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符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partial符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學亮寫的 微積分演習指引(三版) 和程守慶的 初等數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怎麼在word裡輸入求偏導數的符號 - 貝塔百科網也說明:怎麼在裡輸入求偏導數的符號,怎麼在word裡輸入求偏導數的符號,1樓匿名 ... 在word中按快捷鍵“alt”+“=”,插入公式,然後輸入\partial,按一下空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Ainosco Press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碩士班 楊純誠、施正元所指導 林冠吟的 添加不同導電碳材應用於磷酸鋰鐵/碳陰極複合材料 (2021),提出partial符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磷酸鋰鐵、溶膠凝膠法、多孔氧化石墨烯、氣相生長碳纖維、鋰離子擴散係數、電子導電度、原位X-ray繞射光譜儀、原位顯微拉曼光譜儀。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資訊科技系碩士班 張安成所指導 陳宥任的 具有混合粒子群最佳化和蝙蝠演算法之混合數位與類比波束構成 (2021),提出因為有 巨量、多輸入多輸出、波束構成、混合類比和數位、群體智慧、粒子群最佳化、蝙蝠演算法、混合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partial符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積分中符號d 與符號? 的區別? - GetIt01則補充:partial 指偏微分。對於一個多元函數 f(x,y) , frac{partial f}{partial x} 相當於固定 y 變數,對 x 進行求導。 mathrm{d} 指全微分。對於一個多元函數 f(x,y)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artial符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積分演習指引(三版)

為了解決partial符號的問題,作者黃學亮 這樣論述:

  本書是專供有志強化微積分解題能力者所寫的一本書,全書之難度始終維持在一個國立大學理工學院中等程度以上學生應該有或經努力後應該達到的微積分水準,本書內容有相當比重是取材自國內外高等微積分的問題,因此本書目標是讓讀者能較輕易地與工程數學、機率學、工程統計、理論統計、財務工程、及其他需要數學為基礎之專業課程能有所接軌,因此除了計算性問題外特別著重證明題,這是本書最大的重點也是最大的特色,更是本書讀者較其他同類型書籍讀者有更大受惠之所在,我的一些學生即便甄試到研究所,仍在研一開學前複習本書以做未來研究生涯的準備。     本書不以協助讀者插班大學或考研究所之目的作為寫作目標,但事實證明使用本書

仍可使他們在微積分這門課程有高標準的成績。     如果讀者研習本書有困難時,我推薦可先研讀五南出版之黃學亮教授的普通微積分,這是一本專供初學微積分而有意更上一層樓者的一本教科書,若讀者備有該書在本書研作上可能較為容易些。如果配合研閱,對微積分之部分難題將有突破作用。書中有◎者為常見之重要題,有※為較難題,可供讀者在研閱時作選題之參考。     本書雖是作者累積十數年在大學及補習班教授數學之經案而編成;總希望能對讀者在微積分學習上有所助益,惟作者輒感囿於自身學力有限而無法達成上述理想,同時謬誤之處亦在所難免,尚祈讀者諸君不吝賜正為荷。     作者黃學亮 謹識

partial符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摘要】
本系列影片主要介紹何謂 PDE 以及 PDE 的由來,並介紹一些運算符號與常用公式,然後介紹適定性 (well-poseness) 和疊加原理 (superposition)

【勘誤】
無,有任何錯誤歡迎留言告知

【習題】


【講義】
本系列影片配合台灣清華大學王信華教授的 PDE 上課用筆記
如果想知道這部影片是對應到哪一個章節,可以參考封面灰色字樣
這個筆記市面上沒有在販售
如果需要的話,可以直接寄信給王教授跟他詢問
或是到清華大學對面的影印店詢問,因為有配合影印販售

【附註】
本影片專門為數學系的學生拍攝

【張旭的話】
你好,我是張旭老師
這是我為數學系學生拍攝的 PDE 教學影片
如果你喜歡我的教學影片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按讚我的影片👍
並幫我分享給更多正在學 PDE 的同學們,謝謝

