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j syndrome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馬維芬所指導 林欣賢的 以線上健康促進方案增進精神高風險個案身心健康之對話歷程分析 (2021),提出tmj syndrome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上諮詢、健康促進、精神高風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護理學系 童恒新所指導 沈淑芬的 高齡心血管疾病病人之症狀群集復原軌跡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心血管疾病、症狀群集、自我管理、生活品質、復原軌跡的重點而找出了 tmj syndrome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mj syndrome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線上健康促進方案增進精神高風險個案身心健康之對話歷程分析

為了解決tmj syndrome中文的問題,作者林欣賢 這樣論述:

多數思覺失調症患者都曾經歷一段高風險狀態,許多研究指出精神高風險個案早期治療之好處,但因個案除受前驅症狀及較差的生活品質影響,還會因成本、可用性、便利性及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而無法有健康生活的能力,導致轉變成精神心理疾病高達36%。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的影響,各國醫療人員開始發展線上諮詢平台,且多數研究顯示其介入措施是有一定的療效,但卻極少了解精神高風險的個案在線上平台中的經驗。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精神高風險個案使用線上健康促進方案平台的經驗、對話型態及對談內容意涵。採描述性質性研究法 (Descriptive Qualitative Design),依據現有已完成研究的34

位精神高風險個案,將其線上健康促進方案對談文本做資料分析。在人口學屬性上,男性13位 (38.2%)、女性21位 (61.8%),平均年齡為25.4歲 (±7.15)。其中有吸菸者為6位 (17.6%)、飲酒者為5位 (14.7%);個案曾因壓力或其他心理困擾而到醫院接受協助或治療者高達15位 (44.1%)。研究結果採內容分析法,彙整出六大主軸與二十一個次主軸,包含:一、貼圖提供始與終的訊息:打招呼/接受之立即性貼圖、表達正向感受之幸福貼圖、思考與請求之可愛貼圖、負面情緒凸顯之貼圖;二、線上健康諮詢:睡眠障礙、免疫失調、詢問醫療諮詢、可識別的精神狀況;三、情緒抒發的安全管道:負向生活事件、輕

度負向情緒、中重度負向情緒;四、有效率答詢疑問:回覆APP使用狀況、答詢方案內容、訊息互動內容;五、體認自身生活型態:飲食狀況、菸酒習慣、執行運動狀況、調整身心;及六、發揮身心潛能實現自我目標:興趣及目標、正向言談、情緒穩定。整體而言,精神高風險個案多數缺乏健康生活型態與社會支持,透過長時間使用線上健康促進方案,逐漸能夠表達正向言談、或身心健康。因此透過此經驗、對話型態、及對談內容意涵之分析結果,未來若建立符合其特性與需求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將對精神高風險個案及醫療人員達到一定的益處。關鍵字:線上諮詢、健康促進、精神高風險

高齡心血管疾病病人之症狀群集復原軌跡探討

為了解決tmj syndrome中文的問題,作者沈淑芬 這樣論述:

背景:針對症狀群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腫瘤學領域,但這也是心血管病人的重要概念。此外,在台灣沒有研究調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齡族群的症狀群集復原軌跡,而生活品質是衛生保健結果的良好指標,使用症狀群集及自我管理概念來檢視對高齡心血管疾病病人生活品質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目的:深入了解隨著時間的變化,患有心血管疾病高齡病人的症狀群集復原軌跡以及其對生活品質及自我管理的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為縱貫面重複測量之研究設計,採取方便取樣,在三個時間點收集資料(住院第一天、第三個月及六個月)。以人口學資料、疾病資料、心血管疾病症狀、生活品質及自我症狀管理量表等工具進行資料收集。使用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

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測量行變異數分析、廣義估計方程及潛在成長類別分析等推論性統計來分析研究資料。研究結果:本研究共計收案146人,完成第二次收案有115人(79%),完成第三次收案為94人(64%),研究顯示症狀嚴重度有性別之差異;經由時間變化於第三個月後,症狀群集、生活品質及自我管理都有逐漸改善趨勢,到第六個月改善幅度下降。症狀群集與生活品質及自我管理呈現負相關性,而自我管理對生活品質有調節效果。結論:針對此族群的照顧需具有高度敏感性,瞭解基本屬性差異及隨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變化,以提早發現不適症狀,適時介入處理並於3-6個月強化自我管理教育,以維持病人良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