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送的鍍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裴靜偉所指導 張孝善的 以溶液法製備磷光小分子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2017),提出toyota送的鍍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機發光二極體。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碩士班 顧鴻壽所指導 李坤霖的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元件製備及特性分析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元件、堆疊式結構、二段波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toyota送的鍍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oyota送的鍍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溶液法製備磷光小分子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為了解決toyota送的鍍膜的問題,作者張孝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提出一種使用溶液製程以及使用小分子有機材料作為主體製作出一個單一發光層雙波段白色發光二極體 (Orgain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此發光層利用紅色染體 Tris(1-phenylisoquinoline)iridium(III) [Ir(piq)3]、綠色染料 Tris[2-phenylpyridinato-C2,N]iridium(III) [Ir(ppy)3]以及最後的天藍光染料Bis[2-(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C2,N](picolinato)iridium(III) [Firpic],並且以氯苯作為溶劑

摻雜小分子主體材料 4,4′-Bis(N-carbazolyl)-1,1′-biphenyl [CBP],將上述的染料依照調配參數摻雜入溶劑當中,經過旋轉塗佈(spin coating)最後加熱乾燥,形成所需要的發光層薄膜,並且於發光層上方蒸鍍了電洞阻擋層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BCP]以及幫助墊子傳送的電子傳輸層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 [Alq3]。此元件最後的結構樣貌為ITO/PEDOT:PSS/EML/BCP/Alq3/LiF/Al。最後藉由改變發光層中的染料的摻雜濃度,調

整白光元件之CIE值,並且探討染料濃度對於發光亮度以及效率特性之影響以及結構調變對於元件效率以及電性之影響。 最後研究結果,12 wt% Firpic、0.25 wt% Ir(piq)3的摻雜濃度時最接近冷白光之元件其CIE值座標為(0.306,0.3078),並且其最大發光效率為1.6 lm/W,然而12 wt% Firpic、0.5 wt% Ir(piq)3的摻雜濃度時最接近暖白光之元件其CIE值座標為(0.394,0.388),其最大發光效率為1.88lm/W。

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元件製備及特性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toyota送的鍍膜的問題,作者李坤霖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有機發光二極體照明(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作為研究的主題,因其發光效率高,不必靠輔助燈具,又有面光源的效果,並具有輕、薄、軟、高發光效率、低熱能等優良特性,並具有接近自然光線而不傷害健康的特性,對整個照明產業是極為重大的一項技術轉變。 本論文探討以堆疊式二段波型白光OLED元件為主,並比較發光層的厚度對OLED照明特性的影響,其元件結構為ITO/HIL/HTL/EML-(B/Y/B)/ETL/LiF/Al,將基板、陽極、陰極、電子電洞注入層與傳輸層,材料厚度、調配濃度最佳化以及製程參數固定之條件下,改變第一層藍色發光層厚度

分別為10Å、15Å、20Å,以便探討發光層的厚度對元件特性的影響。此些因素包含有電子電洞結合區的位置改變對其光色所造成的些微差異、激子產生區域的改變對其發光效率的影響、元件電性的改變而電流密度分配不均所造成發光強度的差異以及元件壽命等,以利於探討各項影響因素及其相關物理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有機發光二極體,三種參數實驗元件對其特性的分析量測,其中最佳的元件在4V操作電壓之下的亮度約680 cd/m2,發光效率約15 lm/W,色座標為CIE(0.32,0.35)而近乎於正白色。在1,000 cd/m2的亮度之下,可使用壽命達43,800小時,已經可以達到相當商業化的標準,相信OLED照明進入

我們的日常生活已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