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in2 ps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單位換算表格也說明:Pressure. Unit/Unit, kgf/cm 2, Mpa, bar, lb/in2 (psi). kgf/cm 2, 1, 0.0981, 0.981, 14.22. Mpa, 10.2, 1, 10, 145. bar, 1,02, 1.01, 1, 14.5. lb/in2(psi), 0.0703 ...

長庚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 劉世東所指導 巫盈忠的 Pantoea stewartii中pSW200 維持穩定性的機制 (2009),提出lb/in2 ps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啟動子、質體、質體數、質體穩定性。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 廖嘉鴻所指導 吳秉峰的 不同壓力與氣體對於裸鼠皮膚的穿透影響 (2003),提出因為有 穿皮運輸、壓力、氮氣、氧氣、胰島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lb/in2 psi的解答。

最後網站Conversion of N/m^2 to lb/in^2 | pascal to psi | Civil Engineer則補充:Conversion of N/m^2 to lb /in^2 and lb /in^2 to N/m^2 in easy and convenient way with solved examples.Learn converting unit of stres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b/in2 ps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Pantoea stewartii中pSW200 維持穩定性的機制

為了解決lb/in2 psi的問題,作者巫盈忠 這樣論述:

Pantoea stewartii SW2 含有13個質體,而 pSW200 是其中之ㄧ,並且在 pSW200 與 ColE1 的複製起始區域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屬於 ColE1 類質體。質體穩定性結果發現 pSW200 可以在 Escherichia coli HB101中穩定存在,並估計質體數為13。本研究發現 pSW200 的 RNAII 啟動子 -35 上游之9個鹼基對,5’-AAGATCTTC,具 UP element 遠端次單位功能。融合轉錄質體和試管體外 RNAII 合成實驗,結果顯示當9個鹼基對同時刪除後造成 RNAII 啟動子轉錄活性降低78%與 RNAII 合成量也大幅降

低。相同的突變造成 pSW200 的突變株之質體數由13降低至5,質體穩定性也大幅降低。發現在 ColE1 也包含相似的序列,5’-AGGATCTTC,將 pYCW301 也發生同樣的突變,則 pYCW301M 的平均質體數由34下降至16。若將 5’-AAGATCTTC 插入 pYCW302,則可使得質體數由12增加至28。另外,pSW142KW 是 pSW100 的衍生質體,是一個不穩定的質體,但是嵌入 5’-AAGATCTTC 則可增加質體穩定性與質體數,顯示此序列對於維持質體穩定性非常的重要。總結 RNA polymerase 的 α 次單位結合於 RNAII 啟動子 -35 上游的

9個鹼基對序列,對 ColE1 類質體的 RNAII 合成之效率與質體穩定性的維持有其必要性。ColE1 的 RNAII 啟動子包含三個可被甲基化的 5’-GATC 序列,而其中的 -43 和 -32 也可以在 pSW200 中發現。從融合轉錄質體的研究發現將 -43 的序列置換成 5’-AATC,並不會影響 RNAII 啟動子的活性與質體的穩定性,這樣的結果顯示 -43 位置可甲基化的 5’-GATC 對 RNAII 的合成可能並不重要。

不同壓力與氣體對於裸鼠皮膚的穿透影響

為了解決lb/in2 psi的問題,作者吳秉峰 這樣論述:

< 中 文 摘 要 >   藥物穿皮輸送系統主要被皮膚最外層的低穿透性之角質層所限 制,目前被廣泛地研究如何克服這層屏障,包括了使chemical enhancers,iontophoresis,electroporation以及sonophoresis等方法.而本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不同的壓力,氣體及處理時間探討裸鼠皮膚的穿透機制及影響.使用的壓力分別是5,7.5,10或12.5 lb/in2,並以氮氣與氧氣 (95% O2+5%CO2),分別給與30秒,60秒或90秒,處 理後,檢測小分子螢光性物質 (Flu

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Isomer I (Mw 332)與Pyrene (Mw 202))與大分子物質 (胰島素 (Mw 5500)),來進行體外穿透實驗.此外,利用粒徑0.046, 0.11, 0.5與2.0 μm具螢光的Latex beads,,探討壓力對於皮膚孔徑大小的影響,觀 察組織切片,皮膚電阻測試,掃描式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結構的變 化;另外使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差式掃瞄熱量分析儀,蛋白質 定量分析法觀察氮氣與氧氣對於皮

膚組織脂肪與蛋白質組成之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增加藥物穿透的主要機制是由於角質層上的孔 洞形成.在FITC小分子穿透,控制組與實驗組以12.5 lb/in2, 90秒, 氮氣處理後,最有顯著差異;二組的擬穿透係數分別為4.65±0.45´ 10-7 cm/sec與7.24±0.77´ 10-7 cm/sec cm/sec;在Pyrene方面,則為372.02±27.28´ 10-7 cm/sec與490.92±50.05 ´ 10-7 cm/sec.另外在經氧氣處理後,在FITC方面,控制組與實驗組的穿透係數分

別為4.47±0.22´10-7 cm/sec與5.55±0.87´ 10-7 cm/sec,而在Pyrene方面,則為299.68±19.26´ 10-7 cm/sec與374.83±32.07´ 10-7 cm/sec.在皮膚電阻測試方面,經由氮氣與氧氣處理過後呈現明顯減少,其中以氮氣具有顯著差異.另外在latex beads的穿透實驗上,經由氮氣與氧氣處理過後的皮膚,四種不同大小顆粒皆能有效地增加穿透.藉由組織切片得知,氮氣對於皮膚組織之Langerhans cell有增加趨勢,氧氣則無;但是氧氣對於皮膚真皮層細胞則觀察到有增生的現象.從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數據得知,實驗組在1550,

1454 cm-1的吸收峰有明顯減少;由差式掃瞄熱量分析得知,控制組與實驗組的相轉移溫度分別為61.74與59.61 °C; 在蛋白質含量分析上,控制組的蛋白質含量有從208.74減少至159.60 mg/ml;在皮膚水份含量上,控制組與實驗組水份含量分別為40.03與 38.23 %,皆具有統計上的差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