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 880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交通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 林志生所指導 莊樹宏的 研發以傳統器械進行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 以治療膽道疾病 (2014),提出tp 880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膽道疾病、膽道攝影、膽管炎、膽囊切除、膽囊炎、總膽管探查、膽囊、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腹腔內視鏡單處手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蔡瑞真所指導 許齡方的 口服與局部投與Acyclovir微乳劑型之開發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acyclovir、微乳劑、口服、局部、處方的重點而找出了 tp 880缺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p 880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研發以傳統器械進行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 以治療膽道疾病

為了解決tp 880缺點的問題,作者莊樹宏 這樣論述:

膽囊切除,亦即以外科手術摘除生病的膽囊,是最常被施行的手術之一。從1990年代起,腹腔鏡膽囊切除(LC)成為治療良性膽囊疾病的標準術式,而開腹式膽囊切除成為在困難腹腔鏡手術中當病人的安全有疑慮時的轉換術式或針對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接受腹腔鏡手術的病患的最後一線手術。總膽管探查術是治療膽管結石除了逆行性膽胰攝影(ERCP)及內視鏡壺腹擴約肌切開(ES)以外另一個廣被接受的治療選擇。然而,在腹腔鏡的時代來臨後,腹腔鏡總膽管探查術(LCBDE)的採用卻受限於該術式的複雜技巧。近二十年來,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或腹腔內視鏡單處手術)已被應用在各個領域以減少手術切口對病患造成的傷害。在2010年3月,我

們從三切口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3ILC)及二切口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2ILC)逐步的演進下,發展出了以傳統直式器械進行單一切口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SILC)。在一篇包含了我們前三十三例SILC,十例2ILC及二十四例3ILC的回溯性研究中,顯示SILC與傳統多切口LC針對治療非複雜良性膽囊疾病的選擇性病患同樣是可實施且安全的。較輕微的術後疼痛及較佳的傷口美觀是其潛在的優勢,但缺點是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從2010年5月起,我們開始採用SILC作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一個選擇術式。一篇比較六十二例SILC及四十六例3ILC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回溯性研究顯示,SILC和傳統多切口LC針對治療複雜性膽囊疾病的

選擇性病患同對是安全且有效的;但為了確保病人安全,手術轉換的門檻需要降低。以SILC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合併症極低,而主要好處是病患術後恢復較快。在施行了73例SILC(52例單純膽囊疾病及21例複雜病例)而只發生3例(4.1%)Clavien-Dindo 分類第一級的合併症後,我們在2012年3月把這個術式提供給所有良性膽囊疾病的病患作為常規術式。我們一篇包含了兩百例連續SILC的觀察性研究顯示,以常規SILC來治療良性膽囊疾病在成熟期是安全可行的。根據學習曲線的分析,施行SILC來治療單純膽囊疾病有助於此技術在複雜疾病上的成熟。男性病患和複雜膽囊疾病與較高手術轉換率有關,而年長病患較易發生合併

症。我們於2012年7月研發的創新單一切口腹腔鏡總膽管探查術(SILCBDE),如今已成為我們在臨床上清除膽管結石的標準術式。一篇初步的回溯性研究顯示SILCBDE和傳統多切口LCBDE相比同樣是安全且有效的。除了廣為人知的傷口美觀以外,這個新穎手術的其他優點尚需後續的研究來證實。

口服與局部投與Acyclovir微乳劑型之開發研究

為了解決tp 880缺點的問題,作者許齡方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疱疹為疱疹病毒引起之炎症性疾病,其特徵為集簇的水皰。Acyclovir (ACV)因價格便宜且治療效果較佳,為常用的抗疱疹病毒藥物,投與途徑包括注射、口服、乳膏劑及眼用軟膏。然而其水溶性不佳,腸胃道吸收緩慢、易變且不完全,須頻繁給藥進而影響病人服藥順從性。而在局部使用方面,ACV難以穿透角質層,造成藥品在表皮基底層的量不足,亦須一天使用多次來達到療效。微乳劑是同質、透明、熱力學上的穩定態,組成包含水、油和界面活性劑,通常還會添加共界面活性劑(co-surfactant)。做為藥物傳輸送系統,微乳劑具有高穩定性、增加藥品溶解度而提高口服生體可用率、對皮膚的穿透性比傳統劑型佳等優點。研究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製備ACV微乳劑並評估其特性,探討不同油、水、界面活性劑組成對皮膚穿透的影響,並比較口服與局部投與微乳劑在藥動、生體分佈與生體可用率之差異,期望能開發口服與局部投與ACV微乳劑型應用於疱疹之治療。研究結果以水: dimethylacetamide (1:1)、油酸與tween 20: transcutol P (2:1) 組成的微乳系統具有最大的微乳相面積,並且有助於增加ACV溶解度。本研究中選擇的四個微乳處方皆為奈米大小 (〈 200 nm)、含藥量為0.1%,在室溫環境下貯存三個半月處方之油滴大小與藥物含量百分比皆保持安定。體外穿皮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微乳劑處方皆比市售品Zov

irax具較高的皮膚滲透性,而處方A與其他三個處方相比具最高穿皮速率、八小時累積穿透量,以及八小時表皮層與真皮層滯留濃度,且皆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組成中的水相為提升穿皮速率之主要因素。口服投與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微乳劑處方(10 mg/kg)皆比懸液劑對照組 (25 mg/kg)具較高的最高血中濃度、曲線下面積與大幅增加生體可用率,界面活性劑是增加ACV吸收的主要因素。在皮膚的分佈情形為表皮層高於真皮層,處方A的表皮層與真皮層藥物濃度略高於其他處方與懸液劑。皮膚投與試驗結果顯示四個微乳處方(100 μg/ 3.72cm2)皆比市售品對照組(5 mg/ 3.72cm2)具較高的最高血中濃度、曲線下面積

,市售品在給藥處表皮層濃度明顯較高,在給藥處真皮層則與微乳劑差異不大,在未給藥處皮膚的藥物分佈情形則相似。研究結論本研究開發之ACV微乳處方不論是口服或經皮投與對於改善藥物吸收確實有其可行性。口服微乳劑於溶解度、體內吸收與生體可用率皆有增加,皮膚局部使用亦有增加穿皮速率與穿透量,因此ACV微乳劑對於未來臨床抗病毒具有相當潛力,亦可做為未來相關劑型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