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2當機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iphone 12當機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寫的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 和麥可.霍伊弗林格的 成為臉書:馬克‧祖克柏如何思考創新與布局,讓全世界離不開臉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手機多久沒關機了?10 個你習以為常,卻非常傷害iPhone 的習慣也說明:常常有用戶在使用iPhone 時因為操作不當或篡改系統而造成「白蘋果」的情況(當然這裡也有iOS 本身的原因),而重裝系統之後以往保存的內容卻被一同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三采所出版 。

中華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吳崇仁所指導 傅茂文的 使用者對於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之行為分析-以台北市為例 (2017),提出iphone 12當機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PTT、Facebook、微信、智慧型手機。

最後網站iPhone 當機?如何強制關機或退出Apps - 銳力電子實驗室則補充:iPhone 出現問題該怎麼辦呢?通常情況下,我們使用iPhone能遇到的問題就是卡屏和當機,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iO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phone 12當機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

為了解決iphone 12當機原因的問題,作者[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 這樣論述:

諾基亞曾經統治了智慧手機行業,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現後,諾基亞被推下了懸崖。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這家公司損失了超過90%的價值,收入呈自由落體狀態,裁員成為普遍現象。專家預測,諾基亞破產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在極短的時間裡,諾基亞反彈了。從2012年到2016年的四年裡,企業價值增長了20倍以上,諾基亞得以重生。 在諾基亞的轉型過程中,策劃和領導諾基亞東山再起的人就是本書作者,諾基亞董事會主席李思拓。他深刻揭示了諾基亞崩潰的根源,並和盤托出了諾基亞在內部管理、業務重組和商業談判等所有細節。 閱讀本書,你將學習到如何利用李思拓所說的“偏執樂觀主義”的精

神,借鑒他在企業轉型時刻的商業生存策略和領導力模式,從容應對商業和管理中的各種挑戰,推動企業走向可持續的成功。 李思拓(RistoSiilasmaa) 現任諾基亞公司董事會主席。他於2008年加入諾基亞董事會,2012年5月出任董事會主席。作為董事會主席,他帶領諾基亞從一家每況愈下的手機公司,轉型成為一家成功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他將諾基亞的終端設備及服務業務剝離給微軟,並收購了諾西通信和阿爾卡特-朗訊。 李思拓也是芬蘭網路安全公司F-Secure Corporation(芬氏安全)的創始人,自1988年至2006年,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後,

他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李思拓同時兼任Futurice公司董事會成員、芬蘭工業聯合會董事會副主席。他還是芬蘭科技業協會主席、歐洲工業領袖圓桌論壇成員。 此外,李思拓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市長國際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世界互聯網大會高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而且,他還是最近成立的中芬創新企業合作委員會的芬蘭主席。 李思拓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9年度北歐董事會主席獎、2007年度最具影響力的IT領袖獎、2003年度十年最佳領袖獎,以及歐盟開放創新戰略和政策小組授予的2015年創新傑出人物獎。 李思拓擁有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並於2018年被阿爾托大學理工學

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 曾與多位商界領袖合作,參與創作了多本最暢銷商業類圖書,包括與安迪·格魯夫(Andrew Grove)合著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游向彼岸》(Swimming Across),以及與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合著的《戴爾直銷》(Direct from Dell)。 推薦語 譯者序 致謝 導讀 自由落體般墜落:危崖之邊  // 001 我們手機業務的營收幾乎像自由落體般在墜落,投資者開始把諾基亞的股票歸為“垃圾股”,甚至連媒體

也在猜測諾基亞何時會破產。 一家之言,引以為戒  // 007 第一部分 成功之毒  // 011 第一章 微弱的聲音擾亂心弦:魚躍龍門  // 012 1988—2008年:諾基亞是一艘引領著世界走向未來的行業巨輪。我既需要以他們為榜樣去學習,也希望能探究他們成功的秘訣。 創建我理想中的公司  // 013 系統性故障  // 015 初創公司排名倒數第二的合作夥伴  // 018 來自董事會的邀請函  // 019 董事會到底做什麼  // 020 第二章 讓人眼花繚亂的光芒:瞬息京華  // 027 2008年:這與我曾經參加過的會議議程截然不同。但是,我卻對其中的一項感到詫異,或

者更確切地說,是對幾乎沒有觸及這一話題而感到意外。因為我們只花了幾分鐘去討論蘋果手機。 短暫的時尚還是潛在的威脅  // 031 塞班陷阱  // 034 從硬體轉向軟體  // 037 在北京大開眼界  // 038 “如何”及“為何”  // 040 情況大不相同  // 042 學會用偏執樂觀主義去領導  // 043 第三章 “你來自一家小軟體公司”:烽鼓不息  // 049 2009年1—7月:在危機之中,企業可能無法辨別不同的事件,會誤以為這些事件都是由單一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常常無法做到正本清源。 追逐地平線  // 051 走錯派對的客人  // 053 進入塞班隧道  //

054 “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 056 情況有多糟糕  // 058 重組帶來的負面影響  // 061 與奧利拉共進午餐  // 063 三個問題,闡明事實  // 065 第四章 我們的Maemo賭注:孤注一擲  // 071 2009年9—12月:Maemo系統展現了諾基亞仍然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我們現在需要把這種力量轉化成產品銷量。諾基亞迫切地需要贏得一場勝利。 遭到諾西通信的重拳一擊  // 074 再次調整戰略  // 076 成功的毒藥  // 078 第五章 現實帶來的傷痛:感時撫事  // 086 2010年1—8月:在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在過去兩年裡讓我憂心忡忡

,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帶有火藥味的備忘錄  // 088 “安卓無處不在”  // 092 “你們不是我的競爭對手”  // 093 董事長的沉默訊息  // 094 赫爾辛基,麻煩來了  // 095 戰略會議上的意外  // 098 更換首席執行官  // 102 不要被你的角色所束縛  // 106 第六章 新任首席執行官掌舵:下車伊始  // 110 2010年9月—2011年1月:塞班已經敗下陣來,MeeGo還處於起步階段。鑒於蘋果和安卓的優勢,諾基亞到底能否迎頭趕上呢? 塞班系統的“技術債務”  // 113 MeeGo登場  // 115 流淌著諾基亞的“藍色血液” 