【學習地圖】
整理中

【版權宣告】
本影片版權為張旭 (張舜為) 老師所有
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如果有學校老師在課堂使用我的影片的話
請透過以下聯絡方式通知我讓我知道,謝謝

【聯絡方式】
FB:https://www.facebook.com/changhsu.math
IG:https://www.instagram.com/changhsu.math
E-mail:[email protected]

【張旭老師其他頻道或社群平台】
Twitch:https://www.twitch.tv/changhsu_math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521685904

【特別感謝】
特別感謝丈哥 (王重臻) 協助我討論課程內容和錄影
還有昆霖熱心幫助我剪輯影片和上傳整理
沒有他們的幫忙
這個頻道是無法由我獨自一人建立起來的

另外,丈哥是我主要的合作夥伴
他的大學數學也很厲害
如果對我們產出的內容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也都可以直接與他聯繫

【丈哥資訊】
FB:https://www.facebook.com/HeLoFriend.JangGe
IG:https://www.instagram.com/iamjangge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zhDwcxCj8Bf7XSFA0ynCQ
E-mail:[email protected]

【贊助我們】
歐付寶:https://payment.opay.tw/Broadcaster/Donate/E1FDE508D6051EA8425A8483ED27DB5F (台灣境內請用這個)
綠界:https://p.ecpay.com.tw/B3A1E (台灣境外用這個)

添加不同導電碳材應用於磷酸鋰鐵/碳陰極複合材料

為了解決partial符號的問題,作者林冠吟 這樣論述:

目錄明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誌謝 ii摘要 iiiAbstract v目錄 viii圖目錄 xi表目錄 xvii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 研究動機 2第二章 文獻回顧 42.1 鋰離子二次電池之發展 42.1.1鋰離子二次電池反應機制及熱失控 52.2 陰極材料(Cathode materials) 82.3 陽極材料(Anode) 102.4 隔離膜(Separator) 122.5 電解質(Electrolyte) 142.6 磷酸鋰鐵(LiFePO4)的基本特性 162.7 磷酸鋰鐵陰極材料改質方法 182.7.

1 碳層包覆 182.7.2 添加導電/包覆導電的碳材 212.7.3 縮小粒徑 242.8 磷酸鋰鐵材料之合成方法 262.8.1 微波法(Microwave method) 262.8.2 溶膠凝膠法(Sol-gel method) 282.8.3 水熱法(Hydrothermal method) 312.8.4 噴霧乾燥法(Spray-drying method) 35第三章 實驗方法 393.1 實驗藥品與儀器 393.1.1 實驗儀器與設備 403.2 LFP/C複合陰極材料之製備方法 413.2.1磷酸鋰鐵/碳(LFP/C)製備方法 413.2.2磷酸鋰鐵

/碳/多孔氧化石墨烯(LFP/C/PGO)製備方法 423.2.3磷酸鋰鐵/碳/氣相生長碳纖維(LFP/C/VGCF)製備方法 443.3 LFP/C之陰極複合材料之物性、化性分析 463.3.1磷酸鋰鐵/碳(LFP/C)陰極材料之物化性分析方法 473.3.2磷酸鋰鐵/碳(LFP/C)陰極材料之化學成份分析 563.4 磷酸鋰鐵/碳(LFP/C)陰極材料之電化學性質分析 573.4.1電極片製備 573.4.2鈕扣型鋰離子半電池封裝 593.4.3電池充/放電穩定度測試 603.4.4循環伏安法測試 613.4.5交流阻抗測試 623.4.6恆電流間歇滴定法測試 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4.1 磷酸鋰鐵/碳(LFP/C)之材料晶相結構分析 654.1.1原位-晶相結構分析 674.2 磷酸鋰鐵/碳(LiFePO4/C)之表面形態分析 724.2.1 磷酸鋰鐵/碳(LFP/C)之材料化學組成元素分析 764.2.2 磷酸鋰鐵/碳(LFP/C)之顯微結構微分析 794.3 磷酸鋰鐵/碳(LFP/C)之碳層結構分析 844.3.1原位-顯微拉曼光譜分析 864.4 磷酸鋰鐵/碳(LFP/C)之比表面積分析(BET) 884.5磷酸鋰鐵/碳(LFP/C)之粉末電子導電度分析 914.6 磷酸鋰鐵/碳(LFP/C)之殘碳量分析 924.7

