀到這裡的時候,很多公司正在創造和改進現實世界。1      可以使我們生活更有效率與有趣的科技能力已經存在,它的最大推動力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而且常常就在我們的口袋裡,那就是智慧型手機。這不再只是一個設備,2015年,行動產品生態圈(mobile ecosytem)創造4.2%的全球產值,貢獻超過3兆1000億美元的

經濟附加價值。2eBay前執行長約翰.唐納修(John Donahue)把行動設備稱為「消費者生活的中央控制系統」。3永遠掛在網路上的生活型態已經如此普遍,我們現在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很多人會告訴你,在情感上與精神上與手機連結都是我們做出的選擇。真的是這樣嗎?   行動經濟   我為什麼想寫這本書?我相信這是因為2009年底或2010年初我第一次聽到「我們生活在智慧型手機與笨蛋當道的時代」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說法非常有意思,但也對人類的思想感到很好奇。我好奇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最終會影響智力,更多好奇的是,智慧型手機如何變成企業特殊的情報來源。我的直覺告訴我,智慧型手機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但

我渴望看到具體的證據。智慧型手機的液晶螢幕有可能決定企業的未來嗎?我感覺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      正是這樣的好奇心,讓我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利用一個持續多年的跨國研究計畫,去了解行動經濟(mobile economy)的潛力,也短暫的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做同樣的事。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念博士期間,我就對網路和其他數位科技如何快速改變市場與產業感到非常著迷。在2004至2009年間

,這樣的好奇心帶著我這個年輕的研究者進入網路商業世界,並且深入社群媒體和數位媒體的世界。然後有一天,我發現了前面提到的對智慧型手機的看法,這讓我想到,手機或許會成為我們見過影響商業和社會最深遠、最具革命性的來源。      2009至2016年間,我因為行動經濟為主題的相關研究計畫、企業顧問計畫與其他活動到了很多國家,包括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荷蘭、南韓和英國,去了解那裡的消費者都用智慧型手機做些什麼,以及企業可以怎麼利用這些理解來改進他們的產品和服務。      談到他們的手機使用行為時,我很震驚全球的消費者有多麼類似。從西方到東方,從北美洲、歐洲到亞洲,我預期消費者

與品牌在行動設備上的互動會有很大的不同,畢竟這些地區在文化上非常不同,但是我發現差異很小。智慧型手機已經快速、普遍,並持續在人們對商業的需求和期望上創造出改變,大家願意用自己的資訊與企業交換可以創造具體價值的相關產品,但是企業在使用他們的資料時,必須以某種方式保有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因此,企業有非常好的機會去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取得信任,以及透過行動設備與消費者互動來建立關係。這並不是一次性的事件,這必須是一段旅程。      在進行學術研究計畫期間,我在與同事和其他學術界思想領袖的互動中得到很大的助益;在進行顧問計畫期間,我從全球和企業資深的高階經理人與新創公司創業家的會議與談話中學到很多很多

。在世界各地為很多不同的經理人上課時,我從來自五大洲的參與者得到很多寶貴的至理名言;在特定主題的會議上,我收到來自很多領域專家的回饋。在這些會議與討論中,我不停地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些觀眾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有哪些因素影響手機行銷(mobile marketing),而且它們如何形塑行動經濟?我們如何開啟手機行銷的龐大潛力?      然後我了解到,熱中這個議題的人想要看到的,應該是把這個領域大多數的學術研究綜合整理的書,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基於同儕評閱(peer-reviewed)的學術文章所組成的主流書籍,不僅需要涵蓋專業學科的嚴謹,也需要以有趣、容易了解的筆法來撰寫。我知道學術研究的重要見

解不應該迷失在翻譯或科學術語中。在這本書裡,我的目標是從近10年左右的文獻中,以最清楚的方式呈現出最讓人驚訝、最引人注目、充滿見解與實務可行的發現。我希望對你這位讀者來說,這些研究很清楚明確。   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世界   消費者使用(tap into)智慧型手機,快速瀏覽,因此創造數據足跡(data trail),然後企業就可以利用(tap into,也就是挖掘)這些足跡去預測我們的偏好,並且篩選產品給我們。這個雙關語就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來源。這個雙線道創造一種親密與連結的感覺。我很確定你們有人一定碰過某個行銷產品在對的時間出乎意料地冒出來,幫助到你,讓你有很開心的感覺。我們把它歸咎於

巧合、因果、運氣或命運。現在想像一下,這樣的感覺應該已經更加頻繁地出現、更為可靠,但這不是巧合、因果或運氣,這些是事先規劃、由數據趨動(data-driven)、專門展現給你的行銷策略。這就是我在這本書裡要描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應該感覺很舒適,而且開始覺得很興奮。      今天消費者會接觸很多來自企業無關或過多的資訊,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企業往往沒有關於消費者偏好的資訊,來創造與消費者最相關的產品。由於缺乏資訊,數位世界的消費者受到無關廣告和商品的轟炸。從企業的觀點來看,這就像在空中擲飛鏢,希望這些飛鏢能有一支正中紅心,希望從廣告曝光中吸引顧客參與。但這種高頻率、低相關的訊息反而使得