// 116 象徵與訊號  // 118 帶來新氣象  // 119 創建第三個生態系統  // 120 關於MeeGo的其他意見  // 123 MeeGo,皇帝的新裝  // 124 第七章 艱難的抉擇:一擲乾坤  // 128 2011年1—2月:選擇Windows Phone是一場豪賭,我們既有可能滿載而歸,也極有可能輸到傾家蕩產。儘管安卓帶來的收益不可與之相提並論,但完全失敗的可能性也相對要小得多。 “為什麼選擇安卓”  // 129 為什麼不選擇安卓  // 130 另一種選擇  // 131 與微軟共同前進  // 133 總是凝視黑暗的一面  // 136 第八章 逃離熊熊

燃燒的鑽井平臺:風蕭蕭兮  // 140 2011年2—12月:諾基亞總是能在危急關頭創造奇跡,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創造奇跡的可能性也絕非異想天開。 充分地溝通,但小心你說出的話  // 144 三足鼎立  // 146 假如我們需要奇跡  // 147 大規模裁員與“員工轉職計畫”  // 149 一個令人悲傷的春天  // 150 讓“婚姻”美滿  // 151 高層變動  // 153 董事會為何沒能做得更好  // 155 第二部分 轉型再戰  // 163 第九章 在危機中肩負責任:天降大任  // 164 2012年1—4月:“創業式領導力”的理念是任何人和組織為了成功適應當今這

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而不可或缺的。 棺材板上敲釘子  // 165 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 168 打破常規的勇氣  // 169 加強與管理團隊的往來  // 171 絕望之聲傳來  // 173 警鐘響起  // 174 創業式領導力的前進之路  // 176 偏執樂觀主義的力量  // 182 第十章 黃金準則:規矩繩墨  // 188 2012年5—6月:這八大準則為董事會的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也闡明了當我們試圖控制自身所面臨的混亂時,應該採納哪些原則。 年度股東大會上的殘酷考驗  // 189 董事會的行為規範  // 191 黃金準則  // 192 通向公開透明的征途  /

/ 197 打造可成功的計畫  // 198 戰略性象徵  // 199 重整旗鼓,始于信任  // 200 第十一章 B計畫,C計畫還有D計畫:計出萬全  // 204 2012年6—12月:情景規劃,既能讓你們把忽略重要內容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又能讓你們為最終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都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考慮備選方案  // 205 你是司機還是乘客  // 207 記起我們的棄嬰  // 210 來自微軟的雙重打擊  // 211 智能手機的備選情景  // 213 聚光燈下的Lumia  // 216 在企業文化中,融入情景思維  // 218 第十二章 挽救與微軟的聯姻:情何以堪  //

222 2013年1—4月:成敗輸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舉棋落子。 試圖維護我們的合作關係  // 223 規劃我們絕處逢生的情景  // 224 以正確的方式對弈  // 227 鮑爾默開始言歸正傳  // 228 為談判爭取時間  // 230 我們似乎是在兩個不同的星球上  // 233 “事在人為,成事在人”  // 235 第十三章 不斷地重啟談判進程:循環往復  // 238 2013年4—6月:我們設計了更好的談判方式:4×4會議方法。 約束投行顧問  // 239 4×4會議方法  // 240 時間耗盡  // 242 企業價值的三角劃分法  // 244 “該死

”的會議  // 245 絕望是創新之母  // 248 微軟的意外  // 249 事不過三?  // 250 我們必須前進  // 252 動之以情,助畫方略  // 253 第十四章 果敢篤定地去行動:大勇若怯  // 257 2013年4—7月:微軟擁有大量海外資金。他們需要進行投資,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呢? 尋找出路  // 258 轉變我們的思路  // 261 多筆交易正在進行中  // 263 錢就在那裡  // 264 出售王冠上的寶石  // 267 機不可失的會議  // 268 偏執樂觀主義者的成功談判策略  // 271 第十五章 交易進行中:天下大事  // 27

6 2013年7—11月:這筆交易從理性而言完全合理,但在情感上變得錯綜複雜。 倒計時開始  // 277 千絲萬縷的細節  // 279 兩周任務清單  // 281 發佈聲明的前一周  // 282 “手機諾基亞”的最後一天  // 283 家庭會議  // 285 發表公開聲明  // 286 反對的聲音  // 289 特別股東大會  // 293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295 第十六章 諾基亞轉型的秘訣:重塑之道  // 301 2013年9—12月:我們意識到對於轉型後的諾基亞來說,重要的是要去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家優秀的企業,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全新的棋局

  // 302 首席執行官的五大目標  // 306 尋找折中的辦法  // 309 可程式設計世界  // 311 勇於擁抱遠大夢想  // 313 誰來執掌新諾基亞  // 315 “言不信者,行不果”  // 316 第十七章 腳踏兩個世界:行勝於言  // 320 2014年1—4月:如同壯士斷臂,當壯士走向微軟的時候,手臂卻被留下來,去解決問題。 與監管審批的搏擊  // 321 建立我們全新的資本結構  // 323 領導轉型過渡期  // 324 一個誘人的機會  // 327 新的諾基亞,終於誕生了  // 328 新任首席執行官  // 329 彌合企業文化之鴻溝  //

331 以身作則,相習成風  // 333 第十八章 建立我們未來的基礎:基業長青  // 338 2013年10月—2016年1月:阿爾卡特-朗訊和諾基亞可以各自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們雙方的業務恰似“華容道”上的各塊,拼在一起嚴絲合縫,在整合之後穩操勝券。 謹慎地前行  // 340 確立“緬因州”專案  // 342 從A計畫轉向B計畫  // 344 “是時候出手了”  // 346 拼圖中的所有碎片  // 347 像上了機油般運轉  // 350 獲取信任  // 351 最佳及最終報價  // 353 持股比例達到95%  // 355 聯合公司的第一天  // 359 “我

