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歐盟禁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pvc歐盟禁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環境荷爾蒙(二版):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 和SusanFreinkel的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看守台灣:法禁用含DEHP軟管於婦幼醫療程序 - 商品安全資料 ...也說明:這法令不僅對於歐盟帶來壓力(歐盟目前儘要求含DEHP醫療用品要有標示),也加速PVC業者對於DEHP替代品的開發與應用。目前可以取代DEHP的塑化劑中,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化學系 吳家誠所指導 張士強的 環境與生活產品中常見環境荷爾蒙之分析技術研究 (2015),提出pvc歐盟禁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三氯沙、壬基酚、攪拌子萃取。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廖鴻圖、林建福所指導 李佩真的 筆記型電腦料件含鄰苯二甲酸酯之調查與因應—以五種塑膠材質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鄰苯二甲酸酯、可塑劑、REACH法規的重點而找出了 pvc歐盟禁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外資訊 - 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則補充:而歐盟環境部長們誓言不管有沒有美國參與,一定要讓京都議定書獲得全體會員國批准 ... 應對所有塑膠進行標示,以利分類回收,並進一步評估若禁用PVC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vc歐盟禁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荷爾蒙(二版):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

為了解決pvc歐盟禁用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揭開農藥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996年《失竊的未來》則引發對持久性污染物的關注。農藥和環境荷爾蒙在這一二十年間陸續列入管制或禁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還是不斷有農藥污染、環境荷爾蒙效應等環境事件危害人體與生態?   科技一日千里,有時候推進的速度快到人類無法想像。其中化學製品種類更是日新月異,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十幾萬種化學物質,還陸續在增加中,而環境荷爾蒙的種類也不斷的在增加。多數合成化學物質在使用前幾乎很少進行長期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過去的「無毒」有可能在今天被驗證為「有害」。   「環境荷爾蒙」對健康危害最深遠,種類還不斷在增加中

  近年來只要關係到飲食安全或日用品檢驗,醫生、毒物專家都會特別呼籲關注的避免攝入「環境荷爾蒙」,這類化學物質在人體或環境會對生物產生類似激素作用干擾內分泌、影響生長、生育、免疫、神經系統等,對人體和生態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遠。環境荷爾蒙會出現的地方從食衣住行都可能找得到它的蹤跡,其中製造塑膠製品所添加的塑化劑更隨著各種日用品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如此,屬於環境荷爾蒙的物質種類還不斷在增加(2017年5月又新增兩項)!   消費者往往夾在既擔心健康受損,又無法自外於化學物質無處不在的現代生活的兩難中。其實消費者不必成為毒物專家,也無須死守「無毒」兩字!不想誤觸地雷,需要的是釐清迷思,認清風

險在哪裡,維持安全低風險的生活並不困難!   本書透過40篇輕薄短小、淺顯實用的識毒錦囊,教你輕鬆理解什麼是「環境荷爾蒙」,如何簡單安全的使用各種便利生活的化學材質! 本書特色   (一) 破解迷思,生活減毒更簡單   化學物質如此之多,天然的成分應該就是無毒?塑膠餐具都有塑化劑溶出的風險嗎?容許殘留標準比較高的農藥,應該比容許標準低的毒性低?   消費者對毒物的迷思有時候會讓你平白多花冤枉錢消費,有時候還會讓人誤觸地雷!有毒與否和天然或合成沒有一定關係,天然化學物質若劑量超過人體負荷還是會產生毒性:而塑膠餐具不一定都有添加塑化劑,此外美耐皿類餐具要擔心的是溶出三聚氰胺:農藥容許殘留量是

依照攝取風險來訂定,不一定容許標準高的毒性較低。   (二) 豐富圖解,繁瑣知識圖像化   環境荷爾蒙對內分泌的干擾機制怎麼運作的?不同毒性分類有甚麼差別?那些日常用品可能有環境荷爾蒙、塑化劑?本書有近半數的篇幅圖像化,透過生活化的插畫與圖片,將專業的化學知識去繁簡化,避免冗長的說明,讓讀者迅速確立觀念,而非與日常無關的艱澀知識。   (三) 專家審定,提供切實可行的減毒避毒訣竅   本書邀請毒物專家陳修玲參與全書審訂,同時訪談食安、減塑生活、安全農藥等各領域專家,從確保安全的標準下提供各種適合在現代便利生活的減毒生活建議,善用各種現成標章或生活知識,對毒物風險可以從容應對,不再杯弓蛇影。

 

環境與生活產品中常見環境荷爾蒙之分析技術研究

為了解決pvc歐盟禁用的問題,作者張士強 這樣論述:

「環境荷爾蒙」一詞是指外因性干擾生物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這一類物質可能模仿生物體內的天然荷爾蒙,與荷爾蒙的受體結合,影響體內荷爾蒙含量的增減,或直接刺激、抑制內分泌系統,使內分泌系統失調,進而阻礙生殖、發育等機能,甚至有引發惡性腫瘤與生物絕種的危害。例如常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 (phthalate esters) 塑化劑,其中數種已被世界各國如:日本、美國、歐盟列為疑似環境荷爾蒙物質,甚而禁用。然因石化業的發展、原油的煉製,使用在人類生活環境中的塑膠品多含有塑化劑成分,在廣泛的使用下,非常容易流佈於環境中,經由空氣吸入或食入或接觸而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台灣在2011年也曾經爆發過食品中塑化劑事

件,此一議題也重重傷害我國民眾的健康與國際形象。本研究主要針對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三氯沙 (triclosan)、壬基酚 (4-n-nonylphenol)等環境(或疑似)荷爾蒙之化學污染物進行研究。研究中針對環境中各種基質:土壤、水質、日常生活產品進行檢測方法的技術性研究,以發展後的技術來了解各種環境中存在的狀況。研究中之攪拌子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技術是由改善固相微萃取技術所衍生而來,其特點為:使用更少的樣品需求量與少量的溶劑來達成微量分析之目的,本研究發展分析技術於生活產品等多樣基質中的環境荷爾蒙檢測,結果顯示對於各種日用品等基質,如:牙膏、清潔

劑、肥皂等皆得到良好的方法適用性,在使用HPLC-DAD偵測下,方法檢測極限亦可達如質譜分析之ppb等級(1.2 (DBP) to 90.8 (DEHP) ng/mL)。此技術非常適合綠色、簡單、快速等環境友善的檢測方法發展,也預期可將其材料應用於分散式微量固相萃取(dispersive SPE)或QuEChERS (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and Safe)樣品前處理技術上。人類最常接觸環境荷爾蒙的方式為間接食入受污染的食物,例如存在於食物保鮮膜中的鄰苯二甲酸塑化劑,雖然近年來的產品皆標榜無塑毒的使用,但本研究發展以高靈敏GC-MS的技術

檢測下,達10種鄰苯二甲酸酯的目標物在多達22種樣品中皆有被微量檢出,且亦發現目標物之外的塑化劑使用,顯示人類無時不刻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下。塑化劑的大量使用,最後有大部分是累積於環境土壤中,本研究中以次臨界水(subcritical water)在250℃、100 bar條件下來處理受鄰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土壤,此條件下萃取處理的效率最高可達到80~90%以上:顯示對土壤中的鄰苯二甲酸酯污染具有良好的移除率。此外,次臨界水對部分鄰苯二甲酸酯具有分解作用,其後續效益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中所發展檢測的技術涵蓋了人類環境中各種可能接觸的樣品基質,從環境中的水、土壤到日常用品與食物接觸用品,很遺憾的是各種

不同來源的樣品種類皆發現我們所欲檢測的環境荷爾蒙目標物,一來顯示研究中所發展檢測技術的適用性,二來也顯示化學品與環境污染物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嚴重性,現今的地球環境已是無處不化學、無處不污染的狀態。在研究結果呈現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的展現能將檢測技術更為精進,朝向更環保的方式來發展,也可達到符合現代生活科學實用、應用所需的檢驗範疇。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

為了解決pvc歐盟禁用的問題,作者SusanFreinkel 這樣論述: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   但實驗才展開十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蘇珊.弗蘭克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   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   卻已上了癮……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   包括新生兒體內,都有一點塑膠。 ▉   研究顯示,早在1950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   1907年,純合成塑膠「電木」問世,人類史上首度出現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組成的合成聚合物。   1911年,「塑膠」一詞首度出現在字典中。   1941年

二戰珍珠港事件後,美軍開始以塑膠取代鋁、黃銅等金屬,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開始了人類對塑膠的「啟蒙」。自此便開啟了人與塑膠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時代!   從藝術家、設計師到醫生、建築師、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六千億磅,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之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追溯了人類和塑膠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飛盤

、輸血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袋、寶特瓶和信用卡這八件物品為主角,藉由各種塑膠材料的發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撞球、底片、太陽眼鏡、芭比娃娃、不沾鍋、奶瓶、保鮮膜、拋棄式針筒、運動鞋、行李箱……等,來幫助我們檢視塑膠的歷史與文化。   透過生動的奇聞軼事、整理最新科學研究和經濟報導,精采分析塑膠對我們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合成物如何衝擊我們的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人類設法使塑膠更永續而做的一切努力。   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1906年歐亨利短篇小說《聖誕禮物》中,貧窮的先生必須賣掉懷錶,才有錢買一把昂貴的玳瑁梳送給擁有美麗長髮

