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引擎優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Turbo 還是NA 好?自吸和渦輪引擎有什麼優缺點? - 幫趣也說明:由於NA的結構相對簡單,加上對燃油品質的要求沒有Turbo 高,同時在保養方面也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在平順性、耐久性、穩定性、安全性上皆比渦輪增壓引擎來得 ...

國立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吳宗信所指導 賴冠融的 雙渦旋流混合式引擎火箭設計、分析與測試 (2017),提出na引擎優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混合式火箭引擎、計算流體力學、雙渦旋。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飛機系統工程研究所 詹世銘所指導 張期鈞的 臺灣航空渦輪引擎翻修市場分析 (2016),提出因為有 渦輪引擎、SWOT 分析、市場需求、引擎製造、引擎翻修的重點而找出了 na引擎優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比较NA引擎和TURBO引擎 - 百度知道則補充:自然进气(NA)引擎在高转速区域会出现进气效率低落单TURBO,或者 ... 有着完美曲线的优点,但在涡轮的高压高热的侵蚀之下,断裂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a引擎優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na引擎優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bit.ly/swimmer_privatetalk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bit.ly/FBswimmer_privatetalk
----------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遊記】江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http://bit.ly/2KGGENQ

先說明一下,這篇不算是試駕心得,因為本來也不會有這篇文章出現的,只是我在整理上個月的旅遊照片時,突然發現了這張Luxgen U6 Turbo Eco Hyper的車屁股照,想想...跟大家提一下那幾天納智捷陪伴我美好行程的經驗吧。而這張屁股照,純粹是我開去電影院的地下停車場,怕忘記車牌號碼以致於無法繳停車費時,所事先拍下的記憶照;沒想到現在變成這趟旅程中,唯一的一張車照啦。

先前去大陸旅遊時,大致上我老婆的哥哥都會借車給我自駕,那部車之前我也分享過了,就是VW Lavida,在大陸叫「大眾朗行」。
https://youtu.be/6RIIgImD20c

不過今年回去,老婆跟堂弟借了輛不一樣卻又十分熟悉的車子來自駕,就是台灣的自主品牌-納智捷U6。

說起U6,真的,我不用再介紹,大家都已經太熟悉了,所以這裡就來說說大陸車主的使用心得吧~(對,就是我老婆的堂弟)

其實我老婆的家族裡,納智捷的車主就有三位,算是車主密度蠻高的家族。包括這部U6,她堂姐們的家裡還有兩部大七(對啦,就是U7)。

前兩年陪老婆回老家前,我就曉得她們家裡有人買了納智捷,記得當初她堂姐買U7大概花了約25萬人民幣,說真的並不便宜。但,他們當時的想法就是-「台灣的品牌應該沒問題,而且這麼大台扮相很好,開出去體面。」所以就買了~結果後來就是因為妥善率不佳的問題,讓他們相當苦惱。於是在我陪老婆到堂姐家串門子之前,就事先叮嚀她:「誒,等下拜託別提車子的事情,有問題找車廠,別牽拖到我身上喔~」

可惜天不從人願,一進堂姐家、她自己就問我說:
「這車怎麼常常要跑修理廠?」
「好吃油啊。」
「平時都不大敢開了...」
我只有尷尬地笑笑混過去。

好啦,我們先跳過堂姐這關,畢竟前兩年我沒打算跟她們聊車子的事,她們也不太清楚我是做哪行的,所以她們也只是抱著「台灣車有問題,問問台灣人他可能比較知道」的想法來問我罷了。

不過,今年堂弟這關我就過不了了~

堂弟借車給我們還親自「送車上門」,真的好熱情,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然後,他跟我介紹了一下車況,表示「車子上路難免碰一下、擦一下什麼的,外殼碰凹了一點,這些都沒關係,叫我開車不要有壓力,別介意,不是什麼貴重的車子...」

接著我們就上車,然後重頭戲就來了。他說:「我有看你的視頻耶~」......