們是一家重生的公司”  // 360 結語 創造你自己的幸運:勞謙君子,有終吉  // 369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我們都有機會盡可能地促使積極正面的情景發生。   譯者序   本書的譯者汪宏強及本人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的同班同學。本書的作者諾基亞集團董事長李思拓先生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委員。譯者與李思拓先生結緣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在本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了自我剖析。本書的第一部分全面解析了諾基亞這家昔日手機行業的霸主,因何在短短幾年內兵敗如山倒,是因為企業文化的缺陷、戰略定位的錯誤,還是因為執行力不足?作者全面闡述了諾基亞衰敗的種種跡象及原因。在本書

的第二部分,作者通過審時度勢的分析,以及對各種情景的考量,最終做出出售手機業務的艱難抉擇。但這一決定,對一家曾經給芬蘭帶來50%出口收入的企業,對芬蘭、芬蘭人、諾基亞人究竟意味著何等的切膚之痛呢? 在芬蘭“西蘇”精神的指引下,在以李思拓先生為首的諾基亞董事會及管理團隊的領導下,諾基亞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買斷諾西通信的股份並以其為核心;以極高的價格出售HERE地圖業務;以諾基亞科技的專利技術為依託,在完全沒有付出任何溢價給全球知名激進維權基金的情況下,通過不走尋常路的運作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與阿爾卡特-朗訊的全面整合。這是近代商業史上罕見的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諾基亞董事長李思拓先生

,秉承他偏執樂觀的創業式領導力,帶領身處危崖之邊的諾基亞人,對當年的終端移動設備市場進行了充分的情景規劃。李思拓先生當機立斷,親手斬了“虞機”,與此同時,憑藉縝密的規劃、過人的膽識、高超的談判技巧和真誠的溝通藝術,通過西門子的貸款,買斷了合資公司諾基亞西門子通信的全部股份。諾基亞以全球通信廠商營收排名第四名的身份,低價全面收購當時正在盈虧線上掙扎的第三名阿爾卡特-朗訊。這一系列舉措,不但改寫了全球通信業的競爭格局,而且再次讓諾基亞這家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芬蘭企業成功地完成了轉型,成就了諾基亞近代商業史上的又一次涅槃重生。 在我們求學及本書翻譯期間,全球通信市場圍繞著5G的競爭愈演愈烈。手機行

業再一次發生巨大的變革。華為和三星先後推出折疊手機,十年後消費者開始不斷質疑蘋果公司的創新能力。 翻譯本書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對EMBA所學內容融會貫通的再學習過程。當我們這種非“合併收購”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高管控制權變更”“餘股強制擠出機制”這類專業問題時,歐洲的教授很驚訝。在對一個模擬公司進行估值的遊戲裡,我們以15美元之差,近乎完美地給出了公司的估值。通過本書的翻譯,我們不但對合併、收購、對等收購等專業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還從作者對創業式領導力理念、情景規劃、企業文化、公司整合、戰略轉型等方面大量翔實的案例分析和總結中,受益匪淺。這是一本商學院學生不可或缺的好書。 正如

西門子董事長思納博先生在推薦語中所言:“無論你的企業有多麼成功,都要不斷質疑假設,面向未來尋找機遇,秉承開放心態並懷抱著一種創業式的心智模式去引領未來。”希望本書所揭示的諾基亞的種種衰敗原因,可以讓企業家、公司的管理者們引以為戒,書中所分享的寶貴經驗彌足珍貴。 感謝李思拓先生的信任與支持。 感謝各位教授及項目的老師對我們的關愛與呵護。感謝諾基亞校對小組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排名不分先後,女士優先):馬濤、樊俐、陳宇紅、辜軍、陸茵、徐靜、王媛媛、苗琦、權桐、林濤、解朝暉。在與各位的合作中,我們切身地體會到了書中所描述的諾基亞“備選方案”的企業文化。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歐俊編輯的協助。

宏強,能與你合作是我的榮幸。我們盡了人力之所能,希望這本書出版以後,能去南京看看小周、Kiwi和剛出生的Kimi。本書的中文版是我們同窗之誼的留念。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本書的翻譯工作,部分完成于北京至南京的高鐵,上海到新加坡的飛機,法蘭克福至阿布達比的航班,丹麥哥本哈根的候機廳,法國戴高樂機場的登機口,法國楓丹白露的圖書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自習室。我們是在工作、學習之余翻譯諾基亞董事長的書,重壓之下,本書必定會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多體諒,並提出回饋意見。 對那些當年不得不離開諾基亞的中國員工,希望本書能給你們帶來慰藉。今天的你們,也許正奮戰在手機設備、通信或其他領域。我相信,你

們仍然在傳遞著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的精神。 感謝,感恩。 無問西東!   2019年7月27日 高大眾   致謝 出版本書的靈感源自我多次向芬蘭國內外的人分享有關“諾基亞轉型”的故事。諾基亞轉型的故事引起了幾乎所有聽眾的共鳴。聽眾中既有致力研究商業案例的學術組織,又有熱衷於對趣聞逸事進行報導的媒體記者,還有那些曾經為諾基亞奮鬥過的和當下正在努力的諾基亞人,也有對我們的經驗教訓興趣盎然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以及許多其他團體。在幾乎所有的場合中都會有聽眾向我提議,“你應該寫本書。” 讓我下定決心著手準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諾基亞的故事本身就值得稱頌。每當有人問我“哦!諾基亞還在嗎?我以為

你們已經被微軟收購了呢”時,我就感到很痛心。 在諾基亞轉型的這段歲月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希望能將其中的一些經驗分享出來。 想要學有所獲總是需要理智上的坦誠,而坦誠有時難免會令人感到痛苦。從企業文化的角度而言,與學習型企業文化相對立的是一種“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在這種企業文化中,人們報喜不報憂,領導者的破壞行為被縱容,探索嘗試也被扼殺,因為在“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中,失敗讓人反感,且會遭到懲罰。 承認諾基亞曾出現過許多上述情況,對我來說並非易事。對諾基亞轉型過程中曾經發生的某些細節避而不談,對我來說肯定會容易得多。然而,這層窗戶紙必須被捅破。如果我們不能誠心實意地談及往事,就無法從挫