磷酸鋰鐵/碳(LFP/C)電化學分析法 934.7.1 磷酸鋰鐵/碳(LFP/C)之低電流速率之充放電分析 934.7.2 磷酸鋰鐵/碳(LFP/C)之高電流速率之充放電分析 994.7.3 磷酸鋰鐵/碳(LFP/C)之長期循換穩定性分析 1044.8 磷酸鋰鐵/碳(LFP /C)循環伏安分析 1184.8.1磷酸鋰鐵/碳(LFP/C)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 1204.9 磷酸鋰鐵/碳(LFP/C)交流阻抗及鋰離子擴散係數分析 1244.9.1磷酸鋰鐵/碳(LFP/C)恆電流間歇滴定法測試 129第五章 結論 135參考文獻 137 圖目錄圖 1、鋰離子二次電池充放電原理示意圖

[12]。 5圖 2、1992年至2020年鋰離子電池的世界市場價值[15]。 6圖 3、鋰離子二次電池熱失控三個階段示意圖[19]。 7圖 4、陰極材料中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晶體結構[28]。 9圖 5、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分類圖。 10圖 6、鋰離子電池之陽極材料特性。 11圖 7、各種製造隔離膜的方法示意圖[39]。 12圖 8、磷酸鋰鐵(LiFePO4)與磷酸鐵(FePO4)晶格結構圖[53]。 17圖 9、LiFePO4和LiFePO4/C複合材料的SEM圖。 18圖 10、LiFePO4和LiFePO4/C複合材料的SEM圖。 19圖 11、未塗覆TWEEN 80

的LiFePO4 (a). SEM圖 (b). TEM和HRTEM圖;塗覆了TWEEN 80的LiFePO4 (c). TEM和 (d). HRTEM圖。 20圖 12、LFP–CNT–G組合的網絡結構示意圖[58]。 21圖 13、SEM圖 (a). 原始LFP (b). LFP-CNT複合材料 (c). LFP-G複合材料 (d). LFP-CNT-G複合材料;TEM圖 (e). 原始LFP (f). LFP–CNT複合材料 (g). LFP–G複合材料 (h). LFP–CNT–G複合材料。 22圖 14、(a) VC/LFP及C/LFP的放電曲線圖、(b) VC/LFP及C/LF

P循環比較圖。 22圖 15、VC/LFP和C/LFP的EIS阻抗曲線比較圖。 23圖 16、$VGCF的製造過程示意圖[60]。 23圖 17、LFP/C和LFP/C-Tween分析(a). XRD圖譜,(b). 粒徑分佈,(c).和(d). SEM圖,(e)和(f). TEM圖。 25圖 18、(A). LiFePO4/graphene,(B). LiFePO4/C複合材料在0.1至10C不同電流速率下的充電/放電曲線。 27圖 19、(A). LiFePO4/graphene,(B). LiFePO4/C複合材料在0.1至10 C的各種電流速率下的充電/放電循環性能圖。 27

圖 20、SEM圖(a). HY-LiFePO4 (b). HY-SO-LiFePO4。 29圖 21、(a)、(b) LiFePO4/C和(c)、(d) LiFePO4/CG樣品的SEM和TEM圖。 30圖 22、(a)、(b) LiFePO4/C和(c)、(d) LiFePO4/CG複合材料在不同速率下的充電/放電曲線和循環性能。 30圖 23、LiFePO4/C核-殼複合材料(a). XRD圖, (b). SEM圖, (c). TEM圖, (d). HRTEM圖。 32圖 24、SEM圖(a). 3DG, (b). FP, (c)、(d). FP/3DG, (e). LFP/C,