我心頭一驚,這次應該混不過去了,果然,他下一句話就是跟車子的小毛病有關:「我這車的後視鏡等下你開的時候,要麻煩你自己調一下角度。」原來他車子的電動後視鏡開關已經壞了,按下去是沒反應的~然後,他就開始告訴我對這部車的想法。

他說,其實大陸很多人都對「合資車」(就類似我們這邊除了納智捷以外的那些國產車)比較有好感,就算是跟一輛「價格比較便宜、配備比較豐富、甚至性能還好一點大陸自有品牌」相較,他們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花多一點錢來買合資車,因為感覺比較體面、比較洋氣。

他當時買這部U6的時候,全部辦到好接近17萬人民幣;而就我觀察,他當初應該買的是入門版,因為車上什麼Think+系統都沒有,而他也表示當初就是衝著台灣品牌應該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而來的,所以就入手了。

不過,他說開了差不多三年,雖然有些小毛病,但他覺得這些都還不算是什麼問題,比較讓他頭大的地方,就是「油耗很差」!他說:「這車真的很吃油!」

我老婆很直接,聽到這裡,就直接告訴他堂弟:
「趕快把車賣一賣啦!」
「現在還沒辦法賣。賣不了幾個錢,換不了車。」
「以後賣、錢更少!」
「那也沒辦法,現在就是得用車的時候。」

嗯,好吧,這個心態很實際,買到不滿意的車卻不換,當然就是錢不夠的問題啦;換成我也不例外。

因為我還要靠他的車子旅遊,所以接下來也陪著他罵了幾句、讓他心情好過些,不過這裡我就不原音重現了。等他開到捷運站、跟我換手之後(他自己坐車回家),我才又發現,原來駕駛座電動窗也是故障的,有時降下不去、有時又升不太上來。

後來這部車我開了好幾天,它除了上面說的那兩個故障點外,其實還真的沒什麼毛病,好幾年的車,底盤大概還有7成以上的紮實度,這在大陸來說,我覺得很不錯了~因為我老婆娘家這邊(武漢),有很多地方的道路狀況都很糟,對懸吊系統來說是傷害很大的。

至於油耗的部分,沒錯,1.8T的引擎跟1.6 NA的朗行比起來,真的太耗油了!而就算不跟1.6 NA引擎來比,這具1.8T引擎,每公升大概也只能跑個10公里多而已;其中我很多時候還都是高速公路~就我自己的體感來說,這部車跟我以前1994年的福特天王星(2.0 NA)差不多,不算省油~

最後,經過這次開U6在大陸長途旅遊之後,我總結了納智捷在大陸越賣越差的最大的原因,應該是這具引擎根本不適合在「大陸」行駛。

在台灣的駕駛朋友們,如果沒有在大陸開過車,很可能無法體會我所說的原因,為什麼不適合在大陸行駛?因為大陸的街道上,「舉發違規的監控攝影機實在太多了」!

在台灣,我們馬路上抓違規的照相機真的不算多,而且,很多時候違規照相機只能針對某一種違規狀況才能觸發拍照。但大陸不同!他們的是攝影機、照相機都有,而針對各種違規狀況,它們的系統幾乎都有辦法舉發;然後,這種相機在市區內大概一、兩百公尺一支。所以你如果去大陸自駕時,在市區道路上你就會發現:

【為什麼大家都開那麼慢?為什麼台灣人去大陸開車都顯得特別機靈?】

其實真的不是他們比較不會開車,而是我們沒搞清楚當地的交通特性。例如去年我開車自駕,在武漢短短一週內就吃上了兩張罰單,總共被扣6點~(12點吊銷駕照)

實線變換車道➡︎因為要閃路邊冒出來的三輪車,所以壓了實線被舉發。
超速➡︎限速30公里的路橋上,開40公里就被超速舉發了(其實我還覺得我已經開很慢了)。
而拍我的都不是照相機,而是攝影機截圖舉證!

所以後來一個多星期,我都開得非常慢,其實就是完全依照速限,而且不存僥倖心理,然後才不再吃罰單。今年我也比照辦理,所以市區裡慢慢開、慢慢開之下(市區限速大部分都在50公里而已,而很多陸橋的限速都是30公里。),我發現U6根本就是長時間處於「2、3檔」之間的變換,這樣能省油嗎?

