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清一寫的 數位航空電子系統(第五版) 和美國業余無線電協會的 天線手冊(第2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國立宜蘭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碩士班 邱建文所指導 羅文的 使用遺傳演算法設計和實現長距離無線電應用之頻寬1:18單極 鞭型天線 (2021),提出vhf無線電距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超寬頻帶天線、陷波電路配置、傳輸線阻抗轉換器、單極鞭型天線、遺傳演算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工程學研究所 劉建豪所指導 王瀚辰的 微型化二元壓電天線陣列應用於波源判定 (2020),提出因為有 VHF/UHF頻段、電小天線、壓電微型化天線、天線陣列、波源判定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vhf無線電距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vhf無線電距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位航空電子系統(第五版)

為了解決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作者林清一 這樣論述:

  航空電子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電子、 儀器、顯示、控制、通訊、導航、自動化等技術的提升,也順利的應用於民生產業。 本書共十四個章節,詳細介紹了數位航空電子系統之技術與理論。航空電子的特色是以CNS/ATM為主軸,其中C表Communication(通訊),N表示Navigation(導航),S表示Surveillance(監視或搜索),ATM則表Air Traffic Management(空中交通管理);本書除了基礎理論外,也針對 CNS/ATM另闢一章來加以說明。本書適用於大學、科大航空電子系、航空太空工程系之「航空電子」、「航電系統」課程或相關業界人士及有興趣之讀

者。 本書特色   1. 全書共十五個章節,詳細介紹數位航空電子系統之技術與理論。   2. 本書附「航電重要字彙」,可提供讀者查閱使用。   3. 本書附「航電系統相關綜合性試題」,可供參加公務人員升等考試及高考航空技師等讀者參考使用。

使用遺傳演算法設計和實現長距離無線電應用之頻寬1:18單極 鞭型天線

為了解決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作者羅文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實現具有阻抗轉換器和(L/R) 並聯陷波電路配置的超寬頻單極鞭型天線,以滿足長距離無線電應用的要求。 無線通訊 實驗室產學合作廠商盟訊公司要求其手持單極鞭型天線的長度限制在 100 cm以內,但其工作頻段必須覆蓋三頻 段 分 別是 30-88 MHz、 135-175 MHz和 380-520 MHz。本文一開始將三個陷波電路插入鞭型單極輻射體中,並與寬頻帶傳輸線阻抗轉換器結合以控制輸入阻抗。 吾人 在所需的工作頻段 使用 1:4之傳輸線阻抗轉換器將高阻抗轉換到低阻抗,特別是在低 VHF 頻段,協助實現超寬頻帶性能。在構建傳輸線阻抗轉換器後,本文使用端口擴展和 TRL 校準兩種校準

方法校準萃取量測 S參數並導入到 HFSS 模擬中以利模擬進行, ,1:4傳輸線阻抗轉換器 其量測損耗約在 2-4 dB。接下來本論文在沒有傳輸線阻抗轉換器的情況下對30 MHz到 520 MHz的模擬結果進行實 驗驗證,然後在模擬模型中逐一將陷波電路加入到輻射主體中,進行參數分析以了解每個被動元件對陷波配置的影響和價值,也 討論 傳輸線阻抗轉換器對輸入阻抗的影響,以了解如何獲得超寬頻性能。最後,透過可視化腳本 (Vbscript)使 HFSS模擬軟體結合 MATLAB軟體進行遺傳演算法之 最佳化設計 ,在 30 MHz-520 MHz頻段間其駐波比 VSWR < 3和增益 > -10 dBi

的要求下,逐步優化超寬頻帶阻抗匹配和增益。最後,使用網路分析儀測試優化後的實際天線,以驗證優化後的模擬結果。所提出的鞭型單極天線經量測 S11可知 本設計具有從 30 MHz 到 520 MHz 非常寬帶的 適用 範圍,其增益也可以達到 -10 dBi 以上,本設計已能符合產學合作廠商盟訊公司的規格要求。

天線手冊(第22版)

為了解決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作者美國業余無線電協會 這樣論述:

本書中既有現代天線理論,也含有大量實用的天線設計與制作的實例。通過使用《天線手冊(第22版)》,讀者不僅可以獲得最基本的天線設計知識,如線天線、環形天線、垂直極化天線、八木天線等,並且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還可以進一步了解高等天線的理論和應用。 第1章天線基本理論 1.1電磁場和電磁波的介紹 1.1.1電場和磁場 1.1.2傳導電流和位移電流 1.1.3電磁波 1.2天線阻抗 1.2.1輻射阻抗 1.2.2電流和電壓分布 1.2.3饋電點阻抗 1.3天線方向性和增益 1.3.1各向同性輻射 1.3.2方向性和輻射方向圖 1.3.3近場和遠場 1.3.4輻射方向圖的類型 1.3.