(f). LFP/3DG /C。 33圖 25、LFP/C和LFP/3DG/C,(a). 0.2C、(b). 1C時的循環性能曲線和庫侖效率。 34圖 26、LFPO/rGO複合材料(a)~(c). SEM圖像,(d)~(f). TEM圖像。 34圖 27、SEM圖(a). Hy-LFP/C (b). Hy-LFP/GO/C (c). SP-LFP/GO/C和(d). SP-LFP/PGO/C。 36圖 28、(a). Hy-LFP/C, (b). SP-LFP/GO/C, (c). SP-LFP/PGO/C複合材料在0.2~10C時的充放電曲線, (d). LFP複合材料的速率能力曲

線圖。 36圖 29、具有不同NC層含量的LiFePO4的SEM圖(a).0 wt. %NC (b).2 wt. %NC (c).5 wt. %NC (d).10 wt. %NC。 37圖 30、HRTEM圖(a).LFP/C, (b).LFP/C/CNT, (c).LFP/C/G, (d).LFP/C/G/CNT。 38圖 31、LiFePO4/C陰極材料之流程示意圖。 45圖 32、LiFePO4/C陰極複合材料的各性質檢測項目之流程圖。 46圖 33、布拉格表面衍射示意圖。 47圖 34、X-ray繞射分析儀(Bruker D2 Phaser)。 48圖 35、原位繞射分析

光譜儀組件。 49圖 36、掃描式電子顯微鏡(Hitachi S-2600H)圖。 50圖 37、高解析穿透式電子顯微鏡(JEOL JEM2100)。 51圖 38、顯微拉曼光譜儀(Confocal micro-Renishaw)。 52圖 39、原位顯為拉曼分析光譜儀組件。 53圖 40、比表面積分析儀。 54圖 41、將錠片夾入自製夾具之示意圖。 55圖 42、元素分析儀(Thermo Flash 2000)。 56圖 43、LiFePO4/C複合陰極材料電極片製備之流程圖。 58圖 44、CR2032鈕扣型半電池封裝示意圖。 59圖 45、佳優(BAT-750B)電池

測試儀。 60圖 46、恆電位電池測試儀(MetrohmAutolab PGST AT302N)圖。 61圖 47、AC交流阻抗測試圖譜(Nyquist plot)示意圖。 62圖 48、BioLogic BCS-805電池測試儀。 64圖 49、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陰極複合材料XRD分析圖譜。 66圖 50、(a) LFP/C、(b) LFP/C/VGCF電極在充放電1次循環下的In-situ XRD分析圖。 69圖 51、LFP/C電極在不同範圍之In-situ XRD分析圖。 70圖 52、LFP/C/VGCF電極在不同範圍之In-situ XRD分析圖。 70圖 53、在

In-situ XRD充放電過程中LFP相的比例圖。 71圖 54、PGO之SEM表面形貌圖: (a). 1kx (b). 5kx (c). 10 kx (d) 20 kx。 73圖 55、VGCF之SEM表面形貌圖: (a). 1kx (b). 5kx (c). 10 kx (d) 20 kx。 73圖 56、LFP/C之SEM表面形貌圖: (a).、(b). 在5kx、(c).、(d). 在10kx。 74圖 57、LFP/C/PGO之SEM表面形貌圖: (a).、(b). 在5kx、(c).、(d). 在10kx。 74圖 58、LFP/C/VGCF之SEM表面形貌圖: (a)