敗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的經歷直言不諱,就無法幫助別人避免重蹈覆轍。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批判,也就永遠無法建立一種具有競爭力,且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在記載一家企業的歷史時,刻意地去掩蓋某些關鍵事件和事實的真相。 我希望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既保持坦誠,同時也儘量避免提及某些人。那些人對我們企業文化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在決策上的失誤難辭其咎。儘管我已經意識到我所描述的一些事件或許對當事人來說相當敏感,但我的初衷絕不是中傷他人。如果我傷害了任何人的感情,我對此深表歉意。 然而,哪怕只有一家企業能因為本書中所分享的經歷而被挽救,那麼我們為這本書所做的一切

努力就都值得。如果一些董事會和管理團隊能夠因此更加緊密地配合,更有成效地合作,那就沒有辜負我們通過本書來分享經驗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一些大型企業能夠因此變得更富有創業精神,那也就達到了我夢寐以求的結果。如果一些小型初創公司可以學會以一種更為系統化的方式去規劃未來,那麼本書就給商業世界帶來了改變。 書中所涉及的觀點都出自本人,我對書中的內容完全負責。我所記述的一切全部基於本人的親身經歷,此外有數十人為書中的內容進行了詳盡的核查。在此我對參與其中的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謝,但我相信書中仍不免有紕漏之處(但願只是一些小的瑕疵)。 在我稱讚那些為諾基亞轉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以及為本書做出貢獻的人之前,

我必須對一個語法問題進行澄清。這個有趣的語法問題源自我個人的商業理念。在本書的初稿中,有時我會用“它”或者“他們”兩種不同的稱呼來指代某家公司。這很顯然是前後不一致的,甚至會令讀者感到困惑。在我們的編輯指出這一點後,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同事一直使用“它”來指代我們不太瞭解的那些公司,而如果那些企業的管理團隊與我相識,我則會使用“他們”來稱呼這類公司。 我鍾情於商業是因為這其中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公司之間無“商”可言,真正言“商”的是參與其中的人(“人工智慧”或許正開始成為一個例外,在後面的章節裡,我會更多地提及“人工智慧”)。 既然我認識微軟的決策者,那麼把微軟寫成“它”似乎顯得不太尊重

。而當我知道是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和他的團隊在做思考與決策後,那就更不能寫成“‘它’接受了我們的條款”,而應該用“‘他們’接受了我們的條款”來描寫。 我們曾經嘗試全部使用“它”,或者全部使用“他們”來保持文中語法上的前後一致,但結果顯得不太自然,最後又恢復到原來的寫法。現在,你已經理解了這兩個代詞背後的指代邏輯,我希望你能夠接受“它”和“他們”在本書中不一致的用法。 當我們自己動手第一次做某件事時,總是會有所收穫,這也包括準備這篇致謝。以前讀到其他作者在“致謝”裡感謝每個人時,我總是會忍俊不禁,好像這些被提及的人剛剛獲得了奧斯卡獎一樣。現在,我能理解這一點了,因為在

諾基亞轉型的故事中,有太多人值得提及和感謝,但是加上這麼多名字會降低書的可讀性。諾基亞的故事裡有數不勝數的無名英雄,他們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始終保持著幽默風趣,並且依然能夠不畏風險、勇於創新。我無法列出你們所有人的名字,對於書中未曾提及的人,能與你們共事是我莫大的榮幸。 諾基亞轉型的過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努力與心血。在讀完這個故事後,你或許會覺得我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但事實並非如此。讓人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傾向於把是非成敗都歸結於個人。下列諸位的各種積極貢獻都應該給予稱讚。 感謝(排序半隨機)路易絲·彭特蘭(Louise Pentland)、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

op)、揚內·拉克索(JanneLaakso)、斯科特·辛普森(Scott Simpson)、蒂莫·托伊卡寧(TimoToikkanen)、喬·哈洛(Jo Harlow)、康培凱(Olli-PekkaKallasvuo)、凱·奧伊斯塔莫(Kai Oistaemoe)、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Ihamuotila)、邁亞·泰米(MaijaTaimi)、亨利·蒂裡(Henry Tirri)、裡卡·蒂耶阿霍(RiikkaTieaho)、尤哈·埃克雷斯(JuhaAkras)、泰羅·奧揚佩雷(TeroOjanperae)、尤哈·普特基蘭塔(JuhaPutkiranta),瑪律科·阿赫蒂薩里(Marko

Ahtisaari)、克利斯蒂安·普羅拉(KristianPullola)、揚內·韋斯托拉(JanneVestola)、亞爾莫·庫裡(Jarmo Kurri)、馬庫斯·博斯(Marcus Boser)、加里·韋斯(Gary Weiss)、拉傑夫·蘇立(Rajeev Suri)、漢斯-於爾根·比爾(Hans-Juergen Bill)、瑪麗亞·瓦塞羅納(Maria Varsellona)、馬克·盧昂內(Marc Rouanne)、巴西爾·阿爾萬(Basil Alwan)、巴斯卡爾·高蒂(BhaskarGorti)、費德里科·吉倫(Federico Guillen)、馬庫斯·韋爾登(Marcus

