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 t6燈管差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葉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 薛英家、韓 斌所指導 詹展昌的 LCD導光板入光面特性研究 (2003),提出t5 t6燈管差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背光源模組、導光板、入光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5 t6燈管差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LCD導光板入光面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t5 t6燈管差異的問題,作者詹展昌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本研究是針對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用背光源模組(Back Light Unit;BLU)之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入光面的結構進行研究。一般使用冷陰極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背光源模組之結構性所造成的亮線問題,與使用LED背光源模組所造成的光暈現象,其解決方式通常是在擴散片上加上一些遮光印刷,來遮住因背光源模組結構性所造成的亮線問題;但在擴散片上加上遮光印刷會增加背光源模組整體成本,因此,我們在導光板入光表面做一些變化,藉由改變導光板入

光表面結構,以改良背光源模組之結構性問題。 首先,將14.1吋CCFL Backlight入光側所發生的亮線現象,運用導光板入光面之不同結構,改變原本光線之入光路徑,使原本集中且強度較強之亮線,因光路徑不同而分散亮線強度,使亮線光源分散;將上述方式,運用於1.5吋LED Backlight入光側所發生的光暈現象,最後以模擬方式找出較好之入光面結構。 結果,14.1吋CCFL Backlight找出較好的導光板入光面結構為長方形橫向溝槽結構,1.5吋LED Backlight為稜形溝槽結構。依此,將上述較好的導光板入光面結構原理,配合適當之加工方式,運用於

CCFL Backlight實際產品上測試有良好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