消費者更加惱怒。      好消息是,行動經濟有龐大的潛力可以改變這個惡性循環,這本書要說的就是,只要各品牌可以從行動設備或數位設備接收與利用消費者偏好資料,它們就能將高度相關且必要的產品展現在消費者眼前。這種由數據趨動的證據,可以讓我們有自信去創造一個令人興奮、對企業與消費者雙贏的現實世界。   誰該看這本書?   對於負責行銷、廣告、媒體或根據數據做決策的人來說,利用行動數據的力量,並提供價值給消費者,這整個流程可能會讓人恐懼。在這本書裡,我的目標是揭開行動經濟的神祕面紗,並移除這個流程的不確定性。從開創性的研究、先進的個案研究,以及充滿啟發的實驗中,這本書提出的看法會幫助各品牌與媒體

經理人、行銷人員、廣告人、科技專家、分析師、目前與未來的創業家、商學院與經濟系學生、資料科學家、多功能部門的經理人與官員了解行動經濟,也能幫助他們利用行動經濟中不同面向的力量來幫助公司、組織和消費者。藉由閱讀這本書,他們會學到形塑手機使用行為的心理機制。讀者會學到,在企業與目標顧客漸漸習慣相互聯繫,以及顧客關係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潛力時要如何從中取得平衡。他們會學到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的九種力量,不僅可以將手機通路(mobile channel)轉變成一個增加顧客參與及顧客滿意度的高度有效媒介,也可以增進企業的營收與獲利。      如果你負責品牌、行銷、媒體或廣告決策,這本書會

告訴你為什麼現在要抓住全球普遍依賴智慧型手機所創造的機會,這本書的看法可以讓你利用這前所未有的機會,朝著行動經濟的路途前進,解決消費者表現的矛盾行為,同時讓所有消費者感到滿意。此外,這本書也會展現手機行銷背後的真正力量,包括對顧客的影響力、在這個影響力背後的行為與經濟動機、它所顯示的良好商機,以及根據這些看法,你可以怎麼開始重新思考你的行銷策略。不論你在電信業、零售業、銀行業、保險業、旅館業、電子商務業、醫療保健業、製造業或其他產業行銷產品或服務,這本書都會讓你更了解目前行動產品生態圈如何塑造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以及如何參與這場革命,還有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你會有新的概念

,讓行動策略的影響力達到最大,進而使你和你的企業得到優勢。這會幫助你開始與這個領域的專家進行一場有意義的對話。      最後,基本上,這是一本討論人類行為的書,如果你喜歡了解社會心理學、商業經濟學和行動經濟如何相互影響,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如果你受到最新技術創新的啟發,使企業能夠利用手機所帶來的眾多機會,這本書也很適合你。   智慧型手機就是你的私人管家      今天,許多企業只需要簡單辨別顧客的數據模式,了解各種數據的關係,就可以在顧客還沒有進門以前了解他們。消費者透過行動設備所傳送的數據是如此龐大而豐富,使得今日的行銷人員可以完成20世紀同業可能都無法理解的事。就算對幾年前的行銷人

員來說,這也只是個夢想而已。即使21世紀已經過了將近20年,行銷人員也才剛開始利用這個機會去直接接觸消費者、立即提供他們無法抗拒的現場優惠,以及以各種方式吸引他們,使數位廣告看起來更像一種有用的服務。他們還沒有將智慧型手機變成專屬的服務人員與私人管家。行銷人員還沒有充分利用手機行銷的威力,甚至還沒有完全了解透徹,但,我們現在就要告訴你,這真的可以變成現實。      手機行銷的威力強大,其他行銷與廣告方法,從電視、出版到快閃店、甚至搜尋引擎,都沒有辦法比擬手機行銷的威力。手機擁有大部分廣告形式的優點,缺點卻很少,而且還有自己的特性與功能。現實情況是,在數位世界中,大數的人覺得廣告很討厭、過於氾

濫或很惱人。他們不喜歡廣告破壞瀏覽和消費體驗,而且特別討厭無關或多餘的廣告。因此,企業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糾正這個問題,這點我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只要精心去做,手機也可以使廣告看起來像是一個有價值的服務,讓消費者想要收看,而且不會破壞或擾亂消費者的體驗,讓消費者想要關掉。企業必須建立一個未來樣貌,讓行動設備成為消費者的私人管家。   個人隱私的風險   當然,這樣的未來是從數據開始,而且當更多消費者授權手機傳遞數據給企業,就會對消費者越有用處。讓未來成為現實還需要企業更有想像力、創造力,並以更透明的方式從消費者那裡蒐集數據。其中有個最好的例子是Facebook,它讓使用者反應哪些廣告很實用。這

個工具,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廣告偏好(Ad Preferences),可以從Facebook上呈現的每個廣告來解釋為什麼消費者會看到特定的廣告。4更重要的是,它讓使用者增加或移除廣告偏好,讓Facebook顯示特定廣告給使用者。本質上,這讓大家更能控制看到的廣告。      建立這樣的未來需要有所取捨,有些消費者並不太情願這樣做。消費者會讓企業擁有與使用他們的資料,只要企業可以回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圖1顯示消費者願意分享給企業的私人資料,而且預期企業會使用這些資料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輕鬆、更有樂趣。而擁有這些隱私往往也會帶來責難。當然,在企業運用這些隱私資料的時候,消費者必須小心謹慎,數據量的增加很自