的太太。如果當時已有量產而便宜的賽璐珞梳子,歐亨利也就沒有故事好說了。   ▍1930年代以後,第一雙尼龍絲襪上市時,幾小時內就賣光,甚至因供應不足導致「尼龍暴亂」,顧客間為搶購而出現全武行的打鬥場面。   ▍1950年代,塑膠製的拋棄式手套和針筒問世,在愛滋病開始流行後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   ▍1960年代中期,含有DEHP的聚氯乙烯(PVC)血袋已成為民間血庫和醫院的標準配備,由於DEHP具有保存紅血球,使紅血球不崩壞的功能,至今仍未有替代品。   ▍1958年,第一張塑膠信用卡問世,至今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億張卡片流通,疊起來能聳入天空112公里,相當於13座聖母峰那麼高。但它

的成分,是環保人士最痛恨的PVC。   ▍1961年,第一個拋棄式塑膠打火機問世,至今全球年銷量超過3.5億個,但也成為全球海灘垃圾數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煙蒂)。   ▍1973年,杜邦取得寶特瓶的專利,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寶特瓶裝的可口可樂。但如今全美國一年生產720億個寶特瓶中,仍有550億個未能回收利用,這是足夠為每個美國人織出三件毛衣的聚酯纖維量,也是足夠為120萬戶家庭提供一年用電量的能源總和。(製成聚酯纖維、轉為能源發電,都是廢棄寶特瓶的重要次用途。)   ▍歐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國國會在九年後2008年才通過類似法案。   ▍雙酚A,常添加在

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膠中,也是許多食物和飲料罐內襯的基本成分,遇到熱水和洗潔精時很容易濾出。雙酚A的作用相當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對動物健康的影響,和人類愈來愈常見的疾病相似,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過動症等神經行為性問題。 好評推薦   【樂讀推薦】   李俊璋(成大微量環境毒物中心主任)、林志清(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前總經理)、南方朔(作家)、胡忠信(資深政治評論家)、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強力推薦   【國際書評】   誰會想到梳子、飛盤和打火機會有如此秘密的歷史和如此擾人的未來?蘇珊‧弗蘭克這本令人停不下手的書,整合了歷史、科學和文化,使我們得以了解自

己一手創造且成為人類生命一部分的塑膠世界。雖然我們得擔心塑膠會長耐久存數百年,但《塑膠》一書值得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Raj Patel,《價格戰爭》作者   蘇珊‧弗蘭克的書大幅增加了我對塑膠渴望的愛與恨。真是好讀的一本書,內容精確、聰明、充滿啟發,而且和塑膠一樣非常誘人。──Karim Rashid,塑膠設計師   處在這個充斥著虛偽的塑膠垃圾,一個人類史上幾乎不曾有過的世界中,蘇珊‧弗蘭克這本關於塑膠的書出現得及時,而且真實不虛。我很肯定,沒有動物或小孩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受害,反而很多動物和小孩可能因而獲救,感謝她勤奮的努力。──Alan Weisman,《沒有我們的世界》作者

  塑膠無所不在,蘇珊‧弗蘭克解釋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本書筆觸優雅,充滿新訊息。──Elizabeth Kolber,《一場大災難的野外記錄》作者   對於任何想知道社會如何充斥著塑膠,又想要對此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好讀的書。──Annie Leonard,《東西的故事》作者   原來塑膠不僅會造成環境危害,也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買這本書(用現金)。──Bill McKibben),《新地球》作者,氣候運動組織350.org創辦人  

筆記型電腦料件含鄰苯二甲酸酯之調查與因應—以五種塑膠材質為例

為了解決pvc歐盟禁用的問題,作者李佩真 這樣論述:

資訊產品中有許多塑膠零件,塑膠必須添加可塑劑來改變原本未具有的特性,在可塑劑的市場鄰苯二甲酸酯類就佔80%。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已知鄰苯二甲酸酯類會經由皮膚、呼吸和飲食進入人體,幹擾生物體之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生殖功能。 2008年歐盟公佈第一批高度關注物質的候選清單中,其中Bis(2-Ethylhexyl) Phthalate、Benzyl Butyl Phthalate、Dibutyl Phthalate三項就是鄰苯二甲酸酯類,而後在2011年2月17日正式將三項鄰苯二甲酸酯類納入REACH法規附錄14中受到管制,日落日期之後在歐盟市場上販賣的產品,除非申請授權使用許可,不然產品中不

得添加禁用物質。 本研究選擇筆記型電腦做為研究對象,由於資訊產品上游供應鏈龐大,原物料皆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為避免配方洩漏影響商業利益,多數廠商均不願意配合接受化學品的使用調查。所以為確實掌握零件添加鄰苯二甲酸酯資訊,必需將目前販售產品使用的零組件,委託外部實驗室做精密的破壞性定量檢測。 本研究檢測結果得知,資訊產品塑膠零組件中確實有使用Bis(2-Ethylhexyl) Phthalate的情況,所以提供資訊產品品牌廠商針對三項Bis(2-Ethylhexyl) Phthalate、Benzyl Butyl Phthalate和Dibutyl Phthalate物質近期管制的因應

措施,以及建議品牌廠導入前端綠色設計,才能從容應對未來世界各國日益增多的環保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