.、(b). 在5kx、(c).、(d). 在10kx。 75圖 59、LFP/C樣品EDS元素mapping分析圖。 76圖 60、LFP/C樣品EDS元素分析光譜圖。 76圖 61、LFP/C/PGO樣品EDS元素mapping分析圖。 77圖 62、LFP/C/PGO樣品EDS元素分析光譜圖。 77圖 63、LFP/C/VGCF樣品EDS元素mapping分析圖。 78圖 64、LFP/C/VGCF樣品EDS元素分析光譜圖。 78圖 65、自製PGO添加劑在HR-TEM之分析圖。 80圖 66、市售VGCF添加劑在HR-TEM之分析圖。 80圖 67、LFP/C粉體在H

R-TEM之分析圖。 81圖 68、LFP/C/PGO粉體在HR-TEM之分析圖。 82圖 69、LFP/C/VGCF粉體在HR-TEM之分析圖。 83圖 70、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LFP/C陰極複合材料之拉曼分析結果圖。 85圖 71、LFP/C在不同範圍之In-situ micro-Raman分析圖。 87圖 72、LFP/C/VGCF在不同範圍之In-situ micro-Raman分析圖。 87圖 73、LFP/C材料之BET比表面積分析圖。 89圖 74、LFP/C/PGO材料之BET比表面積分析圖。 89圖 75、LFP/C/VGCF材料之BET比表面積分析圖。 9

0圖 76、LFP/C含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充放電速率下,首次充放電克電容量曲線圖。 94圖 77、LFP/C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電性曲線圖。 95圖 78、LFP/C/PGO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電性曲線圖。 96圖 79、LFP/C/VGCF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階段電性曲線圖。 97圖 80、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速率下活化曲線圖。 98圖 81、LFP/C在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曲線圖。 100圖 82、LFP/C/PGO在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曲線圖

。 101圖 83、LFP/C/VGCF在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曲線圖。 102圖 84、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2C/0.2-10C速率電性曲線圖。 103圖 85、LFP/C在0.1C/0.1C充放電速率30 cycles電性曲線圖。 106圖 86、LFP/C/PGO在0.1C/0.1C充放電速率下30 cycles電性曲線圖。 107圖 87、LFP/C/VGCF在0.1C/0.1C充放電速率30 cycles電性曲線圖。 108圖 88、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充放電速率30 cycles電性曲線圖。 109圖 89、LFP/C在1

C/1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0圖 90、LFP/C/PGO在1C/1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1圖 91、LFP/C/VGCF在1C/1C充放電速率下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2圖 92、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1C/1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3圖 93、LFP/C在1C/10C充放電速率下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4圖 94、LFP/C/PGO在1C/10C充放電速率下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5圖 95、LFP/C/VGCF在1C/10C充放電速率下

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6圖 96、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1C/10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曲線圖。 117圖 97、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CV分析圖。 119圖 98、LFP/C樣品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 121圖 99、LFP/C/VGCF樣品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 122圖 100、LFP/C樣品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 123圖 101、等效電路圖模組圖[112]。 125圖 102、在0.1C/0.1C充放5次循環後,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a). EIS阻抗比較圖、(b).鋰離子擴散係數比較圖。 126圖 10

3、在0.1C/0.1C充放30次循環後,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a). EIS阻抗比較圖、(b). 鋰離子擴散係數比較圖。 127圖 104、在1C/1C充放100次循環後,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a). EIS阻抗比較圖、(b). 鋰離子擴散係數比較圖。 128圖 105、LFP/C單次步驟充放電曲線圖(a) charge;(b) discharge。 132圖 106、LFP/C之V vs.τ1/2分析圖。 132圖 107、LFP/C之GITT充放電曲線圖。 133圖 108、LFP/C/VGCF之GITT充放電曲線圖。 133圖 109、GITT單次步驟比

較(a) charge、(b) discharge。 134圖 110、GITT之充電分析圖。 134 表目錄表 1、鋰離子電池之陰極材料的特性比較分析表 9表 2、鋰離子電池常用有機溶劑之特性比較 15表 3、LiFePO4與FePO4之晶格參數 17表 4、實驗藥品 39表 5、實驗儀器與設備 40表 6、充放電條件計算表 60表 7、方程式中符號及單位 63表 8、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陰極複合材料XRD晶相比較表 66表 9、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LFP/C陰極複合材料之拉曼分析結果 85表 10、LFP/C、LFP/C/PGO、LFP/C/VGCF之比表面積分析結果