然會使個人隱私產生更大的風險。並不是所有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雙向交流都是有益而健康的,這些設備儲存每件事,從信用卡、銀行資訊、旅遊模式資訊,以及其他敏感資訊,像是住址。越來越多企業把消費者資訊視為一項資產,而且也應該如此。但是如果數據最後落到錯誤的人手上,數據就可能變成負債。把「資料外洩」(data breach)這個詞丟進搜尋引擎,出來的結果會讀到像是提供「誰是誰」(who’s who)的主要商家與服務提供者。   消費者願意與品牌和零售商分享以下這些類型的數據,並預期品牌與零售商會知道這些資訊: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要去哪裡?   ●我曾在哪裡?   ●附近有哪些東西

?   ●天氣如何?   ●我需要什麼?   ●我已經買了什麼?   ●我有興趣的是什麼?   ●我會對什麼有反應?   (資料來源:改編自Phil Hendrix, The Engagement Stack, “a whitepaper sponsored by Brandify”)   關鍵詞是「平衡」。手機通路是更立即、價值更高,而且更有潛力的通路,這是讓企業能試著連結到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市場。為了與顧客建立與培養密切的人際關係,企業必須在蒐集資料上找出平衡,保持警惕,以消費者與企業雙方的利益使用數據,並保護數據不被未獲授權的人看到。同理,企業在利用這些資訊來創造價值前,必須小心地詢

問更多顧客。      這仍然是全新的行銷模式,企業不能冒險打破與顧客的關係,破壞信任。企業應該要很興奮,有越來越多使用者並不反對廣告內容,他們反對的往往是廣告的干擾,或總是試著公然強迫推銷,或是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   企業要如何挖掘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來讓消費者感到驚喜、印象深刻呢?它們如何只送出讓消費者生活更加有效率,而且消除消費者搜尋成本的廣告呢?它們如何提供消費者適當的選擇,而非最多樣的選擇呢?它們如何從消費者那裡蒐集越來越多數據,但是仍可以再三保證會保護好個人數據呢?   在這本書裡,我認為企業必須與消費者持續合作,但它們也需要廣泛深入的洞察力,再加上想像力與創造力,才能從手機行

銷的工作中創造最大的價值。   人類的四個行為矛盾   本書PART I安排一個吸引人的例子,來了解手機如何讓消費者看到與了解人類行為的很多面向:我們如何互動、我們如何購物、我們有什麼習慣,以及企業如何使用這些見解和資料來提供好處給顧客與自己。這些討論也為接下來的分析奠定基礎。   雖然我提到這是個舒適、令人興奮的未來,但我們也需要一點反省。無論如何,人類都有些本能的怪癖,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行為,而且陷入一些明顯的行為矛盾。從手機廣告(mobile advertisements)的角度來看,在我們想要的(或我們認為自己想要)與我們實際行動的為之間,有四個基本的矛盾:   1. 人們要

求自發性,但他們的行為可以被預期,而且他們重視確定性。   2. 人們覺得廣告很煩人,但是卻很害怕錯過廣告。   3. 人們想要自由選擇,但卻很容易不知所措。   4. 人們會保護隱私,但是他們用個人資料來交易的情況日益增加。   為了減輕這些矛盾造成的壓力與挫折,我們需要找出一個快樂的媒介,找出一種平衡。企業的挑戰就是,如何在消費者保有掌控權,以及為了提供消費者服務取得可用資訊以做策,這兩者之間求取適當的平衡。在決定如何提供最好的資訊來影響消費者的決策時,有九種力量可以發揮作用: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記住這些力量聽起來是個很苛刻的要求,但是日益複雜的

行動產品生態圈,以及構成生態圈基礎的相關技術,使企業可以持續按照消費者的需求提供產品,讓消費者感覺到真正的價值。   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九種力量   1990年代,「注意,K-Mart的顧客」(Attention K-Mart shoppers)成為美國流行語。當時,零售商店K-Mart開始提供「藍光特價優惠」(blue light specials),這是一種行銷策略,告訴顧客商店的某個地方有限時特價。員工會打開裝在折價商品旁、高於貨架的藍色閃光燈,然後用商店的廣播系統公布特價資訊。藍燈會促使店裡的消費者心中冒出一連串的問題:「那個燈離得多遠?什麼東西在銷售?我需要嗎?而且我現在需要嗎?我

趕得及去搶購嗎?我的錢不夠嗎?還是還有很多錢?為什麼我今天要到K-Mart?折扣有多少?」,接著有意或無意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   而進入21世紀,當消費者在思考要不要買東西的時候,相同的問題仍然在腦海裡流轉。在郊區K-Mart的亞麻色走道上,消費者持續歷經相同的流程,不同的地方在於,今天的行銷人員不需要完全依賴直覺與經驗來打開藍燈。行銷人員現在擁有數據,而且擁有很多很多數據,可以用來指引消費者做出決策。本書PART II就要深入討論促使消費者消費的九種力量:背景、地點、時間、醒目、擁擠、天氣、軌跡、社交動態和科技配合。研究口袋裡這個多數人覺得不可或缺的設備,這個設備將前面提到的九種力