Weldon)、卡爾林·布瓦克(Kathrin Buvac)、巴里·弗倫奇(Barry French)、周德翰(AshishChowdhary)、亨利·泰爾沃寧(Henri Tervonen)、明娜·艾拉(MinnaAila)、邁克爾·戴利(Michael Daly)、尤西·科斯基寧(JussiKoskinen)、埃爾西·希拉蕊(ElsiHilari)、圖卡·塞佩(TuukkaSeppae)、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菲力浦·加繆(Philippe Camus)、蒂莫·拉皮(TimoLappi)、陶德·舒斯特(Todd Schust

er)、唐亞·迪克森(Donya Dickerson),以及其他我曾有幸共事過的許多優秀的人。 感謝我的董事會同仁(大體上按資歷排序):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Holmstroem)、瑪喬麗·斯卡迪諾(Marjorie Scardino)、凱約·蘇伊拉(KeijoSuila)、格奧爾格·埃恩羅特(Georg Ehrnrooth)、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黑爾格·倫德(Helge Lund)、卡裡·斯塔迪格(Kari Stadigh)、康佑坤(JoukoKarvinen)、布魯斯·布朗(Bruce Brown)、貝琪·內爾森(Betsey Nelson)、瓊·蒙蒂(

Jean Monty)、奧利維爾·皮烏(Olivier Piou)、路易士·休斯(Louis Hughes)、愛德華·科澤爾(Edward Kozel)、珍妮特·霍蘭(Jeanette Horan)、薩里·巴爾德奧夫(Sari Baldauf)等。 我也要感謝“芬氏安全”(F-Secure)的所有“夥伴”,是你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特別感謝這些年裡我的助理伊爾瑪·霍蒂寧(Irma Huotinen)。沒有她的幫助,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本書。 我和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攜手撰寫了本書。她認為,就算沒有她的參與,我也可以完成這本書。但那將會是一本面目全

非,在各方面都會相形見絀的書。謝謝凱薩琳,感謝你的合作以及與你在這一路上的歡聲笑語。 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們,凱蘇(Kaisu)、內拉(Nella)、米科(Mikko)和傑西(Jesse)。  

iphone 12當機原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12/17 今天直播了13個小時,然後又閃退無法登入,我覺得有可能是檔案太大了,把APP刪了就好了

使用者對於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之行為分析-以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iphone 12當機原因的問題,作者傅茂文 這樣論述:

本次研究主要為了瞭解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之購買意願所進行的調查與研究,原因為使用者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已到達人手一支到兩支的程度,因此欲研究消費者在眾多品牌中如何進行決策過程。本次研究以台北市民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對智慧型手機品牌的認知,及使用者購買智慧型手機意願之影響,以提供製造及銷售業者在拓展行動電話手機市場時,進行製造產品及行銷活動的設計與行銷策略的擬定時之參考。本研究以網路問卷模式進行研究分析調查。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 使用者對於手機的要求為功能多樣化、執行速度快、使用壽命長、電池使用時間長、在公共場所上網連線品質好,選擇的偏好趨向品牌大廠,且重視手機性能,而換機頻率約為三至四年

,搭配的電信業者亦多偏好三大系統業者。 本次研究結果建議手機製造商,針對使用者的換機頻率,應開發較現今的使用壽命延長一至兩年之手機,加強手機硬體耐用度及散熱度,並將手機軟體效能提升,避免執行速度慢、常當機的狀況出現;以及增強手機上網功能,提升在公共場所的網路連線速度。 本研究建議,手機經銷商可祭出多種方案、措施來增加市場銷售量,例如在部落格、Facebook、PTT及微信等網路社交平台透過網文推薦及投放廣告等,同時提升產品性能並延長保固期,或是專門銷售知名大廠品牌的手機,甚至推出現金付款優惠等。本文也建議,手機製造商應選擇品質較好,名譽較佳的通訊業、網拍業等通路業者進行代理販售,原

因是因為對使用者而言,透過這些商譽較好的知名購物平台購買手機,較有保障,若有交易糾紛,或商品品質有問題,也可透過該業者之售後服務來協助解決。

成為臉書:馬克‧祖克柏如何思考創新與布局,讓全世界離不開臉書!

為了解決iphone 12當機原因的問題,作者麥可.霍伊弗林格 這樣論述:

全世界都在觀望,臉書下一步!   臉書全球用戶正式突破20億,它不僅被視為改變人類行為的科技,   更在蘋果光環褪色後,被華爾街點名為科技業的接班人!     作者麥可‧霍伊弗林格(Mike Hoefflinger)在2009~2015年於臉書任職全球行銷部門總監,   將從臉書曾面對的挑戰及背後棘手的問題,   深入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思維,是如何突破難關,讓全球驚艷!     關於使命   ﹒為何25歲的祖克柏當年願意放棄雅虎10億美金的收購價,靠一己之力發展臉書?   ﹒63億美金衛星被毀、被中國網路審查制度擋住、落後國家的網路流量限制……等,  

 祖克柏仍投入龐大資金與力氣經營,這是經營者的野心還是使命?     關於營運   ﹒臉書用戶人數不斷攀升新高,原來只要懂得三個關鍵就能創造成長!   ﹒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要在用戶成長時,同時帶動廣告營收,這背後有那些挑戰?   ﹒祖克柏買下IG和WhatsApp後獲利,這是運氣還是他的精算?   ﹒首次完整呈現祖克柏的核心團隊,深入臉書的營運、技術、軟硬體、人才管理運作模式。     關於未來   ﹒當祖克柏建構想要的未來時,同時還會面臨五大威脅!   ﹒獨家揭露祖克柏如何把人工智慧、AR和VR等科技趨勢,落實在臉書的運用。   ﹒面對難以突破的中國、日本、俄羅斯市場,祖克柏要採取何種策略

以擴大臉書版圖?     祖克柏創造的傳奇已讓你我都成為臉書的一分子,   更要一窺他在科技上如何實踐對未來的想像,   讓全世界都離不開臉書! 國內推薦   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 李世光   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許景泰   東方廣告董事長 溫肇東   和沛科技創辦人 翟本喬   知名作家 劉軒   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祕書長 盧諭緯   奇想創造董事長 謝榮雅   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 龔大中   (依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佳評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超大型媒體,它的一舉一動,都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與認識世界的方式,理解祖克伯創業的初心,到改變世界的野心,當你在按下讚的