以U6的引擎系統來說,省油本來就不是它的強項了,再加上長時間在市區中低速行駛......這樣子的行車模式,納智捷的車子一定非常不討喜。然而,大陸的油價並沒有比台灣便宜,相對地,他們的所得收入目前還比台灣低一些,所以這個油耗表現,一定會讓車主很感冒的。再加上一些電系小問題三不五時蹦出來煩人,幾年下來,真的會把口碑給玩完的。

話說如此,其實這次旅遊一路上如果沒有U6相伴,我還真的挺麻煩的(因為沒租到車),而油耗的部分也沒干擾到我的心情,反正旅遊就是帶足盤纏去花的嘛,哪在乎這點油耗~

跟之前的VW Lavida相比,U6空間寬敞、座椅舒適,尤其加速感飽滿,這些都是大大的優點;但小舅子的Lavida一樣開了差不多三年,至少裡面什麼東西都沒壞,這就是兩者差別的地方了。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Luxgen_U6 #VW_Lavida #大陸自駕旅遊

雙渦旋流混合式引擎火箭設計、分析與測試

為了解決na引擎優點的問題,作者賴冠融 這樣論述:

本文提出一款創新型態的混合式火箭引擎設計、數值分析並進行地面推力靜試驗證。該引擎具有雙渦旋的幾何特徵而被稱為“雙渦旋流混合式引擎火箭引擎”。這引擎由三片燃料組合而成。此三片為一片狀與兩環狀。此三片平行放置且兩片間有20 mm間距。此間距所形成的艙體同時成為引擎的燃燒室。兩艙體由中央通道連接並導向火箭的噴嘴方向。在該引擎中,氧化劑由兩艙體之外環各延著順、逆時鐘切線方向注入, 但力矩互相抵消的渦旋流場。此新款混合式火箭引擎設計共有七大優點, 包括:1)提升氧化劑滯留時間;2)離心力會使密度較低的燃燒產物偏向中心與密度較高的未反應物貼近固體燃料壁面;3)燃料總面積隨時間變化極小;4)順、逆時鐘流場

會再度提高混合與燃燒效率;5)火箭本體的自旋轉速率有機會藉由調控順、逆時鐘氧化劑之流量控制與6)引擎的長徑比遠較傳統單孔引擎小;7)本設計可藉由增加成對的燃料艙體以達到推力倍增的需求。數值分析中,本文以描述流體性質的統御方程式做為工具進行熱流場分析與火箭性能探討。該統御方程式組包含1)質量守恆、2)動量守恆、3)能量守恆、4)物種守恆與5) k-ε傳遞方程式。除了統御方程式,還需要一些物理近似模型包含1)阿瑞尼斯有限化學反應方程式(Arrhenius finite rate reaction model;2)擴充型k-ε紊流模型(extended k-ε turbulence model);3

)燃料表面熱烈解模型與4)HBMS (Hirschfelder, Beuler, SuttonMcGee and Sutton)真實流體模型(real fluid model)。接著以適當之邊界條件設定即可描述引擎之模型。本論文首先探討該引擎之可行性。該引擎的設計目標為1,000公斤重之推力。經過評估後,本文選用一氧化二氮(俗稱笑氣N2O)與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做為推進劑組合。首先進行網格收斂性測試。本文針對其中一款(基本型)設計進行網格解析度測試。該模型以80萬、220萬與380萬網格分析,且得後兩者之結果相似。在計算資源與時效的容許下,本文選用380萬網格的模型進行後續分析。本文針對

三種參數進行探討,分別為1)駐焰器尺寸;2)駐焰器形狀與3)氧化劑注射角度。針對駐焰器尺寸參數測試中,以三種尺寸進行探討,分別為38 mm、25 mm與17 mm。其中前兩者之結果相似,但是17 mm測試例則出現流場不穩定震盪。因此得知駐焰器至少為25 mm以得穩定燃燒。針對駐焰器形狀測試, 本文選用等特徵長度之駐焰器之三角形與正方形分別進行分析。因模擬結果差異極小,因此忽略形狀對造成對結果的影響。因此後續均以三角形進行分析。最後,探討氧化劑注射角度對於燃燒器性能之影響。探討之個案共有7個,分別為-10º、-5 º、0 º 、5 º 、10 º 、20 º 與30 º 。最後結論為,所有測試角