量整合成一個強大的平台。雖然我們擁有這個技術只有很短的時間,但是我們已經推導出一些原則與策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設備來影響顧客、這些影響背後的人類行為與經濟動機,以及對於各行各業來說,這些動機代表了哪些商機。   單獨對這些力量直覺地做出正確的結論很容易。沒錯,直覺告訴我們,一個消費者比較有可能去更近的商店,而不是去更遠的商店;或是比較有可能選擇買下在搜尋引擎或手機購物app上最接近搜尋結果頂端的商品;天氣越好,外出購物的人越多,有些人會走路去購物,有些人則會開車。手機廣告的威力就在於結合這些力量。隨著價格降低與距離縮減,消費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很直覺,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將這種直覺的質化見

解轉為量化見解。我們現在可以衡量,甚至可以衡量得很精確。單獨來看,單一力量的強度很重要,但是這些力量的交互作用更重要,這才是手機廣告真正可以釋放出的威力。   PART II的討論圍繞著消費者消費決策背後的九大力量,每一章都會透過研究與分析,顯示企業如何透過地理圍欄(geo-fencing)、地理定向(geo-targeting)和地理征服(geo-conquesting)等新興技術,有自信與有策略地影響一個以上的力量。這些研究是根據在地鐵、購物商場、電子商務平台、實體商店等真實世界的消費者反應進行研究,而非在實驗室裡的研究。這些見解會引人深思,而且會提供幾種將數據轉換成金錢的策略與方法的建

議。當正確使用其中一個(或好幾個)力量時,手機行銷確實會帶來更高的消費機率、更快速的消費行為、更高的成交價格、更高的營收、更高的顧客參與、更高的顧客滿意度等等。   沒有其他平台比手機通路更適合從這九種力量中得利,它結合目標市場的選擇與即時性,在某種背景下,以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為適當商店裡的適當產品,傳達適當的個人化誘因給消費者。   快速發展的很多學術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有些違反直覺的例外「規則」會阻擋試圖刺激消費者的積極廣告商。有些行為在平日比假日有效,而如果目標顧客的社交動態改變,或是企業不確定顧客的購物場合,那麼結合特定地點與一天中某個特定時間的廣告顯然成效比較不好,甚至

是不太聰明的作法。   藉由重點投資,企業不僅可以改變消費者對於產品與品牌的看法與互動,也可以更輕易地發現正確的消費者、更好地鎖定他們、更快地將他們轉換成顧客、更快地提供獎勵給他們,而且留住他們更久。當你讀到這裡的時候,很多公司已經在創造並促成這樣的現實出現。但唯一的贏家並不只出現在商業面。   當企業勇於接受挑戰,而且有創意地運用自己的見解與資料時,消費者就可以找到更多適合的產品、與最符合他們需求的供應商合作、管理短期與長期的「待辦事項」清單、提前計畫,而且做出更好、更明智的決策。他們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做完所有的事,甚至可以完成5年前都想像不到的事情規模。   這導致對廣告的接受度越

來越高,在個人手持設備這種私人的裝置上。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準備好接受這種與企業的雙向互惠概念,希望企業能為他們服務,特別是40歲以下的消費者。7不出所料,不同的地方有些許的差異。巴西或中國的消費者比美國或英國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點擊相關的手機廣告。8但即使是在美國,消費者的行為也在快速改變,他們變得更願意與手機廣告互動。在這本書裡討論的研究與實驗都證實這個現象,只要行銷人員願意往上面提到的平衡邁進,並提供消費者真正的價值回報,那麼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會願意以小幅但穩定的步伐與行銷人員發展信任關係。這種數位關係就代表了雙向互惠,對兩方都有好處。   手機是行銷最好的媒介,應該帶給消費者最大的好處,

而且使干擾降到最低。消費者明確表示,如果廣告商能在行動設備上適當地與他們互動,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9企業可以把我們的智慧型手機變成專屬服務人員,也就是私人管家,而不是跟蹤狂。   整合智慧型設備   PART III提供我對未來的看法,其中我預測行動設備與其他智慧型設備的整合會對商業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其他設備包括穿戴式科技、人工智慧、通訊app、聊天機器人、深度連結(deep linking)、智慧電視、連網汽車、行動支付、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   這本書提供讀者激勵人心、前景光明的觀點,來看待行動產品生態圈對商業界與整個社會的影響。未來幾年,企業將能更好地預測消費者行為,而且藉著提供更

好、更容易的選擇來增加我們生活上的滿足感與便利性。同時,一定會有人提出一些對隱私權的疑慮,企業與消費者都應該關注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利用經過長時間測試的通知與選擇機制,告知消費者它們如何使用數據,以及讓消費者選擇數據處理的方法,以減輕對資訊隱私的顧 慮。   手機不只有潛力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還可以改變我們與其他人工作及互動的方式。在後記中我會討論技術進步如何改變世界上的工作性質,同樣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想要的東西、為什麼我們想要它,而且在我們潛意識需要它的時候提供資訊給我們,幫助我們做更多的事。我也會簡單談到行動科技如何帶來社會利益。在大多數人無法獲得銀行帳戶的國家,手機提供一個更便宜、更