那一刻,才能做個真正有意識使用新媒體的自由人。—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祕書長 盧諭緯     PG與臉書的夥伴關係已經將近十年,這也許是廣告變化最大的十年。本書揭露了臉書何以對廣告業以及全世界的人,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PG品牌總監 馬克‧普里查(Marc Pritchard)     臉書不只改變了人們應用數位資訊的方式,也改變了科技公司追求影響力與規模的方式。關於這家指標性公司的形成,本書提供了一個內部人士的角度。非常引人入勝,而且資訊豐富,真的,必讀!—《跨越鴻溝》作者、科技公司顧問、Wildcat Technology合夥人 傑佛瑞‧墨爾(Geoffrey Moore)     掌

握與說明了臉書如何面對自己最大的挑戰,以成為我們時代中一個最值得注意的故事。從內部人士的角度,真的可以發現很多事。我就是這樣。—英特爾前行銷長、英特爾Inside之父 丹尼斯‧卡特(Dennis Carter)     以內部人士觀點告訴我們臉書如何能風靡全球。霍伊佛林格帶你走到幕後,說明這家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願景、動機與發展劇本。— 奧多比(Adobe)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行銷總監 安•里维斯(Ann Lewnes)     以清楚而有趣的細節,呈現臉書如何成長、演變、打造它的產品與業務,以及對未來的賭注。在這樣做的時候,臉書也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了解臉書如何做到,也許能幫你做到相

同的事。—谷歌 AdSense之父、Square產品工程主管、臉書前產品總監 庫爾‧拉賈拉姆(Gokul Rajaram)     從大公司身經百戰的領導人,到積極進取的營運人士與創業家,每一個人都能從一家公司最爆炸性成長階段的方法與思維,得到洞見。—史丹佛商學院教授、XSeed Capital創投公司合夥人 羅伯特‧西格爾(Robert Siegel)   作者簡介 麥可.霍伊弗林格(Mike Hoefflinger)     曾任職於英特爾12年,直屬創辦人安迪‧葛洛夫下工作,負責擔任Intel Inside的總經理。   2009年,他投入臉書的領導層工作,成為全球行銷部門總監,

在服務臉書的7年期間,他協助公司快速地提升了廣告收入。   現在則於Pinterest 擔任顧問一職。 譯者簡介 黃逸華   華科智造數據公司創辦人、總經理。中國華東大資料交易中心顧問。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所博士班。   臺灣大學新聞所碩士。曾譯有十餘本商業書籍,並曾以翻譯作品獲得金書獎。 劉體中   文化大學會計系學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企管碩士。曾任《中國時報》編譯、國泰世華銀行消金企劃部經理,現為專職翻譯。   譯有《大處思考》,合譯有《營造幸福力:社會型企業經營指南》。 林麗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

工作。   譯有《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數位口碑經濟時代》、《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攻擊者優勢》、《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史丹佛最強「創業成真」四堂課》、《叢林裡的莫札特》、《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自由的選擇: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演變史》、《誰買走我的個資》、《拯救水資源危機》、《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     合譯有《虛擬貨幣經濟學》、《如何打造營收上億的App》、《防彈腦力》、《少說廢話》、《營造幸福力:社會型企業經營指南》、《

辦公室怪咖型錄》等書。   推薦序一 連結世界,當「人」不讓 李世光 推薦序二 建造者的容顏 溫肇東 作者序 你所不知道的臉書建造過程 第一部 登入臉書 第1章 股市給臉書的回應  第2章 找到你內心的祖克柏 第二部 從陪跑到領跑的十堂課 第3章 臉書從祖克柏放棄雅虎收購開始 第4章 為何臉書讓人欲罷不能? 第5章 用戶數不斷突破的三個關鍵 第6章 如何讓廣告營收成為主要收入? 第7章 用戶要變多、但速度要更快 第8章 臉書與谷歌的正面對決 第9章 祖克柏從何補足臉書的不足? 第10章 想要全世界,得放長線釣大魚 第11章 創造人才流動率低於蘋果、谷歌的方法 第12章 

祖克柏成功挽回股價下滑的危機 第三部 前進未來 第13章 當簡訊功能結合人工智慧 第14章 連結下一個十億人 第15章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真的要進入臉書? 第16章 如果臉書真的連結全世界,會如何? 第四部 反思 第17章 失敗不見得是失敗 第18章 競爭者可能的下一步   推薦序一 連結世界,當「人」不讓 工研院暨資策會董事長 李世光   創業,是一個充滿變數的艱辛過程,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危機或帶來衝擊。因此,創業者必須從不斷的決策中,努力維持動態的經營,堅守創業之初的信念,並將其落實於企業的內部核心精神,形塑出讓企業員工能夠認同且團結的社群心流。而依據企業的核心精神研

發或推出服務,無論是企業經營的哪一階段都必須要持續貫徹與省思,沒有停止或鬆懈的一刻,這可謂是新創企業在草創、成長、茁壯過程中必經的考驗。     本書以「人」為探討的核心,一方面點出臉書乃是以「連結人」來取得今天頂尖網際網路企業地位的中心思路;另一方面也帶出臉書創業之路的曲折與高潮迭起,祖克伯做為臉書的核心領導人,堅守組織的初衷不以獲利為唯一的考量,並且時時學習,以策略的高度來逐步推動內部的組織改造、研發進展、進行合併和收購(Merge and Acquisition)以擴張版圖,;以長遠的經營為目標,拒絕雅虎的併購,當機立斷的以兩倍價格買下Instagram;秉持核心經營理念,堅持從事帶有社

會公益卻無利可圖的人造衛星計劃,與不斷找尋最佳的運算公式,讓用戶都能夠透過臉書連結到最需要與切身的資訊。     「人」是臉書最珍貴的資產,從創辦人到工程師,每一位成員的理念和背景,都影響著一個組織的運作和決策,並從中形塑出「讓世界更開放、連結更緊密」的臉書核心價值。經營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如推動臉書輕量版、人造衛星計畫,積極進軍印度、日本和中國市場等,都顯現出人才對組織的重要性。     身為組織的領導者,如何善用書中提及的「社群心流」(Social flow)來凝聚團體中的所有成員,在組織中打造出敬業文化,則是留才、用才的關鍵。所謂的心流(Flow),是指意識的最佳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員工能