5方向性和增益 1.3.6輻射方向圖的測量 1.4天線極化 1.5其他天線特征 1.5.1收發互易性 1.5.2天線帶寬 1.5.3頻率縮放 1.5.4有效輻射功率(ERP) 1.6射頻輻射和電磁場安全問題 1.6.1射頻能量的熱效應 1.6.2電磁輻射的非熱效應 1.7參考文獻 第2章偶極天線和單極天線 2.1偶極天線 2.1.1輻射方向圖 2.1.2導體直徑的影響 2.1.3饋點阻抗 2.1.4頻率對輻射方向圖的影響 2.1.5折合偶極天線 2.1.6垂直偶極天線 2.2單極天線 2.2.1λ/4單極天線的特性 2.2.2折合單極天線 2.3參考文獻 第3章地面效應 3.1近場地面效應 3

.1.1地表的電學特性 3.1.2土壤趨膚深度 3.1.3土壤中的波長 3.1.4饋點阻抗與距地高度 3.2垂直單極子天線的接地系統 3.2.1天線底部附近的場 3.2.2輻射效率及土壤中的能量損耗 3.2.3線接地系統 3.2.4架空接地系統 3.2.5不同地網系統間的差異 3.3遠場地面效用 3.3.1一般反射 3.3.2遠場反射和垂直天線 3.3.3PSEUDO—BREWSTER角(PBA)與垂直天線 3.3.4平表面反射和水平極化波 3.3.5真實地表條件下的方向圖 3.4天線分析中的地面參數 3.4.1地面條件的重要性 3.4.2獲取地面數據 3.5參考文獻和參考書目 第4章無線電波

傳播 4.1無線電波的性質 4.1.1無線電波的彎曲 4.1.2地波 4.1.3表面波 4.1.4空間波 4.1.5視線外的VHF/UHF傳播 4.1.6天線極化 4.1.7甚高頻無線電波遠距離傳播 4.1.8可靠的甚高頻覆蓋 4.1.9極光傳播 4.2高頻天線傳播 4.2.1太陽的作用 4.2.2電離層 4.2.3探測電離層 4.2.4跳躍傳播 4.2.5多次跳躍傳播 4.2.6非跳躍傳播模式 4.2.7最高可用頻率(MUF) 4.2.8最低可用頻率(LUF) 4.2.9受干擾電離層的條件 4.2.10電離層(地磁)暴 4.2.11單路徑傳播 4.2.12長路徑和短路徑傳播 4.2.13灰線

傳播 4.2.14衰落 4.2.15突發E層和高頻散射模式 4.3何時何地高頻波段是開放的 4.3.1傳播整體視圖 4.3.2高頻通信仰角 4.3.3傳播預測表 4.4傳播預測軟件 太陽活動數據 4.5參考文獻 第5章環形天線 5.1大環天線 5.1.1方形環天線 5.1.2三角形環天線 5.1.3水平環天線 5.1.4半波環形天線 5.2小環天線 5.2.1基本環天線 5.2.2調諧環天線 5.2.3靜電屏蔽環天線 5.2.4環的Q值 5.3鐵氧體磁芯環天線 5.4環天線陣列 5.4.1測向判決單元 5.4.2環的相控陣 5.4.3交叉環 5.4.4間隔排列的環天線陣列 5.4.5非周期性陣

列 5.5小型發射環天線 5.6參考文獻 第6章多元天線陣列 6.1創建增益和方向性 6.1.1定義 6.1.2互阻抗 6.1.3互阻抗和增益 6.1.4增益和天線的外形尺寸 6_2激勵單元 相控陣中的電流分布 6.3相控陣技術 6.3.1概述 6.3.2相控陣基本理論 6.3.3給相控陣饋電 6.3.4一般的相控陣饋電系統 6.3.5業余陣列的推薦饋電方法 6.4相控陣設計實例 6.4.1通用的陣列設計考慮 6.4.290°饋電、90°間隔的垂直陣列 6.4.33單元二項式邊射陣 6.4.4四方陣列 6.4.54單元矩行陣列 6.4.6120°饋電、60°間隔的偶極天線陣列 6.4.7「Cr

ossfire」接收陣列 6.5相控設計的實際問題 6.5.1調整相控陣饋電系統 6.5.2陣列的方向切換 6.5.3測量饋線的電長度 6.5.4測量單元的自阻抗和互阻抗 6.6參考文獻 附錄—EZNEC—ARRL實例 第7章對數周期偶極天線陣列 7.1基本LPDA設計 7.1.1LPDA設計和計算 7.1.2LPDA的性能 7.1.3LPDA的饋電和架設 7.1.4特別設計校正 7.2設計一個LPDA 7.3參考文獻 第8章天線建模 8.1概述:用計算機分析天線 天線建模簡史 8.2天線建模基礎 8.2.1程序輸出 8.2.2程序輸入:導線幾何學 8.2.3建模環境 8.2.4再述源的說明