安全的數位交易工具;在農村地區,手機可以幫助農夫針對種植什麼作物、何時收成,以及根據產量如何訂價,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村地區的公衛人員則使用手機來獲得專科醫師的協助。   我們可以想像,有生之年的未來並不是像一系列科幻小說,描述飛行汽車和週末去火星旅遊等充滿驚險刺激的情節。當然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景,而且如果真的出現這些情節,就會劇烈的改變我們的生活。不過,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可以藉由修正與改善看似平凡、卻能增進我們生活品質的很多事情,來建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將透過每天做出的選擇,以及與其他人的互動,從買什麼、在哪裡買,到是否捐款與自願參與在地的慈善活動,來建構這樣的未來。   手

機讓我們不再因為行為矛盾帶來的衡突及挫折而做出妥協,在手機上的決定與互動也許跟找個新工作一樣複雜,或像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分配基本必要的服務一樣急迫;或是像當我們的設備發出通知,讓我們能在暴風雨前到附近商店購買一把正在特價的雨傘一樣簡單。不論發生什麼情況,當我們了解與利用口袋裡這個專屬服務人員或私人管家這樣尚未開發的力量時,我們的生活可以大幅改善。   不論你是否注意到了,這樣的未來已經開始成形。 顧客會扮演多重的角色 在行動經濟中,了解顧客是「誰」,要從辨認出每個顧客扮演的多重角色開始。這跟在哪一天與哪個時間有關。消費者的角色或行為模式會隨著背景改變。當我在星期天帶著女兒去上防身術課程的時

候,我處於「父母模式」;當我在星期三晚上因為顧問工作而去跟客戶開會的時候,我處於「工作模式」;當我到機場候機室與家人等待飛機起飛時,我處於「家庭模式」。當我處於父母模式時,因為要花一小時看著女兒上課,所以對我來說,理想的提議應該是提供卡布奇諾的折扣券。相對來說,當我處於工作模式時,理想的提議則是提供某個酒吧的飲料促銷折扣。 今天,你的顧客是「誰」,不再只是了解你的顧客有不同的角色,顧客的角色有多種面向。今天,你如果要利用背景優勢,意味著對於每個顧客來說,你都要了解下面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顧客在那裡? .顧客現在想要什麼? .顧客現在的感覺如何?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正如在這章和P

ART II其他章節逐一仔細考慮的內容,你會看到這些答案有多種面向,而且威力很強大,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它們如何和其他八種力量交互作用的時候。這使得「背景」成為最基本的力量,其餘的八個力量就是建立在這個力量之上,為消費者創造前所未有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想想一個簡單的背景例子。一個人每個上班日的早晨「一般」都會走進一家連鎖咖啡店,然後搭20分鐘的地鐵去上班。如果天氣很好,他會用走路或跑步上班,之後才喝咖啡。午餐都是去離辦公室兩條街以內的餐廳外帶,除了星期三偶爾會跟幾個朋友坐下來吃比較久的午餐。不過,如果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午餐總是一樣,那就是訂便當,與外界隔絕,打算工作到很晚。另外,一週有一到兩次會

跟辦公室在同一條地鐵線上的上班族朋友吃晚餐、看表演或體育競賽。

論數位證據之搜索扣押—以雲端資料庫之數位資訊為中心

為了解決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作者陳思翰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與雲端運算技術自1970年代至今蓬勃的發展,透過各種平台與營運模式,大幅增加使用的便利性,廠商將雲端儲存虛擬技術發展成為商業經營的技術也改變現代人的電腦使用習慣,無論是商業性與教育性的雲端資料庫都迅速普及化,美國對於雲端資料庫所衍生的搜索與扣押問題迄今已發展出較我國更多的經驗與案例,無論是商業雲端資料庫或政府雲端資料庫,美國不但有專法規範,也有類似判例可資遵循。在第二章會有初步對於網際網路技術與雲端服務技術的簡介,第三章切入數位證據,論述傳統數位證據搜索扣押的背景、數位證據的態樣、特性並與一般搜索扣押物理證據做區分,逐一介紹並探討美國法對於數位證據搜索扣押實務上司法判決的成果例如無令

狀搜索與令狀原則的內容,最後回歸到我國自身法制以及實務上運作的情況及基本權干預審查,在了解傳統數位證據搜索扣押將對於雲端資料庫的搜索扣押將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雲端技術乃根基於網際網路,並且有相當大的部分與傳統數位證據有所重疊,可以在既有的判例規則及實務操作上加以類推。第四章雲端資料庫的搜索扣押中,本文將雲端資料庫的搜索扣押區分為線上搜索與兩階段搜索,並整理美國對於雲端資料庫的實務做法,例如搜索票的記載內容以及儲存通訊紀錄法的規定,並回歸我國法制對於雲端硬碟搜索扣押的作法與規範,主要以線上搜索為核心,並額外整理政府雲端資料庫的函調搜索情形。雲端資料庫的搜索與傳統數位證據搜索扣押重疊的兩階段搜索可

類推適用原本既有的判例法及法律制度,但在多數雲端資料庫的案例中是對雲端服務提供者命其提出當事人的數位資訊為多,故還會針對我國向外國雲端服務業者申請調閱資料的統計概況另外整理。

