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醫學縮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醫學筆記] 皮膚科常用藥物整理(1)局部藥物篇也說明:局部使用類固醇的原則: 1.病灶的型態: 乾, 慢性, 厚的病灶=> 選Oint. 濕, 易滲出液(oozing), 急性的病灶=> 選Cream. 靠近毛髮的病灶=>選Lotion.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莉萱所指導 林志翰的 探討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罹患肺癌風險性的影響 (2021),提出nb醫學縮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李茹萍所指導 趙育慧的 以動物模式探討糖尿病皮膚傷口之中藥治療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白芷、大黃、糖尿病、中草藥、傷口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nb醫學縮寫的解答。

最後網站病歷醫囑通用及不可使用縮寫列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則補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病歷醫囑通用縮寫列表. 縮寫. 英文全名 ... NB nerve block. NBI narrow band imaging. NBM nil by mouth.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b醫學縮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罹患肺癌風險性的影響

為了解決nb醫學縮寫的問題,作者林志翰 這樣論述: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疾病特性關係多是抽菸者,相較於非患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更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有較高比例會產生憂鬱相關疾病,依現行的治療指引中常會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來治療。早期的研究中顯示SSRIs可能具有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進而降低癌症發生風險,然而這些結果多數來自於細胞、動物實驗或流行病學研究,且綜合各項研究結果,SSRIs對於癌症之作用仍未完全被掌握並依舊存在矛盾。因此,SSRIs對於人體產生肺癌之影響,是否為保護或是有害仍未有定論。本研究旨在藉由台灣全國性資料庫,探討初次診斷慢

性阻塞性肺病之患者使用SSRIs,其後續發生肺癌之風險影響。本研究為一回溯性世代研究,所使用之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資料科學中心所提供之2000年200萬人抽樣檔,篩選出於2001年至2013年間初次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之患者,並串聯到其2000年至2018年間的醫療紀錄。定義初次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並有使用SSRIs者為實驗組;對照組則為初次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但未使用SSRIs之患者。兩組再依年齡、性別、共病症、使用藥物,以1:1之比例進行配對。兩組研究對象皆追蹤五年。兩組間發生癌症之風險及相關之干擾因子,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

ssion model)進行分析,並利用Kaplan-Meier法檢測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五年肺癌發生率的差異。由於追蹤時間可能影響結果,於敏感性分析中將追蹤時間延長為十年。為了進一步分析劑量依存性 (Dose-dependent relationship),使用條件式邏輯斯回歸模型估計勝算比以表示SSRIs類藥物累積暴露劑量與肺癌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雙尾檢定,將p值小於0.05定為具有統計學上之顯著差異。在1:1傾向分數配對後,本研究共收錄4,088位SSRIs使用者及4,088位非SSRIs使用者,經校正所有共變項及干擾因子後觀察到使用SSRIs者後續罹患肺癌的風險與非SSRIs使用者並無顯

著差異(aHR, 0.98; 95% CI, 0.62-1.57)。在敏感性分析中,將兩組追蹤時間皆延長為十年,結果也與主要研究類似(aHR, 0.95; 95% CI, 0.57-1.56)。而針對累積暴露劑量進行分析,依照SSRIs使用量多寡其風險比分別為,28-83個DDD (aHR, 1.21; 95% CI, 0.64-2.29)、84-167個DDD (aHR, 1.12; 95% CI, 0.50-2.52)、168-335個DDD (aHR, 0.85; 95% CI, 0.33-2.17)、336個DDD以上 (aHR, 0.79; 95% CI, 0.39-1.59)。SS

RIs之累積暴露劑量多寡與肺癌的風險之間並無存在顯著的劑量依存性。在本研究中,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族群使用SSRIs類藥物並不會增加後續罹患肺癌的風險,但亦無觀察到保護效果。在累積暴露劑量的分析上,兩者之間無存在顯著劑量依存性,但隨著累積暴露劑量增加,約略呈現肺癌風險下降之趨勢。而SSRIs類藥物與肺癌確切的相關性,仍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以動物模式探討糖尿病皮膚傷口之中藥治療成效

為了解決nb醫學縮寫的問題,作者趙育慧 這樣論述:

傷口照顧一直是糖尿病照護的重要課題。由於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因外力受損機會高。一旦皮膚受損,組織需經過止血、發炎、增生、重組等歷程,因應使用抗感染、減少發炎、促進血管新生、促上皮增生的藥物。傳統中藥為糖尿病傷口提供了替代治療選擇。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白芷大黃萃取物(ARE)對糖尿病傷口的影響及其潛在作用機制。將 36 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隨機分為三組:用ARE治療的糖尿病大鼠(DM-ARE)、用0.9%生理食鹽水治療的糖尿病大鼠(DM-NS)和用0.9%生理食鹽水治療的非糖尿病健康大鼠(NDM-NS)。在高脂飲食餵養 2 週後,腹腔注射 40 mg/kg 鏈脲佐菌素(st

reptozotocin)可誘發後天型糖尿病。在皮膚傷口切開和治療後,測量每組的剩餘傷口面積(RWA)。在第 6 天,DM-NS 組的 RWA(69.60% ± 2.35%)大於 DM-ARE(55.70% ± 1.85%)和 NDM-NS 組(52.50% ± 2.77%)。此外,在DM-ARE 組的傷口皮膚組織中,顯示出更高量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更高量的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更高量的α-平滑肌肌動蛋白 (α-SMA) 和更低量的核因子活化B細胞κ輕鏈增強子(NF-κB)。這些結果顯示,用ARE治療將糖尿病大鼠的恢復模式轉變為非糖尿病健康大鼠的模式,進而證明ARE可

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