8.2.5負載 8.2.6精確測試 8.2.7其他可能的模型限制 8.2.8進場輸出 第9章單波段中頻和高頻天線 9.1水平天線 9.1.1偶極子天線 9.1.2折疊偶極子天線 9.1.3倒V形偶極子天線 9.1.4端饋ZEPP天線 9.1.5傾斜偶極子天線 9.1.6寬帶偶極子天線 9.2垂直天線 9.2.1半波長垂直偶極子天線(HVD) 9.2.2C形極子天線 9.2.3使用鏡像平面徑向輻射器的單極子垂直天線 9.2.4鏡像平面天線 9.2.5垂直天線實例 9.2.6架高鏡像平面天線 9.3加載技術 9.3.1加載垂直天線 9.3.2基端加載短垂直天線 9.3.3加載短垂直天線的其他方法

9.3.4加載垂直天線的原則 9.3.5線性負載 9.4倒L形天線 塔基倒L形天線 9.5單邊斜拉天線 1.8MHz塔基天線系統 9.6單波長回路天線 9.6.17MHz全尺寸回路天線 9.6.2水平極化矩形回路天線 9.6.314MHz垂直極化三角形回路天線 9.7參考文獻 第10章多波段高頻天線 10.1簡單線天線 10.1.1隨機線天線 10.1.2端饋天線 10.1.3中饋天線 10.1.4137英尺的80~10m波段偶極天線 10.1.5G5RV多波段天線 10.1.6溫頓天線和卡羅萊納•溫頓天線 10.1.7偏離中心饋電(OCF)天線 10.1.8多重偶極天線 10.1.9端接折合

偶極天線 10.1.10水平環天線「SkyWire」 10.2陷波器天線 10.2.1陷波器的損耗 10.2.2五波段的W3DZZ陷波器天線 10.2.3W8NX多波段、同軸電纜陷波器偶極天線 10.3多波段垂直天線 10.3.1全尺寸垂直天線 10.3.2短垂直天線 10.3.3陷波器垂直天線 10.4開放式套筒天線 10.4.1阻抗 10.4.2帶寬 10.4.3輻射方向圖與增益 10.4.4制作與評估 10.5耦合諧振器偶極天線 10.5.1耦合諧振器原理 10.5.2耦合諧振器(C—R)天線的特性 10.5.3一個30m/17m/12m波段偶極天線 10.6高頻對數周期偶極天線陣列 1

0.6.13.5MHz或7.0MHz的LPDAs 10.6.2五波段對數周期偶極天線陣列 10.7高頻盤錐天線 10.7.1盤錐天線的基礎知識 10.7.2A型框架——10~20m波段的盤錐天線 10.7.340~10m波段的盤錐天線 10.8參考文獻 第11章高頻八木天線和方框天線 11.1八木天線 11.1.1八木天線如何工作——概述 11.1.2八木天線建模 11.2八木天線的性能參數 11.2.1八木天線增益 11.2.2輻射方向圖的測量 11.2.3饋電點阻抗和SWR 11.3單波段八木天線性能優化 11.3.1八木天線的設計目標 11.3.2增益和主梁長度 11.3.3最優設計和單

元間距 11.3.4單元調諧 11.4單波段八木天線 11.4.110m波段八木天線 11.4.212m波段八木天線 11.4.315m波段八木天線 11.4.417m波段八木天線 11.4.520m波段八木天線 11.4.630m波段八木天線 11.4.740m波段八木天線 11.4.8改進型單波段Hy—gain八木天線 11.5多波段八木天線 11.6縮短型八木天線的單元 11.7Moxon矩形天線 40m波段的矩形天線 11.8方框天線 11.8.1方框天線VS八木天線 11.8.2多波段方框天線 11.8.3制作方框天線 11.9兩種多波段方框天線 11.9.1主梁長為26英尺的5單元

三波段天線 11.9.2主梁長為8英尺的2單元五波段天線 11.10參考文獻 第12章垂射天線陣和端射天線陣 12.1邊射陣 12.1.1共線陣 12.1.22單元陣列 12.1.33單元和4單元陣列 12.1.4調節 12.1.5擴展的雙Zepp 12.1.6司梯巴陣 12.2平行邊射陣 12.2.1功率增益 12.2.2方向性 12.3其他形式的邊射陣 12.3.1非均勻單元電流 12.3.2半平方天線 12.3.3截尾簾天線 12.3.4Bruce陣 12.3.54單元邊射陣 12.3.6雙平方天線 12.4端射陣 12.4.12單元端射陣 12.4.2W8JK陣列 12.4.34單元端