度皆可達到設計需求並在0 º 附近即可獲得最佳性能。此一系列設計所提供之推力約可達到1,100 kgf,預估的質量流率約在4.2 kg/s附近。此引擎之真空比衝直值達278秒,推進效率在89%。考慮實際組裝可行性,本論文另設計出無內部零組件之引擎(亦即無駐焰器設計),並進行一系列模擬分析與地面測試驗證。此部分分兩階段測試,第一部分先探討單純只移除駐焰器,其餘皆與基本型一致的影響。單純移除駐焰器、會出現不穩定之震盪現象。此現象與前述之較小尺寸駐焰器有類似的效果。該震盪頻率約在1,000 Hz,經判斷與倉體內部聲波之駐波有關。雖然有震盪現象,唯並不嚴重。除了震盪現象,其餘現象與性能表現與基本型並無

明顯差異。第二部分,藉由本節之第一部分之經驗,本文改變了氧化劑注射方式,以達到無艙體內部零組件之引擎設計。除此之外,由於地面測試資源有限,本設計之尺寸也略縮為基本型之60%。縮小後的引擎與預計可提供300 kgf之推力。由於完全無駐焰裝置,震盪幅度因此略為上升,震盪振幅約為1%。除此之外由於尺寸略縮,震盪頻率也略上升至1,600 Hz。該引擎之比衝值落在232 s。經過評估該引擎實際運作上不造成疑慮。最後本文將最後之設計進行加工、組裝與測試。測試結果與模擬分析相接近,同時亦觀察到震盪的現象。在推力地面靜試中,我們觀察到有兩種震盪,1)低頻震盪與2)高頻振盪。此低頻震盪起始約在3~4 Hz,隨著

測試進行振幅縮小,頻率並上升至10 Hz。此震盪應與氧化劑傳輸管路安排有關。另外以高速攝影機觀察到數百 Hz之震盪,該震盪與模擬分析之1,600 Hz應該是吻合的。只是因硬體設備的限制(600 fps),所測到的頻率相對失真。另外,本文也示範了大推力枝堆疊設計之可行性。本文中示範了一款3倍推力之設計。該引擎之數值模擬中,可提供約2,700 kgf的推力。總結以上,本論文利用數值分析提出了一款具有潛力的混合式火箭引擎設計,並進行有限的地面測試驗證設計的可行性。

臺灣航空渦輪引擎翻修市場分析

為了解決na引擎優點的問題,作者張期鈞 這樣論述:

近年來亞洲地區航空市場的需求與競爭能力大幅增加,根據空中巴士對亞洲地區航空市場需求指出,未來的20年間亞洲地區載客量每年以5.6%的成長率上升;另外波音(Boeing)與空中巴士(Airbus)的研究指出,未來亞洲地區對新飛機的需求將多達14,000架。隨著亞洲飛機量的增加,航空渦輪引擎的數量和運用也會大幅提升,引擎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組件必須經常維護或翻修,使亞洲在未來的20年間渦輪引擎的翻修變得越頻繁。臺灣在1983年研發經國號戰鬥機(IDF)邁入了航空工業也帶動了航空機械製造技術,2,000年IDF的渦輪引擎性能提升,增進了臺灣渦輪引擎的製造及整體翻修的能力。這些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的能力是

臺灣航空機械製造業進入渦輪引擎翻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市場的一個機會。本研究從MRO市場的需求觀點,檢視亞洲及臺灣現有的飛機渦輪引擎製造、維修與翻修能力,以及臺灣目前的航空機械製造能力及優點及弱點來檢視臺灣如何進入MRO市場,經由SWOT研究方法分析探討臺灣現有飛機渦輪引擎維修公司現有能量與亞太各國之間之優劣勢與機會威脅之整合方法及未來發展方向,並可朝輔助動力渦輪引擎(Auxiliary Power Unit)的翻修市場發展,然後再進入渦輪引擎整體的製造,把航空業帶入新的紀元關鍵字:渦輪引擎、SWOT分析、市場需求、引擎製造、引擎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