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s運動強度計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佩珍所指導 黃羽希的 代謝當量與血液指標中之代謝、發炎與免疫因子之探討 (2021),提出mets運動強度計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代謝當量、身體活動、血液指標、代謝因子、發炎因子、免疫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貴福所指導 張淑悅的 行為改變策略促進坐式生活者身體活動量的效果 (2020),提出因為有 跨理論模式、身體活動量、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長版問卷的重點而找出了 mets運動強度計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ets運動強度計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代謝當量與血液指標中之代謝、發炎與免疫因子之探討

為了解決mets運動強度計算的問題,作者黃羽希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過去有關身體活動與健康相關性的研究中,其中身體活動的評估多半以強度區分,而常用強度的計算標準為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過去文獻探討代謝當量與健康之相關性時,多數以疾病為探討的結果,亦或是研究對象只針對運動員。然而,較少研究討論到運用代謝當量評估身體活動的強度不同是否會影響一般民眾血液指標。研究目的:探討運用代謝當量評估身體活動強度與血液指標中之代謝、發炎及免疫因子之相關性。研究方法:利用橫斷性研究設計,使用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自行至美兆診所進行健康查20歲至65歲之受檢者,第一次之健康檢查和生活習慣調查問卷之數據。身體活動強度所使

用的代謝當量之計算方式是使用MET-h公式 (MET-h=強度(MET) ×運動持續時間(h))。本研究利用邏輯斯迴歸模型來探討成年人代謝當量和血液指標三大類血液因子之相關性。研究結果:本研究共納入66,297名成人,平均年齡為40.20歲,標準差為10.72歲。在多變量模型的代謝因子研究中,中度MET-h其空腹血糖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95倍(95%CI=0.90至1.00),而高度MET-h其空腹血糖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5倍(95%CI=0.81至0.90)。高度MET-h其糖化血色素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4倍(95%CI=0.73至0.97)。中

度MET-h其三酸甘油脂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4倍(95%CI=0.79至0.90),而高度MET-h其三酸甘油脂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69倍(95%CI=0.65至0.75)。中度MET-h其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95倍(95%CI=0.91至1.00),而高度MET-h其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9倍95%CI=0.85至0.94)。中度MET-h其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9倍(95%CI=0.80至0.97,而高度MET-h其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71倍(95%CI=0

.63至0.79)。中度MET-h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87倍(95%CI=0.82至0.91),而高度MET-h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76倍(95%CI=0.71至0.80)。在多變量模型的發炎因子研究中,高度MET-h其高敏感C反應蛋白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0.76倍(95%CI=0.66至0.88)。中度MET-h其纖維蛋白原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1.25倍(95%CI=1.02至1.54)。在多變量模型的免疫因子中,高度MET-h其白血球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1.18倍(95%CI=1.08至1.2

9)。中度MET-h其嗜中性球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1.08倍(95%CI=1.00至1.18),而高度MET-h其嗜中性球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1.24倍(95%CI=1.14至1.35)。中度MET-h其嗜鹼性球異常之風險為低度MET-h者之1.16倍(95%CI=1.01至1.34)。研究結論:促進代謝當量(MET-h)與血液代謝因子、血液發炎因子、免疫因子的健康結果有相關。因此,若能促進身體活動進而改善血液指標,盡早提供預防或介入措施,來減緩疾病的發生以達到公共衛生預防之目的。關鍵字:代謝當量、身體活動、血液指標、代謝因子、發炎因子、免疫因子

行為改變策略促進坐式生活者身體活動量的效果

為了解決mets運動強度計算的問題,作者張淑悅 這樣論述:

摘要目的:本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針對處於「準備期」階段的坐式生活者,介入身體活動行為策略,探討能否成就「行動期」指數,包括主動改變健康行為與積極參與規律身體活動。方法:招募34名無規律運動習慣坐式生活者,採隨機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每組17人。實驗組進行每週3次,連續8週介入運動課程、營養衛教及關懷等行為改變策略,後16週以身體活動量驗證介入行為改變策略的保留效果;控制組則維持日常身體活動。實驗總期程為6個月,以台灣活動量調查長版問卷(IPAQ)為身體活動量評估工具,實驗組與控制組每2個月各評估一次。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法,依工作、交通、家事、體育休閒、步行、中等費力活動、費力活

動及總身體活動量等8種分項內容,比較不同組別及實驗期間(前測、中測和後測)身體活動量的差異,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依據IPAQ評估結果,發現組別與實驗期間有顯著交互作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