88表 11、LFP/C、LFP/C/PGO、LFP/C/VGCF之粉體電子導電度結果分析 91表 12、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陰極複合材料之殘碳含量分析 92表 13、LFP/C含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充放電速率下,首次充放電克電容量比較 94表 14、LFP/C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電性比較 95表 15、LFP/C/PGO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電性比較 96表 16、LFP/C/VGCF在0.1C/0.1C充放電速率活化階段電性比較 97表 17、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速率下活化比較 98表 18、LFP/C在

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比較 100表 19、LFP/C/PGO在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比較 101表 20、LFP/C/VGCF在0.2C/0.2C-10C充放電速率電性比較 102表 21、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2C/0.2-10C速率電性比較表 103表 22、LFP/C/PGO在0.1C/0.1C充放電速率下30 cycles電性比較表 107表 23、LFP/C/VGCF在0.1C/0.1C充放電速率下30 cycles電性比較表 108表 24、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0.1C/0.1C充放電速率30 cycles電性比較表 10

9表 25、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1C/1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比較表 113表 26、添加不同導電碳材在1C/10C充放電速率100 cycles之電性比較表 117表 27、LFP/C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CV分析結果 119表 28、LFP/C樣品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表 121表 29、LFP/C/VGCF樣品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表 122表 30、LFP/C樣品添加不同導電碳材之電化學微分曲線分析 123表 31、在0.1C/0.1C充放5次循環後,添加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之EIS分析及鋰離子擴散係數計算結果表 126表 32、在0.1C/0.

1C充放30次循環後,添加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之EIS分析及鋰離子擴散係數計算結果表 127表 33、在1C/1C充放100次循環後,添加不同導電碳材製備LFP/C樣品之EIS分析及鋰離子擴散係數計算結果表 128表 34、鋰離子的擴散係數方程式中符號及單位 130

初等數學

為了解決partial符號的問題,作者程守慶 這樣論述:

  本書從整數的四則運算開始講起,接著探討因數與倍數、同餘數、分數、小數(包括循環小數)、負數與不等式等主題。其後進入到平面幾何世界,講解了如何計算一些基本幾何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同時也介紹了畢氏定理與圓周率,並利用畢氏定理推導出一個簡易的圓周率算法。下一步進入到三維空間中,探討了柱體、角錐、圓錐與圓錐平台等幾何物體,以及如何去計算它們的體積與表面積,容積的觀念也在此一併作了介紹。最後利用前面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技巧,講解了一些實際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諸如:流水問題、植樹問題、雞兔同籠問題、排列組合問題等,並以韓信點兵(亦即中國剩餘定理)作為結束。     本書除了具體的數字,亦引進抽象符號來表示

任意的數字,小朋友可慢慢感受到用抽象符號推導出對所有情況皆成立的論證樂趣。編寫原則是希望能讓小朋友在小學六年裡把書中的內容學會即可,講解之外也收錄了練習題,各個小朋友可依不同的學習狀況調整進度,從而領會數學的奧秘。   好評推薦     現行的數學課程綱要對於想更深入瞭解理工方面理論的同學是稍嫌不足的。所以對於理工方面有興趣的中小學生,個人是很鼓勵多閱讀一些數學的課外書目,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例如本書就非常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對數學有興趣,希望能早一點體會數學的思考模式,讓自己數學思維更成熟的同學。……它是扎扎實實地從最基本的計算開始來打好數學的根基。……另外對於一般愛好數學的社會人士,若想再次