感覺並且表現出最好的結果,而當整個團隊的成員均處於這樣的狀態時,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就稱之為「社群心流」。作者在本書中指出,在臉書內部,「相信讓世界更開放、連結更緊密」就是形成社群心流的原因,這個核心價值正是祖克伯創立臉書的初衷和持續經營運作的原則。以此為鑑,每個企業核心價值的訂定與成型,誠然是每個企業領導人責無旁貸的天職。     除了人才的重要性,我們身處於數位經濟時代,新興科技對產業的衝擊,將直接帶來結構的翻轉和嶄新的商業與服務模式。臉書身為引領全球創新的社群網路龍頭,從創業到持續經營的過程中,創辦人祖克伯所展現的遠見,以及對企業核心價值的堅持,並能無畏他人眼光、勇於創新變革,忠於使命的精神

與「實踐優於教條」的執行力,終能達成今天的地位,除此之外,本書還清楚的指出,沒有企業可以留在勝利的尖峰不動,唯有時時保持警覺、留心產業、趨勢、商業模式和技術的變化,時時體察世代的價值變遷,也就是今日盛行的所謂「接地氣」,這種居安思危、時時創新的態度,尤其值得台灣的企業家與創業者效尤。 推薦序二 建造者的容顏 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溫肇東     Facebook這家改寫人類行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公司及其產品,如何在短短的7年內被「打造」出來,應該是很多人有興趣的一趟過程,尤其我本身是臉書的重度使用者。作者Mike Hoeffilinger是在

矽谷待了25年的「建造者」(Builder),也喜歡觀察其他的「建造者」。這個「視角」的設定特別引起我的興趣,這些年我前後也去過矽谷不少次,生活、工作上也常接觸許多新創團隊,但很少有像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及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領導下這麼傳奇的故事。   臉書的快速崛起、饒富趣味有很多原因:第一,它是以最快速度成為市值最高的企業之一(比Google、Amazon都快);其次,它恰逢其時,結合智慧型手機,創造「移動社群媒體」,改變了人類接觸資訊的來源及方式,很多人幾乎隨時都需要滑一下手機,看看「最新動態」中那些朋友在分享些什麼。   個人認

為臉書為我在網路上多創造了「另一個人生」,除了在「實體世界」生活,接觸工作上、家族上的伙伴與親友,在虛擬的國度,我每天也和全球各地的朋友透過按讚、表達心情、留言、或轉載分享,維持一定的互動。   本書對早期加入的同事及後來一些購併機緣都有很深刻的描述。這個人生歷練有限的夢幻團隊,前無古人、沒有航海圖的指引,在祖克柏和桑德伯格的領導下,如何一秉初衷,用洪荒之力找對其「北極星矩陣」,隨時優化搜尋引擎,增加用戶的參與、涉入的程度及使用時間;他們如何摸索出「成長引擎」的方程式及量化的指標,找到及辨識「神奇時刻」,讓用戶透過服務而感受到彼此緊密的連結,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在乎」連結人們這件事。   一

般商管課程教的多是「從1到N」,很少教師有「從0到1」的實務經驗。而臉書「從0到1」和「從1到N」在短短的幾年內一氣呵成,這當中當然有很多考驗與試煉。經歷2006年拒絕雅虎10億美元的併購;2011年迎戰Google+在社群媒體上的反撲;2012年順利用高價整合Instagram…等重要里程碑,每次的判斷及決策思維過程,本書都很生動地還原,且有具體數據為證,這是商學院很難得的教案。   隨著規模的擴大,他們所需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如何規劃與執行才能及時到位?相關任務所需人才的徵選、任命、留用,在矽谷這個人才必爭之地,如何才能做到有足夠的板凳深度,讓他們在組織的企業文化之下工作愉快、發揮所長,

維持無縫的升級與越來越貼心的服務,作者大致沒有太多保留的分享,這也是本書讀來有趣的地方。   2010年臉書啟用首個自營的數據中心,並陸續從奧勒岡州、北加州、瑞典、愛荷華州、德州、冰島、新墨西哥州擴充,到2018年將有7個中心。每個中心佔地30萬平方英尺(約1萬坪),內含100萬台伺服器、3千萬台CPU。每個造價超過10億美元,需要5千萬瓦電力,這些據點需考量最低土地成本、可靠的再生能源,以及有效的散熱技術,並且離高速網路的節點不遠。   臉書故事的運轉及系統主要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雲端」發生,對於非「數位原住民」、成長在類比時代的我,更具啟發性。他們必須同時兼顧網路效能、伺服器效

能、程式效能的平衡發展,本書很真切地讓我們「一窺」現今網路企業「鍋爐室」、「引擎房」的數位容貌。雖然虛擬的網路世界是沒有國界的,但並非每個國家都對臉書舉雙手歡迎,在地理疆域的擴展上也有不順之處,不過他們能很務實地緊守住核心、持續深化,同時對其他地方有耐心「放長線」。   這樣一家各方面看來都很成功的公司何時才會達到其頂峰?就像「樹長不上天」,臉書何時才會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之前引領風騷的每一家企業都有到頂及退場的一天。以臉書過去建造與發展的實績來看,短期內應該不會發生。但最後幾章作者也能夠反思他們一路走來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高處不勝寒,對組織內、外的科技平台及人為的威脅也多少了然於心。

  總之,這是一本對網路數位企業建造過程的教戰手冊,尤其是作者對領導幹部的近身觀察,書寫極為真實且平衡、很有溫度,祝大家閱讀愉快。 作者序   二○○九年,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班.梅立克(Ben Mezrich)的《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Accidental Billionaires)中成了不朽的化身。這本書是這樣開頭的,「大概是第三杯雞尾酒搞的鬼」,這句話也成了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作者亞倫.索金(Aaron Sorkin)取材的內容,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內心有愧、人際關係狹隘的電腦工程師,他最

