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 vs s20 fe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陳漪紋所指導 余珮璇的 利用次世代分析比對慢性牙周炎患者之牙周炎及植體周圍炎致病菌微生物組成之臨床研究 (2020),提出s20+ vs s20 fe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植體周圍炎、慢性牙周炎、次世代分析、宏基因組學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林慶波所指導 洪聖哲的 台灣晚發型法布瑞氏症影像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法布瑞氏症的重點而找出了 s20+ vs s20 fe比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20+ vs s20 fe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次世代分析比對慢性牙周炎患者之牙周炎及植體周圍炎致病菌微生物組成之臨床研究

為了解決s20+ vs s20 fe比較的問題,作者余珮璇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植體赴周圍炎與慢性牙周炎的致病因子相似,由相似的致病菌組成,然而,植體周圍炎的致病因子及治療方法卻沒有更確切的結論。牙根整平術通常在慢性牙周炎的治療上,有益於減少炎症和牙周探測深度,被公認是牙周治療的黃金標準。文獻報導,藉由次世代分析,可以找到更多不同於以往的植體周圍炎致病微生物組成,藉由確認植體周圍炎的病因,進而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式。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次世代分析,探討慢性牙周炎及植體周圍炎的致病菌微生物組成差異,並評估牙根整平術對已確診的慢性牙周炎及植體周圍炎患者的治療抗菌效果。材料與方法:從台灣大學附屬醫院的牙科部招募了22名同時患有慢性牙周炎及植體周圍炎的患者,進行牙周病及

植體周圍炎的常規治療及全口牙周檢查(殘留齒數、牙周囊袋深度、臨床附連喪失、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放射線骨高度),此研究收集患者治療前的牙周病患齒及見健康牙、植體周圍炎植牙及健康植牙等四個齒位以及治療後植體周圍炎植牙的牙齦下牙菌斑,做次世代分析微生物組成,並觀察比較非手術治療後的臨床牙周參數變化。結果:微生物組成分析出512個菌種,且精細到菌種分枝的階層有377個菌種。在整體微生物組成中定義出47個核心菌種(每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樣本中都有,且相對豐度為百分之一以上),針對47個核心菌種做5組的數據分析比對,發現植體周圍炎組別及健康牙齒組別擁有較多種類的核心菌種;植體周圍炎與牙周病患齒之間相異

的核心菌種彼此間的相關性為負相關,顯現植體周圍炎的細菌並非與牙周炎完全一致,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植體周圍炎在非手術治療後的微生物組成並無太大改變。結論:透過次世代分析16S rDNA的全長序列,植體周圍炎的微生物組成能精細到菌種分枝,有助於比較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和交互作用、致病菌的探索及治療的的成效。未來透過更進一步的DNA分析方式(第三代分析或是全基因霰彈槍定序法),可以分析細菌的功能性基因,建立疾病診斷及預後預測模型。

台灣晚發型法布瑞氏症影像研究

為了解決s20+ vs s20 fe比較的問題,作者洪聖哲 這樣論述:

背景法布瑞氏症是X性聯遺傳的溶酶體儲積症,起因為缺乏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的活性。典型法布瑞氏症男性發生率約為 1/50,000。目前臨床上根據α-Gal A酵素活性和發病年紀,將疾病分為兩型。第一型典型法布瑞氏症男性患者,身體內α-Gal A酵素活性極低,常常在兒童期或青少年就已經出現症狀,如肢體末端疼痛,無汗或腸胃道症狀等等。第二型晚發型法布瑞氏症男性患者,體內仍保有少許α-Gal A酵素活性,發病年紀也較第一型延遲,常常在中年後才產生特定於心臟或腎臟的嚴重病變。近年來,國際上許多重要文獻皆顯示第二型晚發型法布瑞氏症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第一型典型的法布瑞氏症,台灣也在之前大規模新

生兒篩檢研究中發現,極高比例的新生兒存在一特定法布瑞氏症基因突變IVS4+919G>A(發生率約為1: 1600男嬰)。此基因突變型在以往少數個案報告中被認為屬於第二型布瑞氏症,而且發現與心臟病變特別相關,然而此基因型的自然病程仍然缺乏詳細研究。IVS4變異型在心臟病變上的表現為何,以及是否會造成心臟外的器官影響,例如中樞神經損傷,目前也仍不清楚。因此我們的研究針對台北榮民總醫院所有典型以及IVS4型法布瑞氏症患者的心臟和神經磁振造影進行回溯性研究。方法本論文的研究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項研究針對心臟影像分析。我們回溯性回顧 2008 – 2015 年間,100 位法布瑞氏症患者(19 位典型患者

,81位 IVS4 突變型)的心臟磁振造影影像,包括左心室壁肥厚程度、肥厚型態、左心室功能、和心肌纖維化型態。我們分析左心室壁肥厚程度與年齡上的相關關係,以及比較各種影像表現在兩組之間的差異。第二和第三項研究針斷腦部磁振造影分析。第二項研究回溯性找出 2010 - 2014 年間所有 IVS4 法布瑞氏症並且接受過腦部磁振造影的患者(總共 26 位,其中20 位是男性),與性別年齡相配的健康者腦部影像對比,分別比較腦部白質高訊號嚴重程度、視丘枕記號以及基底動脈直徑。第三項研究則是從法布瑞氏症預後登錄資料中,找出所有登錄並接受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的IVS4 患者(25位,其中19位是男性)和典型法

布瑞氏症患者(12 位,其中 4 位是男性),比較兩族群間腦部影像變化的差異。結果在第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除了IVS4 發病年齡比典型法布瑞氏症患者晚(P < 0.001),IVS4 患者的心臟表現並不典型:心臟肥厚主要以不對稱心室中隔肥厚為主(70%),也只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的心肌纖維化發生在典型位置(左心室基底外側)。在第二項與健康者腦部磁振造影比較的研究中,我們在IVS4患者中發現梗塞 (35%)(P = 0.001),視丘T1高訊號變化 (30%)(P = 0.002),以及較多的白質高訊號(P = 0.004)。在第三項與典型法布瑞氏患者的比較中,我們發現兩組患者的腦部影像表現沒有顯著

差異,但是典型法布瑞氏患者的基底動脈直徑較寬(P = 0.0293)。結論IVS4型法布瑞氏症患者的心臟影像表現並不典型,此外IVS4型法布瑞氏症對身體影響並不侷限在心臟病變。因此在臨床上診斷需要醫師的高度警覺才能提早診斷,並且疾病處置需要有一個對法布瑞氏症有經驗的多專科團隊負責治療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