射陣和共線陣 12.4.44單元激勵陣 12.4.58單元激勵陣 12.4.6陣元中的相位箭頭 12.5參考文獻 第13章長線和行波天線 13.1概述 13.1.1長線天線VS多元陣 13.1.2長線天線的一般特性 13.1.3長線天線的饋電 13.2長線天線的組合 13.2.1平行線天線 13.2,2V形定向天線 13.3諧振菱形天線 13.4端接長線天線 13.5項目:10m到40m的4單元可轉向V形定向天線 13.6參考文獻 第14章高頻天線系統的設計 14.1系統設計基本知識 14.1.1需要和限制 14.1.2架設點規划 14.1.3初始分析 14.1.4架設天線系統的規划 14.1

.5建模交互 14.1.6折中考慮 14.1.7系統設計示例 14.1.8實驗測試 14.2傳播和覆蓋范圍 14.2.1低波段DX通信的仰角 14.2.2NVIS通信 14.3本地地形影響 14.3.1為DX(遠距離通信)選擇QTH(電台位置) 14.3.2所需仰角的范圍 14.3.3真實地形下計算機模型的不足 14.3.4不均勻地形下的射線追蹤 14.3.5仿真示例 14.3.6使用HFTA 14.4堆疊八木天線和開關系統 14.4.1堆疊和增益 14.4.2堆疊和寬仰角覆蓋范圍 14.4.3避免零點 14.4.4八木天線間的堆疊間距 14.4.5主瓣外的輻射 14.4.6現實世界的地形和堆

疊 14.4.7堆疊三波段天線 14.4.8堆疊不同的八木天線 14.4.9WXOB使用的堆疊切換 14.4.10其他主題 …… 第15章VHF和UHF天線系統 第16章VHF和UHF移動天線 第17章空間通信天線 第18章中繼台天線系統 第19章便攜式天線 第20章隱形和有限空間天線 第21章移動和海事高頻天線 第22章接收和測向天線 第23章傳輸線 第24章傳輸線耦合和阻抗匹配 第25章天線材料和建造 第26章建造天線系統和鐵塔 第27章天線及傳輸線測量 第28章天線系統故障排除 附錄

微型化二元壓電天線陣列應用於波源判定

為了解決vhf無線電距離的問題,作者王瀚辰 這樣論述:

VHF/UHF頻段的電磁波因其長波長與介電傳播消耗小的特性,常被應用在廣播、軍事、航海、電話遠距離的通訊系統,但是礙於低頻傳輸天線波長較長的限制,此頻段的天線及天線陣列將會有尺寸過大的問題,造成攜帶不便與隱蔽性不佳等問題。對於微型化低頻天線,其缺點為尺寸的縮小將會造成天線頻寬變窄以及天線接收訊號功率降低,而天線陣列尺寸的縮小則會使天線之間產生耦合現象導致系統效能下降,諸多挑戰讓微型化天線與天線陣列成為現代通訊系統中很重要的課題。 基於以上研究目標,本研究提出判定前方180° 入射訊號角度的二元天線陣列波源判定系統,用於判定346 MHz〜347 MHz頻段輸入訊號的波源入射方向。傳統此頻

段的天線陣列尺寸過大,本研究藉著縮小天線尺寸以及縮短天線陣列間距來達成微型化。天線接收端使用週期極化的壓電微型化天線,藉由機械波與電磁強波耦合的特性,使其在所需要的工作頻率上有接收與輻射電磁訊號,達到微型化的目的。 本研究所提出之波源判定系統包含兩個微型化壓電超晶格天線、兩個天線阻抗匹配電路、一個多埠阻抗匹配電路與軟體定義無線電(Software Define Ratio, SDR),其原理為以天線陣列為主體並在系統的陣列天線後端接上匹配電路。利用數值解搭配電路模擬軟體(Advanced Design System, ADS)設計阻抗匹配電路以及多埠阻抗匹配電路,前者藉由阻抗匹配提升接收端

天線的電磁波接收功率以及頻寬,使接收功率由原先的-50.64 dB提升至-44.32 dB,比例頻寬由0.577%提升2.88%,而加上阻抗匹配電路後的天線整體尺寸ka=0.215;後者的多埠阻抗匹配電路可以有效的放大輸入訊號的相位差,實現在縮短天線間距的情況下降低判斷誤差,將天線間距由傳統的半波長縮短到0.05倍的波長。多埠阻抗匹配電路輸出訊號經由SDR及MUSIC演算法(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計算得到入射波的入射角度。實驗結果顯示,量測結果與真實入射角的均方根誤差值,在SNR值為63 dB的環境下,由原先無相位放大電路的18.6°降低至4.429°,

證明此波源判定系統能在低頻段達到抗雜訊以及降低判定誤差的能力,同時達到天線陣列之微小化,本研究成果有助於低頻遠距離通訊與軍事應用。