想做的事其實是約女孩出門。二○○九年,臉書網站剛開始時只有一千五百萬用戶,一年也不過就是二.七億美元的營收,當時還沒有人認為,臉書能變成像微軟公司的MySpace那樣的事業,當時MySpace還是全美最大的社群網路。   到了二○一五年年底,祖克柏已經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執行長之一,也是最偉大的慈善家。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不僅是營運長的楷模,也是倡導平權的燈塔,臉書不僅是一家備受尊敬的公司,也堪當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正如谷歌(Google)和蘋果(Apple)一樣。臉書用戶在他們手上成長了十五倍,也成為全球六大傳播工具其中四個的根據地(其中三個每個月

服務用戶超過十億人次),市值翻了三十倍,超過三千億美元,而營收更成長六十倍,年收入達到一百八十億美元。   這本書要介紹的是這七年來發生的事,以及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事。我要從內部角度來介紹,臉書將成長為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至於我,我是一個建造者(Builder) ,從我在一九八一年得到了我的第一部蘋果二號電腦開始,就是這樣了。如果真有什麼能夠讓我超越自己對於寫程式的熱愛,就是觀察其他的建造者。所以毫無意外地,我的第二站就是矽谷。至於第一站,則要回頭說到一九七八年,當時我父親正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過離修年(Sabbatical leave) ,我們當時開車沿著山路前進,那時的小山谷中

還沒有個人電腦、沒有網際網路、沒有iPhone。我們到了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的實驗室裡參觀最新的「拼說電腦」(Speak Spell) 。第二站開始的時間是一九九○年,經過了二十五年之後,我還在這裡。   我很幸運地可以在英特爾(Intel)工作,加入第一個晶片工作小組,並且見證了個人電腦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席捲全球的過程。到了網際網路興起的年代,我在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手下工作,並拜訪了賴瑞.佩吉(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在帕羅奧圖用乒乓球室改裝的辦公室,也參觀過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西雅

圖設在老舊醫院建築裡的公司,還有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與班.霍洛維茲(Ben Horowitz)在森尼維爾工業區裡的新創事業,十六年後,他們成長為全球知名的創投公司。然後才加入祖克伯和桑德伯格,當時他們已經建立了最具影響力的移動應用工具。   作為 Intel Inside 計畫的總經理,我已經是桑德伯格的多年用戶。二○○八年秋天時,我們兩個人坐在帕羅奧圖市區一家咖啡館裡,談著我將加入她的團隊,她的團隊是負責臉書正在蓬勃發展的廣告業務。長話短說,桑德伯格非常有說服力,經過七年之後,臉書的廣告業務成長超過六十倍,年營收達到一百八十億美元,而我則負責全球品牌、定位、溝通

,諮詢及消費者洞察團隊。如同臉書所有的團隊一樣,我們團隊中有數以百計的人才,不僅來自全球各地,並在各自領域中都是出類拔萃的菁英,期望能夠對臉書有所貢獻,實現臉書讓世界更開放與彼此連結的使命。   一路走來無比緊張、步步艱辛,這個故事說明了祖克伯、桑德伯格以及臉書團隊如何打造出一個成功的事業體,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消費者服務事業體,並成為矽谷歷年來最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我有幸成為團隊的一員,滿心激動地將這段故事寫下來,並和各位分享。   我不是像《魔球》(Moneyball)作者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那樣的記者,或像《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

emma)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那樣的教授,但我是一個建造者和觀察者。我和桑德伯格和祖克柏以及他們的一萬位最親密的朋友一同打造新事業。   接下來要說的故事,就是我在臉書的觀察。   如何做到廣告和用戶雙贏的局面? 二○一一年對祖克柏、桑德伯格與用戶團隊及廣告產品團隊來說,可以說是心靈探索的一年。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是水火不容還是水乳交融?可以攜手前進,還是注定要分道揚鑣? 他們沒想到這種組合其實風險極高嗎?要將人們自己選定的朋友和關注的事物(所謂的「有機訊息」)和廣告(所謂的「付費訊息」)放在同一欄之中?如果你看到自己好友開心貼上自己新生兒照片的消息之後,卻緊跟著牙齒潔白劑的廣告,你的感覺

如何? 在臉書的深思熟慮中,這樣的事只成功過一次。全球網路廣告霸主谷歌,也是全球廣告收入最高的公司,就是將付費訊息和有機訊息整合在搜尋結果的單一頁面上。這個頁面是用戶搜尋的結果,其中整合了有機與付費資訊,但呈現的方式就像老派的黃頁廣告,人們很熟悉,也有一定的重視程度。但臉書想做的事更大也更複雜,臉書想要直接展示廣告,不要像谷歌一樣把廣告伴隨著搜尋結果。所以一定要找到最優質的廣告。 臉書要讓這件事實現,必須要把兩件困難的事一起解決。在動態消息的呈現上,人們與企業必須覺得地位平等。因此在外觀呈現上要一致(當然,企業廣告必須加註「企業贊助」),讓企業有機會像一般人一樣分享照片與連結,但一樣要提供人略

過廣告的機會,只要輕鬆把大拇指一點,就可以略過朋友傳來的無聊政治貼文。 另外,要讓人覺得自己看到的廣告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目的是要提供很好的使用者經驗,而且要協助廣告客戶提升廣告效果,只有做到這些事,臉書才能走得長遠。 廣告必須有用、又有趣,或很有娛樂效果,感覺就像朋友或自己選的連結訊息一樣。 人們只要分享自己的一點資訊,臉書和廣告客戶就必須盡可能增加價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臉書可以運用的資訊是很強大的。不只在臉書上,每天就有數十億則的信號─ 大部分是以按讚與貼文的形式,此外,臉書也從其他管道增加了許多有用的訊息。其中最重要的是,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比對現有客戶資料和臉書上的用戶

數據,這樣企業就能夠更聰明地溝通訊息,不管對方是現有客戶、或符合特定行為與資料的客戶,或根本不是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