瞭解一些基礎的數學概念、或對程教授另一作品《數學:讀、想》有興趣,但對一些概念的推導不熟悉,也非常推薦先閱讀本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李華介     目前在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時,一般都是以算數能力為主,殊不知邏輯與未知數(代數)才是學習好數學的基本能力,而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程守慶特聘教授新出版的《初等數學》,剛好可以讓父母在孩子國小階段時,一起和小孩研讀與學習,……本人亦是利用本書的學習進程,讓小孩在國小階段時,就學習完大部分的內容。──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特聘教授 吳宗芳 作者簡介   程守慶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多複變數函

數論。著有《數學:讀、想》,並與美國聖母大學數學系蕭美琪教授合著有多複變數函數論方面的專書《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推薦序(一):李華介教授 推薦序(二):吳宗芳教授 自序 第1章 基本運算 §1.1 數的認識 §1.2 加法 §1.3 減法 §1.4 乘法 §1.5 除法 第2章 因數與倍數 §2.1 因數 §2.2 倍數 §2.3 倍數檢驗法 §2.4 定理2.2.8 的證明 第3章 分數與比值 §3.1 分數與比值 §3.2 分數的加法 §3.3 分數的減法 §3.

4 分數的乘法 §3.5 分數的除法 第4章 小數 §4.1 小數 §4.2 小數的加法 §4.3 小數的減法 §4.4 小數的乘法 §4.5 小數的除法 §4.6 循環小數 第5章 混合四則運算與不等式 §5.1 負數的定義 §5.2 混合四則運算(一) §5.3 混合四則運算(二):括號的運用 §5.4 不等式 第6章 幾何圖形、周長與面積 §6.1 直線與角 §6.2 多邊形 6.2.1 正方形與長方形 6.2.2 平行四邊形 6.2.3 三角形 6.2.4 梯形 §6.3 畢氏定理與根號 §6.4 圓與扇形 §6.5 圓周率的簡易求法 第7章 體積與容積 §7.1 正方體與長方

體 §7.2 柱體 §7.3 錐體 §7.4 容積 第8章 應用問題 §8.1 時間問題 §8.2 流水問題 §8.3 植樹問題 §8.4 火車過橋問題 §8.5 雞兔同籠問題 §8.6 排列組合 §8.7 韓信點兵 解答

具有混合粒子群最佳化和蝙蝠演算法之混合數位與類比波束構成

為了解決partial符號的問題,作者陳宥任 這樣論述:

混合數位和類比(hybrid digital and analog, HDA)波束構成作為一種有效且有前途的技術,在巨量多輸入多輸出系統已成為近年來受歡迎的研究議題。相較於全數位的波束構成,部分連接的HAD波束構成是可以明顯降低硬體成本、複雜性和功率消耗。對於傳統HAD波束構成器設計,類比權重部分係採用精細格柵的頻譜線性搜尋之類比相位校正(analog phase correction by spectrum searching, APCSS)程序來最佳化類比波束構成器矩陣,其次引入最小無失真響應(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 M

VDR)或基於特徵空間波束構成於數位權重向量的最佳化。 本論文處理基於群體智慧最佳化的混合數位和類比(HDA)波束構成器,用以減輕由於透過減少所需的射頻鏈路數目來降低硬體複雜性和成本所產生的干擾。這些所提方案係透過混合數位和類比(HDA)來最大化系統輸出訊號與干擾加雜訊比,首先簡化適應度函數來解決最佳化問題,由於適應函數的計算複雜度和估測精準度與搜尋格柵尺寸和搜尋範圍大小有密切關係,故本論文引入粒子群最佳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和蝙蝠演算法(bat algorithm, BA)對類比和數位部份的權重進行全域最佳解的搜尋,不僅可避免格柵尺寸之不

確定先驗決定的困境,亦可降低傳統窮舉式空間搜尋所需之計算複雜度;本論文還利用PSO和BA的優勢提出了兩種混合演算法,主要想法是整合 PSO 的開採(exploitation)能力和 BA 的探勘(exploration)能力。最後,藉由電腦模擬結果驗證這些所提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