別被創新沖昏頭──判讀高科技贏家與輸家的終極準則

為了解決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作者皮普柯本 這樣論述:

花大錢研發的高科技產品,為何九五%都是賠錢貨?錢景?還是陷阱? 九組關鍵準則,判讀最值得投資的高科技產業。 對創造、投資新科技的人而言,本書都價值不凡。   皮普.柯本在以現代賺大錢、燒光錢的科技產品個案進行多年研究後,找出iPod、DVD、平面電視等產品為何成功,平板電腦、銥衛星與全球星、互動電視等科技人心中的賺錢法寶為何失靈。最後更大膽提出現在時興的光纖到府、家用娛樂電腦、無線都會區域網路(WiMax)將是未來的失敗科技。   太多科技公司認定,「只要做得出來,顧客自然就會上門」;只要推出好產品,顧客自然絡繹不絕。柯本指出,科技迫使人改變習慣,這是無數優異發明所以失敗的主因。 作者簡介 皮

普.柯本 (Pip Coburn)   畢業於布朗大學以及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現為「柯本創投」投資顧問公司 (Coburn Ventures) 創辦人,每週通常要撰寫三百餘份科技業的投資報告與市場變化報告。曾任投資公司「瑞銀投資研究」(UBS Investment Research) 科技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兼全球科技策略師,並曾任紐約機構投資管理公司「林區梅爾」(Lynch & Mayer)資深副總裁。 第一章 酷炫科技不是獲利保證 .什麼因素決定了新技術被採用?.九五%的新科技產品是賠錢的.別再相信葛洛夫法則與摩爾定律.賈伯斯撼動電腦革命.新的科技方程式.科技帶來便利,還是帶來煩悶?.功能愈

多,賣得愈好? 第二章 別再迷信十倍速法則 .別忘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痛恨改變.偉大的科技產品,是要讓潛在使用者輕鬆上手.消費者掏錢買東西的決定因素是…… 第三章 科技業的危機與轉機 .科技不會無端「出現」.科技產業被寵壞了.危機來臨了嗎?沒錯…… 第四章 過去的失敗科技:背景、結局、分析與教訓 .失敗個案一:視訊電話.失敗個案二:互動電視.失敗個案三:銥衛星.失敗個案四:平板電腦.失敗個案五:網路超商 第五章 另四種失敗科技 .失敗個案六:阿爾發晶片(ALPHA chip).失敗個案七: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失敗個案八:應用服務供應商(ASPS).失敗個案九:電子交易所(electr

onic exchange) 第六章 平面電視為何變成賺錢科技? .平面電視的三大類型.未來電視的代名詞.平面電視的四個熱絡市場.採用新科技的壓力點是同儕壓力造成的.呆子點〈the point of idiocy〉.香蕉意象──潛意識的廣告形式.平面電視的成功主因 第七章 三種必須關注的科技 .行動企業電子郵件(mobile enterprise e-mail).商務智能軟體(business intelligence software).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第八章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真的有商機嗎?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用途.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兩大問題.『先貼標籤再出貨』

.誰是RFID真正的終端使用者?.RFID的標籤成本.隱私權被侵犯的恐懼 第九章 九○%的新科技是賠錢貨 .未來輸家一:光纖到府.未來輸家二:家用娛樂電腦.未來輸家三:無線都會區域網路(WiMAX) 第十章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文化 .搞懂終端使用者需要什麼.不斷調整.共同設計與共同發展.互動廣告Reactrix 第十一章 辨識公司前景的九組問題 .類型一:成功的核心意義.類型二:追蹤成功與失敗.類型三:摩爾定律與葛洛夫定律.類型四:消費者是誰?.類型五:採用認知痛苦.類型六:客製化的衡量機制.類型七:內部設計與發展.類型八:改變的能力.類型九:學習,再學習 第十二章 搞懂變化函數 .尋找失落見解

.使用者危機與認知痛苦.學習→失敗→再學習.親身觀察與全面觀察.以顧客為中心.從供應者中心改變成使用者中心 跨越科技的天險∕李仁芳   「只要做的出來,顧客就會上門。」這是科技人典型的供給面單向思考,也是企業推動創新時最容易壞事的思考模式。   技術者習於「提出解決辦法再找問題」(參見本書十二章),這是完全沒有生意見解的工程師思想。原創科技創新要能跨越天險鴻溝,走向商業成功的康莊大道,原本就有「技術天險」×「市場天險」兩大鴻溝要跨越。   工程師的技術者思考,讓他們的眼光與見識幾乎全部侷限在「技術天險」的克服。這件事原已耗盡他們的心血與能量,再加以在語彙與認知地圖上對市場使用者、消費心理、顧

客行為與客戶群落等概念的無知,使得技術者對「市場天險」產生盲點。他們對本書作者反覆提出的問題: 一、怎麼做才能增加舊科技使用者危機?以及 二、怎麼做才能降低採用新科技的痛苦認知?   通常沒有反應。而這也就是為什麼令這些技術者引以為傲的原創創新技術難以跨越「市場天險」的根本原因。   照作者見解,科技創新要能安然跨越「市場天險」,企業必須採取「顧客中心」(Customer Centricity)思維,培養對「使用者危機」與「採用認知痛苦」的敏銳覺察力,才能有機會將科技與使用者結合在一起。   書中舉顧客關係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軟體產業

的成功公司Salesforce.com為例,說明他們如何專注於使用者中心的文化。這家公司堅信,幾乎每一個新產品都得由下而上創建。他們回答使公司成功的最關鍵要素為何時,是這麼說的;   「顧客之所以選擇我們,是因為我們以一種不斷調整的方式,與負責實際使用軟體的銷售人員,共同設計、發展這項產品。我們不採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向執行長∕財務長∕資訊長進行推銷。由於跟使用者共同設計他們真正要的,而不是聽憑管理層授命行事,因此我們的程式實用性很高。」   Salesforce.com證明他們確能反應客戶投訴與軟體產品相關功能的建議。也因此更多客戶自然願意花時間提出自身的使用經驗與改善建議,從而更進一步推動了

共同設計與共同開發(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development)。隨著時間不斷推移,這種透過類似eBay社群的共事方式,Salesforce.com的使用者會有身為社群一份子的感覺。一旦你有的是一個「社群」,而不是一堆關在沒有彈性、僵固化軟體監獄裡的使用者或客戶,社群成員自然會愛用你的產品,替你廣告,而你的每一項調整作業也變得更加有效。   這是典型的顧客參與開發(Customer as Co-innovator)的「開放型創新」(Open Innovation)典範。   創新的成功商業化常遇到的另一個古典困境,是「跨功能組織間」的合作課題——如何讓設計、研發與

支援部門間的相互抗拒、設防與對創新產品上市績效的爭功諉過心態解除防衛心理。   成功創新的公司常常運用「小贏、早贏、常贏」或「小輸、早輸、常輸」的手法,避免一次性新產品大舉上市,來解決這個古典的組織困境。他們用「設計-建造-上市測試」快速週期(Design-Build-Test Fast Cycle)的「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技巧,將企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從「失敗-懲罰!」模式轉化成「學習→失敗→再學習」的反覆調整模式。   「顧客中心」的「開放型創新」理念與「快速原型」多次學習的新產品開發技巧,是科技創新克服「市場天險」的有效法門。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

長) 打破「高科技、高風險」的宿命   身為高科技研發機構的一份子,本書所探討的第一個議題:「高科技的失敗率高的嚇人」立即引發我的閱讀興趣。我不僅想藉此了解科技失敗的共通性原因為何?更想知道該如何改變科技發展模式才能降低失敗的風險。而此議題對目前以高科技製造業為核心的台灣工業,甚或其他相關聯的服務產業之發展,其意義必然是深遠的。   本書開宗明義即說明以奉「摩爾定律」及「葛洛夫定律」為圭臬的科技發展所造成科技失敗的問題。作者所倡導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科技發展模式,其實正點出傳統「技術推動」(Technology Push)模式的限制,亦指出「市場拉動」(Market Pull)模式的必要性。

「技術推動者」往往以答案來找問題,也就是先發展技術,再以強力銷售的方法找到使用者。推銷的重點為「技術特性與效能」,而非「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相對地,「市場拉動者」則是先找到市場,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發展用以解決使用者問題的技術,甚至還結合的服務或營運模式,提供整合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以創造、延伸更大的效益予使用者。   從邏輯上來看,「市場拉動」應是較合理的科技發展模式;然而「技術推動」卻是現實世界中較為流行的模式。本書作者以許多科技案例說明箇中原因,其一便是「科技人的優越感」。的確,許多科技人致力於追求科技的突破與卓越,以證明他們是有多麼聰明。對其而言,使用者想要什

麼並不是思考的重點。如本書所言,科技人喜歡以他們對科技的激情,去假設使用者會有相同的興趣與熱情。因此,他們似乎聽不到「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呼喚。更甚者,許多科技人因個性與訓練而表現出他們更習慣與冰冷無覺的機器接觸。所以,他們寧可待在實驗室而不願意走出室外與捉摸不定的人性接觸。他們所處的世界與使用者的世界之間的距離因而越來越遠,對於發展科技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模式也當然與使用者的認知越來越不相同。   本書也指出「市場拉動」難以主導科技發展的另一原因是:「供應商是老大」。此問題是現今我國科技產業的一個普遍現象,同時也是最需要加以突破的。長期以來,台灣工業是以製造為主的OEM或ODM模式,廠商要面對的

是供應商的需求而不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科技發展係以降低製造成本為主,而不是著重如何創造使用者的價值。當科技發展變成一種斤斤計較的成本改變措施時,發展出來的科技也不容易真正是使用者所需要的;特別是當供應商無法掌握使用者需求,即便透過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來壓低價格,使用者也不會特別增加──因為太多的案例證明價格不是改變使用習慣的最重要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   如本書所驗證,新科技失敗的主因往往是「科技推動」的結果,但是要變成「市場拉動」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作者根據其經驗,歸納出一套如何從以供應者為中心改變成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法則,並透過九組對科技發展團隊的問題,去掌握如何讓科技產品更貼近使用者

需求,從而提昇市場的成功率。這是我認為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本書的作者皮普.柯本(Pip Coburn)因為是科技創投業者,必須大量撰寫科技業的投資報告與市場變化報告,以市場投資的眼光分析與檢討科技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加上本身肩負投資人對科技投資要有高報酬的重大期許與壓力,其所歸納出來的結果必須直接面對市場的檢驗,因此更具說服力。很高興柯本能將他在科技創投多年的觀察與心得加以發表,特別是將這些歸納結果透過實際科技案例的檢討來說明,讓本書的可讀性與可信度更高,而本人也願意推薦本書給台灣眾多的科技人,期許台灣科技業者可以打破九十五%的新科技是賠錢貨的宿命。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 王鳳

奎) 打動使用者的創新科技,才會賺錢∕陳清文   全球科技產業仍有許許多多藍海商機,但這本新書《別被創新沖昏頭》卻毫不留情面給一昧追求創新的科技企業來個當頭棒喝!書中一針見血指出:「只有對使用者真正實用、好用、簡單易用的創新科技,才有經濟價值,也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並賺大錢!」   「偉大的科技產品,應該讓使用者輕鬆上手,充分滿足自由自在、溝通或整合等最重要的價值主張!」本書特別深入消費者腦海,觀察探討消費者究竟追求什麼,從而找出科技創新的危機與良機。圖形用戶介面是真正讓個人電腦走入全球億萬家庭的大功臣,它的成功很清楚指出:「降低消費者在使用電腦科技的痛苦指數,是科技創新的最大關鍵要素!」   

相反的,高達九成的創新科技卻都是失敗案例與賠錢貨!「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痛恨改變」,偏偏眾多創新科技督強調要「顛覆性創新革命」,強迫消費者費勁的重新學習,讓使用者痛苦指數高高在上,從而走上失敗的不歸路。   例如,視訊電話一直是創新的大熱門主題,但是消費者就是不喜歡它,成為失敗案例。因為它不方便使用,小小的影像畫面無法打動消費者的心,更多人根本無法接受講電話時互看對方的情境,加上所費不貲,視訊電話業務僅適用於少數重要的遠距視訊會議。此外,用手寫輸入作筆記比打字來得慢,鼓吹筆寫的平板電腦竟然因此走向失敗之途!   本書特別看好平面電視會成為最賺錢的科技,這是一次全球市場一億餘部電視機升級換代的絕佳商

機!平面電視操控方式與傳統電視完全相同,沒有學習才能享用的痛苦與恐懼。平面電視比傳統電視更酷,它有更高傳真的畫質與音質,輕薄的機身可以節省空間且滿溢著濃濃的時尚風格。   更重要的是,平面電視已超越電視總銷售業績的一○%到一五%,也就是說S曲線的「呆子點」已經出現,從現在起,在同儕壓力下,再不擁有平面電視,就會自覺像個呆子,跟不上時代腳步了!從消費者立場與觀點來看,平面電視有千百個必然成功的理由,但平面電視成功的要素卻很間單:在世人眼中,這是一種單純、容易、可靠、可信的科技!   將主控權交給消費者或客戶,是另類新媒體廣告公司Reactrix會成功的要訣。Reactrix與客戶合作創造嶄新絕妙

的互動廣告,在Reactrix的平台與參考範例之上,客戶運用自己既有的品牌等素材,讓一個高品質的商業廣告製作成本低到不可思議的五千美元,讓廣告內容可以隨時改變調整或做成多個互動式版本,達到引人入勝的廣告功效!Reactrix的獨特經營模式,絕對值得細細品嘗與深思反省!   要從供應者中心改變為使用者中心,就是貫穿全書的主軸。IDEO是科技界公認第一流的工業設計公司,它的員工都是善於觀察人們行為的專家,擅長將消費者動態觀察所得,直接注入科技產品的創新設計,大大增加創新科技的成功率!蘋果公司一直擁有獨特的創新基因,因為它早已習慣於對使用者運用科技產品的方式觀察入微,因此,才能革新推出打動人心叫好叫

座的iPod與iPhone等創新科技產品!   本書是以實例實戰取勝的經典之作,以生動清晰筆調,深入分析多項成功與失敗案例,並苦口婆心對科技業者提出諫言,非常值得有志之士作為借鏡。 (本文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

個人涉入程度對網路銀行滿意度、信任與認同調節效果之研究

為了解決iphone隱私權區域網路的問題,作者陳建焱 這樣論述:

大多數先前對客戶忠誠度之研究都強調線上網路滿意度和信任度的影響。然而,研究客戶在線上網路服務涉入度調節這種關係模式尚未形成共識。在滿意-信任-認同模式的基礎上,已知顧客涉入度是影響忠誠度的重要前提條件,本文想要探討客戶涉入度對網路銀行服務評估的調節效應。實證結果從問卷調查調查收集。利用迴歸模型進行實證。結果部分支援假設,特別是確認客戶涉入的調節作用。當滿意度越高透過購買者涉入則其網絡銀行認同更強;另外,滿意對信任的影響較強。然而,客戶信任對於高自我涉入客戶的認同影響更大,對於高度購買介入的客戶影響較小。因此,客戶涉入的調節作用提供了對滿意度信任認同模型的更完整的觀點。關鍵字:滿意-信任-認同

模型; 自我/購買涉入; 調節效果; 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